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取铜绿假单胞菌55株。采用外膜蛋白图谱,紫外吸收法测定外膜微孔蛋白OprD2基因含量;采用纸片协同试验检测β-金属酶;采用Etest试验观察氰氯苯腙对亚胺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 IC)的影响。结果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株OprD2基因相对含量明显低于敏感株(P<0.01),且检出产β-金属酶4株,有17.4%菌株存在主动外排泵出机制。结论OprD2基因的减少,产生β-金属酶及存在主动外排泵出机制是唐山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我国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MexAB—OprM和外膜孔蛋白OprD2表达水平及其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国15个省市28所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655株,琼脂稀释法测定该菌加入外排泵抑制剂羟基氰氯苯腙(CCCP)前后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MIC;RTPCR检测外排泵MexAB-OprM和孔蛋白OprD2的表达水平;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酰胺凝胶电泳(SD-PAGE)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外膜孔蛋白OprD2。结果收集到的655株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率分别为52.5%和59.2%,加入CCCP前后其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无明显变化;52.0%(51/9B)美罗培南耐药株MexAB-OprM显著高表达(P〈0.05),43.7%(59/135)亚胺培南耐药株OprD2显著低表达(P〈0.05),14.8%(20/135)亚胺培南耐药株OprD2表达缺失;SDS-PAGE和Western—blot显示与标准菌株PAO1相比,OprD2表达水平减低菌株ZZ20显影减低,表达缺失菌株BJ1不显影。结论MexAB-OprM表达升高和OprD2表达降低甚至缺失是我国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分析研究。方法采用K-B法检测10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相关金属酶IMP、VIM基因以及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结果 7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为多重耐药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较高。金属酶IMP基因阳性率为24.29%(17/70),vIM型金属酶基因阳性率为7.14%(5/70),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阳性率为68.57%(48/70),其中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缺失率为58.33%。结论 IRPA耐药情况严重。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缺失突变是本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基层医院与三级医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表型及其耐药机制,为临床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B法检测两所医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表型,应用PCR方法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相关基因(金属酶基因IMP、VIM;主动外排系统基因OprM、mexA、mexB;外膜蛋白Opr D2基因)进行检测。结果两所医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均排在前三位;检出基因IMP(11.4%、5.0%)、OprM(90.9%、97.5%)、mexA(100.0%、100.0%)、mexB(100.0%、100.0%)和OprD2(52.3%、60.0%),VIM基因均未检出。结论外排泵系统和外膜蛋白OprD2基因缺失是两个医院介导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具有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和耐药基因。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该院烧伤科收集的31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相关基因及外膜蛋白基因OprD2,琼脂稀释法检测氰氯苯腙对亚胺培南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影响。结果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头孢哌酮、头孢吡肟、氨曲南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均大于60.00%;31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IMP基因阳性6株,阳性率为19.35%;VIM基因阳性3株,阳性率为9.68%;OprD2基因缺失5株,阳性率为16.13%。OXA-10和GES耐药基因未检测到;16.13%的菌株存在主动外排的耐药机制。结论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其耐药机制与细菌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缺失、细菌产IMP型金属-内酰胺酶及细胞主动外排机制有关;临床上应加强细菌耐药的监测以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和研究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机制。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该院临床分离的8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科室分布、标本类型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PCR检测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blaIMP、blaVIM、blaNDM-1、blaSIM、blaSPM、blaGIM、blaOXA-10及膜孔蛋白OprD2基因。结果该院以神经外科送检标本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检出(28.0%)最多,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标本(86.0%)。8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7.5%),对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最高(97.5%)。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blaVIM基因阳性1株(1.2%),blaOXA-10基因阳性4株(5.0%),其他耐药基因均未检出;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67株(83.8%)。结论本研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是膜孔蛋白OprD2基因的缺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外膜蛋白OprD2的缺失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的基因型,为临床治疗和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用亚胺培南—EDTA纸片增效法筛选出产MBLs的菌株,并用PCR检测MBLs的基因和OprD2基因。结果 76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有16株产MBLs(检出率21.1%),其中VIM-2型13株(检出率17.1%),IMP-1型3株(检出率3.9%),孔蛋白OprD2缺失51株﹙检出率75%﹚。结论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大多存在外膜蛋白OprD2的缺失,产生VIM-2型和IMP-1型MBLs菌株在本院有一定的流行,应密切监测其耐药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金属酶、整合子和外排泵在铜绿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耐药中的作用。方法对42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法检测MIC值,双纸片扩散法测金属β-内酰胺酶(MBL),PCR扩增整合子并测序基因盒,real-time PCR检测oprM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外膜蛋白。结果亚胺培南耐药率高达45.23%,美罗培南耐药率71.42%;检出有22株产MBL;Ⅰ类整合子检出率52.30%,携带dhfrⅫ-orfF-aadA2和aacA4-blaVIM-4两种类型的基因盒组合形式;oprM基因高表达细菌是低表达细菌的3.56倍;25株高表达MexAB-OprM外膜蛋白。结论金属酶、整合子均不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原因,MexAB-OprM高表达致美罗培南耐药。各种耐药机制相互影响,并相互协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淮北地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K-B法和MIC法检测25株临床分离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PCR法检测外膜蛋白OprD2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s)耐药相关基因(IMP、VIM、SPM、GIM)。结果 25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15株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缺失率60%;5株产金属酶,检出率20%(4株产VIM-2,1株产IMP-1);未检出SPM-2、GIM基因。结论淮北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外膜通道蛋白OprD2缺失与产金属酶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D2(OprD2)的表达与亚胺培南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SDS-PAGE电泳法对提取出的106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外膜蛋白进行电泳,并利用水杨酸盐抑制实验确定OprD2的位置,通过凝胶成像系统成像并将其与敏感株比较进行分析。结果 106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有99株细菌缺失OprD2。结论 OprD2缺失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铜绿假单胞菌是人体的一种条件致病菌,目前在我国医院获得性感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其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逐年上升,这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认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β-内酰胺酶的水解作用、细菌外膜孔蛋白的通透性降低、作用靶位(如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主动外排系统高表达、生物膜的产生等[¨].本实验室前期对广州市收集的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这些菌株进行了OprD和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s,PBPs)这两方面的检测,以全面了解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及膜孔蛋白基因存在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本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共30株,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方法,分析20种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OXA-1群、OXA-2群、OXA—10群、PER、GES、VEB、CARB、IMI、VIM、SPM、GIM、SIM、DHA)和膜孔蛋白基因(OprD2)。结果3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TEM基因阳性28株,阳性率93.3%。CARB基因阳性1株,阳性率3.3%;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prD2缺失29株,阳性率96.7%。未检出其他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烟台地区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基因(TEM)和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prD2缺失株检出率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Opr)D2的缺失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的产生。方法2-巯基丙酸协同试验筛检产MBLs菌株,MBLs序列特异性引物PCR扩增MBLs基因,以及DNA测序以亚胺培南为水解底物测定MBLs活性;蛋白印迹法检测亚胺培南耐药株Opr的表达。结果34株亚胺培南耐药株中有5株(14.7%)产MBLs,其中有2株(5.9%)和3株(8.8%)分别产VIM-2和IMP-1型MBLs,β内酰胺酶活性测定显示这些菌株产生β内酰胺酶可水解亚胺培南,其水解活性可被EDTA所抑制。实时定量RT-PCR和蛋白印迹检测显示,28株(82.4%)表现为OprD2表达缺失,3株(8.8%)表现为OprD2表达降低,其余3株(8.8%)OprD2表达正常。其中5株(14.7%)产MBLs菌同时存在OprD2表达缺失。结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大多存在OprD2表达缺失或降低,在本地区存在产生VIM-2和IMP-1型的MBLs菌株。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泛耐药(pan-drug resistant,PDR)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方法以相应方法分别检测PDR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耐药机制:常见β内酰胺酶的表达,膜孔蛋白OprD的缺失,及耐药结节分化家族(RND)主动外排系统的激活。结果 20株PDR铜绿假单胞菌中,可检出的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16株(80%):产AmpCs酶菌株16株(80%),其中产超广谱AmpCs酶(extended-spectrum AmpCβ-lactamases,ESACs)12株(60%),产ES-BLs菌株14株(70%),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s)1株(5%);膜孔蛋白OprD呈不同程度缺失的菌株11株(55%);主动外排系统中MexA-MexB-OprM、MexC-MexD-OprJ、MexE-MexF-OprN、MexX-MexY-OprM呈过度激活的菌株分别为5株(25%)、3株(15%)、4株(20%)、1株(5%)。65%PDR铜绿假单胞菌存在2种或2种以上耐药机制,以高产β内酰胺酶合并膜孔蛋白OprD缺失最多见。结论高产AmpCs和(或)ESBLs,合并膜孔蛋白OprD的缺失或主动外排泵的激活,是PDR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与外排泵MexAB-OprM的相关性。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75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联合外排泵抑制剂MC207110进行外排泵表型的筛选;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MexAB-OprM融合蛋白结构基因mexA以及内参基因rpoD,并测定其mRNA的表达量,用PCR扩增MexAB-OprM相对高表达菌株的外排泵调节基因mexR、nalC和nalD,对扩增产物进行DNA双向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 75株铜绿假单胞菌中外排泵表型阳性菌株13株,其中10株细菌的MexAB-OprM相对表达量增高,此高表达MexAB-OprM菌株的调节基因mexR、nalC及nalD均阳性。其中9株菌nalC均发生第71位氨基酸突变(甘氨酸→谷氨酸)、8株菌同时还有第209位氨基酸突变(丝氨酸→精氨酸),仅发现1株菌nalD第158位氨基酸突变(苏氨酸→异亮氨酸),8株菌mexR发生突变。结论外排泵MexAB-OprM的高表达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MexAB-OprM的高表达与其调节基因突变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常规药物敏感性试验时,同步检测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选取临床分离对亚胺培南耐药的46株铜绿假单胞菌,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二维试验分别检测其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基因型及表型,表型检测时以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ATCC 27853)、亚胺培南纸片为抗菌药物的底物。结果亚胺培南耐药的46株菌中,PCR检测膜孔蛋白基因OprD2缺失菌株7株,检出率为15.2%;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blaIMP阳性菌株9株,检出率为19.6%;blaVIM阳性0株,检出率为0%。二维试验检测产碳青霉烯酶菌株15株,阳性率为32.6%,金属p.内酰胺酶基因blaIMP阳性菌株9株,全部阳性。膜孔蛋白基因OprD2缺失7株菌中,二维试验阴性6株。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主要由产酶及膜孔蛋白缺失引起,二维试验操作简便,可与常规的纸片琼脂扩散法药物敏感性试验同步进行,结果易于判读,可在各级临床细菌室操作。  相似文献   

17.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及其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征,并研究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Micro-Walkaway-40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应用PCR法对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相关基因(IMP、VIM、GIM、OXA)和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进行检测,琼脂稀释法检测氰氯苯腙(cccp)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MIC的影响。结果 65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舒普深、特治星、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8.5%、43.1%和44.6%,对头孢他啶、马斯平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0.8%、53.8%和55.4%;65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IMP阳性11株(16.9%)、VIM 4株(6.2%),oprD2基因缺失5株(7.7%),其余耐药基因未检出;CCCP检测阳性时,亚胺培南的MIC值下降,提示存在主动外排机制的菌株7株(10.8%)。结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现象较为严重,其耐药机制主要与细菌产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细胞主动外排机制以及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2004年11月~2005年4月从临床上分离的17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6种β-内酰胺酶基因的检测。结果17株菌中检出TEM基因为8株(47.1%),VIM、OprD2基因均为2株(11.8%),而IMP、SHV、OXA基因均为阴性。结论我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酶基因主要是TEM基因,其次为VIM基因,OprD2缺失阳性率低,提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机制不是单一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孔蛋白OprD2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关系.方法 琼脂稀释法测定14种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PCR扩增oprD2编码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观察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OprD2的变化,比较敏感株和耐药株外膜蛋白的差异,统计分析采用均数t检验.结果 141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具3种模式,以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同时耐药(IMPRMEMR)为主,占66.7%;亚胺培南耐药和美罗培南敏感(IMPRMEMS)占32.6%;亚胺培南敏感和美罗培南耐药(IMPSMEMR)仅占0.7%.PCR扩增141株耐药株oprD2编码基因结果136株耐药株oprD2编码基因发生显著变异,变异位点呈现多样性.其中34株细菌的oprD2编码基因存在大片段缺失,6株的oprD2编码基因中有插入片段,96株有小片段缺失或不同位置的多个点突变.另4株产金属酶菌株及1株亚胺培南敏感(美罗培南耐药)株的oprD2编码基因未发现异常.对其中16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10株IPMRMEMR和5株IPMRMEMS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均存在分子量46 000 u处的OprD2蛋白减少,而1株IMPSMEMR株OprD2蛋白带未见异常.结论 oprD2编码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可能是导致外膜蛋白OprD2缺失或减少的分子基础,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尤其是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该院近3年来感染患者胸腔积液培养所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表型,并检测相关耐药基因,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法国梅里埃Bact/ALERT 3D120型血培养仪培养胸腔积液标本。西门子MicroScan WalkAway 96微生物鉴定系统和进行药敏试验。亚胺培南-EDTA双纸片法检测金属酶。PCR检测耐药基因(OprD、VIM和IMP)。结果 38株铜绿假单胞菌中14株对亚胺培南耐药,其中有2株为多重耐药株,4株产金属酶。14株耐药株中OprD基因PCR检测发现两株缺失,而IMP、VIM金属酶基因检测结果有2株为阳性。结论胸腔积液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耐药机制包括产金属酶(VIM和IMP基因)和OprD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