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11,(11):F0003-F0003
传承中医流派精华,促进中医学术创新。由中华中医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安徽中医学院新安医学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全国第三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8月15—17日在黄山隆重召开,12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各中医流派的传人和专家学者汇聚于黄山脚下新安医学发源地,共商传承中医流派精华、促进中医学术创新之大计。  相似文献   

2.
传承中医流派精华,促进中医学术创新。由中华中医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安徽中医学院新安医学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全国第三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8月15-17日在安徽黄山隆重召开,12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各中医流派的传人和专家学者汇聚于黄山脚下新安医学发源地,共商传承中医流派精华、促进中医学术创新之大计。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术流派在历史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文章首次提出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对于如何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医学术流派等学术研究过程中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解决的重大的、规律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共性的传承传播规律中寻找适合流派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空间,立足于"继承",着眼于"创新",充分挖掘流派文化的价值内涵,增强流派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注重中医学术流派之间相互沟通、融合借鉴、科学整合,在彰显中医学术流派特色的基础上提高临床疗效、扩大影响、吸纳参与者,发展壮大流派,是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发展中值得深究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中医流派众多,大致可分为地域流派、学术流派、世医流派三类。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山阳医派等属地域流派,是以中医学术在一个地区的盛行与流传为主要特征;温病学派、外科学派、澄江针灸学派属学术流派,反映江苏地区在这些学术领域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江苏名医辈出,因家传或师承等方式使中医药理论和医术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术流派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其传承研究对于弘扬发展中医学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历史背景,论述了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模式,对现代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当前社会大环境及中医学的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与发展的几点对策,为进一步促进中医学术流派的生存壮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江苏文化底蕴深厚,中医药源远流长,流派纷呈,历代名医辈出,名家荟萃,孕育出吴门医派、孟河医派、龙砂医派、澄江针灸学派等众多著名的中医学术流派。吴门医派、孟河医派等中医学术流派鼎盛于明清,名震海内外,并不断开枝散叶,培育出海派中医、金陵医派等近现代著名学术流派,学术传人中名医荟萃。江苏地区中医流派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其丰厚的学术资源值得我们去继承、发扬、推广。江苏省中医流派研究院的成立,必将有力推动江苏地区中医流派的传承创新发展。我就其建设方案略提几点建议如下:  相似文献   

7.
龙江医派是近现代我国北疆新崛起的中医学术流派,是黑龙江省独特的历史、文化、经济、地理、气候等诸多因素作用逐渐形成的、有鲜明地域和黑土文化特色的学术流派。特别在其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薪火相传,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和临证风格。龙江医派体现了中医学术流派必须具备的地域性、学术性、继承性、辐射性、群体性等特点。龙江医派的形成与发展是黑龙江中医药学说理论产生和创新的土壤,是黑龙江省中医药人才培养与成长的核心动力,是传播黑龙江中医学术的主体力量,是龙江医药学的特色标志和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与传承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研究与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与传承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分别从传统学术流派研究、专科性学术流派研究、少数民族医学流派研究、现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中医学术流派现代传承发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建议等方面报告了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9.
学派众多,流派林立,是中医推拿学发展史上鲜明的一种文化现象。推拿各学术流派既互相争鸣,又互相渗透与取长补短,从而深化了对中医推拿理论的认识,补充与完善了推拿理论体系,提高了中医推拿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因而也促进了中医推拿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海派中医妇科,医家荟萃,名医辈出,源远流长。著名中医妇科流派有九家,另有庞泮池、沈仲理、唐吉父等妇科名医,海派中医妇科流派是在近代上海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形成,海派中医具有开放、兼容、吸纳、创新的特点。海派中医妇科各流派在学术上相互学习,相互兼容,在治学和学术方面具有家学渊源、注重经典、办会办校、汇通中西、古方新用、组方精简、善用膏方等共性。  相似文献   

11.
2011年9月1日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安徽中医学院新安医学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国第三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日前在安徽黄山召开,120余位各中医流派传人和专家共商传承中医流派促进中医学术创新大计。  相似文献   

12.
总结整理各流派的临证经验与学术思想,在中医临床与学术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名老中医的学术传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以第四、五、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国医名师、省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氏骨伤诊疗技术"传承人张玉柱主任中医师为代表的张氏骨伤,作为中国中医骨伤重要学术流派之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的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值得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流派研究是近年来全国中医界热点话题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上海设立了“中医流派研究工程”。海派中医妇科流派众多,名医辈出,著名妇科流派有十余家,如江湾蔡氏、南通朱氏、浦东陈氏、慈溪胡氏、浦东王氏、松江骆氏、川沙胡氏、金山唐氏等,各家流派之间或以不同治疗群体,不同治疗手段,或以不同重点治疗病种,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对海派中医妇科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海派中医妇科流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既可提高中医妇科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又进一步促进了海派中医妇科特色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海派中医妇科各家流派的家学渊源及其独特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4.
随着振兴民族文化的时代潮流,近年中医学界兴起了研究中医学术流派的热潮,这也许是学界认识到中医学术流派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也许是人们意识到当前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日趋衰退,一些有特色的诊疗经验正在流失,引发了危机感的缘故。  相似文献   

15.
在编写《中医各家学说》教材时,通过认真研究,明确了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梳理了学派形成与发展历程,指出了中医学术学派划分的标准与划分方法及其应用,扼要介绍了中医主要学术流派,提供学界了解中医学术流派状况、探讨有关学术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中医地方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为促进中医学术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人杰地灵的江西东部临川一带,自宋明以来一群知名医家形成的旴江医学为我国乃至世界医学做出了突出贡献。加强对旴江医家、医著及医药文献的系统整理研究,确立旴江医学的成就、学术地位及其影响,是江西乃至全国学者刻不容缓的大事。必须努力实现旴江医家学术思想指导现代临床、科研、保健等多方面,从而使旴江医学这一灿烂的医学明珠发出应有的光辉。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中医学术界在大力倡导创新精神的时候,忽然发现我们曾经拥有的许多宝贵经验却正在逐步丢失.但无论如何今天重视对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对弘扬发展中医学是一件大好的事情. 中医学术流派究竟应该传承什么?怎样传承?毫无疑问,我们应该着重传承中医流派独特的学术思想及诊疗经验.除此以外,笔者以为,对形成学术流派起重要作用的文化传承是不可忽视的.历史告诉我们,各种不同文化是形成各地中医学术流派的重要根基.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的理念与技术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研究正在蓬勃发展。中医学 术流派是中医学术发展与理论创新的重要形式,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鲜明特色。当前中医学术流派数据 具有异构性、广分布、多样性、海量等特点。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影响,提出将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 于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期望能为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大数据环境提供一个坚实的支撑平台,推动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山西中医》2010,26(1):62-62
《山西中医》是由山西省卫生厅主管,山西省中医药学会、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坚持突出中医特色、体现时代水平、学术至上、质量第一的办刊方针,注重实用性,临床与理论并重,普及与提高兼顾,反映山西地域特色,选登全国各地文章,荟萃不同流派经验,竭诚为学术交流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0.
古代文化意识形态对中医学术流派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颖  Wang Zhenguo 《河南中医》2009,29(6):528-529
中医学术流派是指中医学同一个学科内,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别。中医学在不同学术流派的争鸣中不断发展壮大。学术流派的形成与传承成为中医学术思想发展的主线,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古代的文化意识形态启迪和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对学术流派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