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肥胖儿童血浆瘦素水平与早期喂养方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学龄前肥胖儿童血浆瘦素水平与婴儿早期喂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40例3~6岁的单纯性肥胖儿童及按性别、年龄1∶1配对的40例正常儿童进行了血浆瘦素水平检测,并通过查询儿保门诊记录及询问母亲或主要扶养人确定婴儿6个月内喂养方式及断奶月龄。【结果】肥胖儿童血浆瘦素水平[(2 2.2 6±2.3 0)μg/L]显著高于正常儿童[(3.3 6±0.2 3)μg/L](P<0.001);肥胖组儿童在婴儿早期的母乳及混合喂养率(30.0%)明显低于正常组(80.0%)(P<0.001)。喂养方式与血浆瘦素的关系显示,母乳及混合喂养组血浆瘦素水平[(10.22±1.56)μg/L和(11.30±1.28)μg/L]均较人工喂养组[(15.19±1.15)μg/L]降低(P<0.05),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儿童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血浆瘦素水平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婴儿期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儿童期血浆瘦素水平,有助于预防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早期碘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在非碘缺乏地区的上海随机选取68名母乳喂养儿和54名配方乳喂养儿进行观察性研究。分别于婴儿日龄42 d和90 d时测定其母乳或配方乳中的碘浓度,以及婴儿尿中的碘浓度,对乳母进行48 h回顾性膳食问卷调查。【结果】①母乳和配方乳喂养婴儿在42 d和90 d日龄时的尿碘浓度(中位数)分别为197.9、115.4μg/L和219.2、140.1μg/L;②母乳和配方乳的乳碘浓度(中位数)分别为109.14μg/L和88.9μg/L(P<0.01);③乳母膳食碘摄入量(中位数)为194.05μg/d,<200μg/d的占52.2%;④乳母膳食碘摄入量与母乳碘浓度呈正相关(r=0.558,P=0.000)。【结论】①母乳喂养婴儿的碘营养状态优于配方乳喂养的婴儿,积极鼓励母乳喂养;②母乳中的碘含量高于配方乳中的碘含量;③部分乳母膳食碘摄入不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血清瘦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I)、胰岛素、生长激素水平变化及其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00例正常足月人工喂养新生儿脐静脉和静脉血瘦素、IGF-I、胰岛素和生长激素水平,并按采血时间分为初生脐血组、早期新生儿组(生后4~6天)和晚期新生儿组(生后25~28天),采用新生儿体重、身长和R I指数评估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脐血瘦素水平与IGF-I、胰岛素、生长激素水平和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5、0.374、0.56和0.646(P均<0.01);早期新生儿组血清瘦素水平(0.45±0.38)μg/L显著低于初生脐血组(8.51±5.64)μg/L,其下降值与此期间IGF-I的下降值呈显著正相关(r=0.28),而与胰岛素、生长激素和新生儿体重的下降值无关:晚期新生儿瘦素水平(1.83±0.73)μg/L回升,高于早期新生儿水平(P<0.01),其增长值与血清IGF-I、胰岛素、生长激素以及体重的增长值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45、0.384、0.289、0.484(P<0.01~0.05)。结论:新生儿期血清瘦素水平的动态变化与体重、血清IGF-I、胰岛素和生长激素水平有一定相关性,提示瘦素对新生儿期生长发育和能量代谢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瘦素可能通过营养物质—胰岛素—IGF-1—生长激素内分泌轴共同调控新生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胎儿生长受限孕妇血清及脐血瘦素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胎儿生长受限(FGR)患者产前及产后和胎儿脐血的瘦素水平,以探讨瘦素与FGR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30例FGR患者和40例正常妊娠妇女产前及产后1周血清和胎儿脐血的瘦素水平以及30例健康未孕妇女瘦素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FGR组产前瘦素水平为(23.23±6.75)μg/L,正常妊娠组产前瘦素水平(24.58±5.69)μg/L,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瘦素水平与脐血瘦素水平均无相关性(r=0.237、r=0.199,P均>0.05);两组瘦素水平与新生儿体重均无相关性(r=0.157、r=0.196,P均>0.05)。②FGR组产后瘦素水平为(7.73±2.96)μg/L,与正常妊娠组产后瘦素水平(7.92±2.54)μg/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分别与健康未孕组瘦素水平(7.44±2.48)μg/L比较,也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③FGR组脐血瘦素水平为(5.84±2.68)μg/L,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脐血瘦素水平(9.37±3.51)μg/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脐血瘦素水平与新生儿体重均呈正相关(r=0.412、r=0.392,P均<0.05)。结论:检测母体血清瘦素水平不能作为预测胎儿出生体重的指标,且母体血清瘦素水平与FGR的发生无关;脐血瘦素水平下降可能与FGR的发生有关,且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喂养方式将年龄为3~7岁的研究对象分为纯母乳喂养组和纯配方乳喂养组,采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中的瘦素含量,同时测量体重、身高,并计算体质指数。结果两组间瘦素水平(1.379±1.325ng/mlvs1.122±1.529ng/ml,t=0.679,P>0.05)、体重及体质指数的差异均无显著性;瘦素与体重及体质指数成正相关,r分别为0.395和0.334,P均<0.01;而与年龄、身高均无相关性(r分别为0.026,0.031)。结论不同喂养方式是否影响循环中瘦素水平以及影响持续时间和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杨薇  钱幼琼 《营养学报》1992,14(1):81-85
本文比较了母乳和牛乳两种不同喂养方式的1~3月龄婴儿的血清锌铜含量。86名成都市区婴儿(1~3月)经配对后分为母乳喂养组和牛乳喂养组。两组婴儿生后一直采用同一种方式喂养。结果母乳组婴儿血清锌含量为15.47±3.95μmol/L,血清铜为17.27±6.36μmol/L。牛乳组血清锌为13.57±4.21μmol/L,明显低于母乳组(P<0.05);血清铜为17.21±6.20μmol/L,与母乳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母乳组锌摄入量(mg/d)从1~3月分别为2.35±0.71,1.47±0.61,0.86±0.17,均低于牛乳组(3.82±1.22);母乳组铜摄入量(mg/d)从1~3月分别为0.29±0.11,0.18±0.07,0.15±0.04均高于牛乳组(0.10±0.07)。两组婴儿的血清锌铜含量与乳汁锌铜摄入量间无相关性。结果提示:婴儿早期的锌营养状况与喂养方式有关。母乳喂养儿的锌营养状况优于牛乳喂养儿,可能与母乳锌的生物利用度较好有关。而婴儿早期的铜营养状况与喂养方式关系不大,可能主要依赖于体内的铜储存量及其动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肥胖基因表达产物瘦素与胃癌病人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86例胃癌病人血清瘦素含量,同时测定身高、体重、疾病分期、ECOG。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营养正常的BMI范围为18.5~25;BMI<18.5为营养不良;BMI>25为肥胖。结果胃癌病人合并营养不良组的血清瘦素平均含量明显低于营养正常组或肥胖组。男性胃癌病人合并营养不良、营养正常及肥胖组血清瘦素水平分别为(2.41±1.59)μg/L、(4.80±3.21)μg/L、(9.16±2.81)μg/L;女性则分别为(5.53±3.06)μg/L、(8.94±4.78)μg/L、(20.58±9.48)μg/L。全组男性、女性胃癌病人的血清瘦素水平分别为(4.39±3.42)μg/L、(8.97±6.56)μg/L;女性均值高于男性一倍。胃癌病人的血清瘦素水平与BMI显著相关(男性r=0.538,P<0.05;女性r=0.785,P<0.05)。BMI正常的胃癌病人的血清瘦素与健康人无差异。结论血清瘦素含量可以反映胃癌病人的BMI变化和营养状况,且可作为判断胃癌病人营养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浆瘦素水平与婴儿早期母乳喂养之间的关系。方法从6所幼儿园筛出肥胖儿童239名,选其中60名儿童为肥胖组,另选择体重正常的60名儿童作为对照组按性别、年龄1∶1配对。用免疫放射法测定儿童血浆瘦素水平与婴儿早期喂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肥胖儿童血浆瘦素水平(21.17±2.21)μg/L较正常儿童(4.51±0.24)μg/L,显著升高,p<0.001。早期母乳喂养≥4个月龄儿童肥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人工喂养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p>0.01。婴儿早期母乳喂养时间对儿童血浆瘦素水平的影响组间比较显示母乳喂养4~6个月龄、母乳喂养≥7月龄间无差异,与人工喂养、母乳喂养≤2个月龄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1、p<0.05;母乳喂养≤2个月龄较人工喂养低,p<0.05。结论生后4个月的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儿童期血浆瘦素水平,有助于预防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血清瘦素水平及与IGF-Ⅰ、胰岛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测定新生儿期血清瘦素水平,探讨其动态变化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胰岛素等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46例健康足月儿脐静脉血(脐血组)、生后4~6 d(早期新生儿组)、25~28 d(晚期新生儿组)静脉血瘦素、IGF-Ⅰ、胰岛素水平.[结果]早期新生儿组血清瘦素水平[(0.59±0.43)μg/L]明显低于脐血组[(8.29±6.76)μg/L],其下降值与此期间血清IGF-Ⅰ的下降值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胰岛素、新生儿体重等的下降值无相关性.晚期新生儿血清瘦素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其增长值与血清IGF-Ⅰ和胰岛素的增长值、体重的增长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新生儿期血清瘦素水平的动态变化与体重、血清IGF-Ⅰ、胰岛素等存在一定相关性,提示瘦素在新生儿生长发育和能量平衡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变化规律.方法对照组、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各30例,其中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包括糖尿病肾病2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2例,同时合并DN与DR者7例.检测血清瘦素、胰岛素、Ⅳ型胶原及血糖浓度,分析瘦素水平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无微血管病变组及微血管病变组血清瘦素浓度分别为(7.20±2.11)μg/L、( 7.95±3.78)μg/L及(10.26±4.37)μg/L,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显著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t=2.18,P<0.05)及对照组(t=2.71,P<0.01),而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瘦素浓度与体重指数、胰岛素呈正相关(r=0.29,P<0.05;r=0.34,P<0.01).结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血清瘦素浓度升高,瘦素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广西壮汉族正常足月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的测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确定广西壮汉族正常足月新生儿生后1~7天血清胆红素的动态变化值,为临床诊断奠定基础。方法:①用微量法测定广西地区正常足月新生儿生后第1~7天血清胆红素,分别记录其测定值。②应用生化法与微量法相结合方法,即用静脉生化法与微量法同步测定72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用微量法测定值代入生化法与微量法测定值建立的直线回归方程,获取胆红素校正值。结果:①正常足月新生儿1~7天血清胆红素分别为(72.17±14.39)μmol/L、(128.93±28.92)μmol/L、(174.69±33.07)μmol/L、(186.46±34.23)μmol/L、(174.25±37.60)μmol/L、(154.49±42.76)μmol/L、(141.41±44.97)μmol/L,平均峰值(186.46±34.23)μmol/L。②壮族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平均峰值比汉族略高,壮汉两族1~7天血清胆红素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微量法与静脉生化法胆红素测定值有高度的相关性,两法测定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后的胆红素值与静脉生化法测定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西地区壮汉族足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生后1~7天血清胆红素动态变化值,为临床对新生儿黄疸的合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生化法与微量法相结合的方法测定血清胆红素准确、便捷,是一种动态监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G6PD缺乏新生儿的血胆红素动态变化特点,指导其诊断和治疗。方法:采用微量胆红素法对出生的44例G6PD缺乏新生儿进行出生24 h内~144 h血胆红素监测并将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G6PD缺乏患儿出生~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的血胆红素分别为(94.73±31.43)μmol/L、(171.36±44.08)μmol/L、(222.53±50.35)μmol/L、(222.8±46.79)μmol/L、(206.43±52.98)μmol/L、(186.38±52.98)μmol/L,与正常足月新生儿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6PD缺乏患儿24 h内~144 h血胆红素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的生理性黄疸,动态监测新生儿血胆红素可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由于G6PD缺乏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以防止高胆红素血症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农村婴幼儿血清维生素A(VA)营养状况和血清类胡萝卜素水平,以及两者关系和相关影响因素而开展本研究。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山东省临沂市某镇辖区内254名6~24月龄健康婴幼儿进行健康体检和喂养状况调查。采集足背静脉血样,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视黄醇和β-胡萝卜素、α-胡萝卜素、β-隐黄素及叶黄素+玉米黄素含量。用膳食频率法回顾性调查婴幼儿最近一个月内的各类食物摄入状况,分析喂养状况与血清视黄醇和类胡萝卜素水平的关系。结果被调查婴幼儿血清视黄醇浓度平均为(0.96±0.55)μmol/L,不同月龄段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血清VA缺乏率为40.6%,边缘性VA缺乏率为32.6%。血清β-胡萝卜素、α-胡萝卜素、β-隐黄素和叶黄素+玉米黄素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056±0.088)μmol/L、(3.3±12.1)nmol/L、(27.0±45.2)nmol/L和(0.22±0.22)μmol/L。不同月龄段儿童血清叶黄素+玉米黄素浓度存在差异(P<0.05),13~18月龄段低于6~12月龄儿童。母乳喂养和配方奶粉是影响婴幼儿血清视黄醇和β-胡萝卜素水平的主要因素。母乳喂养频率与β-胡萝卜素水平呈负相关(P<0.05),而配方粉喂养频率与血清视黄醇和除α-胡萝卜素以外的类胡萝卜素水平呈正相关(均为P<0.05);水果蔬菜喂养频率则只与血清β-胡萝卜素、α-胡萝卜素和β-隐黄素浓度呈正相关。血清视黄醇与类胡萝卜素各组分,以及类胡萝卜素各组分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均为P<0.001)。结论调查的农村婴幼儿血清VA营养状况较差,血清β-胡萝卜素、α-胡萝卜素、β-隐黄素及叶黄素+玉米黄素浓度与母乳、配方奶粉、水果蔬菜添加等喂养状况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出院后早产儿体格发育及生化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早产儿合理喂养指导提供依据。 【方法】 早产儿91例,出生体重均在1 500 g以上。按喂养方式分为5组:1组为早产儿配方,2组为足月儿配方;3组为早产儿配方+母乳;4组为母乳;5组为足月儿配方+母乳。在矫正月龄4~6个月时测量身长、体重,计算身长、体重的Z值,测定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微量元素等指标。 【结果】 4组身长Z值为负值,体重Z值亦低于其他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体重和身长的Z值均为正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血清尿素氮低于其余各组(P<0.05),2组血清尿素氮显著高于3、4、5组(P<0.05),和1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1组和5组的白蛋白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7),但均明显高于3组和4组(P<0.05)。其余各血清学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纯母乳喂养儿体格发育和血清白蛋白水平较其他喂养方式低,提示单纯母乳不能完全满足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需要;2)足月儿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血清尿素氮偏高,其机制和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张小妮  金敏  陈超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4):1931-1934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对新生儿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SP-A)及血清铁蛋白(SF)的影响,探讨其在机械通气肺损伤(VILI)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机械通气新生儿36例为机械通气组,未使用机械通气新生儿31例为非机械通气组。动态观察机械通气组患儿在机械通气后1、24、48、72h和撤机后24h血浆SP-A和SF水平及在机械通气后1、24、48、72hBALF中SP-A在各时段的变化,非机械通气组也以同样时段采集静脉血及BALF,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浆及BALF中SP-A水平,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SF水平。应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值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相关性分析应用直线相关公式计算关联系数r值。结果:机械通气组患儿血浆SP-A和SF水平明显升高,BALF中SP-A水平显著降低,与非机械通气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且升高程度与使用机械通气天数呈显著相关性(r=0.451、-0.386、0.431,P<0.05)。机械通气后48h血浆和BALF中SP-A及SF水平出现明显变化,随着病情好转撤机,血浆SP-A及SF水平逐渐回落,提示机械通气后48h患儿可能开始出现肺损伤。结论:动态观察新生儿机械通气时血浆和BALF中SP-A及SF水平可能有助于监测VILI的发生,以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6.
358例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58例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治疗及转归。结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依次为围产因素、感染因素、母乳性黄疸、新生儿湿肺及其他因素。经过(26.7±14.4)h的蓝光照射及辅助治疗后,血清胆红素值由(326.21±71.81)μmmol/L降至(175.04±48.97)μmmol/L。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产科接生技术,预防感染,早期结合其发病相关因素给予蓝光照射为主的综合治疗,对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脑炎患儿NSE、S100B蛋白和神经肽Y水平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和神经肽Y(NPY)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5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重症20例,轻症30例)及选择同期住院20例凝诊病毒性脑炎儿行腰穿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对照组)的血清和脑脊液NSE、S100B蛋白和NPY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病毒性脑炎组血清和脑脊液NSE、S100B蛋白和NPY的含量[血清:(18.90±5.50)μg/L,(0.57±0.26)μg/L,(267.3±54.7)μg/L;GSF:(10.45±4.40)μg/L,(0.93±0.53)μg/L,(347.2±60.6)μg/L]均高于对照组[血清:(10.35±2.49)μg/L,(10±0.06)μg/L,(67.8±22.5)μg/L;GSF:(3.96±1.57)μg/L,(0.29±0.18)μg/L,(102.6±38.9)μg/L](P<0.01),重症组血清和脑脊液NSE、S100B蛋白和NPY的含量[血清:(21.93±5.39)μg/L,(0.71±0.31)μg/L,(32.5±62.8)μg/L;GSF:(13.05±4.41)μg/L,(1.23±0.66)μg/L,(407.3±68.1)μg/L]均高于轻症组[血清:(15.93±4.02)μg/L,(0.42±0.14)μg/L,(234.7±51.2)μg/L;GSF:(8.05±1.77)μg/L,(0.63±0.26)μg/L,(320.2±59.5)μg/L](P〈0.01).结论 NSE、S100B蛋白和NPY的检测有助于判断儿童病毒性脑炎的病情和脑损伤程度,可作为评估预后的重要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正常婴儿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水平变化趋势及IGF-1与婴儿生长发育及喂养方式关系。 【方法】 检测了544名健康婴儿血清IGF-1,这些婴儿均为足月适于胎龄儿,于2006-2008年出生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每1~2月在该院儿科进行一次身高、体重测量,记录喂养方式。分析IGF-1水平与生长速度及喂养关系时,对性别、月龄进行了修正。 【结果】 生后2~3月血清IGF-1水平存在一个小高峰,此后迅速下降,7~8个月为最低,随后缓慢上升,婴儿早期女婴血清IGF-1水平[112.65 ng/mL,95%CI:91.82~133.89]高于男婴[74.38 ng/mL,95%CI:53.14~95.61,P<0.05];母乳喂养婴儿血清IGF-1 水平[(66.94±45.85) ng/mL低于配方乳(72.56±36.55) ng/mL]和混合喂养婴儿[(79.89±51.79) ng/mL;P=0.019];IGF-1水平与身高生长速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婴儿期血清IGF-1变化趋势,IGF-1在调控婴儿身高增长方面很可能起重要作用,喂养方式影响血清IGF-1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血清胱抑素C(Cys-C)对新生儿窒息后肾损伤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窒息患儿按出生后1 min的Apgar评分分为轻度窒息组(192例),重度窒息组(34例),同期选择39例无窒息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对入住的新生儿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Cys-C的水平,结合其血清尿素氮(BUN)及肌酐(Cr)的水平,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并做Apgar评分与Cys-C、Cr、BUN及一些临床常用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Cys-C在重度窒息组,轻度窒息组,对照组的值分别为(2.54±0.48)、(2.16±0.45)、(1.53±0.27)mg/L;Cr在重度窒息组,轻度窒息组,对照组的值分别为(102.32±32.64)、(89.35±26.24)、(69.03±22.00)μmol/L;BUN的值分别为(9.26±4.29)、(8.31±4.50)、(5.31±3.01)μmol/L。且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显示Cys-C、Cr、BUN值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比于其他检验值,Cys-C的OR值最小。 结论 Apgar评分越低,血清Cys-C、Cr、BUN值越高;在新生儿窒息后早期得到的各项检验值中,Apgar评分与Cys-C值的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