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 分离出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CR法检测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即aac(6′)-Ⅰ、aac(6′)-Ⅱ、ant(3″)-Ⅰ、ant(2″)-Ⅰ的表达情况.并用MLVA基因分型的方法对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5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4种AMEs基因的总检出率为70%.aac(6′)-Ⅰ、aac(6′)-Ⅱ、ant(3″)-Ⅰ、ant(2″)-Ⅰ的检出率分别为60%、40%、24%、32%.MLVA基因分析聚类结果显示,没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暴发流行.结论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AMEs基因携带率较高,没有发现其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本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的存在状况,Ⅰ类整合子的分布情况以及其与多重耐药基因相关性分析.方法 采用K-B法测定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5种药物的耐药性,筛选出35株多重耐药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OPrD2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基因和Ⅰ类整合子基因.结果 35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CTX-M-1、TEM、SHV的检出率分别为51.4%、31.4%、14.0%;OPrD2基因的阳性率为28.6%;氨基糖苷类修饰基因aac(6′)-Ⅱ、aac(6′)-Ⅰ、ant(3″)-Ⅰ和ant(3″)-Ⅱ的阳性率分别为20%、2.86%、14.3%和17.1%;Ⅰ类整合子阳性的菌株中,CTX-M-1、TEM、SHV、aac(6′)-Ⅱ和ant(3″)-Ⅰ的检出率为45.4%、9.1%、27.3%、36.4%和27.3%,未检出aac(6″)-Ⅰ和ant(2″)-Ⅰ基因.结论 本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存在多种耐药基因,常见的有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OPrD2基因和氨基糖苷类基因.Ⅰ类整合子广泛存在于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参与形成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和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的携带情况,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35株,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鉴定及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arm-A、rmt-A、rmt-B、rmt-C、rmt-D 5种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和aac(3)-Ⅰ、aac(3)-Ⅱ、aac(6')-Ⅰb、aac(6')-Ⅱ、ant(3″)-Ⅰ、ant(2″)-Ⅰ6种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结果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同时对多种其他抗菌药物耐药,仅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为5.7%。21株检出rmt-B 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占60.0%;30株检出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占85.7%,其中28株检出aac(3)-Ⅱ基因,占80.0%,18株检出ant(3″)-Ⅰ基因,占51.4%,其余8种基因未检出。结论在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中,检测出rmt-B 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和aac(3)-Ⅱ、ant(3″)-Ⅰ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浙江省丽水地区铜绿假单胞菌(PA)临床分离株中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存在状况。方法从分离的40株PA中,测定其对3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AMEs基因{aac(3)-Ⅱ、aac(6′)-Ⅰ、aac(6′)-Ⅱ、ant(3″)-Ⅰ与ant(2″)-Ⅰ}类型。结果40株PA分离株中ant(2″)-Ⅰ和aac(6′)-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52.5%和45.0%,未检出aac(3)-Ⅱ、aac(6′)-Ⅰ、ant(3″)基因类型。结论浙江丽水地区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铜绿假单胞菌存在ant(2″)-Ⅰ和aac(6′)-Ⅱ基因,且PA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严重,应注意对其进行临床监测和监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该院呼吸内科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情况.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14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相关基因.结果 除GIM、SPM、VIM-1、VIM-2、CTX-M、aac(3′)-Ⅰ、aac(3′)-Ⅱ、ant(3″)-Ⅰ基因全部为阴性外,其余耐药基因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结论 携带多种耐药基因是呼吸内科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抗菌剂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测,并对耐药基因进行测序。结果3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耐药率是0%,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ac(6′)-Ⅰ、aac(6′)-Ⅱ和aac(3)-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1.1%、39.5%、28.9%、31.6%和21.1%,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OXA-10、TEM-1、DHA-1、PER-1和IMP-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2.1%、18.4%、10.5%、7.9%和31.6%,未检出CTX-M-9基因和VIM基因;另外OprD2基因缺失率达60.5%。结论广州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特性及氨基糖苷类药物修饰酶基因表达。方法用Phoen ixTM-100系统鉴定细菌和药敏试验。用琼脂扩散法检测2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奈替米星4种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4种氨基糖苷类药物修饰酶基因,并使用DNA测序加以证实。结果19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氯霉素、四环素、复方磺胺耐药率最高,均为98.9%;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5.3%和6.8%。从20株菌中检出aac(6′)-Ⅰ、aac(6′)-Ⅱ和ant(2″)-Ⅰ3种修饰酶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60%和65%,未发现ant(3″)-Ⅰ基因。20株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奈替米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5.0%、90.0%、70.0%、60.0%。结论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与修饰酶基因的传播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贵平  阴晴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4):405-406,408
目的探讨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琼脂纸片扩散(K-B)法对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敏试验,选出34株多重耐药菌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Ⅱ、ant(2′)-Ⅰ、ant(3′)-Ⅰ、aac(6′)-Ⅱ、aac(6′)-Ⅰ检出阳性率分别为85.3%、44.1%、17.6%、11.8%、5.9%。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奈替米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1.18%、44.12%、88.24%、85.29%。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程度不同,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用药,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控制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6S rRNA甲基化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自2007年7—10月间南京地区住院病人标本中分离并筛选出2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法检测16S rRNA甲基化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2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6S rRNA甲基化酶(armA、rmtB)基因均为阴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ac(3)-Ⅰ基因阳性株10株、aac(3)-Ⅱ阳性株1株、aac(6′)-Ⅰb基因阳性株13株、ant(3″)-Ⅰ基因阳性株12株;ant(2″)-Ⅰ基因、aac(6′)-Ⅱ基因及aac(6′)-Ⅰad基因均为阴性。结论南京地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是aac(3)-Ⅰ、aac(3)-Ⅱ、aac(6′)-Ⅰb、ant(3″)-Ⅰ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存在;尚未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新亚型———aac(6′)-Ⅰad基因和16S rRNA甲基化酶armA、rmtB基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淮北地区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的氨基糖昔类、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流行状况.方法 采用K-B法和MIC法检测36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和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结果 3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38.9%~100.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3")-Ⅰ、aac(6')-Ⅱ、aac(6')-I、aac(3)-Ⅱ、ant(2")-Ⅰ检出率分别为63.9%、58.3%、50.0%、38.9%和36.1%,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TEM、DHA、CTX-Ge和CARB的检出率分别为77.8%、69.2%、27.8%和25.0%,OXA-1、OXA-10的检出率均为16.7%,VIM-2的检出率为13.9%,IMP-1的检出率为2.8%.未检出VEB、SHV、GES、PER、GIM和SPM-2基冈,有58.3%的菌株存在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结论 淮北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主要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3")-Ⅰ、aac(6')-Ⅱ、龃c(6')-Ⅰ有关;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主要与TEM、DHA、CTX-Ge、CARB及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云浮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K-B法进行药敏实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检测,并进行测序。结果 25株铜绿假单胞菌未发现对多黏菌素B耐药,其余抗生素耐药率均大于5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ac(6′)-Ⅰ、aac(6′)-Ⅱ和aac(3)-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0%、32%、24%、28%和24%,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OXA-10、TEM-1、SHV、DHA-1、PER和IMP-9基因阳性率分别为32%、12%、8%、12%、12%和12%,未检出CTX-M-9基因和VIM基因;另外OprD2基因缺失率达60%。结论本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浙江省绍兴地区常见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ac(3)-Ⅰ[编码:3-乙酰转移酶-Ⅰ]、aac(6′)-Ⅱ[编码:6′-乙酰转移酶-Ⅱ、ant(3″)-Ⅰ[编码:3″-核苷转移酶-I]、aph(3′)-Ⅳ[编码:3′-磷酸转移酸-Ⅳ]存在状况.方法收集21株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耐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革兰阴性杆菌进行4种基因PCR检测.结果3株鲍曼不动杆菌均检出aac(3)-Ⅰ和ant(3″)-Ⅰ基因;3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有1株检出ant(3″)-Ⅰ基因,经对PCR产物测序测得序列与美国GenBanK核酸库中已登陆的ant(3″)-Ⅰ基因序列一致.结论浙江绍兴耐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存在aac(3)-Ⅰ和/或ant(3″)-Ⅰ基因.而其它耐药菌可能存在本研究所检测的4种基因以外的基因.  相似文献   

13.
广州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测,并对耐药基因进行测序。结果3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耐药率是0%,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ac(6′)-Ⅰ、aac(6′)-Ⅱ和aac(3)-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1.1%、39.5%、28.9%、31.6%和21.1%,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OXA-10、TEM-1、DHA-1、PER-1和IMP-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2.1%、18.4%、10.5%、7.9%和31.6%,未检出CTX-M-9基因和VIM基因;另外OprD2基因缺失率达60.5%。结论广州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淮北地区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的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流行状况。方法采用K—B法和MIC法检测36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和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结果3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38.9%-100.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3″)-Ⅰ、aac(6′)Ⅱ、aac(6′)-Ⅰ、aac(3)-Ⅱ、antf(2″)-Ⅰ检出率分别为63.9%、58.3%、50.0%、38.9%和36.1%,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rEM、DHA、CTX-Ge和CARB的检出率分别为77.8%、69.2%、27.8%和25.0%,OXA-1、OXA-10的检出率均为16.7%,VIM-2的检出率为13.9%。IMP—1的检出率为2.8%,未检出VEB、SHV、GES、PER、GIM和SPM-2基因.有58.3%的菌株存在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结论淮北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索的耐药主要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3″)-Ⅰ、aac(6′)Ⅱ、aac(6′)-Ⅰ有关: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索耐药主要与TEM、DHA、CTX-Ge、CARB及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耐阿米卡星(AMK)铜绿假单胞菌(Pa)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氨基糖苷耐药基因的存在情况及其基因型。方法对临床分离的72株多重耐药Pa(其中对AMK耐药Pa组和对AMK敏感Pa组各36株)分别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9种主要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2种氨基糖苷耐药基因,用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REP)-PCR进行基因型研究。结果在分组研究中AMK耐药Pa组表现为aac(6′)-Ⅰ和aac(3)-Ⅱ基因同时阳性的占42.4%,aac(6′)-Ⅰ和ant(2″)-Ⅰ基因同时阳性的占36.4%,是耐药组的主要修饰酶基因;AMK敏感Pa组表现为aac(6′)-Ⅰ基因阳性的占50.0%,aac(3)-Ⅱ基因阳性的占33.2%,是敏感组的主要修饰酶基因。2种氨基糖苷耐药基因(RmtA和RmtD)均为阴性。REP-PCR显示耐药菌株可分为A~G 7型,其中AMK耐药Pa组的主要分型为F型(其中尤以F1型为多);AMK敏感Pa组以E型为多见。结论通过2种或多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同时作用于AMK是Pa对AMK耐药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在ICU中的流行情况及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用PCR法对耐药菌株进行基因检测并以耐药基因为分子标记作检测结果的聚类分析,并进行护理干预.结果 17株PA 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为CARB型,检出率47.1(8/17);oprD2缺失率为82.4%(14/17),氨基糖苷类修饰酶耐药基因aac(6′)-Ⅰ、aac(6′)-Ⅱ、ant(3″)-Ⅰ和ant(2″)-Ⅰ阳性率分别为9%(1/17),47.1%(8/17),29.4%(5/17),41.2%(7/17),qacE△1基因为41.2%(7/17),PA存在多重耐药情况和克隆传播医院内感染.结论 ICU存在PA暴发性流行,积极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控制PA的医院感染流行.  相似文献   

17.
蹇英  周丽珍  朱雪芬  沈谷雨 《现代护理》2007,13(17):1583-1585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在ICU中的流行情况及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方法采用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用PCR法对耐药菌株进行基因检测并以耐药基因为分子标记作检测结果的聚类分析,并进行护理干预。结果17株PA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为CARB型,检出率47.1(8/17);oprD2缺失率为82.4%(14/17),氨基糖苷类修饰酶耐药基因aac(6′)-Ⅰ、aac(6′)-Ⅱ、ant(3″)-Ⅰ和ant(2″)-Ⅰ阳性率分别为9%(1/17),47.1%(8/17),29.4%(5/17),41.2%(7/17),qacE△1基因为41.2%(7/17),PA存在多重耐药情况和克隆传播医院内感染。结论ICU存在PA暴发性流行,积极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控制PA的医院感染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22株铜绿假单胞菌(Pa)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与耐药表型的关系。方法对22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稀释法检测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妥布霉素4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本组22株Pa菌庆大霉素耐药15株(68.2%)、阿米卡星耐药3株(13.6%)、奈替米星14株(63.6%)、妥布霉素15株(68.2%),检出aac(3)-Ⅰ阳性14株(63.6%)、aac(6’)-Ⅰ阳性5株(22.7%)、aac(6’)-Ⅱ阳性3株(13.6%)、ant(3”)-Ⅰ阳性1株(4.5%)和ant(2”)-Ⅰ阳性7株(31.8%),aac(3).Ⅰ为阴性。共有18株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81.8%)。结论分离自临床的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出率高,且与耐药表型一致。  相似文献   

19.
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药物修饰酶基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特性及氨基糖苷类药物修饰酶基因表达。方法 用Phoenix^TM-100系统鉴定细菌和药敏试验。用琼脂扩散法检测2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奈替米星4种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4种氨基糖苷类药物修饰酶基因,并使用DNA测序加以证实。结果 19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氯霉素、四环素、复方磺胺耐药率最高,均为98.9%;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5.3%和6.8%。从20株菌中检出aac(6′)-Ⅰ、aac(6′)-Ⅱ和ant(2″)-Ⅰ3种修饰酶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60%和65%,未发现ant(3″)-Ⅰ基因。20株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奈替米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5.0%、90.0%、70.0%、60.0%。结论 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与修饰酶基因的传播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国铜绿假单胞菌的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分布状况。方法计算机检索CBM、CNKI、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收集报道我国铜绿假单胞菌耐氨基糖苷类基因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2年12月。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省市1 144株耐氨基糖苷类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Ⅰ、aac(3’)-Ⅱ、aac(6’)-Ⅰ、aac(6’)-Ⅱ、ant(2’’)-Ⅰ、ant(3’’)-Ⅰ和aph(3’)-Ⅵ在淮河以北地区的检出率分别为13.3%、40.1%、21.6%、40.3%、38.1%、23.7%和2.9%,而淮河以南地区的检出率分别为3.2%、20.2%、15.9%、37.6%、28.3%、28.5%和9.1%。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A、rmtB和armA检出率分别为20.4%、19.4%和0.7%,而其余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均未检出。结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是我国铜绿假单胞菌耐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主要机制,而16S rRNA甲基化酶是其次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