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究128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分析,分别采用128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与选择冠状动脉造影常规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效果。结果:64例冠心病患者采用128排螺旋CT诊断准确率为95.3%(61/64),特异度为80.0%(4/5),敏感度为96.6%(57/59),与金标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种诊断方法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比中,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冠心病诊断中采用128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可以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其特异度与敏感度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64排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图像质量。方法:选取56例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A组),平均体重指数24.6,心率<65次/min,行前瞻性门控扫描,同样扫描条件分析87例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B组),用回顾性门控扫描,分别记录两组各自扫描的有效射线剂量;两组之间图像质量评分采用记数资料分析。结果:A、B两组射线剂量平均值分别平均3.37mSv、18.13mSv,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质量评价的计数资料确切概率值为0.370。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64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行冠状动脉成像中能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同时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320排CT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冠状动脉成像的成功率、辐射剂量、成像质量和诊断结果,探讨低剂量前瞻性心电门控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对本院临床拟诊冠心病、心率<65次/min的500例病例依次分别采用了前瞻及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成像扫描方案,分为P组(前瞻组)和R组(回顾组).根据Frank J的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将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分为1分(不可评价)、2分(可接受)、3分(好)、4分(优秀).评价两组成像的成功率、射线剂量、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结果 P组和R组检查成功率均为100%.P组和R组平均射线剂量为(3.28±1)mSv、(14.36±2.3)mSv,P组平均射线剂量较R组降低7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组和R组各有3750(15×250)个冠脉节段,P组和R组冠脉节段管径太小(<1.5 mm)难于评估分别占3.49%(131/3750)、3.78%(142/3750),可评估占96.51%(3619/3750)、96.12%(3608/3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R组4分(优秀)图像分别为95.09%、95.23%,3分图像为1.09%、0.74%,2分图像为0.32%、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3分图像均为运动伪影,无阶梯伪影及1分(不可评价)图像.P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及阴性预测价值为86.49%、98.70%、88.89%、98.38%,R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及阴性预测价值为83.87%.,98.74%,89.65%,97.93%,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心率稳定在65次/min以下的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可在一个心动周期内能以较低的辐射剂量达到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检查成功率、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率,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学工程》2016,(9):1151-1152
目的探讨对胸痛三联征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低剂量成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108例随机分成三组,均行胸痛三联征CT扫描。其中,低管电压组(25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管电压采用100 kV;心电门控组(29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管电压采用120 kV;联合组(54例)行100 kV低管电压联合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管电流均由四维智能在线剂量调控技术调控。以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作为质控指标。结果三组的冠状动脉分段图像质量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心电门控组图像质量最高(P>0.05)。联合组受线剂量为(2.9±0.6)m Sv,明显低于低管电压组的(10.1±1.5)m Sv及心电门控组的(8.9±1.2)m Sv(P<0.05)。而心电门控组受线剂量略低于低管电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低管电压联合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既可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又降低辐射剂量,值得普及。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63例,均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临床诊断,其中观察组行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对照组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进行检查,观察两种方式检查的准确率。结果:分析两种方式检查的准确率,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轻度狭窄的检查率高于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重度以及闭塞的检查准确率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疑似冠心病患者入院诊断期间,行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能够降低临床不适感,提高检查准确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心肌桥患者实施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比较。方法:选择64例本院所收治的疑似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2018年6月~2019年6月作为本研究的时间范围,全部患者均实施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总结患者2种检查结果,对比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准确性。结果:疑似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确诊结果阳性53例,占比82.81%;阴性11例,占比17.19%。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阳性45例,占比70.31%;阴性19例,占比39.69%。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阳性52例,占比81.25%;阴性12例,占比18.75%。疑似冠状动脉心肌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结果灵敏度(94.34%)、特异度(81.82%)、准确性(92.19%)均明显高于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71.70%、36.36%、65.63%),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能够对心肌桥情况进行有效诊断,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更为准确,其效果优于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  相似文献   

7.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0例临床诊断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6.5岁。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利用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图像,判定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并与DSA对照。结果:100例患者中,左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重组像评价图像质量,在心率<70次/min时,左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显示较好且能满足影像学评价。MPR、MIP及VRT重组像能显示冠状动脉的所有1级、大部分2、3级以及部分4级分支。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50%,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4.0%,特异性为94.0%,符合率79.0%。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快速的成像方法,在多数情况下能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可以做为冠状动脉病变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心电门控管电流调节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管电流调节模式,72例患者进行了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根据重建图像确定病变部位、严重程度及斑块性质,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40例未发现异常冠状动脉片段;26例52段单发病变,13段多发病变;6例因伪影及严重钙化无法评价而排除。95.8%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论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管电流调节冠脉成像,能够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图像质量,而心率快和扫描时心率变化大是图像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螺旋CT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12月海城市中医院收治的54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诊断价值.结果 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后的效果非常理想,图像清晰,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重症婴幼儿法洛四联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45例重症婴幼儿法洛四联症的患者术前行256层螺旋CT检查,34例行心电门控扫描,11例行普通扫描,所有病例均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分析,使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和薄层图像进行综合评估,同时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45例患者中,手术证实256层螺旋CT畸形准确43例,TTE准确34例;其中TTE漏诊动脉导管未闭4例;主动脉缩窄7例;同时CT显示4例体肺动脉粗大侧枝。256层螺旋CT与TTE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5.6%(43/45)、75.6%(34/45),两种检查方法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256层螺旋CT可作为重症婴幼儿法洛四联症术前诊断及合理制定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DHCTA)与冠状动脉钙化(CAC)积分诊断冠心病(CHD)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2例疑有CHD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双层螺旋CT扫描检测CAC积分,并行DHCTA扫描,源像输入HP4.1工作站后作多模式三维重建。以CAG结果为金标准来分析DHCTA和CAC积分对CHD的诊断效能。结果DHCTA和CAC积分诊断CHD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0%、90.9%、78.8%和93.3%、63.6%、80.8%。二者比较DHCTA的灵敏度低于CAC积分,而特异性明显高于CAC积分,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二者结合起来诊断CHD,则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3.3%、90.9%、92.3%。结论在诊断CHD方面,CAC积分具有较高的灵敏度,DHCTA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将二者优势结合运用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心脏听诊和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POX)筛查海南省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海南省17个市县出生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新生儿出生后6~72h内进行常规心脏听诊和POX筛查,筛查阳性的新生儿进行超声心动图以确诊CHD.根据筛查结果,将新生儿分为杂音组(单纯心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12导联心电图中T波峰末间期(Tp-Te)及QT间期离散程度(QTd)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及5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的临床病例资料,对比两组Tp-Te、QTd差异,分析冠心病组Tp-Te、QTd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结果冠心病组Tp-Te及QTd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Tp-Te、QTd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显著的正向直线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心病的诊断中,Tp-Te及QTd均具有较高的灵敏性、特异性及准确性,且经分析,Tp-Te及QTd对冠心病均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P<0.05)。 结论Tp-Te及QTd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且对于冠心病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左室射血分数及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于本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的305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采集及冠脉造影结果的分析,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根据冠脉造影的结果先将研究对象分为冠心病组(251例)和非冠心病组(54例)进行临床资料的比较,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nmltiplelinearregression)分析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直线相关(1inearcorrelation)分析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相比在年龄、性别、吸烟指数、高血压患病率、血糖异常及糖尿病患病率、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元线性回归中年龄(β1=0.251,P〈0.01)、性别(β2=0.235,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β3=0.241,P〈0.01)、糖尿病病程(β4=0.226,P〈0.01)进入直线回归方程,在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左室射血分数直线相关的研究中发现两者呈负相关(r=-0.362,P〈0.01)。结论在对临床上高度怀疑患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前需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指数、是否患高血压、是否伴有血糖异常、是否患有代谢综合征等以提高冠脉造影的阳性率,年龄、性别、LDL—C、糖尿病病程是影响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随着冠脉狭窄程度的加重,左室射血功能呈减退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病毒感染与川崎病( KD)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KD儿童105例为KD组,同期选取发热性疾病但非KD患儿210例为非KD组。对两组患儿的病毒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儿童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两组患儿中病毒感染232例,其中,KD组感染96例,占91.43%,非KD组感染136例,占64.76%。两组EB病毒感染率比较,KD组患儿明显高于非KD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874,P<0.001);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冠状病毒感染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分别将KD组和非KD组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其中KD组中感染组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率最高,为46.55%(43/96),显著高于KD组的未感染组(11.1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确切概率法得出P=0.04),亦高于非KD组的感染组(7.59%)和未感染组(8.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45、27.41,均P<0.001);而KD组中未感染组(11.11%)、非KD组的感染组(7.95%)和未感染组(8.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病毒感染与KD发病有关,且病毒感染的KD患儿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西门子64排螺旋CT(Siemens 64 row screw CT,S64CT)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106例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先对所有患者进行施行S64CT检测,再施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检测,比较两种方式检测的准确率及精密度。结果:106例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中,S64CT检查吻合率为91.50%;CAG检查吻合率为87.74%,S64CT检测吻合率高于CAG检测,但是结果差异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64CT检测的敏感度、阳性率均高于CAG检测,两组数据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64CT对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诊断水平更强,而且具有准确率更高、定位更加准确、创伤微小等优势,诊断价值更高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前瞻性评价心率及心率变量对双源CT高心率患者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并回顾性分析双源CT对该组高心率患者的狭窄评价准确性。方法:选取80例冠状动脉成像。高心率纽40例,扫描时平均心率均〉70bpm;对照组40例.扫描时平均心率均≤70bpm。对照2组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结果:2组的节段性图像质量计分和对有意义狭窄(≥50%)的诊断准确性均无统计学意义。钙化是影响诊断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在高心率组,心率变量与总的诊断性图像质量(P=0.001)和回旋支(P=0.016)图像质量有相关。心率变量〉5bpm时可影响图像质量。随着心率的上升.最佳重建窗从舒张期移至收缩期。结论:尽管心率变量可以影响图像质量,双源CT对高心率患者冠状动脉的成像足以满足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造影(CCTA)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CHD)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6例2型糖尿病疑似合并CHD患者,分别进行常规心电图和CCTA检查。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为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结果:经CAG检查和诊断分析,126例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为CHD阳性71例,阴性55例,CCTA检查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率均高于心电图诊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98,χ2=5.939,χ2=15.930,χ2=11.870;P<0.05);CCTA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CH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21。结论:CCTA有效地提高2型糖尿病合并CHD患者的冠状动脉清晰度,对血管狭窄位置和狭窄程度的识别准确率较高,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Various modifications and refinements have been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standard ST-segment criteria for identifying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using exercise testing. To ascertain if the treadmill exercise score (TES), the ST integral, or the ST/HR index are significantly better markers for coronary disease the standard ST analysis, measured visually or by computer,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73 male patients was performed. Exclusions were clinical or electrocardiographic evidence of p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or resting ST segment depression on their baseline electrocardiogram, digitalis, previous revascularization procedure or any significant valvular or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Ninety-six patients (55.5%) had at least one epicardial coronary stenosis (more than 70% diameter stenosis). Cutpoints were chosen for each method, that maximized their best combination of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any of the five methods (TES, ST integral, ST/HR index, standard and computer ST analysis) for identifying any coronary disease. Conclusion: careful visual or ST-segment analysis continues to be the simplest as well most effective marker for coronary disease during exercise tes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