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其受体(PAF-R)在不孕妇女种植窗期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在10例不孕妇女(不孕组)和10例正常非孕妇女(正常组)种植窗期及10例妊娠早期妇女(孕40+天,孕早期组),①采用ELISA法检测3组对象血清PAF的含量及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的活性;②流式细胞仪检测3组对象外周血单核细胞上PAF-R的表达;③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种植窗期子宫内膜及早孕蜕膜组织中的PAF-R表达。结果:不孕组妇女种植窗期血清中PAF含量(7.49±0.90ng/ml)、PAF-AH活性(15.37±2.19ng/ml)、PAF-R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上(40.79±16.10%)和在子宫内膜组织中(0.27±0.05%)的表达与正常组和孕早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不孕组妇女种植窗期PAF-R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上和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972,P<0.01)。结论:①不孕妇女种植窗期血清PAF水平明显降低,PAF-AH活性明显增高,PAF-R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上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降低,可能是导致不孕的因素之一,提示PAF、PAF-AH、PAF-R表达水平的变化在女性不孕症发生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②外周血单核细胞上PAF-R的表达可间接反映子宫内膜组织中PAF-R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节蛋白Stathmin与早期自然流产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行人工流产负压吸宫手术(A组)和先兆流产(B组)妇女各30例,收集其绒毛和蜕膜组织,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妇女绒毛和蜕膜组织中Stathmin的表达水平。结果:Stathmin主要表达于绒毛和蜕膜组织的细胞浆中,Stathmin在A组绒毛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比例为25/30,在蜕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比例为23/30;在B组绒毛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比例为17/30,在蜕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比例为14/30。A组绒毛和蜕膜组织中Stathmin的表达显著高于B组相应组织中的表达(P均0.01)。结论:Stathmin可能与早期自然流产的病理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3.
董枫  侯灵彤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7):4235-4237
目的: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胎盘生长因子(PLGF)在不明原因早期胚胎停止发育患者绒毛和蜕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30例不明原因早期胚胎停育患者(研究组)和30例正常早期妊娠妇女(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DNA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绒毛滋养细胞和蜕膜细胞的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两组绒毛和蜕膜组织中Caspase-3和PLGF的表达水平。结果:①研究组绒毛滋养细胞的凋亡指数(50.16±5.18)%明显高于对照组(18.00±4.00)%(P<0.01),蜕膜细胞的凋亡指数(48.66±4.48)%也明显高于对照组(18.44±3.71)%(P<0.01);②Caspase-3在研究组绒毛组织中表达(0.425 8±0.044 2)明显高于对照组(0.304 3±0.040 1),P<0.01,其在蜕膜组织中的表达(0.417 5±0.051 5)亦明显高于对照组(0.310 7±0.034 2),P<0.01;PLGF在研究组绒毛(0.320 8±0.035 4)和蜕膜(0.317 7±0.021 6)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0.405 1±0.029 0,0.412 1±0.034 4),P均<0.01。结论:妊娠妇女胎盘组织内细胞凋亡比例增高,滋养细胞和蜕膜功能受损导致胎盘血管生成障碍可能是早期不明原因胚胎停育发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然流产妇女蜕膜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和血清中可溶性受体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技术,检测30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和30例同期正常妊娠要求人工流产者蜕膜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的表达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两组血清可溶性受体的表达水平.结果 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蜕膜间质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表达高于正常妊娠人工流产者,腺体上皮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表达低于正常妊娠人工流产者(t值分别为2.442和-2.130,均P<0.05).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血清可溶性受体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妊娠人工流产者(t=-2.033,P<0.05).结论 早期自然流产妇女蜕膜基质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的表达明显增高,腺体上皮细胞的表达明显降低.这种改变可能与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有关.血清可溶性受体水平的升高可能对自然流产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在绒毛及蜕膜组织中的表达与早期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20例早期流产患者(流产组)及20例正常早孕人工流产组(对照组)绒毛及其蜕膜组织中EGF及其受体(EGFR)蛋白表达情况,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孕妇外周血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β)水平。结果EGF及其受体在早孕绒毛滋养细胞、蜕膜组织的腺上皮及间质细胞中均有阳性染色,两组表达部位相同。EGF及其受体在流产组绒毛及其蜕膜组织中的表达强度明显低于正常早孕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孕妇外周血HCG-β水平与EGF及其受体在绒毛中的表达作相关分析,rEGF=0.559,rEGFR=0.567,成正相关(P<0.01)。结论EGF及其受体在自然流产患者绒毛及蜕膜组织中表达下降,EGF可能是影响HCG分泌的重要因素之一。EGF及其受体表达异常在自然流产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导致自然流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正常妊娠与自然流产小鼠模型蜕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特征的差异,探讨TNF-α和MCP-1与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建立正常妊娠小鼠模型和自然流产小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测定两组模型孕13天蜕膜组织TNF-α和MCP-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妊娠模型相比,自然流产模型蜕膜组织中TNF-α、MCP-1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蜕膜组织中TNF-α、MCP-1的表达与自然流产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炎症相关因子诱导型-氧化氮合酶(iNOS)和缺氧诱导因子-1(HIF-1)在早期不明原因自然流产患者绒毛和蜕膜组织中的表达状况.方法:选择60例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患者(不明原因流产组)和60例要求人工流产的正常早期妊娠妇女(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别收集其绒毛及蜕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两组绒毛和蜕膜组织中iNOS和HIF-1的表达.结果:iNOS在不明原因流产组绒毛及蜕膜组织中的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IF-1在不明原因流产组绒毛及蜕膜组织中的表达强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生可能与绒毛及蜕膜局部微炎症状态加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巨噬细胞分化抗原-1(Mac-1)在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蜕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ICAM-1/Mac-1与早期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35例和同期妊娠的30例健康妇女蜕膜组织中ICAM-1、Mac-1的表达,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双标检测二者关系并加以分析.结果 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蜕膜组织基质细胞ICAM-1、Mac-1蛋白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Z=-3.056,P=0.002;Z=-2.132,P=0.033);流产组蜕膜腺体细胞ICAM-1、Mac-1蛋白表达强度略低于对照组(Z=-1.978,P=0.048;Z=-1.973,P=0.048);共聚焦显微镜下ICAM-1和Mac-1在早期自然流产组和对照组的蜕膜组织均有部分重叠表达.结论 ICAM-1和Mac-1在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蜕膜组织基质细胞的高表达和腺体细胞的低表达可能与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子宫自然杀伤(uterinenaturalkiller,uNK)细胞在人类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蜕膜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2007年8月至2007年10月在本院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5例(病例组)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蜕膜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并以同期45例正常早孕妇女(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早期自然流产蜕膜组织中,子宫自然杀伤细胞(CD64+)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蜕膜间质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蜕膜微血管数量明显减少,并出现狭窄、闭锁,甚至断裂,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排列紊乱等微血管异常。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通过影响蜕膜血管生成,参与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氧化应激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自然流产妇女蜕膜和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维生素E(VitE)的测定,探讨氧化应激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用化学比色法对30例自然流产妇女和20例正常早孕妇女蜕膜和血清中SOD、MDA及VitE进行测定。结果:与正常早孕妇女相比,自然流产妇女蜕膜和血清中MDA水平都升高(P<0.05),SOD、VitE水平却都下降(P<0.05,P<0.05)。结论:氧化应激与自然流产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与正常早孕蜕膜CD8和颗粒酶B的表达,从蛋白水平探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发病机制。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两组蜕膜CD8和颗粒酶B蛋白表达,采用双盲法随机取5个视野,400倍下观察蜕膜组织处阳性细胞,计数后取其平均数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与正常早孕相比,URSA组蜕膜组织处颗粒酶B表达明显升高(P<0.01);CD8的表达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孕期蜕膜组织颗粒酶B蛋白表达异常是URSA的机制之一;颗粒酶B死亡途径可能是早期诱导URSA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米非司酮终止妊娠与Th1/Th2调节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终止妊娠者血清及蜕膜组织液中Th1/Th2型细胞因子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0例口服米非司酮终止妊娠妇女(药流组)血清及蜕膜组织液中Th1(IL-2、IFN-γ)/Th2(IL-4、IL-10)型细胞因子水平,同时以50例正常健康早孕妇女,要求行人工流产终止妊娠者作为人流组。结果:药流组血清及蜕膜组织中IL-2、IFN-γ的水平明显高于人流组,而IL-4、IL-10含量明显低于人流组,这种变化与药物流产次数无关。结论:米非司酮可以改变流产妇女血清及蜕膜组织液中Th1/Th2平衡,从而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3.
米非司酮对早孕妇女绒毛和蜕膜组织t-PA、PAI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米非司酮对早孕妇女绒毛和蜕膜组织及子宫局部纤溶状态的影响,探讨部分妇女应用米非司酮终止妊娠后子宫出血多、出血时间长的原因,对63例要求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分别采用人工流产(负压吸宫术)及米非司酮配伍卡孕栓的药物流产,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绒毛和蜕膜组织提取液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剂(PAI)的活性。结果表明:药物流产组与人工流产组相比,其绒毛和蜕膜组织提取液中t-PA活性升高,PAI活性降低,二者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提示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可能造成早孕妇女绒毛、子宫蜕膜组织局部的纤溶系统功能亢进,这很可能是应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多、出血时间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血清、蜕膜和绒毛组织中IL-2、IL-10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探讨其免疫学机制,为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的IL-2、IL-10含量,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IL-2、IL-10在绒毛和蜕膜组织中的局部表达。结果: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组血清中IL-2的浓度为(12.31±2.64)pg/ml明显高于正常早孕组的(5.74±1.2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IL-10的浓度为(7.97±3.02)pg/ml与正常早孕组的(17.6±5.12)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IL-10/IL-2比值为(0.71±0.39)与正常早孕组的比值(3.37±1.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两种细胞因子浓度与复发性流产组中不同流产次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在复发性流产组蜕膜细胞胞浆和绒毛滋养叶细胞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早孕组(P<0.05),IL-10在复发性流产组蜕膜细胞胞浆和绒毛滋养叶细胞中的表达均低于正常早孕组(P<0.05)。结论:IL-10有利于妊娠的顺利进行,而IL-2增多可能对妊娠有害。Th1/Th2细胞平衡向IL-2偏移时可能导致流产。  相似文献   

15.
VEGF在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及蜕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复发性流产(RSA)患者绒毛及蜕膜中的表达。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20例复发性流产(RSA)患者绒毛及蜕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及分布,并以20例正常早孕妇女作为对照组。结果:RSA患者绒毛及蜕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早孕组(P<0.05)。结论:VEGF在早期妊娠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降低可能与RSA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孕早期母体血清Kisspeptin水平和绒毛组织的表达,拟探讨其在妊娠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正常妊娠组(20例)和自然流产组(20例)绒毛组织中Kisspeptin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孕5~10周妇女(40例)血清Kisspeptin浓度。结果①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Kisspeptin在正常妊娠组[灰度值(170.3±7.134)]的表达显著高于自然流产组[灰度值(198.4±5.699))。②ELISA法结果显示,正常妊娠组Kisspeptin在血清中的浓度随孕周增大而增高,自然流产组Kisspeptin在血清中的浓度随孕周逐渐降低。结论Kisspeptin在孕早期胚胎着床及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一种预测妊娠结局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能量图超声结合血β-hCG在"妊娠盲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尿妊娠实验阳性或弱阳性,孕周约32~42天的早早孕患者检查TV-CD和血β-hCG。结果:宫内早早孕子宫内膜动脉阻力指数(RI)<0.5,宫内早早孕流产型RI>0.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外早早孕子宫内膜未见明显局限性动脉血流信号,而有一小部分RI>O.5,多数见静脉血流信号或无血流信号显示。48h后复查,宫内早早孕流产组、宫外早早孕组与宫内早早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β-hCG宫内早早孕组与宫内早早孕流产组、宫外早早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外早早孕组与宫内早早孕流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h后复查,宫内早早孕流产组与宫内、外早早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能量图结合血β-hCG联合应用能预测妊娠的趋向,提示妊娠的着床部位,为临床早诊断、早治疗、避免误诊提供一个有价值的临床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透明带抗体(AzpAb)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用ELISA间接法测定197例自然流产妇女血清中AzpAb,其中162例为早期流产,35例为中期流产。47例正常妊娠妇女做对照。结果:162例早期自然流产妇女中阳性者9例,阳性率为5.56%;35例中期流产者阳性2例,阳性率5.71%;47例对照组阳性1例,阳性率为2.13%。早期自然流产组与对照组比较P>0.5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中期自然流产组与对照组比较P>0.2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早期自然流产组与中期自然流产组比较P>0.5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zpAb与自然流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和细胞色素P4501A1(cytochrome P4501A1,CYP1A1)蛋白在胚胎停育患者绒毛及蜕膜中的表达。方法:分别选取30例不明原因胚胎停育患者作为病例组和30例正常早期妊娠人工流产妇女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组患者绒毛和蜕膜组织中AhR和CYP1A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绒毛组织中,病例组AhR蛋白表达水平(0.58±0.03)高于对照组(0.25±0.04),病例组CYP1A1蛋白表达水平(0.60±0.01)高于对照组(0.22±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蜕膜组织中,病例组AhR蛋白表达水平(0.56±0.03)高于对照组(0.26±0.04),病例组CYP1A1蛋白表达水平(0.57±0.01)高于对照组(0.24±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胚胎停育患者绒毛和蜕膜组织中AhR和CYP1A1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可能与不明原因胚胎停育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