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丽丽 《现代保健》2010,(18):190-190
目的探讨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32例产褥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生理性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以及产后活动少,剖宫产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溶栓及抗凝治疗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妊娠期及产褥期易栓症的临床诊治与母儿结局.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6年7月-2015年2月妊娠期及产褥期16例易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主要表现为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其中12例为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肺栓塞,其中1例同时合并右下肢静脉血栓,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93.7% (15/16)的患者存在除血液高凝外的其他导致易栓症的高危因素,血液化验纤维蛋白原定量(416.0±114.9)mg/dl,D-dimer定量(2 107.7 +2 266.6)ng/ml,符合孕产妇高凝状态及继发性纤溶亢进.4例为孕期发生的深静脉血栓,发病孕周为9~30+2周;10例发生在产褥期;1例发生在中期妊娠引产术后;1例发生在阴道分娩时.所有患者中,阴道分娩5例(其中的3例是孕期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剖宫产10例,1例胎死宫内行中期妊娠引产术,孕期静脉血栓的患者有2例在终止妊娠前放置下腔静脉滤网,均给予抗凝或溶栓治疗,随访至血栓消失,未遗留后遗症.15例新生儿均正常存活. 结论 妊娠期及产褥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存在易栓症高危因素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次险明显增加,加强对易栓症孕产妇的筛查与管理,对于改善母儿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速碧林联合尿激酶抗凝、溶栓治疗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2005年2月至2008年10月,我院收治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例,平均年龄32.62岁;其中,4例剖宫产,经产道分娩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例,妊娠期糖尿病1例。主要采用低分子肝素速碧林联合尿激酶抗凝、溶栓治疗。结果6例患者在治疗卜2周症状基本消失。随访6-24个月,复查彩超(CUS)证实下肢静脉管腔完全再通5例,部分再通1例,未见明显的栓塞后综合症发生。结论低分子肝素速碧林联合尿激酶抗凝、溶栓是治疗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骨科创伤患者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期间诊治的骨科创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抛硬币的方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患者不予采取预防措施,试验组采取基本预防措施、药物预防措施等预防措施,对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中有5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2.5%,对照组中有19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7.5%,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发生的2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中,有9例经手术取栓治疗,其中显效6例,有效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77.78%;有8例经导菅溶栓治疗,其中显效6例,有效1侧,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875%;有7例经药物抗凝治疗,其中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71.43%,三种治疗方法中,药物抗凝效果较差,导管溶栓治疗效果最好。结论:在骨科创伤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过程中对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关键,导管溶栓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相似文献   

5.
围生期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孕产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高危因素、早期诊治及结局.方法 对2009年至2016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28例孕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与同期分娩的280例未发生DVT孕妇进行对比,分析其高危因素、早期诊治及母儿结局.结果 研究组28例患者中DVT发生在妊娠期5例,发生在产褥期2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龄及剖宫产分娩是发生DVT的危险因素(χ2值分别为4.031、18.070,均P<0.05).而其他危险因素如孕前体质指数(BMI)≥24kg/m2、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术后、双胎妊娠、产后出血≥1 000mL等与DVT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但93%患者都有1~4项高危因素.研究组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抗凝治疗,所有患者正常生存,无不良预后.结论 孕产妇在妊娠期及产褥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存在高危因素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明显增加,D-二聚体值升高对诊断深静脉血栓无特异性,对于确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孕产妇,抗凝治疗是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纪范英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8):1432-1434
[目的]探讨新的护理管理模式对孕产妇高危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产前检查至分娩的10 000例孕产妇,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重点对孕期的保健和管理、产褥期的护理进行指导。观察两组孕期DVT发生率、产后DVT发生率、自然分娩DVT发生率、剖宫产DVT发生率、肥胖者DVT发生率、妊高症DVT发生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除采用常规护理外,采用系统的护理管理模式,可降低孕产妇DVT发生率,减少肺栓塞的发生,促进产妇身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和中西医防治方法。方法将我院82例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干预,实验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干预方法,比较2组患者腹部手术后下孩子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并分析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1例;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实验组明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在手术时间较长、术中输血、术后使用止血药物者。结论腹部手术后高危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能够有效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王晓敏 《中国保健》2008,16(10):309-3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剖宫产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妊娠期及产褥期,妇女静脉血栓栓塞(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发生率为0.5‰~7‰.由于血栓形成可引起肺栓塞及下肢功能障碍,现已成为妊娠期及产褥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将我院2000年12月~2007年12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5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创伤骨科病人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与治疗效果。方法对24例住院病人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取经皮髂股静脉血栓消融术、静脉溶栓抗凝治疗和足底静脉泵结合华法林治疗。结果除1例死亡外,其余病人均在5~7天内肢体肿胀消退,收到近期良好疗效;远期随访,无再次入院病例。结论创伤骨科加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采取适宜的防治方法,将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0例于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行常规剖宫产术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早期护理干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术后下肢肿胀、疼痛,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共发生下肢肿胀、疼痛1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观察组共发生下肢肿胀、疼痛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观察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有助于预防和减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