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瑛扬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8):1620-1621
目的观察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3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给予颈椎前路和后路入路联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评价手术前后脊髓损伤程度、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32例患者治疗后Franke1分级平均提高1~2级,D~E级所占比例为62.5%,显著高于治疗前的水平(34.4%),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SIA评分为(79.48±17.61)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的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椎体复位、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椎间高度恢复均效果理想,随访未出现并发症。结论颈椎前后联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蒋海涛 《现代养生》2022,(2):165-167
目的 针对重度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实施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分析.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骨科2015-2020年收治的120例重度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基本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实施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比...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本组患者均予以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比较本组手术前后有效性指标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后Cobb’s角与伤椎前缘高度均显著低于术前,比较差异具统计意义(P〈0.05);本组32例患者神经功能上升0级1例,上升1级12例,上升2级及以上17例。结论: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显著,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且固定可靠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近远期效果。方法采用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治疗82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查患者的伤椎楔变角、伤椎前缘高度、Cobb’s角、伤椎与上位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6个月、12个月以及24个月,各观察指标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24个月比较,各观察指标改善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有利于伤椎的复位及增强前柱的稳定性,近远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手术入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2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收治的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3例。对照组采用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和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体总融合率和椎体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术后颈脊髓神经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在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中效果显著,能对患者椎体功能进行改善,对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起促进作用,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骨科自2010年3月—2011年3月通过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4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5例患者手术后无伤口感染、局部血肿形成,随访1年内经X线照片检查,未发现内固定材料断裂、松动情况。结论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是一种相对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手术后并发症好、疗效肯定的技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在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32例经影像学诊断的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给予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根据椎体复位的程度及椎管骨块占位情况选择病例行椎板减压、植骨融合.结果 术后随访12~29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椎体高度完全恢复者28例,占87.5%,3例部分恢复,占9.4%;1例未恢复,占3.1%.Cohb角由术前平均27.5°(100°~41°)矫正到术后平均4°(0°~10°).术后CT复查椎管容积明显扩大.ASIA分级C、D级患者均有1~2级的恢复.随访时X线片与术后即时复查的X线片比较,椎体前缘高度无明显丢失.结论 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可以有效地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应掌握适应证、熟悉相关的器械和操作步骤,进行有效固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中上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9例中上胸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AO骨折分类:B2型13例,C2型6例,脱位均为前脱位。脊髓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7例,C级4例,D级3例。结果其中5例术前Frankel分级为A级者无改善,B级7例中5例有1级改善,2例无变化,C级4例中1例恢复至E级,另3例恢复至D级,D级3例恢复至正常。术后脊椎序列恢复正常,随访表明,植骨融合,内固定稳定。结论中上胸椎骨折脱位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脊髓损伤严重,多合并肋骨骨折及血气胸。如果病情允许,应尽早手术治疗,恢复脊柱序列及稳定性,为患者最大限度恢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疾患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7月至2008年5月采用后路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疾患共9例患者,其中颈椎骨折脱位5例,颈椎退变失稳1例,连续性后纵韧带骨化1例,椎管内占位1例,颈椎畸形1例.术中在直视下行置钉,C型臂X线机透视下调整,复位固定,椎板后弓植骨.结果 9例患者共置入48枚螺钉,均成功置入,无明显神经血管损伤,复位固定满意,术后随访3~12个月,9例患者植骨均骨性愈合,X线正侧位片显示椎弓根螺钉固定牢靠,未见断钉、松动、退钉以及再移位等情况,除1例Frankel A级脊髓功能未恢复外,其余病例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颈椎具有利于植骨融合、固定牢靠、创伤小、术后生理曲度维持稳定、功能恢复良好、安全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朱锋辉 《现代保健》2011,(36):24-25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6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接受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患者,观察其术前、术后Frankel分级、视觉模拟评分、患者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s角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Frankel分级、视觉模拟评分、患者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s角均明显改善(P〈0.05),随访1年发现患者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s角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高斌 《现代保健》2011,(32):119-121
目的探讨无脊髓损伤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治疗。方法1998年7月~2010年12月本院共收治46例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或骨折脱位患者,新鲜损伤43例,陈旧性损伤3例,其中4JD例手术治疗,6例保守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3个月,症状均获得改善,36例完全恢复,7例残留手指麻木,3例颈椎旋转活动受限,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维持良好。结论对于无脊髓损伤的稳定性上颈椎骨折脱位行牵引、制动、复位和固定;而不稳定性上颈椎骨折脱位应选择手术治疗。对于无脊髓损伤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宜早期手术治疗,尽早复位及固定并行融合手术,手术方式以前路手术为主,有小关节绞锁复位困难时要先后路解锁,再前路固定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对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起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骨折脱位并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对2005.03~2006.12收治的9例颈椎骨折脱位并颈脊髓损伤病人采取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后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减压/椎板切除减压,前路行椎间盘切除/椎体切除、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结果]8例骨折脱位均获得完全复位,1例反屈畸形得到纠正。前路钢板及螺钉未见松动、断裂、移位,本组术中无神经、血管、气管及食管损伤,术后未出现与呼吸道相关的并发症,未出现与手术固定技术相关的并发症。本组9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月。椎间植骨3月后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前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3例,D级1例。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2例由B级恢复到C级,2例由B级恢复到D级,1例由B级恢复到E级,2例由C级恢复到D级,1例由C级恢复到E级,1例由D级恢复到E级。[结论]对于颈椎骨折脱位并颈脊髓损伤,脊髓前后方均受到压迫时,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能达到减压充分、稳定脊柱、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彭东升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3):1135-1136
目的 对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52例,将这52例骨折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均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而对照组则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椎体变化情况,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康复情况.结果 术前两组的椎体前后缘平均高度、椎体横截面均无明显差别,术后两组患者三组参数指标均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只得在临床实践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笔者所在医院自2001~2008年6月采用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4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38例,女8例,年龄20~48岁,平均32.6岁,受损原因:高出坠落24例,重物砸伤12例,车祸伤10例。损伤节段:T12 10例,L1 20例,L2 14例,L3 2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救治方法与效果。方法通过183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急救回顾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通过有效、正确的急救处理措施,控制了并发症及继发损伤的发生。结论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救治中必须重视每一个救治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方式在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病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病例临床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实施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术前、术后2周Cobb角及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进行对比,评估此种术式疗效及应用价值.结果:本组病例手术时间(186.5±23.1)min;术中出血量(864.5±124.1)ml,随访时间(6.8±1.2)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血管、神经损伤或椎弓根置钉位置出错等,未出现切口感染、内固定物松动、脱落或断裂等并发症.术后2周Cobb角较术前大幅度降低,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均较术前大幅度升高,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实施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仅能够显著改善Cobb角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恢复脊柱功能,还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脊椎骨折患者运用经皮微创与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两种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38例(2019年5月-2021年5月)脊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数字1∶1分组形式分两组,其中19例采用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19例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指标统计学差异存在(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较高,数据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皮质醇、椎体前缘高度比、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对、Cobb角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对比价值(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皮质醇、椎体前缘高度比、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对、Cobb角各项指标更优,组间对照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观察组5.26%,并发症对照组26.32%,两组数据对比统计学价值存在(P<0.05)。结论脊椎骨折患者选择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效果更优,安全性良好,术后恢复速度较快,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分析胸腰段骨折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过程中失效的原因。方法 1996年8月~2004年8月应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82例,其中18例出现内固定失效。研究探讨引起内固定失效的因素。结果 18例内固定失效病例中,同时断钉断棒2例,单纯断钉8例(钉根部),Dick侧块松动5例(二次手术探查证实),椎弓根钉突破终板进入椎间隙3例。断钉节段:胸11 2例;胸12 1例;腰1 4例;腰2 2例;腰3 1例。发现内固定失效时间在术后2~18个月。结论 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失效是一个复杂问题,总体失效因素包括医源性因素、内固定物本身因素和患者自身因素。  相似文献   

20.
胸腰椎骨折在创伤骨折中约占3%~5%,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近年来采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复位满意,固定坚强,早期可下床锻炼等优点。自2003—2008年笔者所在科室用AF钉、RF钉、GSS钉等椎弓根钉系统治疗58例胸腰椎骨折,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