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神经鞘瘤的手术疗效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0年11月手术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的84例椎管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分为:A种,全椎板切除+肿瘤显微摘除术;B种,半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C种,全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D种,全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以肿瘤所在部位:颈段、胸段、腰骶段分别进行评价患者肿瘤全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结果]颈段椎管内髓外神经鞘瘤的切除首选半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腰骶段神经鞘瘤建议采用全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胸段神经鞘瘤患者适用于全椎板切除+肿瘤显微摘除术。[结论]进行椎管内髓外神经鞘瘤手术方式的选择时,应根据肿瘤所在部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和分析巨长型颈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外科治疗效果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11年8月收治的9例颈椎椎管内巨长型(椎管内占位连续超过3个节段)神经鞘瘤病例,其中经颈后正中入路手术切除7例,前后联合入路2例。4例行显微镜下整块全切除,2例直视下行整块全切除,2例行分块全切除,1例未全切。5例采用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重建,前后联合入路的2例均行后路钉棒和前路钛网内固定系统重建,2例未行内固定。结果本组术中失血500~1 150 ml,平均(846±147)ml。术后伤口浅表感染1例,经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按时清创换药后于术后16 d愈合。术后病理均证实为神经鞘瘤。随访10~43个月,平均(23.6±6.4)个月。88.9%(8/9)的患者神经脊髓功能明显改善,VAS评分由术前的(6.22±2.13)降至术后的(2.89±2.11),JOA评分由术前的(13.22±5.82)降至术后的(6.44±4.67),手术前后VAS评分、JOA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影像学显示无颈椎不稳等现象发生,术后未见肿瘤复发及恶变。结论手术切除是颈椎管内巨长型神经鞘瘤的最佳治疗手段,但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个体化明显。术前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髓外硬膜内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6年6月~2009年12月期间治疗的23例髓外硬膜内肿瘤。肿瘤位于颈段2例,胸段16例,腰段5例。神经鞘瘤14例,脊膜瘤8例,神经纤维瘤1例。出现症状至确诊时间1月~6年。采用CTM诊断4例,用MRI诊断19例。术前JOA评分4~15分,平均8.7分。全部病例均以后路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手术均完全切除肿瘤。随访6个月~13年,平均1年6个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均有明显改善或缓解,其中2例未完全恢复。术后半年时JOA评分12.7分(10~17分)。全部病例均未见复发,且脊柱稳定性良好。结论髓外硬膜内肿瘤易于误诊漏诊,临床可疑者,MRI或CTM检查可帮助确诊;后路全椎板切除或椎管后中央扩大开窗均可充分显露并彻底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板成形术治疗脊柱椎管内肿瘤的疗效。方法应用椎板成形术治疗18例脊柱椎管内肿瘤患者,分析该术式对肿瘤的显露和切除情况,随访术后脊柱稳定性及并发症。结果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3例,硬膜下肿瘤10例,髓内肿瘤5例。手术行椎管扩大成形2~6(3.8±0.9)个节段。患者肿瘤均是全切除。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52个月。JOA评分从术前8.2分±2.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15.0分±1.9分,平均改善率为82.9%±8.8%。所有患者成形椎板复位固定情况良好,骨性融合情况良好,未出现移位,脊柱没有出现不稳定。结论椎板成形术对椎管内肿瘤显露良好,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小,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肿瘤探查切除并椎板回植微型钢板内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巨大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9—2016-09采用显微镜下肿瘤探查切除并椎板回植微型钢板内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的13例颈椎巨大神经鞘瘤。结果本组术中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加重及血管损伤。13例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1~3)年。3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行腰椎穿刺引流后治愈,1例行脑脊液漏修补术后愈合。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颈椎失稳现象。术后1、3、12个月疼痛VAS评分及神经功能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术后1、3、12个月的疼痛VAS评分及神经功能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肿瘤探查切除并椎板回植微型钢板内固定椎管成形术既能完整切除肿瘤又能最大程度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是治疗颈椎椎管内巨大神经鞘瘤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责任节段椎板全切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伴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 2010年10月手术治疗的多节段颈椎病伴后纵韧带骨化症表现的患者61例,所选多节段病例中(≥3),3个节段50例,4个节段11例.分别采用前后路两种术式,都在显微镜辅助下操作,其中颈后路责任节段椎板全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47例(A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14例(B组),分别记录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及轴性症状VAS评分,加以评定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RIS)情况,通过对比分析责任节段椎板全切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结果] 6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在6~38个月,平均16个月.A组的JOA和VAS评分术前分别为(7.2±1.5)、(6.8±2.1)分;术后1周分别为(13.2±2.4)、(2.5±1.4)分;末次随访分别为(13.7±1.8)、(2.3±2.0)分;RIS为(59.92±13.46)%.B组术前JOA和VAS评分分别为(7.5±1.3)、(7.1±2.4)分;术后1周分别为(13.8±2.1)、(2.3±1.5)分;末次随访分别为(14.1±1.6)、(2.2±1.8)分;RIS为(62.28±14.16)%.A组、B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JOA和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的术前JOA、VAS评分及术后RIS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前、后路治疗伴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多节段颈椎病均取得良好的手术疗效,少节段局灶性后纵韧带骨化应以前路为主,对于多节段连续性后纵韧带骨化尤其椎管明显狭窄者,后路责任节段椎板全切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在有效改善神经功能、轴性症状的同时兼顾了良好的脊柱稳定性,是一种相对安全灵活、使用范围较广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多发性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管内多发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本组男11例,女4例。年龄16~81岁,(51.0±21.2)岁。病程2~27月,(11.0±7.6)月。均无皮肤咖啡斑及体表神经纤维瘤,头颅MR未见异常。增强MR示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46个,其中≥0.5cm肿瘤35个,肿瘤累及颈段1例,累及胸段5例,累及腰骶段12例。手术方法:采用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术切除肿瘤,〈1cm者切除半椎板,在显微镜下操作,力争保留重要的载瘤神经而将肿瘤自神经上剔除,如肿瘤与神经无法分离,尽可能游离神经根在切除肿瘤后行神经根吻合。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及激素治疗,术后戴颈围领、围腰保护2个月,同时训练腰背部肌肉。结果15例手术肿瘤全切12例,其中1例行神经根吻合;未全切的3例中2例术前诊断为多发神经纤维瘤或神经鞘瘤,因部位散在且直径〈0.5cm未考虑手术切除,另1例术中见肿瘤与多根神经根粘连,病理为转移瘤,仅行部分切除减压术。手术共切除肿瘤33个。病理: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1例,室管膜瘤2例,黑色素瘤1例,腺癌转移1例,脊膜瘤2例。黑色素瘤患者于术后22个月死亡,转移瘤患者于术后1年死亡,余13例随访4~72个月,平均30.1月,肿瘤无复发增长,其中2例多发神经鞘瘤未手术全切除者分别随访12、43个月,肿瘤无明显增长。13例存活者术后KPS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术前75.4±13.3,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97.7±6.0,t=-7.366,P=0.000)。结论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多发肿瘤以良性居多,中老年多见,半椎板及次全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0.5cm的无症状肿瘤可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局灶性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OLF)致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手术治疗的21例胸椎OLF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手术均采用后路椎板(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减压术。采用改良胸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法和Epstein标准评估最终随访临床效果。分析患者年龄、术前病程、椎管面积残余率和术前胸椎JOA评分与手术疗效相关性。结果术后随访平均34.3个月。JOA评分术前平均7.7分;末次随访时平均10.2分,改善率为75.8%。Epstein标准:优13例,良5例,可3例。患者椎管面积残余率、术前胸椎JOA评分与手术疗效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P〈0.05)、0.53(P〈0.05)。结论局灶性OLF临床表现较复杂,必须根据临床特点、影像学及电生理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诊断。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是治疗局灶性胸椎OLF并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患者椎管狭窄程度、术前胸椎JOA评分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全椎板切除后椎板重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林勇  赵永生  历强  彭国栋 《中国骨伤》2010,23(7):511-513
目的:观察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内固定术后采用硬膜外植骨重建椎板方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术后3个月)及中期(术后>1年)疗效.方法:选择22例中重度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行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内固定术,男12例,女10例;年龄55~76岁,平均65.8岁;病变节段为L3-S1,包括单节段(6例)、双节段(13例)、三节段(3例).全椎板切除后在切除椎板间硬膜外植骨重建椎板.随访时间1~3年,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JOA评分从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情况及膀胱功能等方面对疗效进行评价,并通过影像学检查测量椎管矢状径变化.结果:22例患者均获随访,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下腰痛评分分别为(5.3±1.6)、(23.2±2.0)、(22.9±2.4)分;术后3个月优18例,良3例,可1例;末次随访优17例,良3例,可2例.狭窄节段术前椎管矢状径为(6.8±0.9) mm,术后3个月为(17.6±2.5) mm,末次随访时为(16.9±1.8) mm.经统计学检验,JOA评分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椎管矢状径改变椎板重建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椎板重建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影像学变化:末次随访时的CT片示椎管无狭窄,神经根、硬膜囊无压迫,椎板重建后骨质已大片融合,未发现明显的骨质吸收,内固定无松动及断裂情况.结论:椎板切除后椎板间植骨重建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以同时达到充分减压和脊柱生物力学稳定,能有效预防术后瘢痕压迫和粘连形成椎管再狭窄,中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10—2016-10诊治的151例脊髓型颈椎病,89例采用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观察组),62例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CCI、ROM。结果 15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30个月。观察组术后轴性症状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出现C5神经根牵拉综合征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CI较对照组小,ROM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能有效缓解术前疼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的结果,比较颈前路与颈后路手术治疗OPLL的优缺点。方法从2009年1月到2011年7月手术治疗颈椎OPLL患者22例,其中10例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骨化灶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术,12例采用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比较前路与后路术前的基本因素(年龄、性别、随访时间、病程、骨化灶累计节段数、椎管狭窄率、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两组术后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手术优良率之间的差别。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5个月,最短9个月,最长38个月。a)手术前后JOA评分有显著性提高(P值小于0.001),总计平均增加4.77分,前路组平均增加4.80分,后路组平均增加4.75分。b)JOA平均改善率为72.25%,前路平均改善率为73.26%,后路为71.40%。C)手术优良率为77.3%。前路优良率为80%,后路优良率为75%。d)颈前路、颈后路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前路与后路两组术前的基本因素(年龄、性别、随访时间、病程、骨化灶累计节段数、椎管狭窄率、术前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术后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及手术优良率,两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前路手术更容易发生脑脊液漏的并发症(2/10),而后路无一例发生。结论对于颈椎OPLL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骨化灶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或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的手术短期疗效是满意的。前路与后路手术疗效无明显差异,手术入路的选择应取决于不同患者的特点和外科医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椎管内髓外肿瘤诊疗方法并分析其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168例椎管内髓外肿瘤患者,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并通过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评价患者病程、年龄、术前JOA评分与临床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患者平均42岁(7~ 73岁),平均病程18.6个月(2~28个月).肿瘤位于颈段者45例(28.7%),胸段者62例(39.5%),腰骶段者61例(38.9%),以神经鞘瘤和脊膜瘤为主,分别占53.6%、22.6%.随访时间为13~52个月,平均29.8个月,肿瘤完全切除160例(95.2%),部分切除8例(4.8%).JOA评分:术前5 ~12分,平均7.6分,术后8~l6分,平均13.8分,改善率为66.0%.依据Epstein标准:优150例,良10例,改善8例.患者病程、年龄与临床改善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53、-0.521,术前JOA评分与临床改善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13.[结论]椎管内肿瘤临床疗效与病程、年龄、术前症状存在显著相关性.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检和影像学MRI检查是关键的诊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方法。方法103例椎管内肿瘤患者均经手术治疗,颈椎行单开门术暴露椎管,胸椎行全椎板切除,腰椎椎则行次全椎板切队鹘椎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分别采用颈前路和肋骨横突切除术入路。结果随访82例平均随访时间3.5年,优良率为81.7%。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切除入路手术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5年1月~2011年1月收治71例椎管内神经鞘瘤,男39例,女32例,年龄25~99岁,平均51.6岁;颈段22例,胸段24例,腰、骶段25例,3例肿瘤位于髓内,66例位于髓外硬膜下,2例位于硬膜外。均行后路椎板切除入路手术治疗,术中57例采用半椎板切除,6例行全椎板切除,2例行多节段半椎板切除,6例行半椎板联合患侧关节突关节切除以完全暴露肿瘤组织,切除肿瘤;其中载瘤神经根与肿瘤无法分离而一并切除者9例;14例行全椎板切除或多节段半椎板切除或半椎板联合患侧关节突切除者采用脊柱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术后随访8~70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复查X线片观察脊柱稳定性及植骨融合情况,复查MRI观察肿瘤有无复发。结果:手术时间2~6h,平均3.5h;术中出血量300~800ml,平均450ml。71例患者肿瘤均获完全切除,术后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神经鞘瘤。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术后1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脑脊液漏,4例患者出现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给予对症治疗后康复。随访期内(8~70个月)全部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复查MRI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14例采用脊柱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患者植骨融合,内固定稳定。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见椎体滑脱、失稳现象。结论:后路椎板切除入路能充分暴露肿瘤,有利于完全切除肿瘤,采用此入路手术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自2003年6月~2007年6月共收治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42例,其中18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锚钉内固定,15例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丝线固定术、9例行单纯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对手术前后JOA评分、颈肩痛及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随访观察.[结果]随访6个月~4年(平均23个月),42例患者均获随访,锚钉内固定组、丝线固定组、单纯减压组术前术后各组手术前后评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5).术后颈肩部疼痛评分锚钉内固定组优于其他两手术组(q检验,P<0.05).颈椎节段最大活动度、活动节段最小残留率、脊髓膨胀率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存在线性相关.[结论]后路椎板成型和椎板减压是治疗混合型OPLL的有效方案;颈椎节段最大活动度、活动节段最小残留率、脊髓膨胀率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存在相关性;锚钉内固定对术后颈肩痛的预防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K线在预测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本科采用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3个)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28例。分别观察K线阳性组(骨化物未超过K线范围)及K线阴性组(骨化物超过K线范围)术前及术后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以及两组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前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术后平均改善率及末次随访平均改善率K线阳性组患者均高于K线阴性组患者,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通过K线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椎管内骨化物的关系,可以有效预测全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一种新型植骨重建钛网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新型植骨重建钛网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新型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3例,其中男38例,女15例,年龄39~76岁,平均49.7岁。手术方式包括单节段椎体次全切除22例,单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盘切除减压28例,双节段椎体次全切除3例。术后定期随访颈椎X线片,比较术后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变化。采用日本骨科学会的JOA评分系统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单节段手术患者椎间高度从术前22.3mm±0.8mm增加至术后24.5mm±0.6mm,双节段手术患者椎间高度从术前平均42.3mm增加至术后平均45.7mm,6个月随访两者均无明显丢失。单节段手术患者颈椎曲度从术前8.2°±1.4°增加至术后14.5°±1.6°,但双节段手术患者颈椎曲度术前平均6.3°,术后平均仅为7.0°,6个月随访两者均无明显丢失。全部患者临床神经功能均有改善,JOA评分从术前8.4±0.5分提高至术后12.2±0.4分,6个月随访提高至14.5±0.3分。结论新型钛网的外形设计更符合颈椎椎体终板形态学特点,可有效避免术后钛网沉陷,临床应用单节段手术能够较好的重建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而双节段手术由于该新型钛网设计的不足之处对于颈椎生理曲度的重建作用有限,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椎管内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3月对椎管内占位性病变12例,全麻下行显微镜下后正中入路选择性椎板切除或半椎板切除,导入神经内镜,在神经内镜下多角度探查切除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结果手术时间109~316 min,中位数136 min;术中出血量50~200 ml,中位数50 ml。12例椎管内占位内镜下病变全切,症状缓解。术后病理:神经鞘瘤6例,软骨样组织4例,畸胎瘤2例。术后JOA评分中位数28.5分(17~29分),显著高于术前中位数21.5分(5~27分)(Z=-2.936,P=0.003);治愈7例,显效5例。12例随访11~24个月,平均16.5月,未见肿瘤和间盘突出复发及脊柱不稳事件发生,无术后感染及新增神经损伤症状。结论神经内镜可以近距离多角度观察、定位椎管内病变,避免术中操作的盲目性,直视下进行操作对于病变的切除有指导意义,与显微镜联合应用可降低患者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治疗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8例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21例;年龄61~76岁,平均62.4岁;骨折椎体:T115例,T129例,L111例,L23例;既往手术方法: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17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11例。手术方法:后路切除棘突、椎板,经侧方切除关节突、横突,部分切除椎体、骨水泥及上下椎间盘,神经减压,椎体间人工椎体固定,后路钉棒矫形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评价矫形效果;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脊柱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82.1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996.2 mL。28例患者术后随访8~29个月(平均19.8个月),无明显神经功能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cobb角由术前的41.3°±10.3°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6.4°±2.5°,VAS评分由术前的(7.3±1.8)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5±1.0)分,JOA评分由术前的(8.4±2.3)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1.3±2.5)分,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椎体次全切治疗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可一期进行骨水泥清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许良  孔鹏  徐展望 《中国骨伤》2016,29(3):211-215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联合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7例,女11例;年龄37~76岁,平均54.6岁;2个节段病变35例,3个节段病变7例,4个节段病变6例。所有患者接受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自体颗粒骨植骨融合颈前路钛板内固定手术。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记录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ROM、JOA、VAS及SF-36评分,观察融合程度和椎管减压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27.3个月。术后12个月时,影像学资料显示所有患者达到骨性融合,椎管减压彻底,术前病变最严重处椎管矢状径为(5.13±1.32)mm,术后12个月为(9.94±1.22)mm,手术前后椎管矢状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3,P=0.014);椎管减压程度为(92.15±2.35)%。术后各观察时间节点ROM、JOA、VAS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各观察时间节点ROM、JOA、VAS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联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融合率高,减压彻底,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