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分析腰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围手术期患者一般情况与隐性失血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12年8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PLIF手术且临床资料完整的42例病例,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BMI、ASA分级、手术节段、手术时间以及术中、术后失血情况,计算隐性失血量。通过单因素方差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情况对于隐性失血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节段组与手术时间组内隐性出血量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提示手术节段是影响隐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单节段手术组隐性出血量明显少于双节段及多节段手术组(P0.05),但三者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比例无明显差别。结论 PLIF手术时间延长可能会增加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手术节段是影响围手术期隐性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经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隐性失血与患者一般情况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脊柱外科进行PLIF手术且临床资料完整的94例病例,其中男49例,女45例,年龄40~80岁,平均60.8岁。老年患者54例,超重42例。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腰椎椎管狭窄症,12例腰椎滑脱,其中单节段手术61例,双节段手术33例。统计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手术节段,统计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评估隐性失血情况。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与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相关性。结果手术时间(137.92±43.85)min,59例手术时间≥120min。围手术期总失血量(1 274.65±318.43)mL,显性失血量(746.44±118.62)mL,隐性失血量(529.47±189.53)mL,占总失血量的41.38%。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手术节段组内及手术时间组内隐性失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手术节段是隐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单节段手术组隐性、显性及总失血量均显著低于双节段组(P0.01),但二者隐性失血量在总失血量中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手术节段数量是隐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行单纯腰椎后路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或PLIF联合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osterior lateral fusion,PLF)的隐性失血(hidden blood loss,HBL)和RA活动性的关系,以及改良HBL(modified HBL,mHBL)相对于HBL,能否提供更加准确的计算失血量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8年4月期间单纯行PLIF或PLIF联合PLF手术的RA患者共61例,男性9例,女性52例,年龄66.0±8.0岁,RA平均病程为16.8±12.7年(0.4~60年)。提取人口统计学信息、RA相关指标(治疗时间、抗RA药物、Steinbrocker分级)、手术节段、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相关指标[术前和术后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通过Nadler公式计算血容量(patient volume blood,PVB),通过PVB和Gross公式计算得出TBL。分别通过经典公式[总失血量(total blood loss,TBL)-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改良公式[TBL-术中失血量-引流液中的血液量(drainage blood loss,DBL)]计算HBL和m HBL。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对比HBL、m HBL及其TBL在不同手术节段(1节段、2节段和≥3节段)和不同Steinbrocker分级之间的差异,比较术后引流量、HBL和m HBL在是否口服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两组中的差异,对比HBL和m HBL两者之间以及两者所占TBL的比例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Steinbroker分级为Ⅰ级14例、Ⅱ级34例、Ⅲ级13例,在抗RA药物中最常见的为单独应用或联合其他药物一起服用DMARDs(71.4%)。平均手术时间为161.4±52.6min,平均手术节段数为2.9±1.7,平均TBL为907.5±332.4ml,术中失血量平均454.4±386.7ml,平均术后引流量和DBL分别为497.0±273.7ml和300.6±178.3ml,平均HBL和m HBL分别为408.8±288.1ml和612.2±220.8ml。在不同节段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DBL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HBL和m HBL在不同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RA患者Steinbroker分级之间HBL和m HBL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口服DMARDs组中引流液中失血量小于未服药组(P0.05),HBL和m HBL在两组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HBL和m HBL之间(P0.05)以及两者所占TBL比值对比(P0.05)显示存在统计学差异,m HBL要大于HBL。结论:隐性失血与RA活动性无明确相关性,改良m HBL要大于HBL,为评估失血量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提示观察术后引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中大量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73例在我院行后路长节段(≥4节段)固定融合术的DL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失血量分为大量失血组(失血分数≥30%)和非大量失血组(失血分数30%)。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资料,患者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吸烟史、饮酒史、术前骨质状况、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等;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Cobb角、冠状面和矢状面失衡情况、顶椎偏移距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Cobb角和LL矫正值;手术相关资料包括手术时间、固定节段、减压节段、椎间融合节段、术中截骨及截骨级别、固定骶骨、术中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情况等、术中失血量、术中及术后输血资料和医疗费用。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导致术中大量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67例患者纳入大量失血组,106例患者纳入非大量失血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量失血组相较非大量失血组,BMI较小(P=0.046)、术前Cobb角较大(P0.001)、AVT较大(P=0.002)、Cobb角矫正值(P0.001)较大、固定节段较多(P0.001)、椎间融合节段较多(P=0.043)、截骨级别较高(P0.001)、术中TXA使用比例更小(P=0.046),大量失血组在围手术期输血量(P=0.015)、输血率(P=0.035)、术后住院时间(P=0.035)、住院费用(P=0.023)显著高于非大量失血组。多因素Logistics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每增加1kg/m2,术中大量失血风险降低9.3%;术中Cobb角矫正值每增加1°、固定节段每增加1个节段,术中大量失血风险分别增加5.9%、58.9%;椎间融合节段每增加一个节段,术中大量失血风险增加1.174倍;术中行三级及以上截骨使术中大量失血风险增加9.262倍;术中使用TXA使术中大量失血风险降低71.2%。结论:BMI较小,术前Cobb角和AVT较大,Cobb角矫正值增加、固定节段增加、椎间融合节段增加、术中截骨、截骨分级高、术中未使用TXA等因素是导致DLS患者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术中大量失血的潜在危险因素,其中,BMI较小、Cobb角矫正值增加、固定节段增加、椎间融合节段增加、行3级及以上截骨、术中未使用TXA是导致术中大量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观察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TLIF)术后的隐性失血情况,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6月在我院行UBE-TLIF治疗的59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学习曲线、疾病类型以及是否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手术相关资料如病变节段、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美国麻醉师协会麻醉分级(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实验室检查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根据Gross公式计算总失血量,并由此计算患者的术后隐性失血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探讨患者的特征与术后隐性失血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术后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危险因素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以分析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手术时间为128.22±22.88min,总失血量为607.32±186.78ml,隐性失血量为393.83±173.42ml,占总失血量的(62.13±11.73)%。术后Hb、Hct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手术节段、疾病类型与隐性失血无明显相关性(P>0.05),学习曲线和ASA分级与隐性失血具有相关性(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BMI、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与隐性失血无相关性(P>0.05),手术时间、纤维蛋白原与隐性失血具有相关性(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B=2.236,P<0.01)、学习曲线(B=-109.781,P<0.01)、ASA分级(B=77.589,P<0.01)和纤维蛋白原(B=81.762,P<0.01)是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手术时间预测严重隐性失血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13(95%CI:0.688~0.938,P<0.001),最佳截点为139.5min;纤维蛋白原的AUC为0.794(95%CI:0.654~0.934,P<0.001),最佳截点为2.65g/L。结论:UBE-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存在较大的术后隐性失血,手术时间、学习曲线、ASA分级和纤维蛋白原是术后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中和系统(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Dynesys)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的近期疗效,比较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3月分别采用Dynesys(14例)和PLIF(18例)治疗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临床资料。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类型、病变节段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影像学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3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21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钉、断棒、断索等并发症发生。PLIF组椎间均骨性融合或接近融合,融合时间13~19个月,平均15个月。两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估:末次随访时PLIF组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of motion,ROM)为(0.1±0.4)°,与术前(7.0±0.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00,P=0.004);Dynesys组手术节段ROM(5.0±1.5)°较术前(7.5±0.8)°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0,P=0.113);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0,P=0.008)。末次随访时Dynesys组邻近节段ROM(7.2±0.7)°较术前(7.3±1.8)°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0,P=0.108);PLIF组邻近节段ROM(8.7±0.4)°较术前(7.0±1.6)°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0,P=0.042);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0,P=0.047)。结论 Dynesys与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的近期疗效相当,但Dynesys具有保留手术节段ROM、不增加邻近节段ROM的优势,同时具有促进手术节段椎间盘恢复、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1):1954-1957
[目的]探讨L_(4-5)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及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十年间本院因腰椎退变经PLIF或TLIF手术行L_(4-5)融合的患者资料(随访时间≥1年)。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组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LIF)组。邻近节段退变(ASD)在本文中指的是L_(4-5)上下邻近节段发生的有临床症状或影像学表现,且需要接受再次手术治疗的患者。[结果]所有接受L_(4-5)融合的355例病例中,需要再手术的ASD共42例54节段,其中L_(1-2)3例(5%),L_(2-3)13例(24%),L_(3-4)29例(54%),L_5S_1 9例(17%),整体ASD发生率为11.8%。L_(3-4)节段最易发生ASD(P<0.001)。虽然PLIF组的ASD发生率高于TLIF组,但两种术式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vs 9.5%,P=0.189)。PLIF组与TLIF组的头侧ASD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尾侧(P<0.001)。根据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PLIF和TLIF手术组ASD的发病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59)。[结论]355例患者中,ASD发病率为12%,平均发病时间为术后2年。L_(3-4)节段是L_(4-5)后路融合术后ASD最易发生的节段。PLIF与TLIF手术组在ASD发生时间和发生率方面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TLIF与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TLIF与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Medline、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等数据库,检索时间至2012年5月.本研究提取的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指标和并发症例数.应用Review Manager 5.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文献9篇,其中随机对照研究1篇,队列研究8篇.共981例,TLIF组457例,PLIF组524例.两组间比较,手术失血量(P=0.002)及住院时间(P=0.02)TLIF组少于PLIF组,而优良例数(P=0.27)、手术时间(P=0.07)、VAS评分(P=0.61)和ODI评分(P=0.24)两组间无差异;总并发症两组间差异显著(P<0.0001),其中神经损伤(P=0.001)、硬膜损伤(P=0.04)TLIF组较少,而脑脊液漏(P=0.25)、螺钉松动(P=0.14)、内固定失败(P=0.86)、未融合例数(P=0.41)和感染(P=0.51)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者临床总疗效优良率相当,但TLIF手术在手术失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尤其是对神经和硬膜的损伤,较PLIF明显减少.TLIF手术是一种更安全有效地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6-12行经皮脊柱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145例患者围手术期失血情况,计算围手术期失血量。纳入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病程、内科疾病、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手术方式为围手术期失血相关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不同因素对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37.43±58.30)min,血红蛋白丢失量(5.42±7.63)g/L,围手术期失血量(181.32±135.46)ml。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是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病程、内科疾病、手术节段与围手术期失血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年龄大、手术时间长、局部麻醉下行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的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更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对比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fusion)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术后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CBM等数据库、学术会议资料和学位论文等.全面收集有关两种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文献.制定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分别独立筛选文献,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1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估,并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筛选,共有6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包括487例患者被纳入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PLIF组的融合率> PLF组[OR=3.90,95% CI (2.05,7.40),P<0.001],但PLIF组术后1年ODI评分<PLF组[WMD=-3.86,95% CI(-7.59,-0.t3),P=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手术时间[WMD=15.85,95%CI(-16.25,47.96),P=0.33]、术中失血量[WMD=-90.57,95% CI(-292.50,111.36),P=0.38]术后并发症[OR =0.99,95%CI (0.22,4.47),P=0.99]、二次手术率[OR =0.87,95% CI (0.52,1.45),P=0.25]无统计学差异(P>0.5).[结论] PLIF手术方式的骨融合率较高,但术后1年ODI评分低于PLF组,且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二次手术率方面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L4/5、L5/S1双节段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因L4-S1节段腰椎疾病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获得了3年以上随访。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MIS-TLIF组30例和PLIF组3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以及两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功能学评分,并发症情况和改良MacNab标准临床疗效评价。结果MIS-TLIF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PLIF组(P<0.05),而手术时间虽然在数值上大于PLIF组,但是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8)。较之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VAS与ODI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193)。结论相对PLIF而言,MIS-TLIF手术治疗L4/5、L5/S1双节段腰椎疾病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和术中出血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王如来  熊敏  周升 《骨科》2020,11(1):13-18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发生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脊柱外科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的33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病人主要诊断包括腰椎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折、肿瘤等。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急性手术部位感染将病人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选择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手术节段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时间、尿路感染和脑脊液漏等可能影响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因素,先后应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9例术后发生了急性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5.76%(19/33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人的年龄、BMI、糖尿病、骨质疏松、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脑脊液漏、尿路感染以及切口长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1.429,95%CI(1.059,1.929),P=0.020]、合并糖尿病[OR=9.568,95%CI(2.183,41.935),P=0.003]、手术时间[OR=8.868,95%CI(1.992,39.482),P=0.004]、切口长度[OR=7.257,95%CI(2.937,16.719),P<0.001]为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为了降低腰椎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围术期应合理评估控制相关危险因素,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在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隐性失血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5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并接受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5例,女98例;年龄68~87(78.6±11.4)岁。收集患者手术前后红细胞比容用于计算隐性失血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是否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手术方式(单侧或双侧)、手术时间、手术节段及数量、椎体丢失高度及恢复高度比因素对于隐性失血的影响。结果:术后隐性失血量为(287.7±68.5) ml。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史(β=2.405,P=0.012),手术方式(β=3.042,P0.001),手术时间(β=2.043,P=0.038),手术节段(β=1.993,P=0.043)及数量(β=0.374,P0.001),椎体高度丢失(β=2.785,P=0.003)及恢复比例(β=7.301,P0.001)与隐性失血相关。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存在一定程度的隐性失血,糖尿病病史、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节段及数量、椎体高度丢失及恢复比例为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机器人辅助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OLIF)内固定术在单体位和双体位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9月接受同一外科医生单体位机器人辅助OLIF手术的12例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9.17±8.72)岁。根据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和手术节段按1︰2比例匹配双体位机器人辅助OLIF组患者24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9.50±7.76)岁。收集患者BMI、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透视次数、术后住院时间和非计划二次手术资料。统计分析上位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小关节侵犯、螺钉偏离距离和螺钉安全等级等影像学参数并计算螺钉可接受率的变化。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上段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和椎间孔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体位组的辐照次数低于双体位组(P=0.038)。术后两组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较术前均增加(P<0.01)。单体位组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女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4年1月~2016年9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或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或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或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的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对可能导致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寻找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纳入研究的可能导致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BMI、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术前慢性腰痛、腰痛VAS评分、术前下肢疼痛时长、腿痛VAS评分、术前腰椎JOA评分、手术方式、手术节段数目、手术节段、术者、出血量、围绝经期、围绝经期综合征。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178例,成功随访147例,失访31例,随访率为82.58%,随访时间6~39个月(19.14±9.33个月)。年龄19~77岁(49.68±11.76岁)。其中围绝经期者63例(42.86%),合并围绝经期综合征者33例(22.45%)。术后慢性腰痛者53例(36.05%)。经单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有BMI、术前慢性腰痛、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围绝经期及围绝经期综合征(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独立危险因素有术前慢性腰痛、围绝经期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经PSM分析发现,研究组(围绝经期组)与对照组(非围绝经期组)间慢性腰痛发生率的比较有统计学意差异(P0.05);合并围绝经期综合征组与未合并围绝经期综合征组间慢性腰痛发生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MI、术前慢性腰痛、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女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围绝经期是女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皮质骨通道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S)及椎弓根螺钉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5月—2016年5月采用PLIF治疗的97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1例采用CBTS行PLIF(通道螺钉组),46例采用椎弓根螺钉行PLIF(椎弓根螺钉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变类型、病变节段以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检测术后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浓度,评估肌肉损伤程度;术后48 h内使用镇痛药物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价腰痛情况,ODI评价临床疗效,三维CT评价椎间融合。结果两组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与椎弓根螺钉组相比,通道螺钉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显著减少,术后血清CK浓度较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内,通道螺钉组35例(68.6%)、椎弓根螺钉组46例(100%)给予镇痛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334,P=0.000)。通道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9%,与椎弓根螺钉组8.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8)。术后12个月两组VAS评分、ODI以及椎间融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采用CBTS或椎弓根螺钉行PLIF,均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和椎间融合率,但前者具有术中出血量少、肌肉损伤小、患者围手术期痛苦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股骨干骨折髓内固定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进行评估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3月于本院创伤骨科收治的81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男37例,女44例)病例资料,收集患者入院时、术前1 d和术后1 d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术中出血量、自异体输血量等资料。根据Gross方程和Nadler方程计算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计算围手术期隐性或显性失血量占比和术前/术后隐性失血量占比;比较分析年龄、性别、手术时间、受伤与手术的时间间隔、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因素对失血量的影响。[结果]股骨干骨折髓内固定显性失血量(216.9±118.3)ml显著低于隐性失血量(451.4±225.9)ml(P0.05);术前隐性失血量(134.3±73.7)ml显著低于术后隐性失血量(317.1±215.7)ml,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组显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570.2±216.9)ml和(781.9±218.9)ml,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患者显性失血量(361.1±189.4)ml和总失血量(581.9±248.1)ml(P0.05);高血压组患者显性失血量(275.9±203.8)ml、隐性失血量(519.19±239.2)ml和总失血量(795.0±231.4)ml均分别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患者显性失血量(174.3±220.6)ml、隐性失血量(402.59±204.6)ml和总失血量(576.7±232.6)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干骨折髓内固定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现象不容忽视;对于高能量损伤患者应密切关注围手术期血红蛋白水平变化;基础疾病可能会增加其围手术期失血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TLIF)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滑脱与不稳的疗效。方法 162例退行性脊柱疾病患者中,86例行PLIF术,76例行TLIF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观察术前术后滑脱复位、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变化,使用ODI、VAS评分方法对患者术前术后情况进行评估,按照影像学Brantigan和Steffee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同时记录并发症及其转归。结果与PLIF组比较,TLIF组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手术并发症少(P<0.05),而滑脱复位、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变化、ODI、VAS评分、ODI改善率、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PLIF与TLIF均为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滑脱与不稳的有效方法,而TLIF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单髁关节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围手术期失血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199例,94例接受UKA治疗,105例接受TKA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失血量,围手术期Hb和HCT减少量、术后住院天数。同时分析其与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UKA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TK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KA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均显著少于T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KA组隐性失血量占实际失血量的69.22%,而TKA组占64.95%。UKA组术后Hb减少量、术后HCT减少量明显低于T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KA组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少于T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总失血量(r=0.245, P0.001)、显性失血量(r=0.216, P=0.002)、隐性失血量(r=0.176, P=0.013)均与手术时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而与术后住院天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UKA组患者手术后均无需输血治疗,TKA组有2例患者需输血治疗。[结论]与TKA手术比较,UKA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总失血量少、术后住院天数少等特点。但无论是TKA或是UKA手术方式,术后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百分比较大,且手术时间与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5):1375-1379
[目的]探讨重复静脉应用氨甲环酸(TXA)对双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9月在本院行双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手术患者90例。按照TXA的不同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单次给药组和重复给药组。记录并比较各组患者手术时间、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以及切口感染情况。[结果]重复给药组总失血量[(1 086.80±212.97) ml]和术后引流量[(315.17±75.47) 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 353.53±310.83) ml,(430.50±88.46) ml]和单次给药组[(1269.06±293.29) ml,(373.33±62.07) ml](P0.05)。单次给药组术后引流量[(373.33±62.07) ml]少于对照组[(430.50±88.46) ml](P0.05);重复给药组隐性失血量[(443.13±213.95) ml]明显少于对照组[(609.37±298.43) ml](P0.05)。重复给药组术后第3 d Hb值[(108.20±12.55) g/L]和Hct值[(30.64±3.26)%]明显高于对照组[(100.13±13.19) g/L,(28.51±3.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肺栓塞和切口感染,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和输血率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可减少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的失血量,重复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可进一步减少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减少术后血红蛋白丢失,而不增加血栓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