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运动单元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及爆裂骨折(AO分型A1型和A3型)的临床疗效存在争议[1-2],部分学者认为失败率较高.自2007年1月至2011年9月,我们采用经椎弓根单运动单元伤椎终板方向置钉内固定植骨治疗胸腰椎单椎体爆裂骨折87例,术后随访多数患者胸腰椎矢状位序列良好,但有12例患者骨折复位并不理想,随访期间胸腰椎出现迟发性后凸畸形改变.我们分析60例胸腰段单椎体骨折患者,影像学资料观察骨折复位不理想的原因及骨折复位程度对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单运动单元与双运动单元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及不完全爆裂骨折(AO分型为A1型和A3型)的疗效,探讨单运动单元固定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A1型和A3型胸腰椎骨折患者141例。按随机数字法将两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单运动单元固定组和双运动单元固定组,A1型组分别为35例和26例,A3型组分别为41例和39例。通过腰功能评分及脊髓神经功能2000分级标准评估临床结果;通过测量术前、术后1周、终末随访时骨折椎楔变指数、骨折节段矢状指数评估影像学结果。终末评估时间设为术后18个月。结果14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单运动单元固定组平均出血量与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双运动单元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术式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A1型组,单运动单元固定组与双运动单元固定组椎体楔变矫正指数与终末随访矫正丢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优于后者。A3型组,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失败率大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运动单元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部分A1及A3型胸腰椎骨折,可取得与双运动单元固定相近甚至更佳的疗效,且有出血少、用时短等优点;对于A3.2型胸腰椎骨折,因其失败率较高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侧后方入路椎体部分切除减压与重建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椎侧后方入路椎体部分切除减压与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8月~2006年9月对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胸腰椎侧后方入路椎体部分切除减压内固定手术。结果所有病例术后获得10~26个月的随访,26例椎体近解剖复位,6例复位良好。无感染、无胸膜粘连和断钉等并发症,全部椎体间骨性融合。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分级,除5例A级及4例E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改善。结论侧后方入路椎体部分切除减压内固定具有减压直接彻底、重建脊柱序列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满意等特点,可用于治疗椎管占位明显或陈旧性的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后入路 ,前方、后外侧方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于急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随访本院 1999~ 2 0 0 1年间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共计 13 2人 ,应用手术前后Frankel分级进行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突入椎管中的骨折碎块完全去除 ,Franke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 ,椎体前后缘平均高度恢复 80 %。结论 :该手术方法简单、有效 ,减压彻底。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已成为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手段,其具有快速止痛、矫正畸形效果明显、早期恢复椎体高度等优势~([2-3])。本研究特将9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通过分组进行对照试验,以探讨单、双侧入路PK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单纯经椎弓根复位内固定、经椎弓根内固定与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97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单纯经椎弓根复位内固定术治疗(A组)43例,经椎弓根内固定与椎体成形术治疗(B组)54例,通过X摄线片及CT检查,以及ASIA神经功能评定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97例经12个月~9年3个月,平均2年7个月时间随访,A、B两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椎管狭窄率术后与手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随访时期上述观察项目B组明显优于A组。神经功能按ASIA评价,全组病例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早期均可获得满意的效果,但经椎弓根内固定与椎体成形术具有骨诱导能力,可以促进骨折愈合,维持脊椎的持久稳定,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前路与后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9—2014-03诊治的14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A组行前路减压内固定术,B组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结果140例均获得随访3~6个月,平均4个月。2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满意,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前路或后路减压内固定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手术治疗跳跃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跳跃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机理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椎管间接减压加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方法,治疗跳跃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18例。结果术后伤椎椎体高度明显恢复,椎管狭窄症状改善。复查X线片未见复位的椎体高度丢失。经7~113个月随访,复位后的椎体高度无丢失,无明显后凸畸形,F ranke l分级获得1~3级以上改善。结论跳跃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严重影响胸腰椎的稳定性,需积极手术治疗,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和间接减压,可有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9月~2008年6月共收治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21例,新鲜骨折20例,陈旧性骨折1例。按Denis分类均为严重的爆裂骨折,D型12例,E型9例。均采用经后路椎体次切除、椎管内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比较手术前后ASIA分级变化,手术前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及椎管容积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9个月,平均15.4个月。骨折脱位完全复位,无血管、神经损伤及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脊髓功能除1例A级无恢复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即刻椎体前缘高度(平均96.82%)、Cobb角(平均-4°)、椎管容积(平均98.79%)与术前椎体前缘高度(平均25.45%)、Cobb角(平均35°)、椎管容积(平均24.29%)分别相比均改善明显(P0.05),末次随访椎体前缘高度(平均96.74%)、Cobb角(平均-4°)、椎管容积(平均98.96%)与术后即刻分别相比均无明显改变(P0.05),末次随访时21例椎体间完全融合。结论对于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经后路椎体次全切可以同时对椎管充分减压,椎体间融合和三柱固定,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能达到前后联合入路一样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椎间盘损伤对胸腰椎椎体骨折脱位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1998年1月~2010年1月门诊及住院胸腰椎椎体骨折脱位伴随间盘损伤患者资料,分析、讨论胸腰椎椎体骨折脱位合并严重椎间盘损伤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及手术疗效。结果:16例胸腰椎椎体骨折脱位合并椎间盘损伤患者中椎体复位不良者10例,椎间隙成角畸形4例,脱位椎体复位欠满意4例,椎间隙过撑2例,内固定断裂10例。内固定取出后椎间隙高度降低8例,再脱位6例,后凸成角畸形4例。结论:胸腰椎椎骨折脱位、特别是严重胸腰椎椎体骨折脱位患者,术前需要进行完善的术前检查,包括X线、CT和MRI检查,明确是否存在椎间盘的损伤,并根据椎间盘损伤程度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以确保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后外单侧入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钉棒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41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按照采取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后外单侧入路组(23例)和侧前方入路组(18例),后外单侧入路组采用经后外单侧入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钉棒固定术,侧前方入路组采用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钉板固定。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胸腰椎后凸角(Cobb角)恢复情况、植骨融合情况,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制定的下腰痛疾患评分法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Cobb角恢复情况:两组患者术后1周Cobb角与术前比较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后外单侧入路组Cobb角改善情况明显优于侧前方入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年两组患者ASIA分级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疗效评价:后外单侧入路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65%,侧前方入路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经后外单侧入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钉棒固定与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钉板固定相比疗效显著,术后胸腰椎后凸角改善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治疗胸腰椎C型旋转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后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治疗胸腰椎C型旋转骨折脱位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8月收治胸腰椎AO分型C型旋转骨折脱位患者10例,均为青年男性,伤椎累及T10~L3.AO分类C1型7例,C3型3例,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全部为A级.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神经功能恢复和植骨愈合.结果 10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130 min,术中出血平均 520 mL.术后X线片显示脊柱复位良好,植骨位置良好.随访12个月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4例ASIA分级A级恢复到B级,6例无恢复.结论 后路切开复位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能从单一入路能同时完成胸腰椎C型旋转骨折脱位的减压、复位、固定和融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切口经前路减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2例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切口经前路减压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切口长10~12 cm。结果 12例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患者椎体间植骨均融合良好,无畸形,脊髓压迫均获减压,神经功能改善,无腰背痛,无钢板螺钉断裂、松动、脱出。结论采用改良切口经前路减压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椎体骨折创伤小、出血量少、可早期康复锻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三柱重建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单发爆裂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 1月至 2009年 3月, 采用该术式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单发爆裂型骨折患者 30 例, 男 22例, 女 8例;年龄 17~58岁, 平均 36岁。手术采用后正中入路, 切除伤椎的一侧椎板、椎弓根及 关节突, 创建后外侧通道, 然后行椎体次全切, 椎间植入钛网或人工骨笼,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随访时进行 X线和 CT检查, 比较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的伤椎高度、Cobb角、椎管狭窄分级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30例均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 28个月(18~48个月)。手术后胸、腰椎生理曲度恢复满意, Cobb角及伤椎高度与术前相比得到明显改善;椎管狭窄分级, 术前 2级 8例、3级 22例, 术后均为 0级;神经功能明显恢复, 术后 Frankel分级: A级 1例、B级 1例、C级 3例、D级 9例、E级 16 例。结论 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及三柱重建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单发爆裂型骨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并且具备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的优势, 为治疗不稳定胸、腰椎单发爆裂型骨折提供一个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短节段固定治疗AO-B1型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12例AO-B1型胸腰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行一期后路经骨折脱位间隙相邻上下椎弓根置钉、复位、植骨融合并椎弓根钉棒系统两节段内固定。X线检查了解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胸腰椎骨折脱位椎间隙、骨折椎体高度恢复及脱位畸形矫治情况;Frankel分级方法比较手术前后脊髓损伤恢复情况。结果 12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23±5)个月。术后Frankel分级:A级9例中1例恢复至C级,1例恢复至D级,余7例双下肢瘫痪均未恢复;C级2例和D级1例末次随访时均恢复至E级。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提示:内固定物在位,12例矢状面脱位均完全纠正,复位率达100%。椎间隙及椎体高度恢复,末次随访时高度无明显丢失,均无钉棒断裂现象。3例出现明显邻近节段退变。结论 AO-B1型胸腰椎骨折脱位可选择4钉2棒短节段固定;术前CT检查对诊断与治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治疗胸腰椎单椎体A3型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2005年3月~2007年10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胸腰椎单椎体A3型(AO分型)爆裂骨折患者16例,其中T112例,T122例,L15例,L25例,L31例,L41例。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C级1例,D级4例,E级11例。均行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错误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90~180min,平均125min;出血量200~600ml;平均330ml。随访10~38个月,平均14.6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骨折节段矢状面后凸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预计正常高度的比值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脊髓神经功能受损的5例患者术后均恢复到E级。结论: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减压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单椎体A3型爆裂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复位固定可靠,融合节段少,是治疗胸腰椎单椎体A3型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经胸腰椎侧前方手术入路Z-plate内固定系统固定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经胸腰椎侧前方手术入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Z-plate内固定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168例.结果 本组获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18个月,椎间植骨融合率为100%,术后神经症状恢复率为90%;168例术后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等.结论 经胸、腰椎侧前方手术入路Z-plate内固定系统固定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有效恢复了脊柱的前、中柱的稳定性,彻底清除了来自椎体前方的致压物对椎管内脊髓或马尾神经的压迫,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在MAST Quadrant通道辅助下由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向椎体植骨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9月资料完整并得到随访的胸或腰椎单节段爆裂骨折患者42例,男19例,女23例,年龄(55.2±11.9)岁,受伤时间(5.8±4.3)d。骨折节段:T103例,T116例,T1213例,L19例,L27例,L34例。骨折Denis分型:A型9例,B型21例,C型5例,D型5例,E型2例。所有患者采用MAST Quadrant通道辅助下由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向椎体植骨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治疗,对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进行观察,并对手术前后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VAS疼痛评分及下腰痛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伤椎椎体高度恢复率(95.23±3.18)%,术后1年(94.15±2.7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MAST Quadrant通道辅助下由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向椎体植骨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是一种安全、微创、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椎弓根钉长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椎体植骨治疗AO-C型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8—2015-04诊治的15例AO-C型胸腰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一期后路经骨折脱位间隙相邻上下2椎体椎弓根置钉、复位、植骨并椎弓根钉棒系统4节段内固定。结果 15例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9个月。2例Frankel分级由A级恢复至C级,1例由A级恢复至D级,其余6例A级均无恢复;B级3例均无恢复,原因不详;C级3例均恢复至D级。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13例矢状面及冠状位脱位均完全矫正,1例矢状位仍有轻度滑移,1例侧方仍有轻度移位。15例椎体高度均明显恢复,1例出现椎体过撑(3 mm)。所有患者均无断钉、断棒现象。1例由于术中过撑,椎体骨折不愈合,术后2年伤椎内植骨后获得愈合,余14例伤椎均骨性愈合。结论 AO-C型胸腰椎骨折脱位采用椎弓根钉长节段内固定,通过平移技术可以有效矫正腰椎的侧方及前方移位,伤椎椎体内植骨可以恢复椎体的生理高度及曲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LDR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外伤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02—2012-02对25例新鲜胸腰椎爆裂骨折行LDR系统复位固定治疗。结果 25例均获12~36个月随访,术后脊柱Cobb角及伤椎高度均有满意的恢复,均骨性愈合,未见椎体高度丢失,内固定松动、断裂等。脊髓神经功能恢复除2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恢复。结论 LDR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效果优良等优点,是的良好的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