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率及乙型肝炎E抗体(HBeAb)转换率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CHB患者均分为2组,均予以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观察组采用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点的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HBeAb转换率、病毒学突破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6、12、24周后,2组血清AL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0. 05),但2组间血清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12、24周后,观察组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HBeAb转换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治疗12、24周后病毒学突破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24周后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0. 05);观察组治疗24周后INF-γ、IL-6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CHB患者疗效良好,可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协同发挥抗病毒作用,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替诺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72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使用替诺福韦酯治疗,对照组使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HBeAg转阴率、HBV DNA转阴率比较无显著性显著(P>0.05);两组治疗12个月后HBV DNA转阴率比较无显著性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HBeAg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HBV-DNA定量比较无显著性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HBV-DNA定量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肝功指标比较无显著性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ALT、AST、TBi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应用替诺福韦酯治疗效果相对更为理想,可有效提升HBeAg转阴率,保护肝功能,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120例CHB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观察组给予替诺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影响CHB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8、72周HBeAg定量水平均低于24周时,HBs Ag消失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24周时,治疗72周时HBeAg定量水平均低于48周时,HBs Ag消失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48周时,且同期观察组HBeAg定量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Bs Ag消失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抗-HBc、基因型是CHB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1)。结论替诺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CHB临床疗效显著,可提高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抗-HBc为阴性、基因型为C型是影响CHB疗效的危险因素,应注重并提前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扰素α-2b联合阿德福韦酯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6年4月该中心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0)和观察组(n=70)。对照组采用干扰素α-2b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采用酶联免疫试验检测两组血清γ干扰素(INF-γ)及白细胞介素(IL)-21水平,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NF-γ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IL-2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乙型肝炎e抗原转阴率、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转阴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干扰素α-2b和阿德福韦酯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单个核细胞(PBMC)内HBV-DNA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恩替卡韦片0.5mg/d治疗,对照组予拉米夫定100mg/d治疗.检测治疗后12、24及48周血清及单个核细胞内HBV-DNA水平.结果 治疗48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HBV-DNA阴转率为82.7%,对照组为51.9%(P<0.05);PBMC内HBV-DNA阴转率,观察组为57.7%,对照组为31.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血清及单个核细胞内的乙型肝炎病毒,恩替卡韦均具有较强的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其疗效优于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6.
王聪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5):2581-2582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不规范停用恩替卡韦复发后再次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4年2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不规范停用恩替卡韦复发患者与同期住院治疗的60例初发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第4周生化学复常率为10.00%(6例),第12周生化学复常率为51.67%(31例),第48周复常率为83.33%(50例),其中第4周生化学复常率低于对照组(P0.05),其它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第4周、第12周和第48周HBV-DNA转阴率分别为85.00%(51例)、100.00%(60例)、100.00%(60例),其中两组第4周与第12周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BeAg转换率、HBsAg滴度下降50%比率分别为63.33%(38例)、20.00%(12例),各项数据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显著不良反应。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不规范停用恩替卡韦复发后再次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疗效显著,可促进HBV-DNA转阴,安全性高,但肝功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恩替卡韦(ETV)与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的86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43例,A组采用ETV治疗,B组采用TAF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病毒转阴率[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率]、肝功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血清学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40/43),A组为72.09%(3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分别为95.35%(41/43)、34.88%(15/43),A组分别为79.07%(34/43)、11.63%(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ALT、TBil、AST水平低于A组,HA、LN水平低于A组(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0):3574-3575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阿德福韦酯片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HBV-DNA)转阴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片,观察组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阿德福韦酯片。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2周、24周时肝功能及HBV-DNA转阴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周时的HBV-DNA转阴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4周时的HBV-DNA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阿德福韦酯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肝功能,促进HBV-DNA转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替诺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6月于河南省固始县中医院就诊的CHB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9例)与观察组(29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替诺福韦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柴芍六君子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转阴率、核心抗原(HBeAg)转阴率、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细胞免疫功能指标、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透明质酸(HA)、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白蛋白(ALB)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D8+及血清TGF-β1、TNF-α、HA、AST、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HBV-DNA转阴率、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替诺福韦酯治疗CHB可显著提高患者ALT复常率、HBV-DN...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探讨α-干扰素(α-IFN)联合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自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接受治疗的CHB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96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单独使用α-IFN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ETV治疗。对两组治疗12周、24周、48周的病毒学完全应答率及治疗24周后HBe Ag转阴率、HBV-DNA不可检测率和ALT复常率进行比较,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12周、24周、48周的病毒学完全应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观察组HBe Ag转阴率、HBV-DNA不可检测率和ALT复常率分别为58.3%(28/48)、64.6%(31/48)和66.7%(32/48),对照组分别为39.6%(19/48)、41.6%(20/48)和45.8%(22/48),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热、脱发、消化道症状及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α-IFN联合ETV治疗CHB可以明显控制CHB症状,疗效显著,是治疗CHB安全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治疗HBeAg阳性初治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血清HBV DNA及ALT的影响。方法将94例于我院就诊的HBeAg阳性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依照随机数字法分为T组和E组各47例。所有患者均行饮食指导、保肝等基础治疗,T组在其基础上给予TDF(替诺福韦)口服,E组给予ETV(恩替卡韦)口服。对比2组用药前后不同阶段血清HBV DNA及ALT水平、HBV DNA转阴和HBe抗原转阴情况、ALT(丙氨酸转氨酶)复常率和用药安全性情况。结果 T组用药后不同阶段血清HBV DNA及ALT水平均低于E组(P0.05);用药1年后T组HBV DNA与HBe抗原转阴率均高于E组(P0.05),但2组间ALT复常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用药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替诺福韦治疗HBeAg阳性初治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血清HBV DNA及ALT水平,促进HBe抗原和乙肝病毒DNA的转阴,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序贯替比夫定及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对肝功能及血清病毒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该院收治的8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在常规保肝、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基础上观察组用序贯替比夫定治疗,对照组用序贯恩替卡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12、24、48和72周时肝功能、血清病毒学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观察组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清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Child-Pugh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同一时期比较,观察组ALT、TBil和Child-Pug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ALB、PTA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同一时期观察组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序贯替比夫定治疗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高于恩替卡韦,可有效促进肝功能快速恢复,血清病毒学指标转阴率,安全性更好,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α干扰素与恩替卡韦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先给予α-1b干扰素60μg/d皮下注射,隔日一次,治疗5个月;然后给予恩替卡韦口服0.5 mg/d联合α-1b干扰素60μg/d皮下注射1个月;随后单独给予恩替卡韦口服,0.5 mg/d,1次/d,治疗6个月。对照组单独给予同剂量恩替卡韦口服,连用52周。2组均随访6个月。比较治疗结束及随访结束,2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清学指标、病毒学相关标志物及肝功能。结果治疗结束,观察组总有效率(CR)56.36%,显著高于对照组27.27%(P0.01);观察组HBV DNA转阴率、Hbe Ag转阴率、Hbe Ab阳转率、AL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随访结束,2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结束时下降,但前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α干扰素与恩替卡韦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优于单用恩替卡韦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老年慢性乙型肝炎(CHB)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转阴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10例CHB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50例)与联合组(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联合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pegIFNα-2a。两组CHB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观测其HBsAg、HBeAg、HBV-DNA的转阴情况,并对影响老年CHB患者HBsAg、HBeAg、HBV-DNA转阴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HBsAg、HBeAg、HBV-DNA的转阴率分别为18.3%,15.0%,86.7%,显著高于常规组的4.0%,0.0%,54.0%(P均<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治疗前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1.5ULN和未使用干扰素治疗为影响老年CHB患者HBsAg和HBeAg转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患者治疗前ALT水平≥1.5 ULN和未使用干扰素治疗以及治疗的依从性差为影响老年CHB患者HBV-DNA转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egIFNα-2a联合恩替卡韦对老年CHB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改善其HBsAg、HBeAg、HBV-DNA的转阴情况;ALT水平、治疗的依从性等均能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与白细胞介素21(IL-21)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9例慢性乙肝患者,其中乙型肝炎(CHB)46例,乙肝后肝硬化(LC)41例,原发性肝癌(PHC)32例,同期选取35例肝功能检查表面抗体为阳性的健康正常者作为对照,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FQ-PCR)方法检测HBV感染者血清HBV DNA,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s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受试者血清IL-21及IFN-γ水平。结果 CHB、LC、PHC三组患者之间血清IL-21、IFN-γ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且三组HBV感染者血清IL-21、IFN-γ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阴性组血清IL-2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HBV DNA载量增加呈现明显升高趋势;阴性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HBV DNA载量增加呈现明显降低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L-21水平与HBV DNA载量呈较强正相关(rs=0.641,P0.05),IFN-γ水平与HBV DNA载量呈现负性相关(rs=-0.372,P0.05)。结论IL-21、IFN-γ与HBV感染者血清HBV DNA持续感染密切相关,推测IL-21、IFN-γ有望成为HBV感染者免疫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替诺福韦酯治疗妊娠24周后慢性乙型肝炎(乙肝)与母婴阻断的有效性.方法:从本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妊娠24周后慢性乙肝患者中选取80例,利用抽签分组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替比夫定治疗,给予观察组替诺福韦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LT、HBV-DNA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阿德福韦酯疗效欠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58例阿德福韦酯治疗效果欠佳CHB患者,依据后续治疗意愿分为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继续给予阿德福韦酯10mg/次,1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0.5mg/次,1次/d,口服。2组疗程均为48周。测定治疗12、24、48周后2组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白蛋白(albumin,ALB)及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计算GPT复常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转阴率、HBV-DNA突破率、HBeAg/HBeAb转换率。结果2组治疗12、24、48周后GPT、ALB、TBIL水平及GPT复常率、HBeAg/HBeAb转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2、24、48周HBV-DNA水平[(5.1±0.9)×103、(4.0±1.4)×103、(2.9±1.4)×103 copies/mL]低于对照组[(5.8±1.1)×103、(5.0±1.2)×103、(4.2±1.6)×103 copies/mL](P0.05),HBV-DNA转阴率(53.1%、71.9%、87.5%)高于对照组(24.0%、30.8%、26.9%)(P0.05);治疗12周2组HBV-DNA突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48周观察组HBVDNA突破率(0、0)低于对照组(15.4%、26.9%)(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9%)与对照组(19.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疗效欠佳CHB患者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可更好地抑制HBV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外周血细胞因子检测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取血制作标本并进行细胞培养.结果 观察组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L)-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γ干扰素(IFN-γ)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IL-10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内HBeAg阴性患者较HBeAg阳性患者的IFN-γ水平高(P<0.05),IL-4水平低(P<0.05).结论 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检测反映辅助T细胞(Th)1/Th2免疫应答平衡变化的外周血细胞因子,有利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氟替卡松鼻喷剂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浆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变应性鼻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使用氟替卡松鼻喷剂治疗,采用ELISA法对患者血浆细胞因子IL-4和IFN-γ水平进行检测,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浆细胞因子IL-4及IFN-γ水平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鼻痒消失时间、鼻塞消失时间、流涕消失时间及喷嚏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血浆细胞因子IL-4及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细胞因子IL-4及IFN-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与对照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氟替卡松鼻喷剂治疗效果理想,能降低血浆细胞因子IL-4及IFN-γ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对疾病疗效判断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溧阳市人民医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并以同期开展常规体检的8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开展血液相关检查以及细胞培养,观察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外周血细胞因子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患者的IL-4、γ干扰素水平与HBeAg阴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肝功能指标均获明显改善,IL-4与γ干扰素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需要确切的指标来指导治疗的开展以及效果的评价,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因子开展相关检测,可进一步确定Th1/Th2免疫应答的平衡状态,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