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螺旋CT(SCT)动态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了 3 0例NSCLC的MVD、VEGF并与CT增强表现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癌灶平均强化 ( 3 6.2 8± 6.41)Hu ,MVD从 2 2 .6~ 80不等 ,平均 42 .3 8± 12 .76;VEGF阳性表达 2 1例 ,阴性表达 9例。VEGF阳性表达与MVD呈显著正相关 ,癌灶强化幅度与MVD、VEGF阳性表达率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中晚期病人CT增强值、MVD、VEGF阳性表达高于早期病人 ,淋巴结转移组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结论 根据NSCLC的SCT动态增强扫描的强化程度及强化模式 ,可推测癌组织MVD、VEGF阳性表达率和肿瘤新生血管分布特征 ,并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增强CT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与肿瘤CT增强程度的关系,从影像学角度评价肺癌VEGF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0例经手术切除的肺癌患者,术前均做肺部病灶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术后常规送病理,并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手术标本的VEGF表达水平进行定量测定。结果: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明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P<0.05)。VEGF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肺癌组织中表达无差异(P>0.05)。VEGF在Ⅱ期和ⅢA期肺癌组织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I期(P<0.01,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表达量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肺癌病灶的CT增强程度与其VE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VEGF在肺癌组织中呈高度表达,与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标志。肺癌的CT增强程度与VEGF表达量呈线性依存关系,两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16层螺旋CT对肺癌临床分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16-SCT)在肺癌术前临床分期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支气管肺癌患者共84例,将术前16-SCT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术前16-SCT分期和术后病理符合率为:I期95.2%,II期85.7%,IIIA期88.1%,IIIB期89.3%,IV期100%。16-SCT诊断T期肺癌的符合率为93.7%,诊断N期肺癌的符合率为93.2%。结论:16-SCT对肺癌术前分期即临床分期有较高的准确性,对T的符合率高于N,对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病例1,男,48岁.因"误吸缝衣针10余天"入院.体检:一般情况良好.CT检查:左下叶背段示类圆形囊腔(图1A),大小约6.0 cm×4.8 cm,略不规则,分叶状,内见分隔,囊壁及分隔厚薄不均,最厚约2mm.  相似文献   

5.
周围型小肺癌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癌是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占全身恶性肿瘤之首。近年来我国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因肺癌确诊时多已至中晚期,70%~80%的患者已失去根治机会。CT是目前周围型小肺癌首要的检查方法,螺旋CT的开发和应用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起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肺癌CT动态增强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肺癌CT动态增强特性与微血管密度(MVD)关系.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肺癌病例33例.均做了CT动态增强扫描,获得病灶强化起始时间(ST)、峰值时间(PT)、强化回落时间(DT)及强化峰值(PH).取手术切除标本20例作抗CD34单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MVD.对20例支气管肺癌PH与MVD作相关分析,并分别对腺癌及鳞癌两组MVD及ST、PT、DT、PH作统计学检验.结果肺癌PH与MVD呈显著正相关(P<0.01),腺癌组MVD明显高于鳞癌组(P<0.01),腺癌组PT小于鳞癌组(P<0.05),两组PH、ST、DT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CT动态增强特性与肺癌MVD具有相关性,并可反映肺癌不同组织学类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Fas蛋白表达的关系,探讨用CT征象反映肺癌分子生物学变化的可能性。方法:收集周围型肺癌31例,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细胞Fas蛋白表达,并分析两者的相应关系。结果:周围型肺癌的大小、坏死、空洞及纵隔淋巴结转移与Fas异常表达关系密切,而胸膜凹陷征、小泡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与Fas表达关系不密切。结论:周围型肺癌中肿瘤的直径>3cm及出现坏死、空洞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者提示肺癌恶性度高,易转移,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MMP-2和VEGF表达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MMP-2和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运用SP免疫组化法对47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进行MMP-2、VEGF表达的检测,分析其与术前CT征象的关系.结果 MMP-2和VEGF表达与瘤体大小、深分叶征、棘状突起、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毛刺征、空泡征无关.结论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中,瘤体直径>3 cm、深分叶征、棘状突起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提示肿瘤的恶性度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CT对原发性肺癌供血动脉的显示能力。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62例及正常对照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增强CT扫描时间为注药后28~30s,后处理进行VR、MIP及MPR重建。结果:肺癌组62例中61例VR可以重建出支气管动脉(BA),正常对照组30例中26例可以重建出BA。肺癌组共重建出161支BA,平均2.6支/人;正常对照组共重建出45支BA,平均1.5支/人,肺癌组VR重建BA数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肺癌组右侧显示1支BA的占69.3%, 左侧显示2支以上BA的占50%,R1L2型占肺癌组总数的35.5%。共发现7支变异的BA,均从锁骨下动脉及分支发出。共发现6例异常体动脉供血,分别为肋间后动脉、内乳动脉和锁骨下动脉。肺癌组肺癌同侧BA行程明显较正常对照组及肺癌对侧长。肺癌组34例可显示肿瘤血管形成。肺癌组肺癌同侧BA直径及截面积较正常对照组增加,肺癌对侧直径及截面积较正常对照组增加(P<0.05);肺癌同侧较肺癌对侧BA直径增粗、截面积明显增加(P<0.05)。肺癌癌肿越大,引起的BA血流量增加越明显。结论:64排CT能定量分析原发性肺癌BA扩张和总供血量增加等病理生理特征,并可显示异常BA的起源及异常体动脉的供血,CTA可以显示肿瘤血管形成,对原发性肺癌血供研究及指导肺癌介入途径的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直径小于3cm肺结核球和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直径<3cm的结核球和周围型肺癌的CT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分析直径<3cm的31例结核球和56例周围型肺癌的CT影像特征。结果:31例结核球中,21例边缘光滑、出现钙化17例、小空洞11例、胸膜增厚14例;56例周围型肺癌中,边缘毛糙、有分叶者35例、胸膜凹陷征17例、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13例。增强扫描16例结核球无强化、4例有薄层环状强化;而38例周围型肺癌增强后均有强化,其中不均匀强化32例、均匀强化6例。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清晰显示直径小于3cm肺结核球和周围型肺癌的病变特征及血供情况,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与肿瘤组织VEGF-C、VEGFR-3表达及淋巴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搜集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腺癌,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肿瘤标本行SP免疫组化染色,根据其阳性表达计数、阳性细胞数及淋巴管密度(LMVD),分析肺腺癌某些CT征象与VEGF-C、VEGFR-3表达,LMVD值间的关系。结果VEGF-C、VEGFR-3过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某些CT表现与之有相关性。结论VEGF-C/VEGFR-3结合形成信号通道可促进肺腺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肺腺癌淋巴结增大等CT征象与其表达强度及淋巴管生成有相关性,可以一定程度预测肺癌的侵袭及转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预后与CD44v3、CD44v6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周围型NSCLC患者进入研究.利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44v3、CD44v6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肺癌CT征象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CD44v3、CD44v6表达与肺癌CT征象中的深分叶征、棘突征、短毛刺征及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密切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空泡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无明显相关性(P>0.05);CD44v3、CD44v6表达与肺癌术后3年生存率密切相关(P<0.05). 结论 深分叶征、棘突征、短毛刺征及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与CD44v3、CD44v6表达明显相关,提示肺癌的侵袭、转移能力较强;CD44v3、CD44v6阳性表达的肺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更短,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支气管腔内息肉样生长中央型肺癌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支气管腔内息肉样生长中央型肺癌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结果 9例中,肿瘤位于左肺3例,右肺6例,其中上叶6例,中叶1例,下叶2例;CT显示病灶位于单或多段支气管及其分支腔内,呈不规则息肉样改变,近肺门侧粗大,远端细小,局部管径移行变化急剧;平扫病灶密度较均匀,CT值27~48 HU,中位数42 HU,仅1例内见斑点状钙化;增强后均呈轻-中度欠均匀强化,CT净增值约25 HU;4例邻近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明显受包绕;7例合并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其中1例合并颈部淋巴结肿大;5例出现肺内转移,其中1例伴局部胸膜转移.病理结果显示中/低分化鳞癌5例,类癌3例,小细胞肺癌1例.结论 中央型肺癌可表现为支气管腔内息肉样特殊生长方式,可能与肿瘤组织病理学类型、分化程度无关;其CT表现具有明显特征,综合分析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周围型肺腺癌、鳞癌的CT征象、病理表现与VEGF阳性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6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癌术前进行CT平扫,其中54例平扫后行动态增强扫描,并对手术切除肿瘤标本进行PV-6000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VEGF的表达。分析周围型肺腺癌、鳞癌的病理表现、CT征象与VEGF的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肿瘤的分化程度、有无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及某些CT征像与VEGF阳性表达相关。结论VEGF表达程度是反应肿瘤的恶性程度及肿瘤浸润转移的重要指标,某些CT征像可以评价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5.
3.0T MRI 评价周围型肺癌征象——与常规CT对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与常规CT对照,评价3.0TMRI对周围型肺癌各种征象的显示能力及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周围型肺癌行3.0TMR成像,通过与常规CT对照分析周围型肺癌征象包括病灶部位、形态、大小、边缘特征、肿瘤内部结构、瘤周改变及与支气管的关系等的检出及显示能力。结果3.0TMRI对显示周围型肺癌病灶部位、形态、大小、肿瘤内部结构及邻近胸膜改变的显示能力与CT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0TMRI对显示周围型肺癌边缘特征及小支气管的改变方面与CT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0TMRI可以较好地显示周围型肺癌的大部分征象,可作为影像学检查的一种有效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周围型肺腺癌及淋巴结增大的螺旋CT征象与肿瘤微脉管(淋巴管、微血管)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搜集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腺癌,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标本行SP免疫组化染色,计数其淋巴管密度(LM-VD)及微血管密度(MVD),分析肺腺癌及淋巴结转移某些SCT表现与LMVD及MVD之间的关系。结果LMVD、MVD值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肺癌强化幅度、瘤体大小、淋巴结增大、棘突征、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淋巴结大小、周围脂肪间隙情况等CT表现与LMVD和(或)MVD有相关性。结论肺腺癌的棘突征、毛刺征、分叶征、强化幅度、瘤体大小及淋巴结增大等CT征象与肿瘤的微脉管生成有关,可以一定程度预测肺癌的侵袭及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照分析肺内经病理证实的33例孤立结节型肺隐球菌病与31例肺癌的CT表现,探讨其鉴别诊断关键,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复杂多样,尤其孤立结节型难与肺癌鉴别,我们将被误诊为肺癌的33例孤立结节型肺隐球菌病挑选出来与CT表现类似的31例肺癌进行比较,分析其影像特征,总结二者的CT鉴别诊断关键。结果 33例肺隐球菌病:左肺6例、右肺27例,上叶15例、下叶18例,胸膜下26例,分叶征4例、毛刺征7例、支气管充气征28例、晕征11例、支气管穿过征22例;31例肺癌:左肺13例、右肺18例,上叶21例、中叶2例、下叶8例,胸膜下14例,分叶征20例、毛刺征20例、支气管充气征10例、晕征3例、支气管穿过征11例。结论孤立结节型肺隐球菌病与肺癌难以鉴别,但分叶、毛刺、支气管充气征或穿过征、晕征对于其鉴别诊断可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在临床工作中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他资料综合分析,配合支气管镜、穿刺活检等其他的检查方法,以做出正确诊断,减少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周围型肺癌的CT检查及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的CT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21例经手术、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病例,回顾性分析CT表现.结果 本组周围型肺癌中腺癌11例,鳞癌6例,小细胞癌3例,类癌1例.右肺上叶3例,右肺中叶1例,右肺下叶5例,左肺上叶7例,左肺下叶5例.结论 CT是周围型肺癌检查的首选方法;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有时是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