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二次肝移植围手术期输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二次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输血治疗及血液保护措施。方法选择2004年7月~2007年8月行二次肝移植手术患者15例,观察患者首次与第2次手术间各指标差别,包括:术前凝血功能、手术用时、血液丢失量、各类血液成分输入量、输液总量及临床预后等。结果2次手术术前凝血功能、所用时间、手术方式、无肝期时间、总入液量、总出液量及冷沉淀输入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移植术中血液丢失量、红细胞悬液、血浆及血小板输入量明显增多(P〈0.05)。结论在肝移植围手术期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血液制剂输注,合理应用相应的血液保护措施,并动态检测凝血功能,降低失血和输血量,提高肝移植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再次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和成分输血的特点.方法:收集18例行再次肝移植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和输血成分资料进行分析,并与首次手术的相应指标比较.结果:2次术前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值均异常,提示患者2次术前均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再次移植术中失血量,红细胞悬液、血浆及血小板输入量均较首次肝移植明显增多(均为P<0.05).结论:再次肝移植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均较首次肝移植明显增多.因此,术前应常规监测凝血功能,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备足血制品,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到目前为止,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肝移植围手术期分为无肝前期、无肝期和新肝期。很多肝移植患者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加上手术时间很长、失血量大,无肝期无法合成相关的凝血因子,因而新肝早期凝血功能异常非常严重。总结对肝移植手术中新肝早期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处理结果和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症肝炎患者肝移植围术期应用抑肽酶对血管活性药物和输血输液需求的影响。方法重症肝炎40例随机分为抑肽酶组:微泵持续输入抑肽酶(4×106)U/h;对照组:输等容量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肝移植围术期血流动力学、血液丢失量、输血和输液总量、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术后引流量、红细胞压积等临床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同一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和红细胞压积无显著性差异;抑肽酶组手术各期出血量和总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和液体输入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抑肽酶组无肝期和新肝期多巴胺、新肝期肾上腺素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重症肝炎肝移植围术期应用抑肽酶,可显著减少围术期失血、减少血液和液体的输注量,一定程度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体血液回收器在减少心脏手术用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手术室2013年9月~2016年2月收治的88例手术患者,并随机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取负压吸引器回抽血液,再将"机器余血"回输至患者体内;研究组则利用血液回收器将术野出血回抽,再予以洗涤处理,并将血液回输给患者。记录两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体外循环事件、术后24 h血浆输入量、留置气管导管时间、红细胞输入量、术中血浆输入量、术后24 h引流量及术后24 h红细胞输入量。结果:两组患者在体外循环时间、术后24 h血浆输入量及留置气管导管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中红细胞输入量、术中血浆输入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24 h红细胞输入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的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手术治疗患者,采取血液回收器进行自体供血能有效减少围手术期用血量,有助于降低用血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变化的观察及护理.方法:选择接受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手术的重型肝炎患者55例,分别于术前、手术1 h、无肝10 min、新肝5 min、新肝期3 h,抽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纤溶酶活性,采用Sonoclot凝血分析仪测定床边活化凝血时间(ACT)、凝血速率(clot rate)及血小板功能(PF)的变化,记录凝血物质用量、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与术前值相比:应用凝血物质后,PT在手术1 h及无肝10 min缩短,纤溶酶活性在手术1 h下降(P<0.05),ACT、TT在无肝10 min进一步改善(P<0.05);关腹前凝血速率明显低于术前值(P<0.05或0.01),PF增高.结论:重型肝炎患者术中凝血功能差而复杂,护士应密切观察术中出血的情况,及时监测凝血功能的变化和使用凝血物质,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范里莉  刘秀珍  王卓强 《现代护理》2007,13(21):1963-1964
目的应用Sonoclot分析仪监测肝癌行肝移植手术中患者的凝血及血小板功能,以指导麻醉医师和手术护士及时调整患者凝血功能。方法对肝移植患者的分别在手术开始前、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及手术结束前应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分析患者的初期凝血形成时间(ACT)、纤维蛋白形成速率(Clot Rate)和血小板功能(platelet func-tion),凝血收缩达峰值时间(time to Peak)。结果在肝脏移植手术前患者除ACT时间延长以外,凝血速率及血小板功能都在正常值的下限,随着供体肝脏的植入,患者的ACT时间延长、Clot Rate降低、TP时间延长、PF降低。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手术结束前各项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功能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移植手术中以第一时间提供了患者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的动态变化情况,既减少了手术护理治疗的盲目性,节约了资源,又为患者的尽早恢复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Sonoclot分析仪监测肝癌行肝移植手术中患者的凝血及血小板功能,以指导麻醉医师和手术护士及时调整患者凝血功能.方法 对肝移植患者的分别在手术开始前、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及手术结束前应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分析患者的初期凝血形成时间(ACT)、纤维蛋白形成速率(Clot Rate)和血小板功能(platelet function),凝血收缩达峰值时间(time to Peak).结果 在肝脏移植手术前患者除ACT时间延长以外,凝血速率及血小板功能都在正常值的下限,随着供体肝脏的植入,患者的ACT时间延长、Clot Rate降低、TP时间延长、PF降低.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手术结束前各项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功能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肝移植手术中以第一时间提供了患者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的动态变化情况,既减少了手术护理治疗的盲目性,节约了资源,又为患者的尽早恢复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抑肽酶在重症肝炎病人肝移植围术期应用对血液和液体需求的影响。方法:终末期重症肝炎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抑肽酶组,抑肽酶用量为4×106U/h,微泵持续输入;对照组,为等容量生理盐水。观察两组病人肝移植围术期血液丢失量、输血和输液总量。结果:抑肽酶组手术各期出血量和总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围术期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和液体输入量,抑肽酶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重症肝炎肝移植围术期应用抑肽酶,可显著减少肝移植围术失血,减少血液和液体的输注量,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血液制剂输注情况。方法回顾性选取119名肝移植患者的病历资料,按年龄、性别、临床诊断(病种)分组,分析患者围手术前、术中和术后24 h的凝血指标,围手术期出血量,以及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情况。结果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及各血液制剂的输注量各项指标:按患者年龄、性别分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按临床诊断的不同分组,各诊断组(原发性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及重型肝炎组等)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量相近(P0.05);而悬浮红细胞(U)分别为8.4±11.9、16.2±15.7、18.1±13.5,冰冻血浆(U)分别为8.2±7.1、18.1±15.6、18.2±17.9,冷沉淀(U)分别为9.5±8.2、17.1±16.318.5±16.4等(P0.05);各诊断组围手术前、术后即时PT(s)分别为15.6±3.8、24.6±4.1,APTT(s)分别为44.3±5.8、84.9±9.2,TT(s)分别为20.4±4.5、40.1±6.2,及Fib(s)分别为2.6±0.8、1.3±0.9,(P0.05);而各诊断组间患者围手术后24 h PT、APTT、TT及Fib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诊断不同的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血液制剂的输注方案选择的科学、安全、合理对肝移植成功率及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各时间段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评估对肝移植围手术期成分输血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洗涤自体血回输联合使用新鲜冰冻血浆预防术后凝血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大出血患者90例,按照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大小,将其分为小量组(<400mL,n=50)、中量组(400~800mL,n=20)和大量组(>800mL,n=20)。根据回输血量多少与患者凝血功能的量化关系,制定联合新鲜冰冻血浆输注的具体方案。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及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情况。【结果】回输血液后三组患者机体FIB、PLT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T明显延长(P<0.05);术后18h三组患者FIB、PLT均较回输血液后明显升高,PT显著缩短(P<0.05)。【结论】联合新鲜冰冻血浆输注的具体方案能提高洗涤自体血回输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有效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成分输血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成人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的变化及输血对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肝移植术前肝功能Child分级均为C级 ,出凝血功能均存在异常的 19名患者通过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等成分进行纠正。无肝期采用体外静脉转流 ,术中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出凝血功能变化及出血量 ,根据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各项出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 ,给予相应的输血处理 ,分别以术后生存情况和围手术期输血量分组 ,分析各种输血因素对移植术中、术后的影响。结果 在术前肝功能分级、出凝血功能、手术方式、方法、时间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 ,输血总量、红细胞用量、冰冻血浆用量与术后存活率呈明显负相关 ,偏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75 18(P <0 .0 1)、- 0 .710 4 (P<0 .0 1)、- 0 .5 14 4 (P <0 .0 5 )。死亡组输血量明显高于存活组 ,差异显著 (P <0 .0 5 ) ;输血量≥ 10 0 0 0ml组死亡率明显高于输血量 <10 0 0 0ml组 ,差异显著 (P <0 .0 5 ) ;所有病例中无一发生输血后巨细胞病毒 (CMV)感染、颅内出血。结论 术前充分纠正出凝血功能异常 ,术中进行动态监测 ,及时通过各种血液成分在品种和剂量上的合理输注进行调控及应用去白细胞输血等新技术 ,可保证原位肝移植手术顺利进行 ,有效降低输血总量 ,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23例心脏直视瓣膜手术成年患采用自体输血的临床观察,并与输异体血患组进行对比.探讨术前血色素正常患进行不输血心脏直视手术对围水早期产生的影响和相应处理方法。方法自体输血组的23例患术中采用综合节血措施.包括术毕回输体外循环前经腔静脉营入的肝素血(15~20ml/kg),术毕回输洗血球机清洗的手术刨口血血球和全部机血应用抑肽酶等:(1)自身对照比较患术前、术后返ICU及次晨的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的变化。(2)同时选择27例接受输异体血的瓣膜替换术患作为对照,比较两组间中心静脉压、血红蛋白、血小板及术后引流量等差异。结果自体输血组患术后Hb、PLT、AI.B、FIB均较术前降低(P<005),PT显延长(P<0.05);但Hh、PLT、FIB、PT仍在正常范围,ALB经补充后也能达到正常下限,Pa02水后较术前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术后Hb、PLT、引流量、术后晶体和蛋白输用量并无统计学显差异,而术中失血量、用库血量积术后代血浆用量却有明显差异。结论采用自体输血的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虽有轻度贫血但不影响血液的携氧功能,术后出凝血状况也不受影响。自体输血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洗血球机回收刨VA失血同时也造成血浆丢失.加上不可控失血.造成术后围术早期血容量与血中白蛋白的变化,术后需补充适量代血装或人血白蛋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期间保温措施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2007年9月-2008年8月在普外科施行腹部手术的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一系列体温保护措施.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体温、血小板计数(PLT)、凝血活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定量的变化及术中出血量.进行t检验及χ2检验. 结果 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体温无显著变化,低体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亦显著优于对照组. 结论 老年患者腹部手术期间发生的轻度低体温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增加手术出血量,积极的保温措施可有效维持患者体温恒定.  相似文献   

15.
刘力铭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9):1254-1256,1261
目的观察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该院大量输血手术患者63例,输注悬浮红细胞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输注悬浮红细胞及血浆的32例患者为联合组。比较两组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以及住院时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联合组输注后24、72 h PT、APTT、TT短于对照组,FIB、P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输注前,输注后24、72 h HCT、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PLT的影响较小,有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促进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中、术后的液体治疗与术后早期肺部并发症的关系,为肝移植围手术期合理的液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移植受者62例,根据术后早期是否有肺部并发症分为有并发症组(并发症包括肺水肿、急性肺损伤、肺炎、ARDS)和无并发症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前3d治疗中的参数20项,筛选出影响早期肺部并发症的一些变量,并比较这些变量对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结果62例患者中,术后早期有肺部并发症29例(46.77%),其中围手术期死亡3例(4.84%)。应用单因素分析比较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患者的各项参数,结果发现以下参数有统计意义:术前肺功能、术中入量、术中出血量、术中出入量差和术后前3 d至少有2 d的液体平衡≤-500 mL。将它们作为自变量、术后肺部并发症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早期肺部并发症的因素,结果保留在回归方程中的变量有:术前肺功能、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前3 d至少有2 d的液体平衡≤-500 mL。结论肝移植围手术期液体治疗中,术中、术后维持液体平衡是减少肝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尤其是术后前3d在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前提下,适当的液体负平衡有利于受体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输血速度及输血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该院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输血后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显著增加,并且输血速度较快、输血量较大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改变更加明显。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输血速度较快、输血量较大会加重患者的凝血障碍,应及时补充血浆,以改善其凝血功能,提高临床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18.
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民  周文杰  王峰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3):2573-2574,2577
目的观察不同输血量对患者出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相应的输血对策。方法对185例普通失血患者(A组)和56例容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B组)进行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测定。结果 A1组(输血量小于或等于6 U)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A3组(输血量大于或等于12 U)的患者输血后比输血前有明显变化(P0.01)。B1组(输血量小于或等于6 U)的患者与A1组相比,输血后凝血功能有变化(P0.01)。结论普通失血患者输血量大于或等于6 U,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输血量大于或等于3 U时,可结合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和患者临床症状适当补充新鲜冰冻血浆、浓缩血小板和冷沉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cute normovolemic hemodilution,ANH)联合术中控制性降压(deliberatehypotension,DH)用于外科大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5例择期行外科大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降压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联合组采取ANH联合术中DH措施,降压组采取术中DH措施,对照组按常规处理。观察3组患者动、静脉穿刺置管完成后T0(基础值)、T1(ANH后)、T2(术毕即刻)和T3(术后24h)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水平的变化情况,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异体输血量、尿量及输血等情况。结果联合组T2PLT、Hb水平均明显高于降压组和对照组(P〈0.05或P〈0.01),联合组T0、T1Hb、Hct、PLT水平与降压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降压组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联合组术中失血量、异体输血量和输血率均明显低于降压组和对照组(P〈0.05或P〈0.01),降压组术中失血量、异体输血量和输血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联合组尿量多于降压组和对照组(P〈0.05),降压组尿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H与DH联合用于外科大手术可显著减少出血量,不输或少输异体血,不失为围术期血液保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期间保温措施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9月-2008年8月在普外科施行腹部手术的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一系列体温保护措施。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体温、血小板计数(PLT)、凝血活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I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定量的变化及术中出血量。进行t检验及X^2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体温无显著变化,低体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老年患者腹部手术期间发生的轻度低体温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增加手术出血量,积极的保温措施可有效维持患者体温恒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