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方小承气汤结合西医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1例粘连性肠梗阻病例的非手术治疗。结果3l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28例2-3天痊愈,有效1例,2例转手术治疗。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保守治疗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成功率较高,而完全性肠梗阻或出现绞窄性肠梗阻时应积极手术,掌握保守治疗时机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采用西医常规对症处理、视患者具体情况合用中药粘连松解汤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病例。结果: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32例,总有效率为87.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复方大承气汤,每日二次,胃管内注入.配合禁食、持续性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等中西结合方法进行治疗.结果:30例粘连性肠梗阻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有24例痊愈,其中6例转手术治疗.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降低手术率、减轻患者痛苦等,明显缩短疗程,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根据文献及专著设立病例调查表,经讨论修改后采集355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信息,建立EPIDATA数据库,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中先天性粘连1例占0.3%,炎症性粘连103例占29.1%,手术后粘连251例占70.6%。本组病例多数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其非手术治疗的成功率为82.3%。结论粘连性肠梗阻主要由手术后粘连引起,尤以胃肠手术、阑尾炎手术及妇科手术后多见;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可提高临床非手术治疗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较理想方法。方法:采用复方大承气汤胃管注入,配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支持等常规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结果:60例中,保守治疗52例痊愈,痊愈率86.6%,8例中转手术治疗。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对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LA)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对LA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的28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西医治疗组),并与同期应用西医治疗的LA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作比较。结果中西医治疗组有效率85.72%,4例因绞窄性肠梗阻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有效率50%,10例无效后手术;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LA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疗效显著,降低手术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与腹腔镜手术联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 选择 5 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 ,急性期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 ,解除急性梗阻 ;缓解期行腹腔镜粘连松解术 ,根除梗阻。结果 急性期经中西医结合治疗 ,4 9例肠梗阻解除。缓解期行腹腔镜粘连松解术成功 4 5例 (92 % ) ,随访 3个月~ 3a均未再发肠梗阻 ;中转开腹手术 4例。腹腔镜粘连松解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0 .5~ 3d ,术后平均住院 2~ 4d。结论 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与腹腔镜手术联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 ,中转开腹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 ,术后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116例,并设西医对照组96例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排便时间平均13.72h,单纯性肠梗阻手术率5.36%,全组复发率4.31%;对照组排便时间平均23.41h,单纯性肠梗阻手术率35.48%,全组复发率30.21%.两组排便时间、单纯性肠梗阻手术率及全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10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结果:84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而痊愈,治愈率为79%。提示:粘连性肠梗阻采用中医辩证施治,结合西药常规治疗达到临床治愈而不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并发症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对50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同时服用中药。结果:临床治愈36例,好转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收入我院的10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两种治疗方法,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52例非手术治疗痊愈,5例中转手术治愈,其中1例肠绞窄,总有效率91.2%,对照组为72%,两组比较,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方法,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翟瑞奇 《山西中医》2009,25(12):27-2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选该病患者60例,予西医对症治疗结合加减承气汤辨证治疗。结果:治愈率78.3%,总有效率98.3%。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在西医常规保守治疗的基础上运用复方大承气汤胃管内注入及保留灌肠.结果:20例中除l例并发绞窄性肠梗阻中转手术外,均取得满意疗效,总有效率9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7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振宇 《四川中医》2007,25(4):89-89
目的:采用中药口服和灌肠,探讨治疗腹部粘连性肠梗阻的方法。方法:将139例腹部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完全西医治疗;另一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口服和灌肠。结果:72例中西医治疗患者,除7例手术外,其余均治愈;而67例西医治疗的病例,有19例经手术治疗后痊愈。结论:采用中药口服和灌肠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能减少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手术率和痛苦,同时能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为下一步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广东省中医院1994年至2004年收治的病史资料完整的304倒粘连性肠梗阻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文献及专著设立病例调查表.经专科医生讨论修改.采集病例信息.建立EPIDATA数据库,并核对无误后,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粘连性肠梗阻由手术后粘连引起者占70.07%.既往手术时间距发病时间间隔差距较大,71.83%的患者发病于术后1a以上,68.08%的患者发病于术后5a以内。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可降低中转手术率.本组非手术治疗占83.22%。结论:粘连性肠梗阻主要由手术后粘连引起.尤以胃肠手术及妇科手术后多见.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临床非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治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3-2011年诊断的79例肠梗阻患者,采用胃肠减压、抗炎、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方法,加服复方大承气汤、肠粘连缓解汤、扶脾理肠汤.结果:6例患者保守治疗过程中转手术治疗,73例患者症状缓解、消失.治愈时间为3-16天,平均14.5天.结论:经临床治疗有效,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4例,两组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另用复方大承气汤。结果:治疗3天,治疗组临床治愈54例(87.1%)、中转手术8例(12.9%),对照组临床治愈44例(68.7%)、中转手术20例(31.3%),两组临床治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手术中转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预防腹部手术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本院2004—2008年12月行普外腹部手术678例,其中采用术中防范、术后中药内服与外贴、针灸等方法预防术后肠粘连425例。结果随访6~48个月,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为5%。结论术后早期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预防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对60例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患者采用大承气汤加味,配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支持等常规治疗.必要时中转手术.结果:临床治愈48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67%.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有较好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