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谷岩  侯骊坤  刘辉  何菊 《天津中医药》2021,38(5):666-670
[目的] 通过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期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及其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丹酚乙酸镁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构建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大鼠分为4组,比较不同组别中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期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IL-1β和IL-10水平及其mRNA的变化规律。判断丹酚乙酸镁对炎性细胞因子及其mRNA的影响。[结果] 丹酚乙酸镁处理组中标本内TNF-α,IL-6及IL-1β水平及其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IL-10水平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结论] 丹酚乙酸镁通过上调抗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mRNA表达,降低血浆中炎性细胞因子的浓度,使得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组织的损伤程度得以减轻,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XBJI)对严重烧伤大鼠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低剂量XBJI组、中剂量XBJI组、高剂量XBJI组,每组24只。制备烧伤大鼠模型并给予相应药物,1次/d,连续给药7 d。观察各组动物创面愈合情况,并于烧伤后第1、3、7 d分别收集每组大鼠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XBJI高剂量组第7 d创面愈合率提高(P0.05);XBJI中、高剂量组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含量明显下降,以给药后第3 d时下降最为显著;血清抗炎因子IL-4、IL-10含量明显升高。结论:XBJI可通过调节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含量减轻严重烧伤大鼠早期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芪黄煎剂对大鼠胃切除后肠淋巴细胞归巢受体α_4β_7、L-selectin及LFA-1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对照组和芪黄煎剂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仅予以大鼠腹部皮肤切开后缝合,不行胃切除,不给予肠内营养和芪黄煎剂;对照组大鼠行胃切除后给予肠内营养制剂(能全素);芪黄煎剂组大鼠胃切除后滴注肠内营养制剂和芪黄煎剂,连续给药1周后,分离肠淋巴管主干,并收集肠淋巴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归巢受体α_4β_7、L-selectin和LFA-1的阳性表达数,并计算出单个核细胞的阳性表达率;RT-PCR荧光定量法检测引流肠淋巴液中归巢受体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和芪黄煎剂组淋巴受体细胞的阳性表达均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芪黄煎剂组的阳性细胞数量较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芪黄煎剂组和对照组肠淋巴液中归巢受体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芪黄煎剂组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多(P0.05);实验发现受体LFA-1表达数量较α_4β_7、L-selectin增多显著(P0.01)。结论:芪黄煎剂通过增加肠淋巴细胞表面归巢受体α4β7、L-selectin和LFA-1阳性细胞数量及mRNA相对表达量,使肠道固有层和上皮内黏膜地址素更好地捕获到受体,改善胃切除创伤后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促炎抗炎细胞因子TNF-α、IL-1、IL-10不同时间点的动态变化及大黄复方的调节作用,探讨大承气汤治疗SAP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法建立大鼠SAP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P模型组和大承气汤治疗组,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血清淀粉酶、TNF-α、IL-1、IL-10水平。结果:SAP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血清淀粉酶、TNF-α、IL-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IL-10水平降低(P〈0.01),TNF-α/IL-10比值降低;大承气汤治疗组与SAP比较,血清淀粉酶、TNF-α、IL-1水平明显降低(P〈0.01),IL-10水平不同程度上升(P〈0.05,P〈0.01),TNF-α/IL-10比值回复接近假手术组水平。结论:大承气汤治疗SAP的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下调IL-1、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并一定程度提高抗炎细胞因子IL-10水平,重建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的平衡,进而减轻组织损伤,阻止SAP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黄连膏加玉红生肌膏油纱条对肛周脓肿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将78例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患者随机分成凡士林组和研究组各39例,术后换药分别使用凡士林油纱条和黄连膏加玉红生肌膏油纱条。比较2组创面愈合情况和术后第7天创面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mR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检测血清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研究组术后7 d、14 d、21 d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研究组创面肉芽组织bFGF mRNA、VEGF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IL-1β、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黄连膏加玉红生肌膏油纱条促进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创面愈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对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制作UC小鼠模型,小鼠随机分4成组:正常对照(NC)组、模型(MD)组、低剂量(RLD)、高剂量(RHD)白藜芦醇治疗组。造模7d同时给予干预治疗,停用造模药物并后续治疗7d。记录分析疾病活动指数(DAI),14d后处死小鼠,取结肠行HE染色;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IL-10、TNF-α、IL-6和IL-1βmRNA的表达,ELISA法测小鼠肠黏膜IL-10、TNF-α、IL-6和IL-1β蛋白水平。结果低、高剂量白藜芦醇治疗组小鼠第5~14天DAI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IL-10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其TNF-α、IL-6和IL-1βmRNA和蛋白表达则高于正常组(P0.05);低、高剂量白藜芦醇治疗组结肠IL-10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其TNF-α、IL-6和IL-1βmRNA和蛋白水平则低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白藜芦醇治疗组IL-10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5),其TNF-α、IL-6和IL-1βmRNA和蛋白水平则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以提高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并降低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水平,通过抗炎和降低肠道过度的免疫反应,对UC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脓毒症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49例脓毒症、中医辨证为气营两燔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均治疗7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7d两组血清细胞因子浓度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治疗组血清TNF-α、IL-1、IL-6、IL-10浓度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脓毒症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可明显降低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缓解病情,调节患者免疾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升降散对急性重症脑卒中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2、IL-6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6例急性重症脑卒中并发SIR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治疗组(20例),分别予以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加升降散;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用药前、后(第2、3、7d)血清TNF-α、IL-2、IL-6水平。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NF-α、IL-2、IL-6水平在用药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7d后两组TNF-α、IL-2、IL-6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用升降散较常规治疗能更显著降低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血清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2、IL-6水平;提示依据温病学说理论运用中药早期干预急性重症脑卒中并发SIRS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何慧君  刘志娟 《新中医》2018,50(6):10-13
目的:分析血塞通注射液及Nogo胞外肽端残基1-40(NEP1-40)对SD大鼠脑梗死大脑皮层及血清中促炎因子与抑炎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25只雄性健康SD大鼠,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模型组、NEP1-40组、血塞通组、假手术组及NEP1-40联合血塞通组(P+N组),每组5只。依据改良Longa线栓栓塞法建立脑梗死模型,各给药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干预28天后处死大鼠,观察大鼠术后体质量和神经功能评分改变状况及血清、脑组织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术后7、14、28天体质量明显下降;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上升;血清TNF-α、TGF-β1含量上升,IL-10含量下降;脑组织TNF-α、IL-1β、TGF-β1蛋白表达上升,IL-10蛋白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NEP1-40组、血塞通组及P+N组大鼠术后7、14、28天体质量显著上升,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下降,血清TNF-α含量下降,IL-10含量上升;P+N组大鼠血清IL-β1含量下降;血塞通组及P+N组大鼠脑组织TNF-α、IL-1β蛋白表达下降,TGF-β1、IL-10蛋白表达上升;NEP1-40组大鼠脑组织TNF-α、IL-1β蛋白表达下降,IL-10蛋白表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注射液及NEP1-40通过调整促炎、抑炎因子表达来加快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葛根素预处理对体外循环围手术期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葛根素预处理对体外循环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围手术期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0例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循环手术对照组(20例)和试验组(20例)。试验组于术前1周开始用葛根素0.6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日;对照组滴注平衡盐,其他处理两组无差别。观察两组在麻醉诱导期、升主动脉阻断后10 min、开放升主动脉后10 min、2 h、12 h共5个时间点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6、IL-8、IL-10水平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CPB后上述参数水平开始升高,升主动脉开放后2 h时达到峰值,以后逐渐下降,但12 h仍高于术前(P<0.05),葛根素组TNF-α、IL- 6、IL- 8水平在各时间点上升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各时间点IL-10水平升高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CPB手术前使用葛根素能有效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8的水平;增加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从而减轻CPB术后机体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抵当汤及其拆方对DVT大鼠高速泳动族蛋白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15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抵当汤组、大黄桃仁组、水蛭地龙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每组30只。采用Reyers法建立下腔静脉结扎模型,术后第1、3、7天灌胃2 h后,腹腔麻醉开腹,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高速泳动族蛋白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下腔静脉的病理变化,免疫荧光(IF)、实时逆转录PCR(Realtime RT-PCR)检测大鼠下腔静脉中的HMGB1表达。结果:模型组下腔静脉内皮细胞损伤严重并大量脱落,细胞肿胀明显,形成血栓,内膜形态不规则、管壁组织肿胀,胶原纤维增生,伴有炎症细胞浸润,抵当汤组、大黄桃仁组、水蛭地龙组等用药组内皮细胞不同程度损伤和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HMGB1荧光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其余用药组HMGB1荧光表达不同程度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高速泳动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水平、高速泳动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抵当汤组、大黄桃仁组、水蛭地龙组等用药组HMGB1、IL-6、TNF-α血清水平、蛋白表达、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抵当汤组、大黄桃仁组、水蛭地龙组等用药组比较,HMGB1、IL-6、TNF-α血清水平、高速泳动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mRNA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术后第1、3、7天比较,HMGB1、IL-6、TNF-α血清水平、蛋白表达、mRNA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抵当汤及其拆方通过降低DVT大鼠的HMGB1、IL-6、TNF-α表达,发挥对DVT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应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水平与炎性因子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西药常规治疗加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对照组单用西药常规治疗,疗程8周。观察血浆NT-proBNP水平、心功能分级;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两血清TNFα-和IL-6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改善,血浆NT-proBNP,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心功能分级、LVEF和NT-proBNP血清,TNF-α和IL-6水平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芪苈强心胶囊具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降低NT-proBNP,血清TNF-α和IL-6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芪参益气滴丸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不同时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结扎大鼠左前降支,建立AMI模型,存活24 h者随机分为AMI模型组、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组、卡托普利治疗组,另设假手术组.分别于手术后3d、2周、4周、8周采用PCR检测梗死区和非梗死区的炎症细胞因子(TGF-β1、TNF-α、MMP-9、TIMP-1、IL-1β与)表达.结果 芪参益气滴丸对AMI后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心肌梗死后的早期重构中,通过抑制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 mRNA、IL-6的过度表达,调节MMP-9/TIMP-1比例及对促纤维化因子TGF-β1 mRNA在不同时间和不同部位发挥不同的作用,通过促进心梗早期心肌组织胶原的修复,减少心肌梗死早期的膨展,减轻心室重构,从而改善心脏的功能.结论 芪参益气滴丸可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红芪多糖防治急性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 RP)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红芪水煎液5 g/kg组、红芪多糖15、30和60 mg/kg组、阳性药吡非尼酮200 mg/kg组,各给药组预防性灌胃给药7 d后通过单次16 GyX线照射小鼠全胸部建立急性放射性肺炎模型,并继续给药至造模后3 d。分别在照射后第1、3 d药后30 min后处死小鼠8只,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蛋白表达,通过q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Mtor、Vegf及Hif1a的mRNA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6、SOD、GSH-Px及MDA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P模型对照组小鼠血清中TNF-α、IL-6及MDA含量升高,SOD、GSH-Px活力降低,肺组织中Mtor、Hif1a、Vegf的mRNA、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受试药物组小鼠血清中TNF-α、IL-6、MDA含量降低,SOD、GSH-Px活力升高;肺组织中TNF-α、mTOR、HIF-1α和VEGF的蛋白及mRNA表达下调(P<0.05或P<0.01),红芪多糖可改善RP小鼠的精神状态、皮毛光泽,降低肺系数,改善RP小鼠肺脏组织炎性反应。结论:红芪多糖防治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和发展,与抑制HIF-1信号通路、氧化应激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芪蛭皱肺颗粒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模型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内皮素-1(ET-1)变化的影响,探讨其阻抑COPD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芪蛭大、中、小剂量组,采用气管内滴注脂多糖(LPS)加烟熏法复制COPD大鼠模型,造模后第15日开始药物干预,第43日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血清、BALF中IL-8、TNF-α、ET-1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大鼠血清、BALF中TNF-α、IL-8、ET-1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芪蛭大剂量组血清中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芪蛭大、小剂量组血清IL-8水平明显降低(P〈0.05),芪蛭中剂量组血清中ET-1含量显著降低(P〈0.05),芪蛭中剂量组BALF中TNF-α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芪蛭大、中、小剂量组BALF中IL-8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芪蛭大、中剂量组BALF中ET-1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芪蛭皱肺颗粒对COPD大鼠肺组织具有保护作用,调节IL-8、TNF-α、ET-1含量可能是其干预COPD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长期针刺治疗对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性损伤(CCI)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及外周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共37只,随机分为CCI假手术组(n=9)、CCI对照组(n=9)、CCI手针组(n=10)、CCI电针组(n=9)。所有大鼠均在术前、术后第7、17、27、37天进行机械性痛阈测定;于术后第37天,采用ELISA方法测定外周血清中TNF-仅、IL-1β、IL-6蛋白表达。结果CCI对照组、CCI手针组和CCI电针组大鼠在治疗前机械性痛阈较术前明显下降,与同-时间段CCI假手术组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开始到第37天实验结束,CCI手针组和CCI电针组机械性痛阈较治疗前逐渐改善(P〈0.05)。CCI对照组大鼠血清TNF-α和IL-6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O.05,P〈O.01);CCI手针组和CCI电针组大鼠血清TNF-仅的含量显著低于CCI对照组(P〈0.05),并且两组大鼠血清IL-6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IL-1β在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血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可能是针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胫腓骨骨折术后早期患者肿胀、疼痛以及血清CRP、IL-6、TNF-α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16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术后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于术前1d及术后第1d、7d观察两组患者肿胀情况,疼痛评分和血清CRP、IL-6和TNF-α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前1d与术后1d之间肿胀程度,疼痛评分及血清CRP、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7d肿胀程度,疼痛评分及血清CRP、IL-6、TNF-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对胫腓骨骨折术后肿胀消退及疼痛止痛效果显著,对术后患者血清CRP、IL-6和TNF-α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等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基于针灸治疗UC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免疫学方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应用组织学、、免疫组化、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等方法,从细胞因子及其基因表达调控角度探讨针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免疫学机制.从针灸对UC大鼠脾脏、结肠黏膜IL-1β、IL-6mRNA表达的影响;针灸对UC大鼠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及IL-1β、IL-6、TNF-α表达的影响;针灸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iNOS、IL-1ra、IL-1β mRNA调节作用;隔药灸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β-EP、VIP、SP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由活化淋巴、单核-巨噬细胞所分泌的促炎性细胞因子IL-1 β、IL-6、TNF-等参与了肠黏膜炎症形成的起始阶段和发展过程,是介导UC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隔药灸可以平衡调节大鼠溃疡性结肠炎中促炎细胞因子(降低IL-1β mRNA、IL-6mRNA及iNOSmRNA的表达)和抗炎细胞因子(上调IL-1ra mRNA表达),从而有效地控制溃疡性结肠炎已启动的炎症和免疫级联反应,促进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清气凉营注射液对风温肺热病(热在肺卫证)患者体内血清促炎及抗炎因子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将风温肺热病(热在肺卫证)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清气凉营注射液静滴,对照组予以双黄连注射液静滴,疗程均为3d;比较两组疗效及血清促炎、抗炎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其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6、IL-8)下降幅度及抗炎因子(IL-4、IL-10)上升幅度均大于对照组。结论清气凉营注射液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细胞因子、平衡促炎/抗炎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自拟抗炎方对急性盆腔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0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别,对照组532例,观察组55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自拟抗炎方口服和灌肠.两组以7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 治疗前两组IL-1、IL-2、IL-6和TNF-α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IL-2显著增高(P<0.05),IL-1、IL-6和TNF-α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病患IL-2显著增高(P<0.05),IL-1、IL-6和TNF-α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自拟抗炎方腹痛疗效和治疗疗效较高(P<0.05).结论 自拟抗炎方内外合治,全面调节多种炎症因子,恢复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疾病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