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多裂肌萎缩程度与腰椎滑脱程度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评估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所有患者均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腰椎MRI检查,使用图像处理软件Image Pro Plus计算滑脱节段和滑脱相邻...  相似文献   

2.
张军 《颈腰痛杂志》2021,42(1):103-106
目的 分析腰椎多裂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数据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本院2018年9月-2020年8月收治的96例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MR检查,分析患者的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分级、腰椎多裂肌MR数据[左右侧多裂肌横截面积(cross sectional a...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3):1164-1169
[目的]以MRI为评估方法比较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不同节段多裂肌改变,并分析其与腰椎滑脱之间关系。[方法]选取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88例,其中L_3滑脱6例(Ⅰ度滑脱6例),L_4滑脱62例(Ⅰ度滑脱53例,Ⅱ度滑脱9例),L_5滑脱20例(Ⅰ度滑脱16例,Ⅱ度滑脱4例);年龄45~65岁,男性24例,女性64例;同时选取20例无症状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年龄45~65岁,男性5例,女性15例。测得所有纳入对象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无差异,并对纳入患者进行ODI下腰痛量表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通过腰椎MRI,测量并计算所有纳入对象L_(3、4),L_(4、5),L_5S_1椎间隙水平层面多裂肌净横截面面积占多裂肌区域横截面面积的比值,LCSA/GCSA(the ratio of the lean mutifidus muscle cross sectional area to gross mutifidus muscle cross sectional area)。对所有滑脱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测得定量数据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对L_4滑脱不同滑脱程度之间数据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分类资料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应用方差分析比较同一滑脱节段三个层面比值间是否存在差异,不同滑脱节段相同层面间是否存在差异;应用Pearson线性分析,就滑脱节段与非滑脱节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滑脱患者三个不同层面数据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_4滑脱患者不同程度滑脱组三个不同层面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_4滑脱与L_5滑脱三个不同层面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滑脱层面与非滑脱层面存在差异,三组滑脱患者在L_(3、4)层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层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_4及L_5滑脱患者非滑脱节段与滑脱节段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腰椎滑脱患者,其多裂肌整体会发生退变,多裂肌存在脂肪浸润,肌肉出现萎缩。同时随着滑脱的进展,多裂肌退变将加重。在年龄、BMI、症状及病因相似的情况下,滑脱节段多裂肌退变最为严重,可能是引起相应节段发生滑脱的原因之一。同时非滑脱节段多裂肌也会因此发生退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滑脱节段多裂肌萎缩程度与腰椎滑脱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4月本院就诊的103例腰椎退变性滑脱症的患者资料,其中男22例,女81例;年龄(58.55±0.88)岁(范围:37~77岁)。L2滑脱2例,L3滑脱10例,L4滑脱81例,L5滑脱10例。所有患者均摄腰椎侧位X线片,行腰椎MR检查。收集影像学资料,采用Image-Pro Plus进行数据测量:①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滑脱比;②腰椎MR上分别测量退变性滑脱节段的总多裂肌横截面积(total multifidus muscle cross sectional area,TCSA)与无脂肪浸润多裂肌横截面积(fat-free multifidus muscle cross sectional area,FCSA),并计算FCSA/TCSA比值,用来评估多裂肌萎缩程度,该数值越大表明多裂肌萎缩越轻;采用同样的方法测量退变性滑脱节段的上一非滑脱节段的TCSA与FCSA,并计算FCSA/TCSA比值。结果对两位医生的测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腰椎滑脱比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ICC=>0.75,说明数据一致性高,结果可信度高。退变滑脱节段上一非滑脱节段和退变滑脱节段的多裂肌萎缩程度(FCSA/TCSA比值)分别为0.66±0.09和0.74±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18,P=0.000);103例中Ⅰ度滑脱66例(64.1%,66/103),Ⅱ度滑脱患者37例(35.9%,37/103),无Ⅲ度及Ⅳ度滑脱患者;滑脱比与退变滑脱节段FCSA/TCSA存在相关性(P=0.000),相关系数γ=-0.425,滑脱比与退变节段FCSA/TCSA存在高度负相关。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退变滑脱节段多裂肌萎缩程度较退变滑脱节段上一非滑脱节段多裂肌萎缩程度严重;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退变滑脱节段多裂肌萎缩程度与腰椎滑脱程度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09年9月收治9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下行腰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情况,影像学观察滑脱角、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及融合率,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及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切口长2.8~3.5cm,平均3.2cm,手术时间80~210min,平均115min,术中出血量120~700ml,平均170ml,术后随访12~42个月,平均25个月,5例出现并发症,其中硬脊膜撕裂1例,术中予以修补,无脑脊液漏;术后足下垂1例,给予神经营养药物,3个月后恢复;下肢疼痛2例,给予非甾体类镇痛药物后症状缓解;切口周围皮肤坏死1例,二期缝合后愈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末次随访矢状面X线片示滑脱角从术前平均6.02°±1.91°减至1.22°±0.70°,椎间隙高度从术前平均(5.06±1.61)mm增至(10.78±0.90)mm,Taillard指数从术前平均26.17±8.50降至8.34±2.35,融合率93.7%。末次随访时VAS腿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69±1.61)分降至(2.34±1.60)分,VAS腰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15±1.76)分降至(2.15±1.77)分,JOA评分从术前平均(10.09±3.18)分增至(23.14±2.81)分。结论: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治疗腰椎滑脱症对腰椎后部结构破坏小,腰椎滑脱复位及椎间隙高度恢复满意,并发症低、疗效确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理想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患者和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椎旁肌退变参数之间的差异, 并分析椎体滑移率(SP)与椎旁肌退变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为峡部裂组(83例)和退变组(118例)。用ImageJ软件测量L3椎弓根水平MRI图像L3椎体、竖脊肌(ES)、多裂肌(MF)以及腰大肌(P)的横截面积(CSA)及各肌肉脂肪浸润面积(FCSA), 计算各椎旁肌的脂肪浸润率(FIR)。椎旁肌横截面积与L3椎体横截面积之比定义为相对面积(RCSA)。腰椎侧位数字化X光片上测量滑移距离, 计算相应SP。用SPSS软件行数据录入及分析。分析两组间椎旁肌RCSA和FIR差异, 以及SP与椎旁RCSA和FIR的相关性。结果退变组MF-RCSA、ES-RCSA及P-RCSA均显著低于峡部裂组(0.61±0.19比0.71±0.23、2.12±0.54比2.32±0.71、0.81±0.29比0.93±0.34, t=3.173、2.525、2.681, P<0.05)。退变组ES-FIR和P-FIR均显著高...  相似文献   

7.
腰椎滑脱伴邻近节段退变的诊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伴邻近节段退变诊断、治疗效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000年10月~2005年10月,对16例腰椎滑脱伴邻近节段退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评估腰椎术后功能,影像学评估椎体滑脱复位程度、椎间隙高度、固定节段前凸的恢复、融合器位置、植骨融合情况及内固定物有无松动等,对X线片结果可疑病例,追加CT检查.[结果]本组14病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16~53个月);术后3个月Prolo评分结果:7分3例,8分7例,9分2例,4分2例,优良率为85.7%;末次Prolo评分结果:7分4例,8分6例,9分4例,优良率为100%;术后6个月有8例达到骨融合标准,占66.7%,术后12个月有13例达到骨性融合标准,占92.9%;1例椎间融合可疑,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术后1周复查X线片显示:完全复位10例,占71.4%,4例复位>50%,术后12个月及术次随访复查没有出现复位丢失.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腰椎前凸角分别为26.64°、33.29°、32.36°;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固定节段前凸角分别为15.64°、28.29°、32.36°;椎间隙高度术前、术后分别为6.54 mm、9.62 mm,术前与术后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没有出现伤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没有出现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塌陷、移位等并发症.[结论]腰椎滑脱伴邻近节段退变发病率和治疗具有自身的临床特点;采用双节段或三节段固定、融合近、中期临床效果优良,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腰骶角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腰骶角与腰椎稳定性、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14例退变性脊柱滑脱患者进行腰椎动力位X线摄片,测量每例患者不同体位的腰骶角度和椎体滑脱程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腰骶角与前向椎间位移不稳及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立位、过伸位的腰骶角度及椎体滑脱程度明显大于卧位。结论 腰骶角的大小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发生及椎体滑脱程度有直接的关系,腰椎动力位摄片更有利于脊柱滑脱的显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多裂肌退行性变程度与腰椎前凸角、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等临床资料。通过腰椎X线片判断滑脱严重程度并测量腰椎前凸角,其中Ⅰ度滑脱30例(L_4/L_5 20例、L_5/S_1 10例),Ⅱ度滑脱21例(L_4/L_5 15例、L_5/S_1 6例)。通过腰椎MRI测量患者L_4/L_5、L_5/S_1水平双侧多裂肌平均横截面积和脂肪浸润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多裂肌横截面积、脂肪浸润率与腰椎前凸角、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滑脱程度患者腰椎前凸角、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节段,不同滑脱程度患者多裂肌横截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度滑脱者多裂肌脂肪浸润率均低于Ⅱ度滑脱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裂肌横截面积、脂肪浸润率与腰椎前凸角、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均无相关性。结论不同严重程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多裂肌的退行性变程度存在差异,多裂肌退行性变可能参与了退行性腰椎滑脱的进程,但尚不能证明多裂肌退行性变程度与临床症状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间盘退变在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病理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随访156例峡部裂和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男86例,女70例。所有患者因腰部不适或下腰痛而拍摄X线片,发现峡部裂或滑脱。依据Meyerding滑脱分级,峡部裂而无滑脱患者68例,Ⅰ度滑脱患者88例。全部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或不干预措施,观察病情的进展。依据Boxall等定义的滑脱进展指标,有40名患者,男24名,女16名,出现滑脱进展和椎间盘退变加重。[结果]随访时间3—9年,平均6.3年。椎体滑移增加程度为11%-30%(平均18.5%)。滑脱节段椎间盘高度降低45%-90%(平均72%)。采用x^2双向有序分类资料的关联性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椎间盘退变程度加重与滑脱病理进展有显著关联性。[结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在成年人中也有一定的进展,椎间盘的退变可能是滑脱病理进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椎间盘退变、脊柱运动节段不稳定和相应的神经根受压,导致腰背部疼痛、神经源性跛行和相应的神经支配区出现感觉、运动损害.持续性腰腿痛和(或)神经症状是手术治疗的指征.手术方法包括单纯减压、减压加后路植骨融合、减压加椎体间融合、减压加后路内固定融合和动力性稳定技术等.术前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手术方式、术中减压范围并掌握好内固定器械适应证.适度的减压和选择适当的融合节段是预防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关键.植骨材料主要选择自体髂骨.生物材料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随访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L_4及L_5峡部裂对应的椎间盘退变程度,探讨不同节段腰椎峡部裂对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015年因腰腿痛就诊的204例腰椎单节段峡部裂患者,根据病变位置的不同分为L_4峡部裂组及L_5峡部裂组。L_4组69例,男18例,女51例;年龄27~72岁,平均51.74岁;L_5组135例,男48例,女87例;年龄22~76岁,平均50.16岁。两组性别(x~2=1.871,P=0.171)以及年龄(t=1.148,P=0.25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以及滑脱率。根据改良Pfirrmann分级标准评定椎间盘退变程度并将1~8级分别计为1~8分,按Modic改变分型标准判定终板退变程度并将正常~Ⅲ型分别计为1~4分。比较两组LL、SS、滑脱率、改良Pfirrmann分级以及Modic改变。[结果]两组LL(L_4组42.44°±11.92°,L_5组44.18°±11.42°)和SS(32.97°±9.03°,35.41°±9.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_4组滑脱率为(27.96±12.87)%,明显高于L_5组的(19.44±14.52)%(t=4.112,P<0.01)。L4组改良Pfirrmann分级及Modic改变分别为(6.96±1.13)分、(2.46±1.38)分,均明显高于L_5组的(5.82±1.70)分、(1.78±1.10)分(P<0.01)。[结论]尽管L_4峡部裂的发病率较L_5峡部裂低,但其滑脱程度更重,对应的椎间盘退变程度也更严重。临床上对于L_4峡部裂患者要更加引起重视,避免远期因严重退变而需要更大创伤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腰椎终板的Modic改变情况,分析退变性滑脱与终板Modic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腰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的MRI资料,观察腰椎滑脱节段与非滑脱节段终板Modic改变各型的发生率及分布情况,分析终板Modic改变与腰椎滑脱的相关性。结果:108例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共540个椎体中,Ⅰ度滑脱149个,Ⅱ度滑脱17个;L1椎体滑脱10个,L2椎体26个,L3椎体41个,L4椎体46个,L5椎体43个。108例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共计1080个腰椎终板,351个终板存在Modic改变,其中ModicⅠ型172个(15.93%),Ⅱ型144个(13.33%),Ⅲ型3个(0.28%),混合型32个(2.96%);L1/2节段34个(3.15%),L2/3节段61个(5.65%),L3/4节段65个(6.02%),L4/5节段77个(7.13%),L5/S1节段114个(10.56%)。腰椎滑脱节段终板的Modic改变发生率为75.30%,非滑脱节段终板的Modic改变发生率为1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检验表明Modic改变和腰椎滑脱程度呈正相关(r=0.613,P0.05)。结论 :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滑脱节段终板的Modic改变多见,各型中以Ⅰ型多发,Modic改变的发生与滑脱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退变性腰椎滑脱与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性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性在退性变腰椎滑脱发生中的病因学意义。方法:34例L4/5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及30名正常对照者的CT扫描片,侧位X线片上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性及腰椎滑脱程度进行分析。结果: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关节突关节方向与对照组比较更偏向吴矢状位(P<0.01),关节突关节不对称程度也更为明显(P<0.05),小关节椎弓根角更倾向于水平位(P<0.01),关节突关节角,不对称程度及小关节椎弓根角与腰椎滑脱程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腰椎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性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发生中可能有一定的病因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病理进展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进展的发生及其产生的原因.方法:随访42例峡部裂和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据Meyerding滑脱分级,峡部裂而无滑脱患者13例,Ⅰ度滑脱患者29例.全部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或不干预措施.结果:随访2~7年,平均4.3年.依据Boxall滑脱进展指标,11例出现滑脱进展.滑脱节段椎间盘高度降低10%~90%(平均42%).结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在成人中也有一定病理进展,可能与椎间盘退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经多裂肌最长肌间隙入路采用TLIF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采用经多裂肌最长肌间隙入路TLIF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22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并发症及术后影像学表现.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00 min(90~150 min),失血量平均160 mL(100~400 mL),随访7~18个月,滑脱均解剖或近似解剖复位,术前症状大部消失,患者主观满意21例,基本满意1例.Taillard指数由术前(27.12±3.51)降至(3.59±2.51),椎间隙高度由术前(5.12±1.61)mm增至(9.89±0.71)mm.结论:经多裂肌最长肌间隙入路采用TLIF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出血少、损伤小,操作简单,手术减压充分、复位效果好,植骨及置入Cage方便,术后恢复快,腰痛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究椎旁肌退变与L5/S1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08例L5/S1双侧峡部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62例,男46例,年龄26~86(52.8±10.4)岁,所有患者腰椎侧位及动力位X线、腰椎CT和腰椎MRI等影像学资料完整。根据是否伴有滑脱及Meyerding分度将患者分为无滑脱组(28例)、Ⅰ度滑脱组(46例)和Ⅱ度滑脱组(34例)。在腰椎轴位MRI的L5下终板层面测量椎体横截面积(V CSA)、竖脊肌横截面积(ES CSA)、多裂肌横截面积(MF CSA)以及关节突关节角度(FJA),并计算平均关节突关节角度(mFJA)、多裂肌相对横截面积(MF rCSA)、竖脊肌相对横截面积(ES rCSA)、多裂肌脂肪浸润率(MF FIR)及竖脊肌脂肪浸润率(ES FIR)。比较三组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病程、V CSA、mFJA、MF CSA、ES CSA、MF rCSA、ES rCSA、MF FIR以及ES FIR之间的差异,并使用有序Logistics回归分析年龄、性别、病程、BMI、mFJA、MF rCSA、ES rCSA、MF FIR、ES FIR等参数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程度的关系。结果:各组间年龄、体重、BMI、V CSA、mFJA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滑脱组女性患者(29%)占比显著低于Ⅰ度滑脱组(61%)和Ⅱ度滑脱组(76%)(P<0.05);无滑脱组的身高(1.68±0.06m)相较于Ⅰ度滑脱组(1.64±0.75m)和Ⅱ度滑脱组(1.63±0.54m)更高(P<0.05),病程相较于Ⅰ度滑脱组和Ⅱ度滑脱组更短(P<0.05)。三组间MF CSA、MF rCSA以及ES FI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度滑脱组的ES CSA和ES rCSA(3183.2±1196.38mm2和2.14±1.11)显著高于Ⅰ度滑脱组(2579.28±896.56mm2和1.65±0.65)及无滑脱组(2401.40±742.98mm2和1.56±0.58)(P<0.05);Ⅱ度滑脱组的MF FIR(40.70±14.05)%显著高于Ⅰ度滑脱组(30.39±12.98)%及无滑脱组(26.69±9.96)%(P<0.05);Ⅰ度滑脱组与无滑脱组间ES CSA、ES rCSA和MF F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81,95%CI:1.120~7.062,P=0.028)及MF FIR增加(OR=1.044,95%CI:1.003~1.088,P=0.034)是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程度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滑脱程度较重的双侧峡部裂患者多裂肌脂肪浸润更严重,并且出现了竖脊肌的肥大,女性及MF FIR增加是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程度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骶化对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8年7月就诊的125例L4峡部裂患者,其中59例伴有腰椎骶化.根据Castellvi分型将腰椎骶化者分为CastellviⅡ型组及CastellviⅢ型组.分别比较腰椎骶化组与无腰椎骶化组、CastellviⅡ型组与Castellvi...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多裂肌退变程度与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患者,男性24例,女性40例;年龄45~84岁,平均(63.02±10.59)岁。通过腰椎MRI测量患者两侧多裂肌平均横截面积与第5腰椎椎体横截面积比值,通过多裂肌内脂肪浸润面积比例将患者分为0、1、2、3共四级,将0、1级患者分为A组,2、3级为B组,并对两组间VAS及ODI评分进行比较,对多裂肌萎缩程度、脂肪浸润分级与VAS、OD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64例患者多裂肌萎缩值平均为(0.78±0.05)。多裂肌脂肪浸润分级为:0级6例,1级11例,2级20例,3级27例。所有患者VAS评分平均(5.3±1.4)分,ODI评分平均(47.1±13.5)%。A组VAS评分平均(4.7±1.9)分,ODI评分平均(33.7±8.6)%。B组VAS评分平均(5.8±1.4)分,ODI评分平均(53.2±9.3)%。A组VAS评分低于B组(P=0.016),A组ODI评分也低于B组(P=0.009)。多裂肌萎缩值与VAS及ODI评分具有负相关性(r=-0.43,P=0.024;r=-0.49,P=0.004),而脂肪浸润分级与VAS及ODI评分具有正相关性(r=0.53,P=0.019;r=0.44,P=0.015)。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多裂肌退变程度与腰背痛程度存在相关性。严重的多裂肌退变程度预示着更严重的腰背痛及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0.
腰椎退变性滑脱的病理变化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因退行性病变因素,造成相邻椎节相互位移并导致该节段椎管变形和狭窄,引起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压迫症。方法:报告92例腰椎退变性滑脱伴有神经根压迫,均经手术治疗。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分别采用了3种手术方法,其中45例实施病变节段椎板部分切除减压及植骨融合术;单纯神经根减压21例;前路植骨融合术26例。结果:84例获随访平均5年6个月,根据Macnab评定法,优良者73例(869%)。研究认为,退变性腰椎滑脱在病理和临床上与因峡部因素的滑脱有明显差别,因此,治疗方法的选择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