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侯文静  张蓉  朱华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7):3792-3793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该院产科分娩的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其中阴道分娩组(368例)和剖宫产组(508例),对两组产妇的年龄、孕期、新生儿体重、分娩方式、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及程度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阴道分娩组发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比例明显高于剖宫产组。结论: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产可以降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周辉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7):2847-2848
目的:对比研究阴道分娩和剖宫产两种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将阴道分娩51例、剖宫产47例产妇纳入研究,对手术资料进行分析,并嘱所有产妇进行产后复查,具体时间在4~12周。结果:经阴道分娩产妇12例出现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尿失禁发生率23.53%;经剖宫产手术产妇4例出现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尿失禁发生率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产妇在产后比剖宫产手术者更容易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其原因可能与盆底神经和肌肉的损伤有关,临床分娩时应注意尽量避免损伤盆底的神经、肌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盆底康复锻炼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分娩产妇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分为对照组(自然阴道分娩,60例)与观察组(剖宫产,40例),两组患者均应用早期盆底康复锻炼,对两组产妇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盆底肌纤维收缩力、膀胱经活动度...  相似文献   

4.
王玲  苑春莉  高锐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0):1581-1583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12月在该院分娩产后6~8周复查的280例产妇,分为阴道分娩组(91例)和选择性剖宫产组(189例),对两组产妇的年龄、孕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阴道分娩组发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比例明显高于剖宫产组。结论:剖宫产可比阴道分娩降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影响及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120名初产妇并分为观察组(阴道分娩)和研究组(剖宫产),每组各60名。两组产妇均行早期盆底康复训练,产后均填写尿失禁(UI)调查问卷,并进行尿流率测定。结果产后5周,观察组中19名产妇(31.67%)出现SUI,而研究组中仅5名产妇(8.33%)出现SUI,观察组SUI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χ~2=7.21,P=0.00)。研究组产妇最大尿流率(MFR)为(7.65±1.43)ml·s~(-1),明显低于观察组[(12.54±2.41)ml·s~(-1)](t=12.35,P=0.00);研究组产妇残余尿量(PVR)为(61.32±23.54)ml,明显低于观察组[(143.12±50.43)ml](t=23.51,P=0.00)。早期盆底康复训练后,两组的MFR、PVR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研究组的MFR、PVR均低于观察组(均P0.05)。产前存在SUI、阴道分娩、会阴破裂、产钳助产均为产后SUI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产前存在SUI、阴道分娩、会阴破裂、产钳助产均为产后出现SUI的重要危险因素,阴道分娩较剖宫产更能够引起产后SUI的出现;进行规范性的早期盆底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缓解上述危险因素引起的下尿道受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种不同的盆底肌肉治疗方式对压力性尿失禁产妇功能恢复临床疗效,寻找非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6年1月在本院行产后42d检查患有压力性尿失禁的产妇,共118例,产妇随机分为3组,单独电刺激治疗30例(电刺激组);单独场景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共31例(生物组);电刺激联合场景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共46例(联合组)。所有对象治疗前测定的结果为初评,治疗5次为二评,治疗10次为三评。评估3组患者在应用3种不同方法治疗后盆底肌力、疲劳度、肌电位的变化。结果:所有对象二评结果、三评结果Ⅰ类肌力、Ⅱ类肌力均好于初评结果(P均0.05);Ⅰ类肌疲劳度、Ⅱ类肌疲劳度、肌电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组患者Ⅰ类肌力、Ⅱ类肌力、Ⅰ肌疲劳度、Ⅱ肌疲劳度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和生物组的肌电位均高于电刺激组(P0.05)。结论:3种治疗方式均能够改善患者产后的肌力,患者的自主评分均7分,漏尿程度较治疗前也有明显的改善。建议至少坚持5次盆底功能训练治疗疗效更好,联合组和生物组患者的肌电位最高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病的相关因素,总结其防治对策,旨在为产后SUI的早期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于黄冈市黄州区人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于分娩后6~8周复查的940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尿控协会(ICS)推荐的尿失禁标准问卷进行调查,统计产妇产后SUI发生率,并收集所有产妇临床资料、产科相关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筛选SUI发病的危险因素,总结其防治对策。结果共调查940例对象,产后SUI发生率为9. 79%,其中Ⅰ级28例(30. 43%),Ⅱ级46例(50. 00%),Ⅲ级13例(14. 13%),Ⅳ级5例(5. 43%);发生产后SUI患者年龄≥30岁、孕次≥3次、产次≥3次、孕前体质量≥60 kg、体质指数≥24 kg/m~2、阴道分娩、会阴撕裂、新生儿体质量≥4 000 g、产后重体力劳动所占比例均高于产后无SUI者,其缩肛训练所占比例低于产后无SUI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次、产次、孕前体质量、分娩方式、会阴撕裂、新生儿体质量、缩肛训练均与产后SUI发病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其中分娩方式风险系数最高(P0. 05)。结论孕次、产次、孕前体质量、分娩方式、会阴撕裂、新生儿体质量、缩肛训练均为产后SUI的发生的影响因素,积极控制上述危险因素,强化妊娠期和产后盆底功能训练可降低产后SUI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是指继发于妊娠和分娩之后出现的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其对妇女身心有很大影响。该文对近年来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机制、高危因素与防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是指继发于妊娠和分娩之后出现的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其对妇女身心有很大影响。该文对近年来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机制、高危因素与防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盆底生物反馈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结合盆底生物反馈评估,对产后3天、6周初产妇按标准进行调查和评估。将138例自愿接受盆底康复训练者,配对分为kegel、盆底生物反馈和对照组进行训练,每疗程8周,训练前后均进行评估,并评价训练疗效。结果:各组产后6周SUI发生率较孕期明显降低(P<0.05);Kegel训练组、盆底生物反馈组训练后产后SUI发生率较训练前明显降低(P<0.01);各训练组训练后SUI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训练组训练后盆底肌电收缩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强,生物反馈组与其它2组比较亦明显增强(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Kegel训练对产后SUI的发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女性的前盆腔结构改变及不同腹压漏尿点压(ALPP)对应的前盆腔超声参数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就诊的86例产后6周~6个月的女性进行经会阴超声检查,其中产后未合并SUI者为对照组(25例),产后合并SUI者为实验组(61例)。经会阴超声分别于静息期(R)及张力期(V)测量膀胱尿道后角(RA)、尿道倾斜角(UI)、膀胱颈位置(BSD),计算尿道旋转角度(UR)、膀胱尿道后角变化[RA(V-A)]、膀胱颈移动度(BND);测量实验组患者的ALPP,根据测量ALPP的结果分两组,实验组1:ALPP为> 60~<150cm H2O(40例);实验组2:ALPP≤60cmH2O(21例),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的V-RA、RA(V-R)、V-UI、UR、BND均高于对照组(t=2.23~7.01,均P <0.05),实验组的BSD较对照组下移(t=-4.77,P <0.05)、漏斗形尿道内口发生率较对照组增加(χ2=10.10,P=0.00)。实验组1的V-UI、UR、V-BSD、BND均低于实验组2(t=-5.58~5.42,均P <0.05),实验组1与实验组2的漏斗形尿道内口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P=0.40)。结论 SUI女性张力期前腔室结构不稳定性增加:膀胱和尿道位置下移、膀胱及尿道过度运动、尿道内口开放呈漏斗形改变导致关闭障碍;ALPP越低提示尿道关闭功能越差,超声下表现为张力期的UR增加及膀胱颈的过度位移。  相似文献   

12.
陈娟  毕冬华  杨颖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7):2605-2606
目的:探讨分娩方式对盆底支持组织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分娩的产妇100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50例)和顺产组(50例)。对入选产妇产后6~8周内盆底支持组织进行检查:①采用阴道前壁点(阴道前壁脱出离处女膜最远处)与处女膜之间距离来描述盆底松弛程度。②压力性尿失禁采用两项诊断标准。结果:压迫实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波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松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可以减少对盆底支持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将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分娩对新生儿的影响进行比较,证实阴道分娩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延安市富县区人民医院妇产科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分娩的活产新生儿68例,按分娩方式将阴道分娩34例设为观察组,剖宫产分娩34例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新生儿脐血抵抗素浓度、免疫球蛋白水平、细胞免疫水平及新生儿质量等数据。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脐血抵抗素浓度、免疫球蛋白IgG、C3水平、细胞免疫水平及新生儿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IgA、IgM、C4等3种免疫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具有脐血抵抗素浓度高、免疫球蛋白IgG、C3水平高、细胞免疫水平高等优势,临床中应大力倡导产妇经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14.
产后避孕方法包括:哺乳闭经避孕法、放置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contraceptive device,IUD)、单孕激素避孕法、外用屏障避孕、输卵管绝育术。不同的分娩方式,产后避孕方法及成功率皆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盆腔脏器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系统,对不同方式分娩初产妇产后近期盆底功能评价的差异。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分娩单胎、足月、头先露活产儿的2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将采取择期剖宫产分娩的100例初产妇,纳入观察组;而采取阴道分娩的100例初产妇,纳入对照组。对2组初产妇均按照《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专家共识(2014)》标准进行管理,并采取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2组初产妇均在孕前排除生殖道畸形、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底功能障碍(PFD),孕期无严重内、外科并发症。于产后42 d左右,对2组初产妇SUI发生率,POP-Q评分系统中的9项指标: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子宫脱垂分度,以及Ⅰ、Ⅱ类盆底肌纤维肌力分级等进行检测。采用成组t检验,对2组初产妇POP-Q评分系统中的9项指标测定结果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对2组初产妇产后近期SUI发生率及Ⅰ~Ⅲ度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子宫脱垂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2组初产妇Ⅰ、Ⅱ类盆底肌纤维肌力分级构成比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 结果①2组初产妇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主要产科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年龄、孕前人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重增加值、新生儿出生体重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与对照组初产妇的POP-Q评分系统测定结果显示:gh(生殖道裂隙),长度分别为(2.8±0.4)cm与(3.0±0.6)cm,pb(会阴体)长度分别为(3.6±0.3)cm与(3.5±0.3)cm,tvl(阴道总长度)分别为(8.4±0.6)cm与(7.4±3.9)cm,Aa点(阴道前壁中线距离处女膜3 cm处)分别位于(-2.0±0.8)cm与(-1.3±0.8)cm处,Ba点(阴道前壁脱出距离处女膜最远处)分别位于(-2.1±0.8)cm与(-1.4±0.7)cm处,Bp点(阴道后壁脱出距离处女膜最远处)分别位于(-2.9±0.4)cm与(-2.7±0.5)cm处,上述测定结果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74,P=0.006;t=2.537,P=0.019;t=-2.534,P=0.012;t=-6.187,P<0.001;t=-6.585,P<0.001;t=-3.123,P=0.002);而Ap点(阴道后壁中线距离处女膜3 cm处)、C点(阴道前穹窿或阴道残端距离处女膜处)、D点(阴道后穹窿距离处女膜处)的测定结果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初产妇Ⅰ~Ⅲ度阴道前壁脱垂发生率为21.0%(21/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8.0%(98/100);Ⅰ~Ⅲ度阴道后壁脱垂发生率为13.0%(13/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0%(26/100);2组Ⅰ~Ⅲ度阴道前壁、阴道后壁脱垂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9.846,P<0.001;χ2=5.383,P=0.016)。2组Ⅰ~Ⅲ度子宫脱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2组初产妇产后近期SUI发生率及Ⅰ、Ⅱ类盆底肌纤维肌力分级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取择期剖宫产分娩和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产后近期SUI发生率、盆底肌纤维肌力分级和子宫脱垂分度比较无差异。但是,POP-Q评分系统评价结果显示,阴道分娩可能成为产后PFD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危险因素及盆底功能锻炼的改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产后SUI产妇(失禁组)和同期分娩未发生SUI的80例健康产妇(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其年龄、孕龄、孕次、流产次数、体重指数(BMI)、经产情况、胎数、分娩方式、孕前或孕期合并尿失禁情况、吸烟情况、产后增加腹压、新生儿体重、产后盆底功能锻炼情况、孕期运动量、孕期泌尿系感染情况、新生儿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时间等因素差异,经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影响产妇产后SUI的独立危险因素。按照实际治疗情况将88例失禁组产妇分为盆底功能锻炼组(38例)和未接受盆底功能锻炼组(50例),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即最大尿道压(MUP)、最大尿流率(Qmax)、尿流时间(VT)等。结果:两组产妇年龄、孕龄、孕次、BMI、吸烟情况、孕期泌尿系感染情况、新生儿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阴道分娩、孕前或孕期合并尿失禁、产后未予以盆底功能锻炼及新生儿体重≥4000g是影响产妇产后SU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治疗后6、12个月时,失禁组中锻炼组产妇Qmax、MU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高于同期非锻炼组产妇(P<0.05);VT水平则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低于同期非锻炼组产妇(P均<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后未行盆底功能锻炼、巨大儿及孕前或孕期合并尿失禁均同产后SUI的发生关系密切,建议产妇产后尽早接受盆底功能锻炼,以促进排尿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盆底肌肉功能训练防治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君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409-411
目的:评价盆底肌肉功能训练在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方法:初次分娩产妇60例随机分成两组,训练组30例于产后进行盆底肌肉功能训练,对照组30例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两组患者于新产后(产后3日内)、产后3个月及12个月采用问卷调查、尿垫试验及盆底肌力评分,评价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恢复效果。结果:训练组产后3个月及12个月排尿状况评分和尿垫试验阳性率显著低于新产后并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力评分显著高于新产后并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早期行盆底肌肉功能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漏尿症状,提高盆底肌力。  相似文献   

18.
早期干预对产后尿潴留患者近期尿失禁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产后尿潴留患者近期尿失禁发病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分娩后被确诊为产后尿潴留患者196例,根据患者是否接受盆底肌肉锻炼+电刺激生物反馈早期干预分为3组,未干预组(A组)、未规范干预组(B组)、规范干预组(C组),同期无产后尿潴留193例产妇为对照组(D组),观察产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各组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结果:①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在产后总体呈下降趋势。②在产后3个月时,A组尿失禁的发生率为48.72%(38/78),B、C、D组发病率分别为28.13%(18/64)、25.93%(14/54)和18.65%(36/193),A组发病率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时,A组发生率(30.77%,24/78)仅与D组(13.47%,26/193)相比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年时,4组的发病率分别为23.08%(18/78)、17.19%(11/64)、3.70%(2/54)和11.92%(23/193),A组与C组及D组、B组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后尿潴留患者进行早期规范干预,可有效预防产后近期尿失禁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5月在荣成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产妇65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32例)和阴道顺产组(33例)。分别于产后6周及12周行POP-Q评分、尿垫试验、超声检测残余尿以及会阴超声检查,比较两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发生率及膀胱颈移动度情况。结果:产后6周和产后12周随访时,SUI发生率选择性剖宫产组3.13%(1/32)和0(0/19),顺产组24.24%(8/33)和27.78%(5/1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P发生率选择性剖宫产组37.50%(12/32)和36.84%(7/19),顺产组72.73%(24/33)和77.78%(14/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周和产后12周会阴超声显示选择性剖宫产组与顺产组膀胱颈角度及膀胱颈旋转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产后早期POP的发生率,并可减少发生SUI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