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病理类型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02例于2012年1月-2016年6月就诊于天津市第四医院,绝经1年以上无症状但阴道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4 mm的患者。行宫腔镜检查、分段诊断性刮宫术,部分患者可疑部位活检,均送病理检查。比较不同子宫内膜厚度状态下的子宫内膜病理类型。结果102例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中,子宫内膜厚度4~8 mm者,符合绝经后改变20例(43.48%)、良性病变25例(54.35%)、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1例(2.17%),子宫内膜癌0例(0.00%)。子宫内膜厚度8 mm者,符合绝经后改变5例(8.93%)、良性病变46例(82.14%)、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3例(5.36%)、子宫内膜癌2例(3.57%)。两组子宫内膜病变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以子宫内膜良性病变为主。但是对于子宫内膜厚度8 mm者,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潜在恶性病变及恶性病变的发生率增加,建议进一步宫腔镜检查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联合宫腔细胞学检查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葫芦岛市中心医院接受诊治的86例疑似子宫内膜病的绝经后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阴道超声、宫腔细胞学检查,对单独阴道超声、宫腔细胞学检查及两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析,以诊刮术获取的组织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经分段诊刮术检查发现,86例患者中59例患者为正常内膜,10例为内膜良性病变,4例为癌前病变,13例为内膜癌。内膜癌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均高于正常内膜、内膜良性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超声检查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100.0%、69.6%,宫腔细胞学预测癌前病变与内膜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9.7%、94.4%,联合检测子宫内膜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0%、98.6%。结论阴道超声联合宫腔细胞学检查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高,能有效提高临床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减少误诊、漏诊风险,能作为临床筛查癌前病变、内膜癌的主要方法,降低临床诊刮率。  相似文献   

3.
阴道超声测量绝经前妇女子宫内膜厚度诊断子宫内膜病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是否可用于预测绝经前妇女子宫内膜病变。方法:对87例绝经前不规则子宫出血患者行阴道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并于检查当日或次日行分段诊刮术,将阴道超声检查结果与诊刮获取的子宫内膜组织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阴道超声测得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组的内膜平均厚度为(27.3±11.0)mm,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的内膜平均厚度为(15.5±4.8)mm,均明显大于子宫内膜生理改变组的内膜平均厚度(9.8±4.3)mm,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01)。以10mm为临界值阴道超声预测绝经前妇女子宫内膜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9%、57.9%、74.6%和91.7%。结论:阴道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以10mm为临界值可以预测绝经前妇女子宫内膜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合并子宫内膜病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6年3月-2019年12月199例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资料,分析子宫内膜病理检查结果 (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子宫内膜癌变)和临床表现;按病理结果分为正常组、良性组及癌变组,对比3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子宫内膜良性与恶性病变的相关因素。结果 199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病理正常子宫内膜50例(26.13%),良性病变子宫内膜为126例(63.32%),包括不典型增生15例(7.54%),癌变子宫内膜21例(10.55%)。出血模式中,月经淋漓不尽占44.22%,月经量增多占36.18%,月经时多时少占19.60%。3组在年龄、BMI、孕产次、出血时间、子宫内膜厚度、高血压史、宫内节育器放置率、家族肿瘤史及肿瘤标记物阳性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年龄、子宫内膜厚度是子宫良性病变危险因素(P0.05);年龄、子宫内膜厚度及肿瘤标记物是癌变危险因素(P0.05)。结论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病变异常出血存在45~50岁、子宫内膜异常及肿瘤标记物阳性时警惕子宫内膜病变,尤其是癌变。  相似文献   

5.
阴道超声用于绝经后阴道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经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厚度作为预测子宫内膜癌以及内膜不典型增生发生指标的价值。方法:选择1997年9月~2002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绝经后阴道流血的妇女169名进行经阴道B型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厚度,并对其行诊断性刮宫送病理检查,对其中初诊未诊断为子宫内膜癌或者不典型增生的128名患者进行超过5年的随访。结果:169名患者诊刮病理诊断:子宫内膜癌20人(11.8%),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3人(1.8%)。经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厚度≤4mm的患者中未发现有子宫内膜癌发生;内膜厚度>4mm的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相对危险性是45.3%。诊刮报告无异常的128名患者5年随访报告,子宫内膜癌或不典型增生的患者为12人(9.4%);再发阴道流血的36例患者中有12例发现子宫内膜癌或不典型增生(33.3%)。但初诊时内膜厚度≤4mm者即使再次阴道出血,也没有发现有该类病变。结论:绝经后阴道流血的患者阴道超声见子宫内膜厚度≤4mm可作为子宫内膜癌诊断试验的截点,可作为选择诊刮活检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子宫内膜病变情况,并分析其出现子宫内膜癌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4月-2018年9月麻城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20例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盆腔超声、宫腔镜检查,并经宫腔镜手术取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获取病理诊断结果。分析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特征,不同绝经时间患者子宫异常出血病理类型、不同年龄患者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病理类型,并分析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出现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结果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临床特征多表现为绝经1年及以上出现阴道点滴出血或异常子宫出血;经妇科超声检查可见子宫内膜厚度≥5 mm。220例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患者,诱发出血原因主要以子宫良性病变为主,占69. 55%,其次是子宫内膜癌,占24. 55%。不同绝经时间患者黏膜下肌瘤、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不同年龄患者黏膜下肌瘤、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既往糖尿病史、既往高血压史、超重或肥胖、年龄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超重或肥胖、年龄65岁是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出现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均P0. 05)。结论子宫良性病变是诱发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的主要病因,随着绝经时间的增加及绝经年龄的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不断增加,且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是诱发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因此临床积极予以治疗可降低子宫内膜癌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自2017年1至12月收治的180例绝经后因子宫内膜增厚(≥4mm)接受内膜活检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绝经后有无阴道异常出血(AUB)分为AUB组和无AUB组各90例。分析两组组间及组内多个临床指标与内膜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AUB组内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确定绝经后内膜增厚且不伴AUB的女性人群内膜癌筛查的最佳预测值。结果①AUB组和无AUB组组内最常见的子宫内膜良性病理检查均是绝经期内膜(33.34%vs.48.90%),其次为内膜息肉(17.78%vs.24.44%)和内膜单纯性增生(14.44%vs.17.78%)。AUB组的内膜癌发生率显著高于无AUB组(χ^2=18.127,P<0.05),无AUB组的绝经期内膜发生率高于AUB组(χ^2=6.763,P<0.05)。②AUB组患者的平均内膜厚度为(10.01±5.69)mm,显著高于无AUB组患者的内膜厚度(7.59±3.34)mm(t=17.516,P<0.05)。③AUB组的单因素分析:年龄≥60岁、初潮年龄≤12岁、绝经年龄≥50岁、不孕史均是AUB组内膜恶变的影响因素(χ^2值分别为6.731、5.494、4.935、6.732,均P<0.05),AUB组中恶性内膜的平均内膜厚度显著高于良性内膜(t=-4.163,P<0.05),而绝经年限≥25年的患者发生内膜癌的几率低于绝经年限<25年的患者(χ^2=5.400,P<0.05);多因素分析:内膜厚度(OR=1.254,95%CI:1.094~1.436)、年龄≥60岁(OR=7.775,95%CI:1.550~39.003)、初潮年龄≤12岁(OR=6.123,95%CI:1.780~20.926)及绝经年限≥25年(OR=0.100,95%CI:0.011~0.881)均是AUB组患者发生内膜恶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④在无AUB组,仅发现恶性病变患者的平均内膜厚度高于良性病变(t=-3.085,P<0.05),其他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⑤在已绝经人群中子宫内膜增厚且不伴AUB者,ROC曲线上约登指数最高时的临界点为9.50mm时,AUC最大,为0.808(95%CI:0.785~0.904,P<0.05),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00%、95.35%、42.85%、98.80%。结论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且无AUB的人群,内膜活检大多数为内膜良性疾病,当内膜厚度≥9.50mm时,建议行内膜活检排除内膜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州市白云区农村绝经妇女子宫内膜病变发病情况及子宫内膜细胞学筛查在子宫内膜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15年5月-2016年10月对广州市白云区绝经后农村妇女进行前瞻性调查研究,由妇科医师严格填写"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流行病学调查表",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方法抽取所有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数据。针对性行子宫内膜细胞学取样与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结合制片后加上必要的病理检查。结果 129例妇女中,22例有子宫内膜病变症状,19例存在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发现15例为子宫内膜病变,其中12例患者的内膜细胞学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子宫内膜癌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6.67%、75.00%、88.89%。病理检查符合妇女随访3个月、6个月的子宫内膜厚度均大于病理检查不符合的妇女。结论广州市白云区农村绝经妇女子宫内膜疾病的发病形式较严峻,子宫内膜细胞学是筛查子宫内膜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予 《药物与人》2014,(7):271-272
目的:分析绝经后子宫出血和子宫内膜癌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从2011年4月到2013年11月前来我院因绝经后子宫出血行B超检测,结果异常的110例绝经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对该组病例宫腔镜与内膜活检的检测结果及相关因素进行回顾分析,以此分析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和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结果:检测结果显示本组110例患者中,良性病变101例,包括34例子宫内膜萎缩,25例内膜息肉,22例子宫黏膜下肌瘤,9例内膜单纯增生,5例子宫内膜炎,6例复合型内膜增生;及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癌所致绝经后子宫出血所占比例为8.18%,通过分析临床资料显示子宫内膜癌组患者包括就诊年龄、出血时间、绝经年限以及子宫出血率等指标均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结论:患者绝经时间、出血时间越长,年龄越大,罹患子宫内膜癌的几率也随之越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子宫内膜恶变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2018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妇科病房收治的523例绝经后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增厚患者,根据其宫腔镜检查病理结果,分析其子宫内膜恶变的风险。结果 523例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病理诊断结果为正常子宫内膜24例(4.6%)、子宫内膜息肉268例(51.2%)、子宫内膜炎44例(8. 4%)、粘膜下子宫肌瘤16例(3.1%)、宫腔粘连53例(10.1%)、良性子宫内膜增生89例(17.0%)、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13(2.5%)、子宫内膜癌16例(3.1%)。BMI≥25、有阴道出血或排液症状、内膜厚度≥10mm是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结论重视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进行必要的宫腔镜检查及早发现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同时减少无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有创操作,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及医疗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三维能量多普勒血管成像(3D-PDA)测量子宫内膜容积(EV)及血流参数筛查子宫内膜癌(EC)的价值。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245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将其中130例围绝经期反复阴道出血患者纳入围绝经期组(其中良性病例107例,恶性病例23例),115例绝经后反复阴道出血或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纳入绝经后组(其中良性病例74例,恶性病例41例),收集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以及孕(产)次数等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3D-PDA检查,计算子宫内膜厚度(ET)、EV、血管指数(VI)、血流指数(FI)以及血管-血流指数(VFI)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3D-PDA在诊断EC的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年龄、BMI、孕(产)次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绝经期组患者子宫内膜病变发生率为17.69%,明显低于绝经后组(35.6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98,P<0.05)。围绝经期组中的恶性病例ET、EV、VI、FI及VFI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病例(t=3.825,t=10.308,t=10.180,t=5.645,t=10.496;...  相似文献   

12.
宫腔镜诊断与治疗绝经后子宫出血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秋红  张灵武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4):4910-4912
目的:探讨宫腔镜对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对145例绝经后出血的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对可疑病灶针对性地进行诊刮,组织物行病理检查。结果: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原因以子宫腔内良性占位病变居首位(子宫内膜息肉54例、宫颈管息肉13例、子宫粘膜下肌瘤29例)共96例,占66.21%;其次为非器质性病变(萎缩性子宫内膜9例、子宫内膜炎25例及增生期子宫内膜2例)共36例,占24.83%;子宫内膜癌导致的出血10例占6.90%。年龄超过60岁及绝经年限超过10年的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明显上升。绝经后良性宫腔占位87例采用宫腔镜手术治疗。结论:良性病变是绝经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宫腔镜在诊断绝经后出血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目前治疗绝经后宫腔良性占位所致绝经后出血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经阴道彩超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CD-TVS)在诊断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诊断的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116例患者,经CD-TVS拟诊,并与分段诊刮、宫腔镜检查、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CD-TVS拟诊、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灶区血流R I值(0.41±0.018)显著低于内膜良性病变〔R I>0.48,(0.58±0.1)、(0.56±0.07)、(0.63±0.11)〕,P<0.01;内膜良性病变的超声诊断符合率:子宫内膜增生89.10%,内膜息肉85.20%,黏膜下小肌瘤86.67%,内膜炎92.30%,内膜恶性病变的超声诊断符合率90.90%。结论:CD-TVS能为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内膜病变性质预测及内膜癌分期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应用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内膜病变的价值。方法:利用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79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形态进行测量和分析,并经诊刮、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结果:43例患者子宫内膜厚度<5 mm,占54.4%,平均子宫内膜厚度(2.37±0.21)mm,无1例子宫内膜癌。36例患者子宫内膜厚度≥5 mm,占45.6%,子宫内膜厚度5~25 mm,平均(11.30±4.21)mm,子宫内膜癌10例,占27.8%(10/36)。结论:子宫内膜以5 mm为临界值,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绝经后子宫内膜出血的病因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在绝经后女性宫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阴道超声筛查出宫腔积液的绝经后女性,对能接受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的患者取子宫内膜细胞,将其结果与子宫内膜活体组织检查(活检)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子宫腔内膜细胞学检查标本取材满意率91.07%(102/112);分段诊断性刮宫(诊刮)病理学检查者标本取材满意率86.61%(97/112)。2在筛查出的112例患者中,共有94例患者既有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结果又有组织病理学结果。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子宫腔刷)未见上皮内病变和恶性细胞87例(92.55%),良性增生性改变1例(1.06%),子宫内膜细胞不典型增生2例(2.13%),子宫内膜腺癌4例(4.26%)。病理检查结果仅为单纯子宫腔积液、宫腔积脓,未见异常的患者57例(60.64%);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炎)30例(31.91%);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例(2.13%);子宫内膜腺癌5例(5.32%)。结论绝经后妇女经阴道超声发现宫腔积液,应密切监测子宫内膜。对药物、手术的耐受性低、治疗风险大的老年女性,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是一种较好的筛查子宫内膜病变和引流子宫腔积液的方法。尤其是难以刮出足量内膜组织进行病理学诊断时,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可用于术前筛查子宫内膜病变,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育龄、绝经过渡期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病理改变特征,为子宫内膜癌临床精准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因子宫肌瘤进行手术治疗有完整的病历资料、诊刮或手术后子宫内膜、子宫肌瘤病理患者6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非月经期异常阴道出血患者为观察组,无异常阴道出血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病理改变、子宫内膜恶变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子宫内膜病理各分期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并且观察组子宫内膜癌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生育期与绝经过渡期子宫内膜病理各分期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并且绝经过渡期子宫内膜腺癌发生率高于生育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发生病理改变是引起异常阴道出血的病因之一,异常阴道出血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比率增加,异常阴道出血患者随年龄的增长绝经过渡期易发生病理改变并出现子宫内膜癌率高于生育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采集器采集子宫内膜、涂片后筛查子宫内膜癌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到2007年10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00例妇女为筛查对象,采用宫腔刷直接取材于子宫内膜学涂片筛查子宫内膜癌,将非典型细胞增生、可疑子宫内膜癌作为阳性结果,分段诊刮送病理检查确诊,分析阳性结果与患者年龄、绝经后出血、是否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的关系。结果使用宫腔内膜采集器取材满意率100%,筛查结果阳性为12%,诊刮确诊为子宫内膜癌为5%。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与年龄50岁以上、绝经后出血、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存在一定的联系。结论子宫内膜学涂片方法,具有操作方便、取材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少,准确性高等优点,在筛查子宫内膜癌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彩超判断子宫内膜厚度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 0 1 3年8月-2 0 1 5年9月期间于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接受诊断的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1 0 0例,对患者均采取阴道彩超诊断,测量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并与诊断性刮宫及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阴道彩超诊断结果与诊断性刮宫或手术病理比较,准确率为9 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均大于子宫内膜增生、萎缩性子宫内膜、子宫黏膜下肌瘤及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萎缩性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无血流信号,子宫内膜癌患者与子宫黏膜下肌瘤及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相比,其血流指数阻力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结论阴道彩超在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中应用,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有效鉴别子宫内膜癌与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经阴道三维超声对绝经后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本院进行住院治疗的子宫内膜病变患者92例(均经病例手术确诊),应用经阴道三维超声进行检查,比较经阴道超声和病理检查结果,同时按病理结果分成良性组和恶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子宫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内膜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en)、内膜动脉阻力指数(RIen)及血流显示率,计量资料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阴道多普勒超声检查子宫内膜阳性患者共23例,均显示为子宫内膜不均匀增厚,且厚度超过10 mm,内部和肌层周边显示有杂乱的血流信号。经阴道超声检查的正确率为91.30%,灵敏度为92.00%,特异度为91.04%,良、恶性组患者检查的PSVen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患者的RIen和血流显示均较恶性组差别显著[(0.45±0.10)、(0.37±0.05)、17.91%、96.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患者的内膜厚度显著厚于良性组[(11.33±2.42)、(8.65±1.92)mm],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PSV和RI的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阴道多普勒超声在诊断绝经后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性质上有着较高的正确率和灵敏度,同时诊断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特征对临床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阴道与经腹彩超对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准确率的影响,为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诊断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该院接受子宫内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同日依次行经腹部彩超与经阴道彩超检查,比较彩超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观察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和图像清晰度,比较良、恶性病变的血流信号。结果经阴道彩超检出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萎缩性内膜、子宫内膜癌例数及符合率均显著高于经腹部彩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经阴道彩超检查检出优级图像率及清晰度得分明显高于经腹部彩超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经阴道彩超检查出的115例良性病变患者中只有24例患者有血流显示,占21. 1%,而恶性病变患者中13例均有血流显示,占100%,良性病变动脉阻力指数为(0. 73±0. 16),恶性病变动脉阻力指数为(0. 35±0. 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经阴道彩超能够较准确地检查出子宫内膜病变,且操作简单易行、安全、无创、成像优良,能清晰显示子宫内膜结构,诊断子宫良恶性病变的准确性显著高于经腹部彩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