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为临床优化氟喹诺酮类药物给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左氧氟沙星(LVFX)、司帕沙星(SPLX)和环丙沙星(CPLX)等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体外PAE。结果LVFX对铜绿假单胞菌的PAE最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最短;SPLX对大肠埃希氏菌的PAE最长,对铜绿假单胞菌的PAE最短;CPLX对大肠埃希氏菌的PAE最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最短;三种氟喹诺酮药物对试验菌株均呈现浓度依赖性。结论临床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应重视其抗生素后效应。  相似文献   

2.
14种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后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14 种抗菌药物对医院内感染常见致病菌-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 。方法:采用AVANTAGE微生物分析仪的吸光度法测定PAE。结果:碳青霉烯类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作用较强,PAE较长;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PAE很长,可达2 ~4 h,呈显著的浓度依赖性;氨基糖苷类对铜绿假单胞菌有一定的PAE,而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磷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PAE则较短。结论: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对铜绿假单胞菌的PAE较长,临床在设计给药方案时应重视PAE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加替沙星体外PAE期间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观察以及菌体大小、DNA含量变化的研究,探讨PAE形成机制.方法:于加替沙星体外PAE期间不同时间点吸取培养物,应用原子力光显微镜观察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与荧光探针碘化丙啶结合,检测其菌体大小、DNA含量变化.结果:原子力显微镜结果表明E.coliATCC25922在菌落计数法所测定的PAE之后仍有丝状体存在,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体外PAE期间E.coli ATCC25922菌体显著延长、DNA含量变化显著升高.结论:加替沙星体外PAE期间E. coli ATCC25922呈特征性的丝状体变化,而其菌体大小、DNA含量变化随之相应变化,提示丝状体形成与DNA含量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抗生素后效应期间大肠埃希氏菌 ATCC2 5 92 2菌体大小及 DNA含量变化 ,为探讨 PAE形成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于加替沙星 (1、2、4 MIC)及环丙沙星 (1、2、4 MIC)体外 PAE期间不同时间点吸取培养物 ,以荧光探针碘化丙啶进行染色 ,经流式细胞仪分析大肠埃希氏菌 ATCC2 5 92 2菌体大小及 DNA含量变化。结果 加替沙星 (1、2、4 MIC)和环丙沙星 (1、2、4 MIC) PAE期间大肠埃希氏菌 ATCC2 5 92 2菌体显著增大 ,胞内 DNA含量明显增加 ,且呈剂量依赖性 ,当加替沙星 4 MIC与蛋白合成抑制剂氯霉素及 RNA合成抑制剂利福平联用时 (终浓度分别为 0 .0 2和 0 .16 mg/ L) ,这一变化被抑制。结论 应用流式细胞仪辅以荧光探针碘化丙啶可检测加替沙星及环丙沙星 PAE期间细菌菌体大小和DNA含量变化 ,该方法快捷、简便、直观。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加替沙星体外PAE期间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观察以及菌体大小、DNA含量变化的研究,探讨PAE形成机制.方法于加替沙星体外PAE期间不同时间点吸取培养物,应用原子力光显微镜观察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与荧光探针碘化丙啶结合,检测其菌体大小、DNA含量变化.结果原子力显微镜结果表明E.coliATCC25922在菌落计数法所测定的PAE之后仍有丝状体存在,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体外PAE期间E.coli ATCC25922菌体显著延长、DNA含量变化显著升高.结论加替沙星体外PAE期间E. coli ATCC25922呈特征性的丝状体变化,而其菌体大小、DNA含量变化随之相应变化,提示丝状体形成与DNA含量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头孢美唑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期间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观察,深入探讨其抗生素后效应形成机制。方法: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头孢美唑对E.coli的PAE的同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体外PAE期间4MIC、128MIC的头孢美唑不同时间点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菌落计数法测定4MIC、128MIC头孢美唑的体外PAE分别为-0.03h和3.65h。原子力显微镜结果表明低浓度(4MIC)时细菌呈丝状体,高浓度(128MIC)时细菌呈球状体,而且在菌落计数法所测定的PAE之后仍有细菌形态学改变。结论:不同浓度的头孢美唑PAE期间E.coli菌体形态呈现不同的变化,从而显示了不同浓度的头孢美唑PAE期间对E.coli具有不同的作用靶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常用抗生素的种类及其对临床常见的G致病菌的耐药情况,为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临床资料。方法我院2007年1—8月期间共分离到250株G-致病菌,其中包括铜绿假单胞菌69株、大肠埃希菌60株、肺炎克雷伯菌40株、不动杆菌42株、阴沟肠杆菌22株、伤寒沙门氏菌18例。头孢类抗生素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在检测的4种抗生素6种G-致病菌的效价最高的前三位分别是:诺氟沙星、头孢唑林、头孢曲松钠。结论临床一定要根据药敏结果适当选药,建议临床治疗G-致病菌感染应严格按照药敏结果尽可能的选择高效敏感的抗生素,真正做到科学合理的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抗生素后效应期E.E.coli ATCC25922菌体大小及DNA含量变化,以期为探讨PAE形成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于加替沙星及环丙沙星体外PAE期间不同时间点吸取培养物,以荧光探针碘化丙啶进行固定染色,经流式细胞仪检测E.coli ATCC25922菌体大小及DNA含量变化.结果: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PAE期间E.coli ATCC25922菌体显著增大,胞内DNA含量明显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当加替沙星与蛋白合成抑制剂氯霉素及RNA合成抑制剂利福平联用时,这一变化被抑制.结论:应用流式细胞仪辅以荧光探针碘化丙啶可检测加替沙星及环丙沙星PAE期间细菌菌体大小和DNA含量变化,该方法快捷、简便、直观.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PAE期间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观察以及膜电位、膜通透性变化的研究,以期为探讨PAE形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于不同时间点吸取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抗生素后效应期间的大肠埃希菌培养液,用荧光探针碘化丙啶和DiBAC4(3)进行染色,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膜电位、膜通透性变化.结果荧光显微镜结果表明菌落计数法所测定的PAE之后仍有丝状体存在,但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PAE期间E.coli ATCC25922膜电位及膜通透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改变.结论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PAE期间E.coli 菌体显著延长,呈丝状体,而其膜电位及膜通透性则无显著性变化,提示丝状体形成与细胞膜变化不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期间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观察以及膜电位、膜通透性变化的研究,以期为探讨PAE形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不同时间点吸取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抗PAE期间的大肠埃希菌培养液,用荧光探针碘化丙啶和DiBAC4(3)进行染色,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膜电位、膜通透性变化。结果:荧光显微镜结果表明:菌落计数法所测定的PAE之后仍有丝状体存在,但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PAE期间E.coliATCC25922膜电位及膜通透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PAE期间E.coli菌体显著延长,呈丝状体,而其膜电位及膜通透性比较则无显著性变化,提示丝状体形成与细胞膜变化不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1.
异质性耐万古霉素溶血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后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万古霉素对异质性耐万古霉素溶血葡萄球菌(heterogeneous-vancomyc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h-VRSH)的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探讨h-VRSH的存在对万古霉素体外杀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金葡菌标准菌株ATCC29213和h-VRSH(原代培养)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菌落平板计数法检测最低杀菌浓度(MBC)和PAE;分析万古霉素对h-VRSH耐药性产生的影响,以及这种耐药性的稳定性。结果金葡菌ATCC29213的MIC和MBC分别为1和16μg/ml,h-VRSH(原代)的MIC和MBC分别为2和64μg/ml;两者PAE分别为0.9和2.4h。结论与敏感菌株不同,h-VRSH的PAE明显延长;原代培养MIC为2μg/ml的h-VRSH其MBC可达到64μg/ml,高于万古霉素有效血药浓度峰值(20~40μg/m1)。提示单独使用万古霉素已经不能完全清除h-VRSH,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异质性耐药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头孢西酮钠对临床分离菌株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给小鼠腹腔注射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后皮下注射头孢西酮钠,观察记录感染后小鼠的生存率。结果 头孢西酮钠10mg/kg、20mg/kg和40mg/kg能显著降低中间葡萄球菌R172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R1743株、铜绿假单胞菌R1620株、铜绿假单胞菌R1598株、大肠埃希菌R1598株、大肠埃希菌W1867株和D群肠球菌W1999株感染小鼠的死亡率。结论 头孢西酮钠对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小鼠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流式细胞术全血法检测血小板功能、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血小板特异性荧光抗体CD61-FITC标记血小板,并以0.82μm标准微球进行定位对照和设置机器检测条件,调节机器阈值,设门计数血小板微颗粒(PMP)占CD61阳性颗粒的百分比。以ADP及胶原诱导血小板活化,计数活化以后血小板释放的PMP,以未加血小板激活剂的标本作为零聚集对照,激活剂活化的标本以单个血小板数量的减少反应血小板聚集率的多少,并进行方法学的评价。结果:该方法能够有效的检测PMP及低浓度诱导剂诱导下的血小板聚集,检测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敏感度明显高于比浊法。应用枸橼酸钠和CTAD抗凝样本,检测结果显示CTAD抗凝的全血静息状态下血小板释放PMP的量显著低于枸橼酸钠抗凝全血释放PMP量。结论:流式细胞术全血法检测血小板功能方法准确、敏感,快速、简便适合于临床常规检测。  相似文献   

14.
周蓓  潘伟光  杜冀晖 《中国药房》2007,18(13):986-988
目的:探索建立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铜绿假单胞菌效应的方法。方法:以碘化丙啶(PI)为荧光染料,用FCM检测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ATCC27853在不同浓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P)作用下各管平均荧光强度(MFI),并寻找其最佳试验条件。结果:TZPP浓度范围为0·125~64μg·mL-1时,细菌MFI值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结论:FCM可用于检测药物抗铜绿假单胞菌的效应,并为进一步的药敏试验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新生儿网织红细胞(reti culocyte,Ret)多参数的参考范围。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人住新生儿普通病区,排除感染、窒息和先天畸形,日龄≤12h的53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FCM检测生后1、3、7dRet百分率(Ret%)、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eticulocyte maturityindex,RMI)及Ret平均荧光强度,并将Ret%与手工法比较。结果53例新生儿中早产儿36例,足月儿17例。早产儿生后1、3、7d流式Ret%分别为(5.18±1.34)%、(4.77±1.45)%、(1.84±0.64)%,RMI分别为(6.08±3.14)%、(5.43±3.08)%、(22.54±10.58)%,Ret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2626.06±808.63)、(2692.00±865.87)、(4422.37±1668.98);足月儿生后1、3、7d流式Ret%分别为(4.53±0.98)%、(4.01±1.62)%、(1.55±0.29)%,RMI分另0为(11.17±6.31)%、(8.66±4.49)%、(24.09±5_38)%,Ret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3522.50±1398.45)、(3888.00±1814.06)、0731.53±1771.59)。随胎龄增加,足月儿1、3dRMI和Ret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早产儿(P〈0.05),而两组不同日龄Ret%和7dRMI、Ret平均荧光强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日龄和胎龄Ret多参数分析能更全面地了解新生儿Ret变化规律,为新生儿贫血的鉴别诊断、治疗和监测带来新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流式细胞仪检测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ALL)免疫分型的临床价值,并探讨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对39例B—ALL患儿在初诊时进行免疫分型。CD45-SSC设门,在CD19、CD10、CD20和CD22中选择两个单克隆抗体组合,进行三色组合分析。髓系抗体选用CD33和CD13根据是否伴有髓系抗原表达分为两组,并随访预后。结果①CD19、CD22、CD10的阳性率都超过或接近90%,分别为CD19:94.87%,CD22:92.31%,CD10:87.18%,而CD20只有15.38%的阳性率;有33.33%的患儿检测到髓系抗原(My)标志,其中以CD^13^+8例,CD33^+5例;②共有6例患儿复发,两组经,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流式细胞仪可以用于绝大多数的B—ALL患儿免疫表型的检测;②伴有髓系表达不具有提示复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梁昌达  刘志强  赖长城 《江西医药》2013,(12):1102-1104
目的:分析了解江西地区儿童白血病(AL)各免疫亚型分布规律及各亚型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生率。方法对376例我院收治的江西地区儿童AL患儿采用CD45/侧散射(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进行流式细胞术细胞表面及浆内分化抗原分析。结果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97例,占89.6%,急性髓性白血病(AML)79例,占21.4%;ALL中B系266例,占ALL的89.6%,T系31例、占ALL的10.4%;在B系中以普通型ALL多见,占B系ALL的66.1%;在297例ALL中有65例表达髓系CD13、CD33抗原、在79例中有15例表达淋系 CD19、CD3、CD10抗原;10岁以上组与10岁以下组比较、T 系ALL、APL好发于年龄10岁以上组。结论我院收治的江西地区儿童AL各免疫亚型分布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大致相近,T系及APL好发大于10岁儿童。  相似文献   

18.
用流式细胞仪方法测定血小板的 CD62P和 PNC.选 25名健康不吸烟自愿者(男 11名,女 14名,年龄 22-68岁,平均42岁).在用血小板激活物ADP前后来评估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的方法.CD62P和PNC在ADP刺激后明显增高[分别为(8.0±2.7)%到(18.8±6.4)%,P<0.01,(9.4±3.4)%到(14.5±7.2)%P<0.01)].论证,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的方法是可行的,该方法简便,快速,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