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9):1751-1755
[目的]比较观察研究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为微型钛板组16例,对照组为传统单开门组16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症状改善情况JOA评分,末次随访术后椎板开门角度,术后测量颈椎曲度(颈椎侧位X线片上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之间夹角)的改变,以及轴性症状发生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情况。[结果]经术后6个月2年的随访,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60.5%±17.0%,传统单开门组为58.2%±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为(42.3±3.5)°,传统单开门组为(39.5±4.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8.5±4.8)°,与术前(18.2±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单开门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6.9±5.6)°,与术前(19.5±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为4/16,明显低于传统单开门组的9/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1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结论]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和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均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但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更有效防止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再关门,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和颈椎曲度的丢失,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微型钛板固定与传统缝线悬吊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51例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固定(A组),27例采用Centerpiece微型钛板固定(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JOA评分改善率、椎管开门幅度、颈椎曲度指数及颈椎活动度变化、轴性症状评分,并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5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A组12~20(14.56±5.67)个月,B组11~23(16.28±4.78)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及术后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6个月颈椎椎管开门幅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指数及颈椎活动度丢失B组小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轴性症状评分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缝线悬吊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都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开门法"门轴"固定的有效方法;微型钛板内固定能提供更稳定的即刻固定,减少术后颈椎曲度的丢失,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塑形指骨接骨钛板和Centerpiece钛板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疗效。方法 2009-07—2013-07间应用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随访的85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40例采用塑形指骨接骨钛板固定椎板,45例采用Centerpiece钛板固定椎板。回顾性分析两种椎板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术后6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且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JOA评分改善率及颈椎曲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塑形指骨接骨钛板组住院费用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塑形指骨接骨钛板和Centerpiece钛板固定椎板均能有效维持椎管的扩大状态。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手术操作简单,不增加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而指骨接骨钛板相对费用较低。在患者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Centerpiece钛板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一种较好的椎板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微钛板于开门侧固定椎板,对C_5神经根麻痹和椎板再关门的影响。方法 将105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微钛板于开门侧固定椎板的患者设为研究组;将89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日本骨科学会脊髓功能损害评分(JOA)、术后C_5神经根麻痹情况、颈椎病疗效评分、随访一年的椎板再关门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前、术后1周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3,t=1.613,P0.05);研究组术后1月、3月的JOA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93,t=7.880,P0.05)。研究组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7.62%(8/105),显著小于对照组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17.98%(16/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808,P0.05)。研究组颈椎病疗效总分(17.15±6.16)显著低于对照组(20.52±6.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55,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随访一年的椎板再关门发生率分别为0.95%(1/105)、4.49%(4/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68,P0.05)。结果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微钛板于开门侧固定椎板,可降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在不影响椎板再关门的情况下,改善症状,促进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行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探讨"开门侧"采用锚定法与Arch钛板固定的治疗疗效差异。方法自2013-07-2015-09,采用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90例CSM患者,其中53例"开门侧"以锚定法处理(A组),37例"开门侧"予以Arch钛板固定处理(B组)。对两组术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和术后JOA改善率、术后椎管扩大面积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且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改善率也较为相近(均为P0.05);但B组术后24个月的JOA评分改善率显著优于A组,且其术后3个月时的椎管扩大率仅丢失(1.7±0.6)%,显著低于A组的(8.5±10.9)%,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9例出现轴性症状(24.3%),B组仅出现4例(7.5%),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予以Arch钛板固定后,患者后期颈椎功能改善情况更佳,能显著减少轴性症状发生率,更好地保持椎管开门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12月采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微型钛板固定单开门椎板,其中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66.2±10.0岁)采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组),39例(男36例,女3例,年龄57.3±10.5岁)采用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传统组),收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随访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颈椎曲度、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等,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费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改良组平均手术费用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随访12~24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两组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JOA评分改善率改良组为(60.46±9.65)%,传统组为(46.41±24.3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改良组术后12个月时颈椎曲度丢失4.7°±1.9°,颈椎曲度指数丢失(3.09±.14)%,颈椎活动度丢失7.3°±2.3°;传统组颈椎曲度丢失8.9°±5.6°,颈椎曲度指数丢失(6.27±3.42)%,颈椎活动度丢失13.0°±3.9°,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改良组术后出现轴性疼痛症状患者3例,传统组为19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再关门发生,两组均无钛板、螺钉松动移位。结论:与颈椎后路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获得良好神经减压效果的同时,可减少手术费用,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有利于颈椎曲度和颈椎活动度的维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14-01-2015-07收治了37例多节段CSM患者,均予以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进行脊髓减压,术中对开门侧予以微型钛板进行刚性固定处理。观察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椎管容积扩大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1例术后发生轴性症状,均予以对症处理后好转,无C_5神经根麻痹发生;术后颈部疼痛、四肢感觉障碍、下肢肌力下降等症状体征均有明显缓解。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11-29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5),其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7.5±10.8)%;术后椎管矢状径均有显著性扩大(P0.01);但颈椎曲度并未见明显丢失现象(P0.05)。至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发生再关门现象。结论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CSM,其疗效可靠,开门侧固定稳妥,可有效扩大椎管容积、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微型钛板与改良锚定法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3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75例使用微型钛板行"开门"侧固定(A组),60例采用改良锚定法悬吊"门轴"(B组),对两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随访3个月。3个月时JOA评分改善率:A组为58.3%±10.0%,B组为57.1%±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轴性症状发生率:A组为37%(28/75),略低于B组的42%(25/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颈椎曲度:A组为19.1°±5.6°,与术前18.5°±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为17.3°±5.4°,与术前19.2°±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椎板开门角度:A组为43.2°±4.5°,B组为39.1°±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总活动度改善率:A组为82.36%,B组为74.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钛板内固定和改良锚定悬吊均可以有效防止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再关门,微型钛板法可获得术后即刻牢靠稳定性,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练,减少颈椎曲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01诊治的11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55例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观察组),55例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数,比较2组术后3、6、9、12个月JOA评分以及术后12个月伤椎Cobb角、CCI指数。结果 11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观察组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6、9、12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伤椎Cobb角、CC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术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有效保护神经功能、矫正伤椎Cobb角、促进颈椎曲度恢复,但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减少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微型钛板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摘要】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3月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5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其中20例患者使用微型钛板行“开门”侧固定(A组),另25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及JOA(17分法)评分,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夹角α(颈椎曲度),在末次随访时颈椎CT片上测量椎板开门角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中,比较3节段与5节段微型钛板固定的手术情况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7月-2018年3月采用该术式治疗的CSM患者73例,按微型钛板固定方式分成两组:A组43例,仅对C_3、C_5、C_7节段行微型钛板固定; B组30例,术中对C_3-C_7节段均行钛板固定。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医疗费用和临床疗效。结果与B组相比,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亦显著减少,手术费用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1年的JOA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但术后的JOA改善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3个月和1年的颈椎曲度显著小于A组(P0.05),组间颈椎活动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内的轴性症状分级和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钛板联合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CSM可取得良好疗效; 3节段"跳跃式"固定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并显著降低手术费用,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临床疗效,分析手术并发症的原因。方法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结合微型钛板治疗多节段CSM 38例,均采用颈椎后路C_3~C_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评分、颈椎曲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随访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颈椎活动度并分析术后并发症。结果 JOA评分[术前(7.1±0.9)比术后(3.6±1.2)]及VAS评分[术前(5.2±2.8)比术后(2.3±1.1)]较术前改善明显,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活动度无明显变化[术前(36.9±6.3)度比术后(32.7±2.4)度,P0.05];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例,术后第5天改善,发生C,神经根麻痹1例,于术后2个月改善,未发生脊髓损伤、钛板断裂、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是治疗CSM的一种可靠的方法,可以持续维持扩大椎管的管径,取得较好的远期临床疗效,并且有利于维持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微型钛板内固定与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LA椎板夹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7年9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微型钛板内固定术(31例)和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LA椎板夹内固定术(30例)治疗的MCSM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Cobb角、C2~7矢状位平衡(SVA)。结果双开门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引流量均低于单开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均显著改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颈椎Cobb角及C2~7 SVA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单开门组发生轴性疼痛9例,后凸畸形8例,C5神经根麻痹1例,血管损伤1例。双开门组发生轴性疼痛5例,后凸畸形5例。结论 2种术式对改善MCSM患者神经功能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及可重复性好。双开门较单开门术式手术创伤小,远期疗效更佳,但手术难度较高;临床可结合患者病情及术者熟练程度选择最为适宜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1):1999-2002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对颈椎曲度的远期影响。[方法]按照入院顺序将本院骨科2010年2月~2012年5月收治的8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采用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JOA评分、椎间活动度、Cobb角、颈椎生理曲度差异。[结果]术前术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好转(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的颈椎活动度小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第3个月两组患者的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第3、12、24个月观察组的颈椎曲度指数改善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较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术后的Cobb角丢失度小、颈椎曲度指数改善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8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24例,采用Centerpiece钛板固定椎板)和对照组(24例,采用丝线悬吊固定椎板)。记录颈椎管矢状径和颈椎管横截面积,采用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两组颈椎管矢状径、颈椎管横截面积、JOA评分:术后2、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与术后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疗效满意,对维持椎管扩大的效果优于丝线悬吊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并神经根管扩大与传统单开门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myelopathy,CSM)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60例CSM患者,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28例:其中对照组予以颈后路单开门手术,观察组予以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并神经根管扩大术。术后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及疗效指标。结果在术后的脊髓后移距离、JOA评分改善率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轴性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出血量、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丢失角度、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并神经根管扩大术治疗CSM,能更好地解除脊髓及神经根压迫,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可作为优先考虑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内固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8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随机分为单开门组和全椎板切除组,实施减压内固定术。术后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从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颈椎曲度指数丢失度、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活动丢失角度、神经功能改善率及并发症等几个方面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单开门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明显少于全椎板切除组;在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丢失角度等方面少于全椎板切除组。两组在神经功能改善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后路单开门钛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可作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RCH钛板应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应用ARCH钛板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15例颈椎疾病患者,观察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颈椎轴性症状,并进行JOA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8.6±2.3)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14.0±3.1)分,平均改善率68.2%±13.5%。2例术后发生颈部轴性症状,VAS评分分别为3分和2分。患者骨性愈合时间3~5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椎板塌陷和再关门现象。患者均未出现颈椎后凸畸形。结论应用ARCH钛板固定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疾病操作简单,固定牢靠,有效降低相应并发症,可获得近期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研究组采用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照组采用传统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观察对比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81%,略低于对照组的24.32%(P0.05);随访1年,两组术后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ROM丢失度明显小于对照组,CCI丢失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ROM及CCI,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后路单开门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结合“锚定法”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不稳定型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采用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结合“锚定法”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35例不稳定型CSM患者(A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结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27例不稳定型CSM患者(B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临床指标及手术前后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ROM)、椎管矢状径及扩大率、椎管横截面积、脊髓后移距离等影像学参数,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疗效,并观察术后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椎板“再关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2组随访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手术时间B组长于A组,末次随访时颈椎ROM A组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2组颈椎曲度、颈椎ROM、椎管矢状径、椎管横截面积、JOA评分、VAS评分、N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颈椎曲度、椎管扩大率、椎管横截面积、脊髓后移距离、JOA评分、VAS评分、NDI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术后发生轴性症状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71%(2/35);B组术后发生轴性症状5例、C5神经根麻痹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93%(7/27);2组术后均未发生椎板“再关门”;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后路单开门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结合“锚定法”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不稳定型CSM,可明显改善患者脊髓功能,维持颈椎曲度及稳定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