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期复极综合征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心电图变异。最近研究表明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特发性心室颤动和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性增加。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与复极过程中外向电子流增强有关,而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与折返激动、后除极等有关。本文对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心律失常危险性的预测、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治疗、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和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1—2013年来本院门诊体检的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24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健康人2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扫描仪记录心电图,比较运动前后ST-T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中,ST段抬高在胸导联的比例最高,肢导联的比例最低;心率低于60次/min的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最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率随着心率的增快而呈逐渐降低趋势,且常见于胸导联,另外还要根据患者的T心电图动态等进行综合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死是我国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而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是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对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一直是心血管领域中倍受重视的课题.现已表明[1],心室复极改变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静脉注射富马酸伊布利特注射液与普罗帕酮注射液对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转复疗效的比较及安全性评价。方法:2004年2月-2005年10月,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入选200例90d内发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患者,按1[DK]∶1的比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治疗组(1mg,iv,必要时重复给药1次;体重小于60kg者按0.01mg[DK]?kg-1给药)或普罗帕酮对照组(70mg,iv,必要时重复给药1次),观察心律的转复,监测临床症状、血压、心率、电解质、肝肾功能、心电图改变、24h动态心电图等。结果:给药后90min,伊布利特组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患者总转复率为55%(55/100例),心房颤动转复率为50%(40/79例),心房扑动转复率为71%(15/21例);普罗帕酮组总转复率为21%(21/100例),心房颤动转复率为24%(21/90例)。转复时RR间期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伊布利特组发生1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经电复律成功转为窦性心律。结论:静脉注射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疗效优于普罗帕酮,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180例海洛因成瘾患者中,发现早复极的心电图改变20例,发生率11.1%。与不典型早复极者20例及无早复极改变的海洛因成瘾者24例的心电图比较发现:(1)早复极的发生与海洛因吸食时间及每日用量无关;(2)早复极改变者的心率缓慢;(3)典型早复极患者心电图的复极时间(JT)延长,除极时间(PQRJ)缩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并分析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方法56例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心室晚电位、影像技术、动态心电图、彩色超声及心脏运动负荷试验和采取实验室尸体解剖检查等来判断患者可能发病的原因。结果患有冠心病(冠状动脉痉挛粥样硬化)(78.57%)、心室肥厚(67.86%)、急性心力衰竭(58.92%)和瓣膜心脏病(48.21%)的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几率比较高,尤其是冠心病引起的心源性猝死率占首位,其比率达78.57%。结论心源性猝死的发病原因复杂,要根据患者病史及详细的检查才能确诊,但因其具有发病速度快、出人意料和自然死亡的特点,所有应多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源性猝死病因并进行分析.方法 2004年6月至2011年7月诊治的61例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因调查、体检、影像学检查、动态心电图以及尸体解剖等,进行发生原因的判断.结果 冠状动脉病变占总例数78.69%,心室肥厚(LVEF减少)占总例数67.21%,急性心力衰竭占总例数57.37%.结论 心源性猝死病因复杂,应详细了解病史资料,密切观察病情,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电图运动试验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心电图符合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患者观察随访12~30个月,半年复查一次心电图,有30例进行心电图运动试验.结果:31例随访期间有1例ST-T发生了变化,30例心电图特征无明显改变者运动试验中29例随心率增快,ST-T改变好转,ST段抬高回落,大部分回到等电位线,1例ST段较前抬高.休息后全部恢复原心电图特征.结论:早期复极综合征ST段变化呈慢心率依赖性,心电图运动试验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9.
180例海洛因成瘾患者中,发现早复极的心电图改变20例,发生率11.1%,与不典型早复极者20例及无早复极改变的海洛因成瘾者24例的民主电图比较发现:(1)早复极的发生与海洛因吸食时间及每日用量无关;(2)早复极改变者的心率缓慢;(3)典型早复极患者心电图的复极时间(JT)延长,除极时间(PQRJ)缩短。  相似文献   

10.
心源性猝死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心源性猝死的病因、诱发因素、发生规律、心电图显示及其预防措施。方法选择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遇到的死亡患者中符合心源性猝死标准的39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冠心病30例,占76.9%;心肌病5例,占12.8%;心律失常4例,占10.3%。结论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即刻现场有效的心肺脑复苏抢救是生命复苏成功的关键,探讨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措施是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的病因、诱发因素、发生规律、心电图显示及其预防措施。方法选择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遇到的符合心源性猝死标准的42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冠心病34例,占79.1%;心肌病4例,占9.3%;心律失常5例,占11.6%。结论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即刻现场有效的心肺脑复苏抢救是生命复苏成功的关键,探讨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措施是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晋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136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8例。观察组患者予以胺碘酮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氨茶碱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心力衰竭、恶性心律不齐、心源性休克、心源性猝死)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心力衰竭、恶性心律不齐、心源性休克、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的临床疗效显著,可减少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的常见诱因,病理学特征及有效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心源性猝死病例的尸检资料。结果冠心病40例(占64%),心肌梗死14例(占23%),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5例(占8%),剧烈活动后死亡的3例(占4%)。结论缺血性心脏病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尽早防治冠心病、高血压,改善心肌供血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并予早期程序康复治疗后在住院期间及随访1年所出现心律失常行相关性研究。方法166例AMI患者经PCI治疗后随机分为:康复组予早期心脏程序康复治疗;对照组予传统康复治疗。两组主要基线资料具可比性,住院PCI术后第1、2、3天及出院前1d各行心电图检查1次,出院后随访1年并行复查心电图。结果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各出现心律失常总例数分别为75例(91.5%)和77例(91.7%),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院后随访1年,出现心律失常康复组3例(3.7%),对照组4例(4.8%),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急诊PCI后早期心脏程序康复治疗不增加心律失常发病率,是有益、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电图QT离散度对一氧化碳中毒(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简称CMP)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常规描记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30例(观察组)入院首次心电图及治疗2周复查心电图的QT离散度。观察组分为两组,Ⅰ组为室性心律失常(n=20),Ⅱ组为室上性心律失常(n=20),设健康患者为对照组(n=20)。结果Ⅰ组、Ⅱ组QT离散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QT离散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T离散度是一个能较好反映心肌复极状态的指标,可作为一氧化碳中毒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孟林英 《中国药业》2012,21(7):88-89
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6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心力衰竭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片,规律服药12周.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心电图指标与药品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抗心律失常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心源性猝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EVF)改善程度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如改善心功能、降低心源性猝死、延长患者生命、改善生活质量等,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可作为指导性用药.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无创伤指标的判断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特别是对 QT离散度测定。观察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室颤动与 QT离散度关系 ,以探讨其对心肌缺血性猝死预测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62例 ,符合以下标准 :入院后首次心电图可精确测量 QT间期导联≥ 8个 ;无房颤或扑动 ;无室内传导阻滞 ;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药物 ;无电解质紊乱。对照组 5 8例 ,健康体检者 ,无心血管疾病 ,性别、年龄与 AMI组无显著差异。1.2 方法 同步体表 12导联心电图记录。AMI组患者入院后首次心电图 ,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徐传山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7):166-166,169
目的:分析12导联体表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1个月内出现心源性猝死、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率的关系,探讨其对心肌梗死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0月首次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伴aVR导联ST段抬高的35例患者与aVR导联非ST段抬高的40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T段抬高组发生心脏事件16例,占45.71%,ST段无抬高组发生心脏事件5例,占12.50%,两组间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当高度重视aVR导联ST段抬高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27例脑心综合征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仁子  黄雁翔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9):244-244,247
目的:正确掌握脑心综合征(BHS)的诊断,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从而提高急性脑卒中(AVCD)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探讨临床上AVCD患者其心电图异常改变的早期监测及预防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AVCD并发BHS的患者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及心电图改变,分析治疗效果。结果:27例BHS患者中18例好转出院,无效7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总有效率为66.67%,无效占26.0%,死亡占7.4%。结论:对AVCD并发BHS的患者,要特别强调加强对心脏功能的监测,脑血管病的病情越重,越易出现心肌损害,心电图异常的比例越大,预后不良;临床上做好心电图的监测,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致残率、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经皮冠脉支架置入术( PCI)后联合速效心痛滴丸,观察其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确诊AMI并接受PCI治疗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n=48)和治疗组( n=48),对照组行常规术后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速效心痛滴丸(7粒,tid),观察两组180 d后心血管事件(包括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再发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情况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随访期间,治疗组较对照组心功能不全与心绞痛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心功能获得明显改善;两组均无再发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结论 AMI患者PCI术后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速效心痛滴丸,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