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6例拟诊为急性缺血性脑病患者,先对其运用CT平扫进行疾病的诊断,再对其运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进行疾病的诊断。记录CT平扫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诊断结果及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各项参数测量的结果并比较。结果:经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病的有72例,有4例未发现异常;经CT平扫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病的有34例,未发现异常的有42例;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急性缺血性脑病的敏感度明显高于CT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灌注图像上健侧、病灶周边及病灶中心的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鉴别诊断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阐述和总结了多层CT在设备技术等方面,包括探测器、球管和数据处理系统的进展,并对多层CT在CT血管成像、CT灌注成像、CT仿真内镜等方面的临床应用、现状以及未来的应用前景作了分析和展望,同时提出了因多层CT的出现而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螺旋CT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取得了重大进展,并逐步成为冠心病筛查和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本文就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及其对冠状动脉狭窄、斑块、钙化、支架放置术后及冠状动脉变异等方面诊断的临床应用进展及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多层CT的进展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和总结了多层CT在设备技术等方面,包括探测器、球管和数据处理系统的进展,并对多层CT在CT血管成像、CT灌注成像、CT仿真内镜等方面的临床应用、现状以及未来的应用前景作了分析和展望,同时提出了因多层CT的出现而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赵忠 《中外医疗》2010,29(35):187-188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技术的出现,为临床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检测手段和判断依据。本文的目的是对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通过归纳总结方法,得出该技术在脑功能检查方面的临床应用功能。  相似文献   

6.
256排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T灌注成像是一种功能成像,它通过获得单位时间、单位组织的血流量、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峰值时间等血流灌注参数,反映组织器官的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状态,能够在活体状态下定量监测病变引起的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价。该文主要阐述肝脏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在肝脏常见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和256排CT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扫描与CT灌注成像在胰腺癌成像中诊断价值及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多层螺旋CT扫描与CT灌注成像检查,其中多层螺旋CT扫描包括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对比平扫、动脉期、胰腺期、门脉期对胰腺癌的检出率,对比分析胰腺癌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的密度、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的检测值。结果在多层螺旋CT扫描中,胰腺期对胰腺癌的检出率最高,胰腺期、门脉期对胰腺癌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大于平扫、动脉期对胰腺癌的检出率(P0.05);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胰腺癌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的密度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胰腺期的CT差值显著大于动脉期、门脉期(P0.05);多层螺旋CT平扫胰腺癌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的密度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CT灌注成像中,胰腺癌组织的BF、BV及PS的检测值小于正常胰腺组织,MTT的检测值大于正常胰腺组织;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灌注参数BF、BV、MTT及PS对胰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大。  相似文献   

8.
单鲁琴  余国宝 《广西医学》2003,25(12):2404-2406
目的:探讨常规CT与CT、灌注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塞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96例临床诊断超急性期脑梗塞的病人行常规CT头颅平扫及CT脑灌注成像,在常规轴面扫描后一般选取基底节层面,经肘静脉灌注对比剂,同时开始持续46S的单层连续动态扫描,重建46幅动态图像使用CT脑灌注软件包进行处理,获得灌注成像。计算最大峰值时间(PT),平均通过时间(MTT)和相对血流量(RF)。结果:早期常规CT头颅平扫,显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脑实质低密度征等共35例,占36.4%,CT灌注成像发现88例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达峰时间延长,另外8例未发现灌注异常区。结论:常规CT对超急性期脑梗塞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但作用有限,在准确性远不能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脑CT灌注成像已成为早期诊断超急性期缺血性脑血管病和指导临床治疗(尤其是溶栓治疗)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9.
CT灌注成像(CTPI)是一种能显示器宫功能的影像技术,作为一项新的检查技术,CT灌注成像前景广阔.随着多排螺旋CT技术不断进步,CTP检查的数学方法及操作流程变得相对简单,辐射剂量也较前明显减少,CTPI在脑缺血性疾病及脑肿瘤等方面研究及临床应用都取得重大成果.本文综述脑CTPI成像原理、辐射剂量、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PI)灌注成像在肾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多层螺旋CT机对正常健康志愿者20例(对照组)及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22例(肾癌组)、肾错构瘤患者18例(肾错构瘤组)的肾皮质CT灌注参数进行检测,分别计算:灌注(perfusion);相对组织血容量(rBV);峰值时间(TTP);峰值增强影像(PEI)。结果①肾癌组的Perfusion、PEI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而rBV、TT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②肾错构瘤组的Perfusion、PEI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而rBV、TT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③肾癌组的perfusion、PEI值明显高于肾错构瘤组,而rBV、TTP值明显低于肾错构瘤组。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技术能够较好地反映正常肾组织及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 following hyperbaric oxygen (HBO) treatment of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arising from traumatic brain injury was proved by our previous study. This study was aim to obtain the evidence of other changes. Methods Three hundred and ten patients with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arising from traumatic brain injury were treated twice with hyperbaric oxygen. Cerebral single photon emissions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images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 (CT) before and after hyperbaric oxygen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 proportion of abnormal cerebral changes detected by SPECT was 81.3% but only 15.2% by CT. After HBO treatment, 70.3% of SPECT scans showed no abnormalities and these patients were clinically improved. Treatment improved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Conclusion SPECT was much more sensitive than CT in the diagnosis of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following hyperbaric oxygen treatment of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arising from traumatic brain injury.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干出血的CT诊断与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 通过对48例脑干出血病例的临床治疗与CT资料分析,探讨脑干出血的位置、大小、出血量与治疗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脑干平均出血量G=3.3675ml,病死率与出血量有关,出血量小于5ml病死率为35.71%(17.97-53.46%)。早期诊断与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关键。结论 CT是目前脑干急性出血快速、准确的检查手段,对其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源CT头颈联合血管成像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中对椎-基底动脉病变及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1至2012年期间的833例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使用双源CT行头颈联合血管成像检查,所得数据行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狭窄程度分析等后处理,判断椎基底动脉情况。结果:833例患者中706例患者存在椎-基底动脉病变及变异,其中最多见为动脉粥样硬化及发育不良。结论:双源CT头颈联合血管成像可清楚地显示椎-基底动脉全貌,椎-基底动脉主干及其分支、侧枝循环均显示良好,其对于椎-基底动脉疾病及变异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微创、简便、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董若凡  浦红  吕蓓  何成章 《医学综述》2008,14(3):344-346
与影像学方法比较,利用正电子成像和正电子成像/计算机成像,能更准确地检测到妇科肿瘤。2-[18F]氟-2-脱氧葡萄糖正电子成像用于鉴别淋巴结的良恶性、测量治疗后残留灶或复发灶的大小。在放疗计划制订中,正电子成像/计算机成像提供了更多的诊断信息,指导组织活检。本文就正电子成像和正电子成像/计算机成像在妇科肿瘤诊断、分期、复发、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等方面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探索煤工尘肺的MDCT影像特征,提高尘肺的诊断水平。②方法随机抽取己确诊的煤工尘肺患者54例,行全肺MDCT扫描及主动脉弓、气管隆凸、右膈上2厘米层面HRCT扫描,分析MDCT和HRCT的影像特点。③结果MDCT和HRCT能够清晰显示肺组织的细微结构,有利于早期诊断煤工尘肺及准确分期;对于大阴影、肺气肿、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及并发症的显示,MDCT价值显著。④结论MDCT能够准确显示煤工尘肺的病变细节,在煤工尘肺的诊断中应得到更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准确性及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的符合率。方法对比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65例患者结果。结果65例患者455个冠状动脉节段,64排螺旋CT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达54.6%、95.1%、85.5%,分近、中远段比较,64排螺旋CT对于冠状动脉近段符合率高于远段。结论64排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利用特异放射性核素与人脑多巴胺神经元突触前膜脑多巴胺转运体(DAT)的高度亲和性,可进行帕金森病(PD)患者脑DAT显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PD患者的临床实践.大量研究表明,SPECT对于PD患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评价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PD患者脑DAT SPECT显像的图像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活体核素示踪神经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受体研究在脑功能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核医学神经受体显像能对活体脑内受体的分布、密度以及生理病理条件下不同活动状态等进行可视化研究已成为当今热门的研究课题,其方法学上的应用与研究成果促进了脑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9.
头颅双能CTA及其虚拟平扫诊断颅内出血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双能量头颅CTA虚拟平扫(VNCT)诊断颅内出血的可行性作初步探讨。方法选择临床怀疑颅内出血患者60例经过DE-CTA扫描及头颅平扫CNCT,将DE-CTA虚拟平扫与常规头颅平扫资料进行比较,评价两者结果的一致性,用kappa检验比较两评价者对图像的评价差异,并以常规平扫为标准计算VNCT诊断颅内出血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选择60例经常规头颅CTA病例作对照组,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种方法头颅CTA病人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 VNCT图像与CNCT对于颅内出血的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的一致性较强(kappa=0.721,P〈0.01),VNCT诊断颅内出血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6%、73.3%、91.5%和84.6%;头颅DE-CTA病人接受的辐射剂量(2.36±0.28)mSv明显低于常规头颅CTA(4.20±0.53)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5,P〈0.01)。结论双能量头颅CTA虚拟平扫可以用于诊断颅内出血,而且可有效的减少病人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0.
多排螺旋CT在胃癌术前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多排螺旋CT(MSCT)对胃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性并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探索其在确定胃癌术前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胃癌患者术前行MSCT检查,将原始资料进行TNM分期,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螺旋CT对胃癌T、N、M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0.00%、68.33%和83.33%。结论螺旋CT对胃癌的术前TNM分期可提供较高的准确率,能有效地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