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无神经症状、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肌间隙入路组及传统后正中入路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Cobb角矫正度、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和术后1年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术后1年腰背痛JOA评分上均明显优于常规入路(P0.05),Cobb角矫正度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保留了多裂肌的完整性,能显著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腰背痛的发生,是一种实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自2007年6月~2010年10月应用此法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27例.结果 23例平均随访时间(18.37±8.46)个月,Cobb角从术前22~36°(30.44±3.71)°恢复至术后5~9°(7.30±1.38)°.随访期间椎体高度及Cobb角无丢失,无内置物松动及断钉发生.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可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结构的完整性及其对脊柱节段的稳定性,组织损伤小,腰背僵痛后遗症少.此术式无需特制器械、近似微创、基层医院易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短节段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20例(A组),传统后正中入路25例(B组),分别记录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后疼痛感觉程度评分(VAS)、Cobb角矫正率、椎体塌陷矫正率指标,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骨性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钉断棒;A组与B组的手术时间[(88±17)min vs(105±14)min]、出血量[(121±24)ml vs(230±31)m1]、术后引流量[(66±28)ml vs(250±45)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伤椎Cobb角矫正率[(82.3±1.58)%vs(83.5±3.71)%)],椎体坍塌矫正率[(88.22±3.18)%vs(87.19±2.16)%],术后VAS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手术具有创伤小、入路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它符合现代微创理念,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4.
王方  邹德威  吴强 《临床骨科杂志》2015,(2):156-158,162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4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实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按入路分为两组:椎旁肌间隙入路33例(A组),后正中入路41例(B组)。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住院时间、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两组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末次随访时VAS和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7 d VAS和ODI比较A组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适合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6例无神经症状、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治疗,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A组)36例,后正中入路(B组)40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 手术时间、术前术后Cobb角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6.
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胸腰椎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1例,全部病例均采用两侧钝性分离最长肌和多裂肌间隙显露关节突,置入椎弓根螺钉并复位内固定。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10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40 mL,平均术后引流量60 mL,无血肿及术后感染。19例经6~12个月随访,无腰背痛,效果优良。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用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在治疗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时可作为首选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PPSF)与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mini-open Wiltse approach with pedicle screw fixation,MWPSF)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疗效,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Wangfang Data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关于PPSF与MWPSF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起至2020年3月。纳入文献包含下列参考指标中的两项以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椎体后凸角(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VBH)、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并发症例数。Meta分析采用Cochrane Library提供的Rev-Man 5.3 软件进行。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3篇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14篇队列研究]、1057例患者,其中PPSF组519例,MWPSF组538例。MWPSF组手术时间较短[SMD=17.87,95%CI(11.60,24.15),P<0.05],术中透视次数较少[SMD=4.96,95%CI(4.29,5.63),P<0.05];末次随访时,MWPSF组Cobb角矫正较多[SMD=-7.56,95%CI(-10.61,-4.52),P<0.01],矫正丢失较少[SMD=1.76,95%CI(0.41,3.11),P=0.01],VBH矫正丢失较少[SMD=0.90,95%CI(0.30,1.51),P<0.05]; PPSF组术中出血较少[SMD=-62.01,95%CI(-78.84,-45.18),P<0.05],术后1周VAS评分较低[SMD=-0.49,95%CI(-0.87,-0.11),P=0.01]。在末次随访时两组的VAS评分、Cobb角、VBH、ODI、手术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PSF和MWPSF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安全可靠,疗效一致。相较于MWPSF,PPSF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及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但增加手术时间和医源性辐射,且后凸矫形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多裂肌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技术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1例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从后路行短节段内固定手术,传统后正中入路伤椎不置钉27例(A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44例(B组),分别记录两组的术后1周和术后1年伤椎Cobb角矫正率、椎体坍塌矫正率、疼痛感觉程度评分(VAS)。对两组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胸腰椎骨折均骨性愈合,无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钉断棒;两组术后1周伤椎Cobb角矫正率、椎体坍塌矫正率、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的Cobb角矫正率、椎体坍塌矫正率、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手术创伤小、入路简单、术后遗留腰疼并发症少,伤椎置钉技术有助于骨折椎体复位,增加固定节段稳定性,减少后凸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金耀  卢慧  姜为民  王根林  邹俊  陈洁 《骨科》2024,15(1):6-11
目的 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9例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1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6.8岁(19~67岁)。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24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的病人纳入经肌间隙入路组,35例采用经皮入路的病人纳入经皮入路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住院总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前及术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以及螺钉置入精确度。结果 病人获得(16.1±4.2)月(12~28个月)随访。经肌间隙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经皮入路组[(114.00±48.56) min vs. (153.29±52.46) min],住院总时间显著多于经皮入路组[(12.92±4.97) d vs. (10.40±4.1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减小,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经肌间隙入路组的螺钉置入精确度:Ⅰ级128钉,Ⅱ级13钉,Ⅲ级3钉;经皮入路组为:Ⅰ级177钉,Ⅱ级22钉,Ⅲ级1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前者在手术时间更有优势,后者在住院总时间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止痛药应用情况,观察术后早期疼痛缓解及早期恢复情况。方法共纳入33例单节段、无神经症状、无需行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15例(A组),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18例(B组)。记录2组肌注止痛药用量、口服止痛药用量、术后距末次肌注止痛药的时间、术后距末次口服止痛药的时间、术后开始自主下地活动时间以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结果33例均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A组肌注止痛药总量、口服止痛药用量少于B组,且术后距末次肌注止痛药的时间、术后距末次口服止痛药的时间、术后开始自主下地活动时间较B组短,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也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术后止痛药的摄入量较少,摄入时间短,有助于减少止痛药所带来的副作用,同时从侧面反映经椎旁肌入路术后疼痛程度较轻,恢复快。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4):1254-1257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短节段跨伤椎钉棒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A型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5例A型胸腰椎骨折采用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和跨伤椎钉棒固定,其中男45例,女20例,平均年龄37.50岁(23~60岁)。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植骨量,并对术前、术后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VAS评分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97.30±13.6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35.30±43.50)ml,平均经椎弓根植骨量(7.50±2.10)g。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20个月(12~2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由术前的(57.30±3.80)%恢复至术后的(90.20±6.70)%,Cobb角由术前的(24.50±2.30)°恢复至术后的(4.80±0.60)°,VAS评分由术前的(7.80±1.30)分降至术后的(1.50±0.30)分。术后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病例。[结论]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跨伤椎钉棒固定治疗A型胸腰段椎体骨折,能有效纠正后凸畸形及保留脊柱后方软组织,是一种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近年来运用于临床的一种手术人路,较传统手术入路具有显著的优势[1].目前多数报道应用在T11~L3椎体骨折的手术中[1,2].笔者自2003年1月~2008年12月,经肌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583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06—2012—01选择45例胸腰椎骨折随机分为肌间隙组和传统组,分别自椎旁肌间隙和后正中入路进行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肌间隙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48h VAS评分以及术后10个月JOA评分等方面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分析腰椎后路Wiltse肌间隙入路与腰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6-01诊治的109例胸腰椎骨折,分别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与腰椎传统后正中入路行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其中Wiltse入路组47例,后正中入路组62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12 h、3 d、7 d的血清肌酸激酶,术后1周、6个月的VAS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结果 109例均获得随访6~14个月,平均9.6个月。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均少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12 h、术后3 d血清肌酸激酶低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7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1周、6个月的VAS评分低于后正中入路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高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腰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Wiltse肌间隙入路出血量较少,对椎旁肌及小关节囊的损伤小,术后慢性腰痛发生率低,符合脊柱微创手术理念。  相似文献   

15.
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两种显露方式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两种显露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显露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33例(A组);传统后入路显露51例(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VAS疼痛评分、切口并发症、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等各项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VAS疼痛评分、切口并发症比较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方式与传统后入路显露方式比较,具有手术操作简单、软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少等优势,但因术中暴露范围有限,在手术适应证上有其局限性。术中需行椎板开窗探查、减压、椎管内骨块复位以及不稳定脊柱骨折需加用横连接、棘突钢丝内固定者,应选传统后入路显露方式。  相似文献   

16.
背景:随着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对椎旁肌功能的重视,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技术逐步、广泛应用于胸腰椎骨折的治疗。目的: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早期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行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术的患者46例。术前脊髓损伤(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均为E级,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horacolum- 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 TLICS)评分均大于4分。根据随机原则分组,23例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A组),另外23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B组)。观察两组围手术期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疼痛情况,影像学测量x线侧位片上后凸角与椎体前缘高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3±2.6)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A组明显少于B组(P〈0.05)。术后疼痛VAS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趋于一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方法术后均能明显矫正后凸角和椎体前缘高度,但随访时均有丢失(P〈0.05)。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和术后矫正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随访两组后凸角矫形丢失及椎体前缘高度矫正丢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操作简单,置钉容易,同时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后凸角度,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明显减少了手术时间、手术创伤与出血,减轻了腰背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6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38例,按就诊顺序1∶1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9例,分别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组)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对照组)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96.6±8.8)min和(109.7±15.8)min,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17.2±19.5)mL和(289.9±27.1)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06.3±15.0)mL和(205.8±23.6)mL,住院天数分别为(9.4±1.6)d和(11.6±1.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ASIA分级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组切口愈合好,无腰背部肌肉僵硬、疼痛、无力等症状出现。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具有入路操作简单、置钉容易、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恢复快、卧床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肌间隙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7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经肌间隙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改良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20-07诊治的68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38例采用改良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常规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背...  相似文献   

20.
后路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60例随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30例,传统骶棘肌剥离入路手术30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后凸(Cobb角)矫正率、椎体塌陷矫正率、JOA评分等。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拆除内固定后椎旁肌间隙入路JOA评分高。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胸腰椎骨折手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