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瘾疹”一名,始见于《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少阴有余,皮痹瘾疹。”其后,《金匮要略·中风厉节篇》说:“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诸病源候论》所说“风瘙瘾疹”、《千金》所谓“风矢”、《外台》所说的“风疹”等名,均指此症。发病原因,主要由于人体正气虚弱,致营卫不和,风邪从外侵入所致,如《诸病源候论》说:“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瘾疹。”风邪虽为本病的主因,然必兼寒、热、湿等。瘾疹的症状,如  相似文献   

2.
荨麻疹、是近代医学病名,中医原称癮疹、风疹,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汉张仲景《金匮·中风历节篇》:“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唐孙思邈《千金方》有《癮疹篇》记述更祥,说明祖国医学对本病早  相似文献   

3.
:荨麻疹相当于中医“(?)”、“瘾疹”范畴。《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隐疹候》中载:“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隐疹。……风气相搏,即成隐疹,身体为痒。”《风(?)候》中又说:“汗出当风,风气相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明确地指出了“隐疹”“(?)”的病因病机是风寒湿热等邪气相搏于肌肤所致。临床也常有卫气不固、血虚生风等虚  相似文献   

4.
前言荨麻疹是变态反应性疾病,由于人体对物质过敏而引起.本部于1955年起应用针刺治疗本病,至今有82例,疗效很好.今报告于下,以供同道参考.荨麻疹俗称风疹块,在祖国医书上名为隐轸.素问刺逆谕曰:"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金匮中风历节篇"……邪气中经,即身痒而瘾疹."千金要方有隐轸篇,描述症状甚详,如风轸搔痒,忽起如蚊蚋啄烦痒,极者重沓垄起;搔之逐手起;赤轸热时即发,冷即止,白轸天阴冷即发、等等记载.又有玉龙歌:"如今瘾疹  相似文献   

5.
气虚血瘀是缺血性卒中的基本病机 缺血性卒中,属中医“中风”、“厥证”、“偏枯”等病证范畴,气虚血瘀是中风、偏枯发病的基本病机,历代医家对此论述颇多。“内虚邪中”说始于《内经》,在《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提示了气虚是发生中风的重要原因之一。《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论》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  相似文献   

6.
止痒十法     
一、表散风寒止痒法:肺气不足,风寒客于肌肤,卫阳被遏,与营热相搏,不得外泄,邪中于经,身痒而发风团疹。《证治准绳》曰:“汗出当风”。风结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疹。寒主收引,皮毛致密,邪气外达,身痒搔之随起风团疹块,并有恶寒、无汗、发热,舌苔白,脉浮紧,  相似文献   

7.
宗义明 《河北中医》1993,15(3):23-24
荨麻疹又称风疹块,是皮肤病中常见多发病之一中医属“瘾疹”“”之范围。《诸病源侯论》中说“邪气客于皮肤,每逢风寒相袭,则起风瘙隐疹。”荨麻疹之病因虽  相似文献   

8.
瘾疹夜发 治在血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瘾疹夜发治在血络上海卢湾区顺昌地段医院沈经宇(200025)瘾疹又称风疼痛,在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故名瘾疹。巢氏《诸病源候论》卷二称风瘙瘾疹,谓:“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此病急性发作者,多见风湿热郁于皮毛肌腠间...  相似文献   

9.
李俊  叶烨  兰万成  罗翌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0):1150-1151
益气活血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已广泛用于临床,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综观该法的理论认识自古有之,现代研究也有大量发现。现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1.1气虚是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发病基础《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所言偏枯一类疾病因“荣卫稍衰,则真气去”所致,揭示了“(真)气虚”是中风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李东垣提出“气虚致中”学说,认为元气虚衰,虚气流滞,脉络瘀阻,发为中风;并认识到中风的高发年龄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  相似文献   

10.
荨麻疹是一种顽固性过敏性皮肤病。本病相当于祖国医学所述的“风疹”、“风丹”或“瘾疹”。皮肤风疹是高出皮肤的斑丘疹,常融连成片,堆垒成块,由于本病症多骤然发生或迅速消退而不留痕迹,俗称风团、鬼饭疙瘩、风疹块等,历代医家又称为瘾疹、风瘙瘾疹。是一种常见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具有瘙痒性风团发生突然、发无定处、来去迅速、瘙痒无度,退后不留痕迹,以后又不断成批发生,时多时少,皮肤损害数目常随搔抓的刺激而扩大,增多,有的融合成环状、地图状等多种形态,反复发作不易治疗。瘾疹证侯分型常为风热证、风寒证、肠胃实热证、气血两虚证、冲任不调证等证型。本文重点讨论风寒型瘾疹的诊治。风寒型瘾疹除具有上述共同特点外,其皮疹还表现为色淡或白,遇冷或风吹则加剧,得热则减轻,多冬季发生,多以身体暴露部位症状突出。《诸病源侯论.风瘙身体瘾疹侯》阐述为“邪气客于表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疡医准绳》中作了更明确的论述“夫瘾疹者,由邪气客于皮肤,复遏风寒相搏,则为瘾疹;若赤疹者,由冷湿搏于肌中,风热结成赤疹,退热则极,若冷则瘥;白疹者,由于风气搏于肌中,风热结为白疹也,遇冷则极或风中亦极。得晴明则瘥,若厚暖亦瘥也。”本型病因是风邪、寒邪外...  相似文献   

11.
就《伤寒论》第39条所曰“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历代医家见仁见智,颇不一致。《医宗金鉴》认为:“伤寒脉当浮紧,今脉浮缓,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脉也;伤寒当身疼,今身不疼,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证也。”柯韵伯说:“脉浮缓下当有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之证……无少阴证,仲景正为不汗出而烦躁之证,因少阴亦  相似文献   

12.
验案两则     
<正> 一、半身不遂薛某,女,49岁。1966年4月20日入院,住院号78031。心悸半年,早晨七点突然昏迷,右侧肢体发麻而后不遂。入院后经用青霉素、血管扩张剂治疗17天,未见好转,遂于5月5日邀请中医会诊。诊见患者不能说话,神志尚清,是邪未入脏。手足不遂,乃邪中经络。切其脉迟缓,迟为寒,缓属虚,由于营缓亡血为内因,卫缓为中风的诱因,营卫失调,  相似文献   

13.
瘾疹病名,最早见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少阳有余,病皮痹瘾疹。”瘾疹为一种常见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以发无定处,忽起忽退,来去迅速,瘙痒无度,消退后不留痕迹为其特点。诚如《圣济总录》说:“盖身体风瘙而痒,瘙之隐隐而起是也”。可见古代医学对此病已有很细微的观察。该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荨麻疹。  相似文献   

14.
田从豁名老中医从医60余年,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笔者有幸跟随田老学习以针灸为主治疗疾病的经验,现将其针灸治疗荨麻疹的经验做一剖析。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风疹块”、“游风”等。《诸病源候论》“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搏,则起风瘙瘾疹”。中医认为荨麻疹多由平素体弱,气血不足或因久病,气血耗伤,血虚生风,气虚内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袭人体所致。田老认为荨麻疹当从风从血论治,针灸以祛风止痒、养血润燥、调和营卫为原则,善用背俞穴来调理五脏六腑之气血,用脐周四穴补肾以调理先天,标本同治。1从风论治荨麻疹的主要症状为痒,…  相似文献   

15.
荨麻疹(Urticaria)中医称“瘾疹”,俗称“风疹块”,是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并伴有时隐时现的瘙痒症状的过敏性皮肤病。《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瘾疹候》日:“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色鲜红或苍白,剧痒,灼热,退后不留痕迹。本病较常见,约15%~25%的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1次。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季节。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学说研究(题后所列数字为期数·页数)试论《伤寒论》脉学之特色(沈敏南)………………l‘0经方服法举要(李振亮)………………………………l‘0伸景望晴识病论要(李茛松)…………………………l’5。邪气中经目4身痒而瘾疹”新识(胡不群)…………l。,。哕而腹满,后部不利”刍议(刘盏斯)……………、l’8柔痉。不恶寒。辨析(张金玺)……………………1。5芦科学理论的基拳特征与《伤寒论'的科学性(解达)2。1桂枝人参汤应是温补心脾之剂(谢炳国)……………2’3从脉法看《伤寒论杂病论》与《难经》的学术关系 (翟双庆)………………………………  相似文献   

17.
中风症,是中医在临床上的一个病名,始于《内经》邪气、脏腑病形等篇,称为卒中、昏倒、不省人事、或口眼歪邪半身不遂,言语蹇涩等症。但它和伤寒论之“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不同,二者必为详加区别。《素问》调经篇云,“气之与血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脉解篇云。“肝气当  相似文献   

18.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大青龙汤证第38条和第39条“太阳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认识不一,文章通过对《伤寒论》相关条文分析结合历代医家论述,认为麻黄汤证为实人伤寒证,桂枝汤证为虚人中风证,大青龙汤则为实人中风或虚人伤寒而设。对仲景方证的理解应从正邪两个方面考量,既要考虑所受邪气,又要考虑体质状态。  相似文献   

19.
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瘾疹验案三则闫辛河南开封市第一中医院(475001)主题词炙甘草汤/治疗应用;瘾疹/中医药疗法炙甘草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其功效为益气养血,滋阴复脉,是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常用方剂。但用此方治疗瘾疹,未见报道。笔者偶用炙甘草汤,...  相似文献   

20.
旺苍县人民医院名老中医殷玉奎,积五十余年临证经验,对诊断治疗“乙型肝炎”颇有心得体会,临床疗效亦佳。殷老认为,“乙型肝炎”的总病机是“湿热相抟,肝脾不和。”“湿热相抟”包含三层意思:①内外合邪为患。《金匮·黄疸病脉证并治》云:“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浮则为风的“风”,不应单作“热”解,而应作广义的“风”解,泛指外邪入侵,即机体感受外湿为主的六淫邪气,是为外因。缓则为痹的“痹”不应作“外湿”解,“痹”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