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系统评价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对比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fusion)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术后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CBM等数据库、学术会议资料和学位论文等.全面收集有关两种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文献.制定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分别独立筛选文献,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1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估,并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筛选,共有6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包括487例患者被纳入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PLIF组的融合率> PLF组[OR=3.90,95% CI (2.05,7.40),P<0.001],但PLIF组术后1年ODI评分<PLF组[WMD=-3.86,95% CI(-7.59,-0.t3),P=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手术时间[WMD=15.85,95%CI(-16.25,47.96),P=0.33]、术中失血量[WMD=-90.57,95% CI(-292.50,111.36),P=0.38]术后并发症[OR =0.99,95%CI (0.22,4.47),P=0.99]、二次手术率[OR =0.87,95% CI (0.52,1.45),P=0.25]无统计学差异(P>0.5).[结论] PLIF手术方式的骨融合率较高,但术后1年ODI评分低于PLF组,且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二次手术率方面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联合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采用椎管扩大减压后行TLIF手术,使用单枚融合器加椎弓根钉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60例。结果 60例均获随访,时间8~30个月。无椎弓根钉失败及Cage前、后侧移位。3例术后出现无症状侧下肢麻木、酸痛感,于1~3个月症状消除。疗效:优38例,良19例,可3例,优良率为95%。结论采用单枚融合器及扩大减压可增加TLIF手术适应证且临床疗效满意,但术中应注意无症状侧的选择性减压及融合器型号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行单纯腰椎后路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或PLIF联合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osterior lateral fusion,PLF)的隐性失血(hidden blood loss,HBL)和RA活动性的关系,以及改良HBL(modified HBL,mHBL)相对于HBL,能否提供更加准确的计算失血量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8年4月期间单纯行PLIF或PLIF联合PLF手术的RA患者共61例,男性9例,女性52例,年龄66.0±8.0岁,RA平均病程为16.8±12.7年(0.4~60年)。提取人口统计学信息、RA相关指标(治疗时间、抗RA药物、Steinbrocker分级)、手术节段、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相关指标[术前和术后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通过Nadler公式计算血容量(patient volume blood,PVB),通过PVB和Gross公式计算得出TBL。分别通过经典公式[总失血量(total blood loss,TBL)-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改良公式[TBL-术中失血量-引流液中的血液量(drainage blood loss,DBL)]计算HBL和m HBL。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对比HBL、m HBL及其TBL在不同手术节段(1节段、2节段和≥3节段)和不同Steinbrocker分级之间的差异,比较术后引流量、HBL和m HBL在是否口服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两组中的差异,对比HBL和m HBL两者之间以及两者所占TBL的比例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Steinbroker分级为Ⅰ级14例、Ⅱ级34例、Ⅲ级13例,在抗RA药物中最常见的为单独应用或联合其他药物一起服用DMARDs(71.4%)。平均手术时间为161.4±52.6min,平均手术节段数为2.9±1.7,平均TBL为907.5±332.4ml,术中失血量平均454.4±386.7ml,平均术后引流量和DBL分别为497.0±273.7ml和300.6±178.3ml,平均HBL和m HBL分别为408.8±288.1ml和612.2±220.8ml。在不同节段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DBL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HBL和m HBL在不同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RA患者Steinbroker分级之间HBL和m HBL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口服DMARDs组中引流液中失血量小于未服药组(P0.05),HBL和m HBL在两组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HBL和m HBL之间(P0.05)以及两者所占TBL比值对比(P0.05)显示存在统计学差异,m HBL要大于HBL。结论:隐性失血与RA活动性无明确相关性,改良m HBL要大于HBL,为评估失血量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提示观察术后引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脊柱内镜下经后路椎板间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endoscopic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Endo-PLIF)是当前微创脊柱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其手术适应证选择、安全性、早期疗效与传统手术相似,同时具有创伤小、精度高、术后康复快等优点,本文简要介绍该术式的发展历史、手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术后残留下肢神经根症状的原因与特点。[方法]纳入22例PLIF术后引流管拔除后出现下肢神经根症状的患者,根据切口超声和CT影像,8例列入有血肿组, 14例列入无血肿组。分析导致残留根性症状的原因,比较两组早期VAS评分和JOA评分。[结果]有血肿组残留根性症状的原因主要是血肿压迫,而无血肿组主要是术中神经根损伤。拔管当日两组患者均为轻度疼痛,VAS、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拔管后第1 d,有血肿组表现为疼痛显著加重、功能减退,而无血肿组无明显变化,两组间VAS和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两组患者疼痛均渐缓解、功能改善,但有血肿组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迅速,而无血肿组改善缓慢。拔管后16 d,有血肿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无血肿组,而JOA评分高于无血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内的血肿形成是导致下肢神经根症状的因素之一,但血肿压迫性神经根损伤比其他因素所致的神经根损伤恢复更快,腰椎功能改善也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腰椎椎间融合术神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预防术后神经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0年6月本院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或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LDD)的4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出现神经损害将患者分为损害组和无损害组。采用单项因素比较和多因素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术后神经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418例患者中,术后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患者28例,占6.7%;无神经损害者390例,占93.3%,神经损害症状加重发生时间术后24 h内。单项因素比较表明:与无损害组相比,损害组的BMI显著大,病程显著长,术前诊断为LSS或DLS的比率显著高,滑脱程度显著重,翻修手术占比显著高,PLIF术式比率显著高(P<0.05)。但是,两组间性别、年龄、滑脱节段数、ASA分级、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观察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TLIF)术后的隐性失血情况,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6月在我院行UBE-TLIF治疗的59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学习曲线、疾病类型以及是否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手术相关资料如病变节段、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美国麻醉师协会麻醉分级(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实验室检查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根据Gross公式计算总失血量,并由此计算患者的术后隐性失血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探讨患者的特征与术后隐性失血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术后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危险因素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以分析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手术时间为128.22±22.88min,总失血量为607.32±186.78ml,隐性失血量为393.83±173.42ml,占总失血量的(62.13±11.73)%。术后Hb、Hct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手术节段、疾病类型与隐性失血无明显相关性(P>0.05),学习曲线和ASA分级与隐性失血具有相关性(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BMI、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与隐性失血无相关性(P>0.05),手术时间、纤维蛋白原与隐性失血具有相关性(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B=2.236,P<0.01)、学习曲线(B=-109.781,P<0.01)、ASA分级(B=77.589,P<0.01)和纤维蛋白原(B=81.762,P<0.01)是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手术时间预测严重隐性失血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13(95%CI:0.688~0.938,P<0.001),最佳截点为139.5min;纤维蛋白原的AUC为0.794(95%CI:0.654~0.934,P<0.001),最佳截点为2.65g/L。结论:UBE-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存在较大的术后隐性失血,手术时间、学习曲线、ASA分级和纤维蛋白原是术后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班正涛  刘汝专 《中国骨伤》2018,31(11):1077-1080
腰椎椎间融合术是目前治疗腰椎疾病最常用的术式之一,但术后隐性失血量大,占总失血量的1/3甚至1/2以上,如不注意监测与治疗,则易引起贫血、延长卧床时间,从而增加感染的机会。本文就腰椎融合术后隐性失血可能发生的机制、影响因素、隐性出血量的计算、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使术者对进行腰椎融合术的患者隐性失血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估,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行经皮椎体强化术的3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病程,身高,体重,手术节段,骨密度,骨水泥量,手术时间,椎体高度丢失率,椎体高度恢复率,骨水泥渗漏,凝血功能,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和内科合并症等。根据Gross公式计算总失血量,采用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因素对隐性失血的影响。结果:手术方式、手术节段、病程、骨水泥渗漏、术前Hb、椎基底静脉型渗漏和椎体节段静脉型渗漏与隐性失血显著相关(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双节段及多节段手术、病程≥6周、骨水泥椎基底静脉型渗漏和椎体节段静脉型渗漏,以及术前Hb越低的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越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多裂肌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7-06诊治的12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Meta分析综合评价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lsevier Science Direct(SDOS)数据库中关于TLIF与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文献,检索时限均是从各数据库建库时间至2017年8月。纳入文献包含以下参考指标中的两项以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例数、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并发症例数、末次随访椎间高度、再手术例数。使用Cochrane Library提供的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篇随机对照研究,8篇队列研究。共纳入患者757例,其中TLIF组386例,PLIF组371例。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例数方面,TLIF组均少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VAS评分、ODI评分、融合例数、恢复椎间高度、再手术例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在术后VAS评分、ODI评分、融合例数、恢复椎间高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临床疗效相当。TLIF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体并发症例数方面均少于PLIF,其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固定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单侧TLIF术治疗41例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为单节段手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采用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效果,并通过影像学检查对椎体间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41例均获随访,时间24~59(38±6)个月。手术时间80~180(125±10)min,术中出血量100~550(310±30)ml。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腰痛VAS分值由术前的(6.5±2.1)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3±0.9)分(P0.01),腿痛VAS分值由术前的(7.6±2.3)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2±0.8)分(P0.01),ODI由术前的54.2±10.9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3.8±2.1(P0.01)。末次随访融合率为95%,未发现继发性脊柱侧弯、螺钉松动、断裂及Cage移位等情况。结论单侧TLIF术可有选择地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其疗效确切,并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融合器脱出(cage retropulsion,C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1年9月在我院因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CR行翻修手术的17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63.7±9.9岁,纳入CR组。根据相同的融合及固定节段、初次手术时间(±1年)、性别、年龄(±2岁)在无融合器脱出及移位的患者中按照2∶1的比例进行配对共匹配3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8例,年龄65.2±10.2岁。CR组初次手术平均固定节段数为1.8±0.8个,融合节段数为1.5±0.6个;发现CR距离初次手术时间为7个月(0.75~132个月);17例患者中单个节段CR 15例,两个节段CR 2例。在两组患者术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病变节段椎间高度(disc height,DH)、屈伸位X线片上测量椎间隙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通过术前腰椎CT检查测量腰椎椎体CT值;通过腰椎MRI检查定义椎间盘形态;在术后即刻腰椎X线片上测量融合器位置(融合器后缘标记线到下位椎体后上缘的距离与下位椎体上终板前后径的比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两组间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CR组椎体CT值小于对照组(124.8±39.7 vs 147.7±38.2, P=0.011),术后即刻X线片上融合器位置较对照组更靠后(0.15±0.09 vs 0.31±0.07, P<0.001);两组间术前LL(40.8°±12.9° vs 42.4°±7.5°,P=0.717)、PT(19.6°±7.1° vs 17.1°±6.7°,P=0.356)、SS(27.7°±6.5° vs 31.0°±4.3°,P=0.144)、PI(44.3°±13.8° vs 44.7°±13.9°,P=0.926)、DH(10.1±2.4mm vs 8.8±1.4mm,P=0.066)、ROM(4.3°±2.8° vs 4.4°±2.2°,P=0.950)、梨形椎间盘比例(33.3% vs 21.4%,P=0.40)均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椎体CT值低(骨质疏松)(OR=0.975,P=0.043)和融合器位置靠后(OR=28.393,P=0.003)是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质疏松与融合器放置靠后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CR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分析改良经皮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odified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P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0月在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MPTLIF治疗的2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14例;年龄44~77岁(58.3±8.4岁);腰椎滑脱症16例,腰椎不稳伴神经根管狭窄症10例;L3/4 3例,L4/5 23例。统计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X线片和CT片上测量椎间隙前后缘高度、腰椎前凸角和手术节段前凸角。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8.9±6.6min,术中出血量41.0±12.6mL,术后引流量38.1±9.5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8±0.9d,无硬膜外血肿、感染或肌肉麻痹瘫痪等并发症。随访17.7±4.2个月,术前和术后3d、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5.85±0.67分、2.15±0.54分、1.12±0.33分、0.54±0.51分,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ODI分别为 (47.38±6.66)%、(11.73±6.73)%、(6.58±6.51)%,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性改善(P<0.05),且随着术后时间推移有进一步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 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24例,良2例。末次随访时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前缘10.95±1.24mm、后缘9.45±1.13mm)、腰椎前凸角(47.38°±4.56°)和手术节段前凸角(8.62°±1.92°)均较术前(前缘8.85±1.00mm、后缘6.78±1.07mm、43.81°±4.85°、6.62°±2.02°)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对严格适应证选择的病例,MPTLI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术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能够获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9):1749-1753
[目的]比较分析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不同后路椎间融合术式的临床疗效,探讨如何选择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后路椎间融合术式。[方法]回顾分析2003~2013年采用三种不同的后路融合术治疗的19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三组:单纯植骨融合组45例,双枚Cage融合组50例,单枚Cage结合足量椎间植骨组95例,对住院资料及术后2年以上临床与影像学随访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2年随访。三组间的年龄、性别、术前JOA评分、术后随访时间及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Cage组手术时间较长、失血量较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随访时3组间JOA评分改善优良率、JOA评分及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单纯植骨组椎间隙高度丢失及内固定失败率高于双Cage组和单Cage组(P0.05)。[结论]三种椎间融合手术方法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应根据患者病情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16.
17.
为扩大径椎间孔腰椎体间隔合术(TLIF)手术适应证,简化手术操作,增加安全性,我们对常规TLIF的手术方法进行改良,采用椎管扩大减压结合椎弓根钉固定辅助下的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微创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椎旁软组织解剖与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创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是在对腰椎和椎旁软组织解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内镜系统、视频图像导向系统的研制和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具有软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少、平均住院时间短、术后腰背痛发生率低等优点,其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随访评估.该文就微创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相关解剖、技术特点和优势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治疗的腰椎滑脱症病人62例,按手术方法分为TLIF组36例,PLIF组26例,首先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然后分别通过椎间孔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或后路融合器椎间融合,应用钉棒提拉结合融合器撑开复位。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价,根据X线片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62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PLIF组2例术中硬膜囊撕裂,1例出现神经根损伤。TLIF组手术时间为(134.17±27.40)分钟,PLIF组为(130.38±30.00)分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均获随访,TLIF组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0个月;PLIF组随访时间9~42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IF组术后、末次随访VAS、ODI评分与PLI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1例出现融合器移位,无神经症状,TLIF组1例出现伤口脂肪液化,两组椎弓根系统无松动及断裂,椎间融合率分别为94.4%及92.3%,植骨融合时间平均为6.5个月。结论应用TLIF、PLIF技术均能行有效的减压及椎间融合,结合后路内固定,均能达到稳定椎体、减轻临床症状的目的,但TLIF组创伤小、神经及硬膜囊损伤发生率低,对于后结构保护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镜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从2005年1月到2006年5月共进行PLIF手术56例,其中内镜下手术24例、传统开放手术32例.随访时间12~27个月,平均17.4个月.对比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术后异体血回输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日;对比腰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及术后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内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术后异体血回输量、术后住院日均少于开放组(P<0.05);而手术时间(203.8±38.1)min较开放组(181.4±34.6)min稍长(P=0.026).内镜组术后腰痛VAS均较开放组低(P<0.05),其中术后第4天、第9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镜组术后优良率为87.5%(2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3%(2例),椎间融合率为100%(24例),与开放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PLIF手术具有出血少、创伤反应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术后住院日短等优点,在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情况下,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