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标本存放温度和时间对血浆中抗凝蛋白活性的影响。方法用真空采血管采集住院患者空腹静脉血20例,无黄疸、脂血、溶血,即刻以3 000r/min离心10min,上机测得的结果与在室温(20~25℃)、4℃和-20℃放置4h、12h、24h、7d、14d的血浆标本测得的结果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在室温下保存ATⅢ、PC活性24h内均无明显变化,仅PS活性明显降低,7d和14d时检测抗凝蛋白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在4℃放置7dATⅢ、PC活性有所降低,但与即时活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S活性明显下降(P0.05),14d时三者活性均明显下降(P0.05);在-20℃保存14d甚至更长时间抗凝蛋白活性均无明显降低。结论为保证抗凝蛋白活性,血液标本应置于低温保存并尽快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抗凝蛋白缺陷与不明原因的反复自然流产(RSA)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血液凝固法、发色底物法检测102例RSA患者和36例经产健康体检妇女血浆中蛋白S(PS)、蛋白C(PC)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活性水平.结果 RSA组PS、PC及AT-Ⅲ缺陷的发生率分别为28.4%、1.9%及21.2%,PS缺陷及AT-Ⅲ缺陷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缺陷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A晚期流产组(孕周大于或等于12周)的PS和AT-Ⅲ缺陷发生率分别为48.9%和35.6%,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RSA早期流产组(孕周小于12周)的PS和AT-Ⅲ缺陷发生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凝蛋白缺陷可能与RSA的发生,特别是晚期流产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血栓性疾病患者抗凝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栓性疾病患者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AT)活性水平检测在排除常见获得性血栓危险因素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85例血栓性疾病患者与50名正常健康对照者血浆PC、PS、AT活性水平,并作比较分析.结果 85例血栓性疾病患者中位年龄42(17~69)岁.其中≤45岁者60例(70.6%).动脉血栓组和静脉血栓组患者PC、PS、AT活性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复发组PC、PS、AT平均活性低于初发组(P<0.01);年龄≤45岁患者组PC、PS、AT平均活性低于45岁以上组(P<0.01).共有26例(30.6%)患者存在抗凝蛋白活性降低;PS活性降低的发生率最高(10.6%),其次为PC活性降低(8.2%),AT活性降低和联合活性降低(各占5.9%).结论 无明确常见获得性血栓危险因素的血栓患者发病年龄较轻,且普遍存在抗凝蛋白水平低下;抗凝蛋白活性降低不仅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有关,而且与血栓复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系统的动态变化监测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HD)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对152例CAHD患者(CAHD组)及4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性(TAFI:A)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AHD组患者治疗前血浆ATⅢ、PC水平明显降低(P<0.05),PAI-1、TAFI:A水平明显升高(P<0.05);CAHD组患者治疗后,仅血浆P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ATⅢ、PC、PAI-1、TAFI:A水平检测应用于CAHD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测定活化蛋白C抵抗(APCR)对老年慢性梗阻肺病(COPD)患者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凝血酶原片段1+2(F1+2)、纤维蛋白肽(FPA)、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蛋白C抗原(PC:Ag);以发色底物法测定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采用CA-700血液凝固仪测定活化蛋白C抵抗性、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蛋白C活性(PC:A)。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慢性梗阻性肺病患者组F1 2、FPA、SFMC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AT-Ⅲ及PC的活性和抗原水平显著降低(P<0.01)。t-PA水平显著降低(P<0.01),PAI水平显著增加(P<0.01),提示凝血系统显著活化,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明显减低。COPD患者组中,与APCR正常的患者比较,APCR阳性的患才F1+2、FPA、SFMC、PAI水平明显增高(P<0.01),AT-Ⅲ及PC的活性和抗原水平显著降低(P<0.01),t-PA水平明显减低(P<0.01),提示APCR阳性的COPD患者的血栓前状态较APCR正常的COPD患者更为显著。结论 活化蛋白C抵抗可造成慢性梗阻性肺病患者凝血系统功能显著增强,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显著减弱,导致患者已经存在的血栓前状态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标本溶血对常规凝血试验(包括PT、APTT和Fbg)和纤溶标志物(包括D-dimer和FDP)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对48例溶血标本和2h内(平均65min)重新采集的未溶血配对标本分别进行常规凝血试验和纤溶标志物测定;另对30例未溶血标本体外机械诱导溶血,分别于溶血前后进行常规凝血试验和纤溶标志物测定。结果对于临床溶血和未溶血配对标本,PT、APTT、Fbg、D-dimer和FDP在两者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对于诱导溶血标本,诱导溶血前后PT、APTT、Fbg和FDP均无显著性差异;诱导溶血后较溶血前D-dimer降低(361.10±493.40VS 396.37±494.47μg/L,P0.001)。以上参数结果在溶血和未溶血标本之间,Pearson相关分析均呈高度相关(r均0.97,P均0.001),Bland-Altman图均显示一致性良好。以上参数改变值和溶血程度均不相关(P均0.05)。结论标本溶血对常规凝血试验和FDP的测定结果无明显影响,体外机械诱导溶血对D-dimer测定结果造成较小的负性影响,但不影响临床决定。应对拒收溶血标本用于常规凝血测试的规定进行再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活化蛋白C抵抗(APCR)对老年慢性梗阻性肺病(COPD)患者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凝血酶原片段1+2(F1+2)、纤维蛋白肽A(FPA)、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蛋白C抗原(PC:Ag);以发色底物法测定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采用CA-7000血液凝固仪测定活化蛋白C抵抗性、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蛋白C活性(PC: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性梗阻性肺病患者组F1+2、FPA、SFMC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AT-Ⅲ及PC的活性和抗原水平显著降低(P<0.01).t-PA水平显著降低(P<0.01),,PAI水平显著增加(P<0.01),提示凝血系统显著活化,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明显减低.COPD患者组中,与APCR正常的患者比较,APCR阳性的患者F1+2、FPA、SFMC、PAI水平明显增高(P<0.01),AT-Ⅲ及PC的活性和抗原水平显著降低(P<0.01),t-PA水平明显减低(P<0.01),提示APCR阳性的COPD患者的血栓前状态较APCR正常的COPD患者更为显著.结论活化蛋白C抵抗可造成慢性梗阻性肺病患者凝血系统功能显著增强,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显著减弱,导致患者已经存在的血栓前状态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血、晚血、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抗凝血及纤溶功能。方法收集血防站诊治的慢性、晚期血吸虫病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各5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和分析血浆凝血功能(PT、APTT、TT、Fg)、抗凝血功能(AT-Ⅲ、PC、PS)及纤溶功能[纤溶酶原(PLG)、D-二聚体(D-D)]。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⑴慢血组凝血功能(PT、APTT、TT、Fg)差异无显著性,抗凝血功能(AT-Ⅲ、PC、PS)差异有显著性,纤溶产物D-D水平差异有显著性而PLG无统计学差异;⑵晚血组PT、TT、Fg差异有显著性而APTT差异无显著性,抗凝血功能(AT-Ⅲ、PC、PS)和纤溶功能(PLG、D-D)差异有显著性;⑶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组凝血功能、抗凝血和纤溶功能差异均有显著性;2、慢血组与晚血组比较:PT、TT差异有显著性而APTT、Fg差异无显著性,AT-Ⅲ、PC差异有显著性而PS差异无显著性,D-D、PLG差异有显著性;3、慢血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凝血功能和抗凝血功能差异非常显著,纤溶功能PLG差异非常显著而D-D差异无显著性;4、晚血组和肝硬化组比较:凝血功能除TT差异无显著性外PT、APTT、Fg差异有显著性,抗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差异有显著性;5、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比较:TT、Fg差异无显著性而PT、APTT差异有显著性,抗凝血功能和D-D差异有显著性,PLG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慢血、晚血、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抗凝血和纤溶功能紊乱,且凝血、抗凝血及纤溶指标的检测有助于监测慢血、晚血、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病情的出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血浆中部分抗凝和纤溶物质与其止凝血障碍的关系。方法在STAGO-STA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79例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和60名正常对照的血浆蛋白C(PC)、蛋白S(PS)、抗凝血酶(AT-)、纤溶酶原(PLG)和抗纤溶酶(AP)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肾病综合征患者PC、PLG活性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PS和AT活性降低(P<0.01),有显著性差异;AP升高,与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异。慢性肾炎患者PC升高(P<0.05),PLG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S和AT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P无变化。结论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亢进和纤溶亢进,测定抗凝和纤溶系统的一些项目可帮助了解疾病的进展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蛋白C(PC)、蛋白S(PS)以及抗凝血酶Ⅲ(AT-Ⅲ)与急性脑梗死(ACI)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ACI患者100例为观察组,按照梗死严重程度、合并颈动脉病变情况、治疗阶段分为不同亚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PC、PS以及AT-Ⅲ水平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PC、PS以及AT-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梗死严重程度亚组PC、PS以及AT-Ⅲ水平比较,重度亚组低于中度亚组,中度亚组低于轻度亚组(P<0.05);不同颈动脉病变亚组PC、PS以及AT-Ⅲ水平比较,颈动脉斑块亚组低于颈动脉增厚亚组及正常亚组(P<0.05);不同治疗阶段亚组PS与AT-Ⅲ水平比较,急性期亚组低于恢复期亚组,恢复期亚组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期亚组PC水平低于恢复期亚组及对照组(P<0.05);ROC曲线显示,PC、PS以及AT-Ⅲ诊断ACI的AUC分别为0.760(95%CI:0.679~0.841)、0.822(95%CI:0.745~0.899)、0.797(95%CI:0...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危重症血栓性疾病患者的凝血标志物的变化,分析其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探讨凝血标志物对危重症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意义。方法:检测38例危重症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栓组)和81例疾病未发生血栓的患者(对照组)的凝血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溶解产物(FDP)和炎性因子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以及白介素-6(IL-6)的水平,分析其变化及相关性。结果:血栓性疾病组凝血标志物TM、TAT、PIC、D-D和FD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PAI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性疾病组炎性因子PCT、CRP和IL-6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凝血标志物TM与炎性因子PCT、CRP、IL-6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88,0.249,0.270(P0.05)。结论:危重症血栓性疾病患者存在有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活化,同时伴有全身炎症反应水平明显增高。炎症反应与血栓形成之间存在网络关系,凝血因子和炎性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发挥促凝和促炎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LDVT)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各项指标 ,探讨高凝状态在LDVT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指导临床采用合理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 :以 74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 ,测定 74例LDVT患者的血小板数量 (BPC)、血小板聚集率 (PAgT)、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 (GMP - 14 0 )分子数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g)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含量 ;抗凝血酶III活性 (AT -IIIA)、蛋白C活性 (PC)、总蛋白S含量 (PS) ;纤溶酶原 (PIg)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PA -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LDVT患者的PAgT、GMP - 14 0分子数明显升高 (P <0 .0 5 ) ;PT、TT、APTT、AT -IIIA、PC、PS、PIg活性、tPA -A水平均明显降低 ;而Fg、VWF及PAI- 1含量均明显增高 ,与正常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 (均P <0 .0 0 1)。结论 :血液凝血、抗凝和纤溶活性异常所致的高凝状态在LDVT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临床应采用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联合指导LD VT的防治 ,以取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普通冰冻血浆(FP)和新鲜冰冻血浆(FFP)中血浆组分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提供的FP和FFP各20份,血浆融化后即刻分别检测凝血因子、纤溶系统及抗凝蛋白指标等12种血浆组分,即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凝血因子Ⅴ(FⅤ)活性、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活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活性、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蛋白C(protein C,PC)、蛋白S(protein S,PS),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FFP相比,FP中APTT明显延长(t=3.428,P<0.01),PT延长(z=-2.140,P<0.05),FⅧ活性明显降低(t=-3.372,P<0.01),但均在参考区间内;PS活性降低(t=-2.458,P<0.05);两种血浆中其余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FFP相比,FP缺乏某些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但可替代FFP应用于部分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检测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和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冠心病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临床确诊的冠心病(CHD)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4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9例,并选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STA-R全自动凝血仪分别测定上述项目的血浆含量和活性,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MI组较UAP组、SAP组及对照组,血浆AT-Ⅲ、PC 、PS活性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Fg、FDP、D-D含量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UAP组较SAP组及对照组,血浆AT-Ⅲ、PC 、PS活性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Fg、FDP、D-D含量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SAP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浆AT-Ⅲ、PC 、PS活性和Fg、FDP、D-D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纤溶系统失衡,其中AMI和UAP患者存在异常激活的高凝状态.其发病机制可能有血栓因素的参与,联合测定上述标志物,有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临床分型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 C(PC)和蛋白 S(PS)活性动态变化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对126例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发病时间和梗死范围分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浆中 AT-Ⅲ、PC 和 PS 的活性,并分析其活性变化与脑梗死年龄、发病时间及梗死范围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期青年组的 AT-Ⅲ、PC、PS 活性低于急性期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急性期 AT-Ⅲ、PC、PS 活性低于恢复期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恢复期AT-Ⅲ和 PS 活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恢复期 PC 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研究发现,AT-Ⅲ、PC、PS 活性在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间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T-Ⅲ、PC、PS 活性降低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特别与45岁以下青年人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观察其活性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病情的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与抗凝指标在慢性肝衰竭患者中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慢性肝衰竭患者120例纳入观察组,并给予治疗。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120例纳入对照组。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健康体检者体检时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mL,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蛋白C活性(PC∶A)、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凝血因子Ⅴ(FⅤ)、人凝血因子Ⅶ(FⅦ)、人凝血因子Ⅷ(FⅧ)、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中纤溶酶原(PLG)水平,分析以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PT、APTT、FⅧ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TA、FⅤ、FⅦ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T、APTT、FⅧ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PTA、FⅤ、FⅦ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观察组PC∶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AT-Ⅲ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C∶A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AT-Ⅲ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前观察组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L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D-D水平低于治疗前,但高于对照组(P0.05);PLG水平高于治疗前,但低于对照组(P0.05)。FⅤ分别与PT、PTA、APTT、PLG、PC∶A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FⅦ分别与PTA、PT、APTT,PLG分别与AT-Ⅲ、FⅤ、FⅧ、PTA、PT、APTT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肝衰竭患者的凝血、纤溶与抗凝指标关系复杂,治疗前后检测这些指标能有效指导诊断,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抗凝系统功能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84例AECOPD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4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凝血-纤溶-抗凝系统功能,对比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水平。结果观察组凝血四项检测指标PT、APTT、TT和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DP和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AT-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COPD患者常存在较为明显的凝血-纤溶-抗凝功能系统失衡状态,故在AECOPD患者治疗中需密切监测凝血、纤溶、抗凝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敏感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147例健康体检者(男性77例,女性70例)和1041例肺癌患者(男性827例,女性214例)的血浆标本,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Sysmex CS-2000i和Stago Evolution,对凝血功能指标PT、INR、FIB、APTT、APTT-RAT、TT、TT-RAT、D-Dimer、ATⅢ、FDP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各项指标。结果肺癌患者组与健康体检者组比较,PT、INR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肺癌患者组的FIB、D-Dimer、ATⅢ、FDP结果较健康体检者组明显增高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肺癌患者组的APTT、APTT-Rat、TT、TT-Rat结果较健康体检者组明显缩短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10项凝血功能指标中,FIB、APTT、APTT-RAT、TT、TT-RAT、D-Dimer、ATⅢ、FDP指标在肺癌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可作为判断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试剂、报告方式对凝血酶原时问(PT)测定结果的影响,以及标本自身因素对仪器测定PT的影响.方法采用两种不同国际敏感度指数(ISI)试剂,测定正常、异常两组标本,结果用秒数、凝血酶时间比值(PTR)、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表达,对检测结果做统计学分析.另用梯度溶血、黄疸、脂血标本观察仪器测定PT的干扰情况.结果两种试剂检测抗凝疗法病人血浆时,秒数和PTR差异显著(P<0.05),而用INR表达的结果则无显著差异(P>0.05).中度以上的溶血、黄疸、脂血标本干扰仪器测定.结论监测抗凝药物治疗时,应用INR方式报告PT值,尽量采用ISI接近1.0的试剂,中度以上的溶血、黄疸、脂血标本最好用手工法测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不同肿瘤患者血浆中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的活性及含量,探讨三者在肿瘤患者中的关系。方法采用法国Stago公司STAR全自动血凝仪对636例肿瘤患者(包括急性白血病、肝癌、肺癌、肠癌、乳腺癌)、6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ATⅢ、FDP、DD的活性及含量的检测,并统计分析、比较其结果。结果对于ATⅢ活性,肝癌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于 FDP 和 DD 含量,肿瘤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于FDP,急性白血病、肝癌和肺癌与其它肿瘤患者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肿瘤患者血浆中ATⅢ、FDP、DD的活性及含量与肿瘤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定期监测ATⅢ、FDP、DD的活性及含量对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评估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