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中小面积热力烧伤病人感染期皮肤微循环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小面积热力烧伤病人感染期微循环改变及其特点。方法 用WX-9B型及W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微循环图像分析系统,观测56例处于感染期的中小面积热力烧伤病人(烧伤面积19.2%±8.2%)足甲襞微循环(food nailfold microcirculation,FNM)变化,并与同样数量健康人比较。观测指标包括微血管形态、微血流动态、微血管周围状态三方面共十六项指标。结果 中小面积烧伤病人FNM在感染期存在一定程度的紊乱,主要表现为管襻缩短、管径变细、微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存在、血液灌流量减少、襻周有渗出等。结论 中小面积烧伤可引起全身微循环改变,治疗中小面积烧伤时可采用改善微循环疗法。 相似文献
3.
严重烧伤病人康复期的微循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通过观测重烧伤康复期的微循环变化,探讨大面积严重烧伤对人体微循环的远期影响。方法用W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其图像处理系统,观测48例处于烧伤康复期患者的足甲襞微循环。本组既往烧伤的面积是(54.59±17.30)%,年龄为(25.21±9.27)岁。伤面痊愈后1~10年,平均(4.71±4.50)年;对照组是50例健康成人,年龄为(24.40±4.68)岁。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烧伤康复期病人足甲襞微循环突出的改变是管襻畸形率高(P<0.01)和汗腺导管数明显增多(P<0.01),同时还存在血管管襻周围有渗出(P<0.01)等,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严重烧伤创面虽然痊愈,但痊愈后的康复期仍存在微循环紊乱,说明严重烧伤对人体微循环影响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4.
5.
高压电烧伤病人浸浴治疗后皮肤微循环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浸浴疗法对高压电烧伤病人外周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 用WX-9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微循环图像处理系统,观测50例严重高压电烧伤病人浸浴前后足甲襞微循环变化.观测指标包括微血管形态、微血流动态、微血管周围状态三方面共十六项指标.本组病人男47例,女3例,年龄14~45岁,平均年龄(24.32±11.33)岁,电烧伤面积7%~45%,平均烧伤面积(20.3±11.6)%.结果 与浸浴前足甲襞微循环指标比较,浸浴后管襻清晰度好转,管襻数目增多,长度增加,管径增大,血流速度加快,红细胞聚集减轻等.结论 浸浴疗法对高压电烧伤病人微循环障碍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回吸收对严重烧伤病人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4,他引:1
本文旨在研究严重烧伤病人回吸收时的微循环变化特点。作者采用W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和XG-8型图像处理系统,观测了50例年龄18~38岁,烧伤面积31%~91%的严重烧伤病人回吸收时足甲襞微循环(FNM)。对照温为年龄18~36岁的健康成人50例。与对照组比较,烧伤回吸收组FNM管襻清晰度下降(P<0.01),管襻数目减少(P<0.05),输出枝长度增长(P<0.01),输入枝、输出枝和襻顶直径均增大(P<0.01),畸形管襻的数目增多(P<0.01);血流速度减慢(P<0.01),有明显的红细胞聚集(P<0.01),有白微栓形成(P<0.05).乳头下静脉丛(微静脉)增多并扩张充血(P<0.01)管襻周围渗出(P<0.01)等。结果显示,回吸收对严东烧伤病人微循环有明显影响。因此,烧伤回吸收阶段,在进行其它治疗的同时,还应该积极纠正微循环紊乱。 相似文献
7.
8.
高压电烧伤病人足甲襞微循环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高压电烧伤病人足甲襞微循环变化,探讨高压电烧伤对人体微循环的影响。方法用WX-9B及W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微循环图像处理系统,观测50例高压电烧伤病人足甲襞微循环,并同50例健康人对照。高压电烧伤组病人均有电流出入口,体表烧伤面积为(12.4±9.3)%,平均年龄(26.58±5.33)岁;正常对照组平均年龄(24.40±4.68)岁。观察指标包括微血管形态、微血流动态、微血管周围状态共三方面十六项指标。结果高压电烧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前者微血管清晰度降低,管襻数减少,输入枝及输出枝长度缩短,输入枝、输出枝和襻顶直径变小,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性增高,襻周有渗出和出血。结论高压电烧伤对人体外周微循环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严重烧伤患儿足甲襞微循环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儿童烧伤过程的微循环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 W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其图像处理系统,对52例重烧伤儿童分烧伤休克、回吸收、急性感染和创面修复四个时相进行足甲襞微循环(简称FNM)观测。本组病人平均烧伤面积29.94%±11.97%。平均年龄5.96±2.62岁。结果烧伤各阶段均存在微循环障碍。烧伤休克时以微循环痉挛为特点,回吸收时以微循环扩张充血为特点,急性感染时以微循环扩张淤血为特点,而创面修复期只存在流态和襻周异常。结论微循环障碍在儿童重烧伤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监测烧伤后微循环变化对儿童烧伤及其并发症的诊断、指导治疗和判断病情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复苏补液对重烧伤儿童休克期足甲襞微循环(FNM)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用W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其图像处理系统监测30例重烧伤儿童休克期复苏补液过程的FNM变化,观测时相分别是入院时、补液后1、2、3、4、5、20、40小时。本组儿童平均年龄5.57±2.70岁,平均烧伤面积36.04 %±16.90%。结果补液前FNM管襻数减少、长度缩短、直径减小、血流速度缓慢、红细胞聚集和襻周渗出等。经复苏补液(晶胶型)后,管襻数、长度和直径在补液后2~3小时恢复正常,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逐渐恢复,襻周渗出则随补液治疗逐渐加重。结论重烧伤儿童休克早期存在严重的微循环障碍,而复苏补液(晶胶型)对烧伤休克微循环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补液不能减少毛细血管周围渗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烧伤总面积(TBSA)≥30%的388例烧伤病人微循环监测部位烧伤发生率进行分析,提出足甲襞是重烧伤病人微循环监测的最佳部位。 相似文献
13.
应用微循环显微镜和微循环图像处理系统,对52名年龄均为6岁的健康儿童行左足甲襞微循环观测。受试儿童取仰卧位、坐位及站立位.分别观测三种体位下的足甲襞微循环十九项指标,并进行三种体位下微循环两两比较,探讨体位改变对儿童足甲襞微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儿童足甲襞微循环管襻数目、输入校和输出枝长度、输入枝和输出枝及襻顶直径、微循环血流速度等随体应改变出现显著性变化,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指出观测儿童足甲襞微循环时,特别是动态监测的病例,应固定在同一体位下观测,以减少观测误差,提高足甲襞微循环的研究水平。认为仰卧位是儿童足甲襞微循环观测的最佳体位。 相似文献
14.
通过120例健康人足、手甲襞微循环对比检查,发现足甲襞微循环管袢排列、数目、长度、管径、形态、乳头等指标与手甲襞有显著差异(p<0.01)。指出:足甲襞微循环有其自身特点,为足甲襞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偏头痛患者的甲襞微循环改变文/张维颖,惠保定,马富忠探讨偏头痛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变化特点,1989年以来我们观察了286例偏头痛患者的甲襞微循环。1资料与方法286例偏头痛患者之诊断完全符合偏头痛之标准[1],均为普通型。男113例,女173例,年龄7... 相似文献
16.
创面延迟愈合与足甲襞微循环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测创面延迟愈合的热烧伤、电烧伤和化学烧伤患者之足甲襞微循环变化,探讨外周皮肤微循环障碍对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烧伤创面延迟愈合病人(延迟组)和50例烧伤创面正常愈合病人(对照组)。延迟组烧伤面积为(15.3±8.8)%,年龄为(58.32±9.78)岁;对照组烧伤面积为(16.2±9.3)%,年龄为(59.83±9.46)岁。用WX-9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微循环图像处理系统观测两组病人足甲襞微循环十六项指标,对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延迟组与对照组比较,延迟组足甲襞微循环清晰度低,管襻数少,输入、输出枝长度缩短,输入枝、输出枝和襻顶直径小,管襻畸形率高,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性增高,襻周渗出明显,乳头平坦者多见。结论创面延迟愈合与外周微循环障碍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颈椎病甲襞微循环改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过去观点认为颈椎病多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 ,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近年来流行病学统计表明青壮年所占比重增加。我们检测46例颈椎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特征及改变 ,探讨颈椎病与微循环的关系 ,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检测对象颈椎病46例 ,男25例 ,女21例 ,年龄31~76岁 ,平均53.5岁。脊神经根型28例 ,脊髓型3例 ,椎动脉型15例 ,经CT确诊。正常对照组46例 ,为经过筛选的机关干部、工人。筛选标准为无临床症状及体征 ,X线片正常。凡饮酒过量、长期吸烟、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慢性疾病及长…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