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了解甘肃省农村地区不同民族婴幼儿的营养状况,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甘肃省抽取12个项目县,于2014年12月-2015年1月进行现场调查,收集样本量为3 663名。调查内容包括婴幼儿看护人问卷调查和婴幼儿的体格测量。结果 甘肃省6~24月龄婴幼儿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1.3%,其中超重、消瘦、低体重和发育迟缓率分别为7.0%、4.0%、3.2%和7.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6~24月龄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因素有民族、性别、贫血状况、是否早产、出生身长和体重、看护人学历和职业、6个月内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时间、辅食添加种类以及营养素补充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月龄、是否早产、看护人职业、科学喂养知识水平、辅食添加时间和种类的对营养水平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甘肃省6~24月龄婴幼儿营养状况总体有所改善,发育迟缓仍然是主要营养问题,超重率上升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建议采取综合措施改善儿童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安徽省贫困地区婴幼儿营养状况,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的开展及效果评估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PPS抽样和随机等距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选取1 224名6~24月龄婴幼儿进行体格测量、血红蛋白含量检测并对其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婴幼儿营养不良检出率为5.8%,超重率为17.6%,肥胖率为3.3%,贫血率为26.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地区、月龄、早产、低出生体重、看护人类型、配方奶喂养、添加肉类食物、膳食频次及有效服用营养包是营养婴幼儿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结论安徽省贫困地区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有所改善,超重肥胖问题需引起关注,贫血问题严峻,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婴幼儿喂养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湖北省贫困地区婴幼儿贫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当地婴幼儿贫血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PPS抽样方法对湖北省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的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婴幼儿血红蛋白含量。采用χ~2检验进行率之间的比较,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2 675名婴幼儿,其中571人贫血,贫血检出率为21.3%。男、女贫血检出率分别为22.9%、19.5%,不同性别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1、12~17、18~24月龄婴幼儿贫血检出率分别为30.9%、20.5%、11.7%,不同月龄间贫血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1月龄婴幼儿中,性别为男、出生时低体重、看护人喂养知识知晓率低于60%、家中5岁以下儿童≥2个,其贫血检出率较高(P0.05)。12~17月龄婴幼儿中,看护人喂养知识知晓率低于60%、家中5岁以下儿童≥2个,其贫血检出率较高(P0.05)。结论湖北省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贫血问题仍较为突出,应对不同月龄段的婴幼儿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以更好地促进婴幼儿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重庆市贫困地区6~24月龄儿童营养及喂养现状,为改善婴幼儿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7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抽取3个贫困项目县706名6~24月龄儿童进行血红蛋白测定、体格测量及调查儿童看护人喂养与营养知晓情况。结果 706名6~24月龄贫困地区儿童贫血患病率为51.7%,低体重率4.8%,生长迟缓率13.7%。儿童看护人喂养与营养知识知晓率以“辅食添加时间”最高(39.8%),“持续母乳喂养时间”最低(2.8%)。在6月龄添加辅食儿童仅占28.7%。结论 重庆市贫困地区6~24月龄儿童贫血患病率高,儿童看护人科学喂养知识和行为缺乏,在为其提供辅食营养补充剂的同时,应加大婴幼儿喂养知识行为宣传力度,科学喂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国中部地区农村婴幼儿贫血状况,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为降低农村地区婴幼儿贫血患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南和湖北两省“中澳项目”6个项目县/市的农村6个月~2岁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体格测量和血红蛋白检测,并对其抚养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 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61名6个月~2岁婴幼儿的贫血患病率为31.96%,其中有93.15%为轻度贫血。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主要看护人、家庭收入水平、看护人对孩子未来身高有无期望、6月龄以内喂养方式、是否了解监测生长发育的方法、1年以内健康体检次数、泥糊状食物和肉类食物添加时间、是否补充维生素 D、每周食用肉类和禽蛋的频率、有无体质量低下和生长迟缓为婴幼儿贫血的影响因素。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长迟缓、家长对婴幼儿无身高期望是贫血的危险因素;按期体检、6月龄以内喂养方式为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食肉及食禽蛋频率高是贫血的保护因素。结论中部两省农村6个月~2岁婴幼儿贫血率较高,贫血程度以轻度为主。加强普及抚养人科学喂养及育儿知识、提高农村地区儿童保健服务水平将有助于降低婴幼儿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新疆自治区贫困地区6~24个月婴幼儿的营养状况,为及时采取营养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3-5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13个贫困县3 837名婴幼儿进行血红蛋白测定、体格测量。结果 3 837名6~24月龄婴幼儿中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肥胖和贫血检出率分别为13.5%、23.5%、10.5%、7.8%和45.0%;不同月龄婴幼儿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和肥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69、80.878、31.540、11.912,P<0.01);不同性别婴幼儿生长迟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06,P<0.05);儿童看护人对儿童营养与喂养基础知识缺乏,非贫血组各项营养知识知晓率高于贫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新疆贫困地区婴幼儿营养状况结果离国家要求的水平还相差甚远,生长迟缓和贫血是新疆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面临的主要营养问题,加大婴幼儿喂养知识的宣传力度,适时添加营养补充剂,合理的辅食添加是减少营养不良和贫血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凉山州贫困地区4个重点贫困县6~24月龄婴幼儿营养状况和家长喂养行为,为开展儿童营养与健康干预促进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4-7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抽取4个重点县1 244名6~24月龄婴幼儿进行体格测量、血红蛋白含量检测和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凉山州4个重点县6~24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为51.9%,低体重率为9.5%,生长迟缓率为25.6%。多因素分析显示,婴幼儿性别、月龄、母亲学历、母亲职业、是否认为满3个月就可以添加辅食、是否知道谷类泥糊状食物是最适合首先添加的辅食、是否知道动物血或红肉是婴幼儿补铁的最好来源、是否知道贫血与铁缺乏有关、是否吃过母乳、6月龄后是否继续母乳喂养是影响婴幼儿营养状况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凉山州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营养状况亟待改善,婴幼儿看护人喂养知识不足。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家长的育儿素养,掌握营养包的有效服用方法,纠正不正确的的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甘肃省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当地儿童贫血患病状况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在甘肃省12个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县对6~24月龄婴幼儿及看护人进行调查,用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血红蛋白含量的比较、用χ2检验进行患病率之间的比较、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  结果  3 188例有效数据中,贫血检出率为25.69%(819人),男童、女童中贫血检出率分别为24.54%、26.90%,不同性别间贫血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26,P=0.127),不同年龄组间贫血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339,P < 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儿童月龄、儿童民族、家长对喂养知识的知晓率、儿童出生6个月后喂养方式、营养包的服用方式与贫血均存在相关性(均有P < 0.05)。  结论  甘肃省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较高,加强对看护人喂养知识及科学育儿的宣教,进一步落实营养包的有效服用,有助于改善儿童贫血患病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宁夏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PPS抽样和随机等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夏7个贫困(县)区6~24月龄婴幼儿营养状况和喂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宁夏贫困地区婴幼儿贫血发生率、生长迟缓发生率及低体质量发生率分别为26.4%、12.5%及4.1%;男性生长迟缓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月龄婴幼儿贫血发生率由高至低依次为6~11月龄组、12~17月龄组及18~24月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族贫血率和生长迟缓率均高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辅食及时添加率为55.9%,首次添加辅食最多的为谷类泥糊状食物占66.6%。结论宁夏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营养不良问题突出,辅食喂养不合理,需采取相关干预措施以改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甘肃省贫困农村地区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和贫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儿童营养相关的策略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1398名调查对象的营养状况进行分析,用Z评分法和血红蛋白值评价儿童营养和贫血状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儿童中低出生体重儿占5.4%;近2周有腹泻和上呼吸道疾病的儿童分别占15.1%和31.1%;6个月内婴幼儿的母乳喂养率、混合喂养率和人工喂养率分别为45.3%、43.2%和11.4%。儿童的生长迟缓率为11.7%、低体重率为7.8%、消瘦率为6.6%、贫血率为11.7%,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消瘦率和贫血率在各月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4~36月龄组生长迟缓率最高,低体重率、消瘦率和贫血率的患病高峰在6~12月龄,各月龄组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儿童生长迟缓的影响因素是出生体重(OR=1.001),低体重的影响因素有月龄(OR=1.019)、出生体重(OR=1.001),消瘦的影响因素有月龄(OR=1.054)和出生体重(OR=1.001),贫血的影响因素为月龄(OR=1.029)。结论甘肃省贫困农村地区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和贫血状况仍然较为严重,应针对各年龄段儿童营养不良状况特点制定相应干预措施,从而改善甘肃省贫困地区儿童营养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广西部分贫困农村2岁以下婴幼儿营养不良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广西4个贫困县作为调查点,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对每个调查县随机抽取2个乡、每个乡抽取2个村共653名2岁以下婴幼儿作为调查对象。采用WHO/NCHS推荐的性别年龄别身高体重参考值Z评分法,评价儿童营养健康状况,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式进行营养不良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653名2岁以下婴幼儿低出生体重率为8.7%,生长迟缓率为39.7%,低体重率为42.1%,消瘦率为14.4%,贫血患病率为25.4%。营养不良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的年龄、看护人和母亲外出务工时间是婴幼儿生长迟缓、低体重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论广西部分贫困地区儿童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国2010年控制目标(即小于5%),2岁以下婴幼儿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消瘦发生率和贫血患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及分析云南省贫困地区兰坪县和鹤庆县6~23月龄婴幼儿的营养与生长发育状况,为营养包的进一步发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兰坪县和鹤庆县共10个乡24个村642名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指标测定和指血血红蛋白检测。采用WHO 2006的身高标准体重参考值作为评价标准计算Z评分,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云南省贫困地区兰坪县和鹤庆县仅有不到6%的乳母在1 h内开奶,且婴幼儿出生4个月内母乳喂养率为72.1%;同时,该地区6~23月龄婴幼儿生长迟缓率为14.2%,低体重率为7.9%,消瘦率为5.1%,均低于2002年贫困农村的总体水平,且生长迟缓率在三个年龄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各不同年龄段仍然存在重度消瘦和低体重的婴幼儿比例,这可能与看护人的文化程度有一定的影响;贫血率为35.2%,低于2009年调查的中西部地区46县6~35月龄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45.9%),6~11月龄婴幼儿贫血发病率相对较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贫血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 云南省兰坪县和鹤庆县6~23月龄婴幼儿的营养不良率较高,需采取措施改善婴幼儿的营养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陕南某贫困县6~24月龄婴幼儿生长发育状况影响因素,为提高贫困地区婴幼儿健康水平,制定出合理的膳食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6至9月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920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及身高、体重体格测量.结果 随着月龄的增加,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不良发生率增高.6~24月龄男性婴幼儿低体重率高于女性婴幼儿(χ2=17.0,P<0.05),而男性婴幼儿消瘦率、超重率、肥胖率、生长发育迟缓率均低于女性婴幼儿(χ2值分别为8.0、14.0、4.0、11.0,均P<0.05).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幼儿出生两周呼吸系统疾病及腹泻、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职业为农民、家庭总收入低等,都是婴幼儿低体重、生长发育迟缓,消瘦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陕南贫困农村地区6~24月龄婴幼儿存在比较严重生长发育迟缓问题,应提高农村地区儿童保健服务能力和儿童喂养知识水平.各级卫生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婴幼儿的关注,减少婴幼儿生长发育不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分析营养包干预下婴幼儿贫血的影响因素,以期为贫困地区婴幼儿贫血问题的进一步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采用多阶段抽样、按规模大小成比例概率抽样和随机等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我国营养包覆盖地区19 552名6~23月龄婴幼儿为调查对象。通过血红蛋白检测判断婴幼儿是否贫血,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婴幼儿看护人基本情况、营养知识掌握情况,营养包服用情况及过去24 h喂养情况,并计算辅食喂养指标合格率。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调查人群贫血的相关因素。结果 被调查儿童总贫血率为30.0%(5 883/19 552)。非贫血组婴幼儿看护人有81.9%为初中及以上学历,营养知识回答正确率为42.4%,均高于贫血组看护人。非贫血组婴幼儿营养包服用时长为(7.37±4.76)个月,长于贫血组婴幼儿。非贫血组婴幼儿最小膳食种类合格率、最低膳食频次合格率及最低可接受膳食合格率分别为69.2%、68.0%和41.9%,同样高于贫血组婴幼儿,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婴幼儿性别(OR=0.918,95%CI:0.856~0.985,P=0.017)、年龄(OR=0.947,95%CI:0.936~0.958,P<0.001)、看护人学历(OR=0.772,95%CI:0.742~0.804,P<0.001)、营养知识掌握正确率(OR=0.995,95%CI:0.993~0.997,P<0.001)、辅食种类合格情况(OR=1.128,95%CI:1.044~1.219,P=0.002)及辅食频次合格情况(OR=0.678,95%CI:0.629~0.730,P<0.001)及营养包服用时长(OR=0.984,95%CI:0.973~0.995,P=0.005)均为贫血的相关影响因素。结论 持续有效的营养包服用,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普及营养健康知识及改善婴幼儿辅食喂养情况将有利于控制贫困地区婴幼儿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湖北省6~23月龄婴幼儿超重肥胖状况及出生因素和早期喂养方式对婴幼儿超重肥胖的影响,为预防及控制儿童超重肥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PPS抽样方法,调查湖北省贫困地区6县6~23月龄婴幼儿及其看护人,以WHO性别月龄别BMI为超重肥胖的标准。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调查婴幼儿2 667人,其中男童1 438人(53.92%),女童1 229人(46.08%);超重209人(7.84%), 肥胖151人(5.66%)。出生时为巨大儿的婴幼儿超重率较高,男童肥胖率高于女童,剖腹产的婴幼儿肥胖率较高,出生后前6个月纯母乳喂养是婴幼儿肥胖的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 湖北省贫困地区婴幼儿超重肥胖问题不容忽视,男童、剖腹产出生、出生后前6个月为非纯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发生肥胖的风险较高,需积极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海市虹梅社区发生婴幼儿营养性疾病的影响因素,为优化社区婴幼儿营养性疾病的管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收集2013~2017年社区0~3岁婴幼儿保健相关资料,通过描述性统计和Logistic二元回归对婴幼儿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分类、顺位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和确定社区发生婴幼儿营养性疾病的重点因素。结果0~3岁婴幼儿中,有30.93%(459/1484)的婴幼儿发生了营养性疾病,其中男童的发生率略高于女童(χ^2=4.706,P<0.05);营养性疾病分类的顺位情况依次是超重、缺铁性贫血、肥胖、营养不良、佝偻病及生长迟缓,排列前两位的超重和缺铁性贫血分别为18.60%和11.93%;营养性疾病的发生主要在0~12月龄的低年龄段;影响其发生的因素分别是喂养方式、婴儿出生时体质量、婴幼儿性别及父母体质指数(BMI),其中,喂养方式、婴儿出生时体质量及父母BMI为营养性疾病发生的重点因素。结论关注孕妇BMI的控制和婴儿的科学喂养是早期预防婴幼儿营养性疾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四川省营养改善项目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营养及生长状况,为科学推进该地区营养改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方法在四川省7个项目县抽取5881名6~23月龄婴幼儿及其看护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χ2检验分析婴幼儿生长发育及贫血状况。结果 四川省营养改善项目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轻度贫血发生率为9.52%,中度贫血发生率为0.48%;营养不良检出率为5.10%;超重、肥胖检出率为4.98%;发热、腹泻的发生率分别为4.69%、4.37%;儿童营养包有效食用率为92.65%,随月龄增长儿童营养包有效服用率上升。结论 四川省营养改善项目地区6~23月龄婴幼儿发热、腹泻两周患病率,贫血状况和营养不良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儿童营养包可在该地区持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湖南省贫困农村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营养包服用不适反应现状及相关因素。方法于2015年采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和系统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湖南省25个贫困县7481名6~24月龄农村婴幼儿,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婴幼儿的基本信息、营养包喂养方式及产生的不适反应等;采用单因素分析6~24月龄婴幼儿营养包服用不适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婴幼儿营养包发放率为90.9%(6799/7481),有效服用率为69.2%(4707/6799),有54.3%(3695/6799)的婴幼儿没有坚持每天吃营养包;服用营养包之后报告的不适反应率为10.6%(719/6799),占总调查人数的9.6%(719/7481)。不同月龄组的婴幼儿营养包服用不适反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30,P=0.009),随月龄增加,营养包服用不适反应率呈下降趋势(χ~2=9.080,P=0.003)。不同月龄组、民族、厂家、是否为早产儿、发烧以及腹泻的婴幼儿营养包服用不适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服用营养包产生不适反应后,35.9%的看护人对婴幼儿完全停止喂养营养包,只有16.0%的看护人坚持对婴幼儿喂养营养包。24.7%(1677/6799)的看护人知晓营养包的主要知识,6.5%(444/6799)的看护人完全不了解营养包有关知识;85.4%的看护人通过乡村医生获得过营养包相关知识,通过电视、广播获得营养包相关知识的人低于10%。结论湖南省贫困农村地区婴幼儿营养包服用不适反应率较高,不同月龄组、民族、厂家、是否为早产儿、发烧以及腹泻是婴幼儿营养包服用不适反应的影响因素,看护人营养包知识知晓率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回族地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干预治疗措施。方法随机抽取吴忠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检查的3 000例婴幼儿,并对相关内容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回族地区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为46.33%,影响因素依次为母亲孕期贫血、主要看护人/母亲文化程度、辅食转换时间及出生体重。结论贫血严重危害着儿童的健康,回族地区婴幼儿母亲孕期贫血情况、主要看护人、母亲文化程度、喂养方式及辅食转换时间是导致婴幼儿贫血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何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预防婴幼儿贫血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不同喂养方式对6~12月龄段婴幼儿体格生长与营养状况的影响,为婴幼儿科学喂养及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2月出生且在上海市闵行区所有13家社区完成6、9(8~10个月)和12(11~14个月)月龄段3次随访的婴幼儿,线上问卷调查其基本信息,门诊随访其喂养方式、体格生长(体质量、身长、头围)及营养状况(超重、肥胖、低体质量、生长迟缓、消瘦、缺铁性贫血),其中缺铁性贫血仅于6和12月龄段监测。依据不同喂养方式,6月龄段分为纯母乳喂养(EBF)、混合喂养(MF)和人工喂养(AF)组,9、12月龄段分为MF和AF组,分析各组婴幼儿随访结果的差异。【结果】共纳入470例儿童,其中6月龄段EBF、MF、AF组分别为130(27.66%)、288(61.28%)和52例(11.06%);9、12月龄段MF组分别为319(67.87%)和196例(41.70%)。不同喂养方式的6~12月龄婴幼儿体格生长(体质量、身长、头围)与营养状况指标(超重、肥胖、低体质量、生长迟缓、消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月龄段婴幼儿EBF组缺铁性贫血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