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寻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腰椎旁肌肉群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包括患者组27例,为首次发生腰腿痛或未经过保守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年龄(22.33±1.64)岁;对照组25人,平均年龄(22.16±1.60)岁,为来院体检的健康人群。全部研究对象接受磁共振检查,按Pfirrmann标准对退变椎间盘进行分级,并在T2相上测量椎旁肌群与相应节段椎体间的横截面积比(MVr),脂肪浸润情况。[结果]患者组中的多裂肌群显著小于对照组(P=0.046),而最长肌、腰大肌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患者组中的脂肪浸润等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患者组中,脂肪浸润等级与椎间盘退变等级之间并不存在线性相关联系。椎旁肌群的MVr与椎间盘退变等级之间存在着中等的线性相关联系。[结论]腰椎多裂肌、最长肌、腰大肌与椎间盘突出程度之间存在着中等联系,其中多裂肌可能更为重要。椎间盘患者组中的腰椎旁肌群有更明显的脂肪浸润,然而脂肪浸润与椎间盘突出之间可能并不存在线性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椎旁肌群退变及血清维生素D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中老年腰椎间盘退变患者150例,其中女性105例,男性45例,年龄41~93(67.0±10.1)岁,所有患者行腰椎MRI检查和血清维生素D水平测定,按Pfirrmann标准,通过对髓核结构、髓核信号强度、髓核与纤维环界限及椎间盘高度等评估,对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并根据Pfirrmann等级进行分组,纳入病例中无Ⅰ级患者,Ⅱ~Ⅴ级病例数分别为:L4/5节段,n=17、59、60及14;L5/S1节段,n=22、46、55及27。在MRI T2加权像上测量L4/5及L5/S1节段椎旁肌群(腰肌、竖脊肌及多裂肌)的标准横截面积值。根据Goutallier分级,通过评估椎旁肌脂肪浸润量多少,对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分级。根据内分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将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为正常(30ng/ml)、不足(20~30ng/ml)及缺乏(20ng/ml)。分类数据的分析通过秩和检验,定量数据的分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变量间相关性分析通过Spearman相关系数。结果:L4/5节段腰肌、竖脊肌及多裂肌的横截面积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呈负相关(r=-0.294、-0.250及-0.182);L5/S1节段腰肌及多裂肌的横截面积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呈负相关(r=-0.344及-0.346)。竖脊肌及多裂肌的脂肪浸润程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具有相关性(L4/5节段:r=0.174及0.188;L5/S1节段:r=0.193及0.283)。腰椎间盘退变分级Ⅲ~Ⅴ级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者与Ⅱ级患者比较,所占比例更高(Ⅱ~Ⅴ级:L4/5,47.06%、59.32%、60.00%及57.14%;L5/S1,45.45%、58.70%、56.36%及70.37%)。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者与正常者比较,竖脊肌及多裂肌的脂肪浸润Goutallier 2~4级所占比例更高。98%以上腰肌无或仅轻度脂肪浸润,几乎不受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及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结论:椎旁肌横截面积随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加重而缩小,竖脊肌及多裂肌的脂肪浸润程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存在相关性。腰椎间盘退变程度较重者,维生素D缺乏的可能性更大。而维生素D缺乏者,竖脊肌及多裂肌的脂肪浸润程度可能更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患者和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椎旁肌退变参数之间的差异, 并分析椎体滑移率(SP)与椎旁肌退变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为峡部裂组(83例)和退变组(118例)。用ImageJ软件测量L3椎弓根水平MRI图像L3椎体、竖脊肌(ES)、多裂肌(MF)以及腰大肌(P)的横截面积(CSA)及各肌肉脂肪浸润面积(FCSA), 计算各椎旁肌的脂肪浸润率(FIR)。椎旁肌横截面积与L3椎体横截面积之比定义为相对面积(RCSA)。腰椎侧位数字化X光片上测量滑移距离, 计算相应SP。用SPSS软件行数据录入及分析。分析两组间椎旁肌RCSA和FIR差异, 以及SP与椎旁RCSA和FIR的相关性。结果退变组MF-RCSA、ES-RCSA及P-RCSA均显著低于峡部裂组(0.61±0.19比0.71±0.23、2.12±0.54比2.32±0.71、0.81±0.29比0.93±0.34, t=3.173、2.525、2.681, P<0.05)。退变组ES-FIR和P-FIR均显著高...  相似文献   

4.
腰椎椎旁肌为附着于腰椎周围的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及腰方肌等肌肉的总称,对于增加腰椎的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1],大多数腰椎手术会不同程度地损伤腰椎椎旁肌,椎旁肌受损可导致去神经支配的萎缩和脂肪浸润,造成腰椎失稳.有研究[2]表明,椎旁肌的退行性变与腰椎疾病及腰椎手术有一定的相关性.腰椎手术中椎旁肌破坏后易疲劳,对腰椎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多裂肌退变与腰椎滑脱患者腰背痛的相关性,为腰背痛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6-06-2017-06诊治的82例腰椎滑脱患者,均进行腰椎MRI检查,测量两侧多裂肌横截面积平均值以及L5椎体的横截面积,两者比值为多裂肌萎缩值。根据MRI横截面L5水平T2加权图像进行多裂肌脂肪浸润分级,将0~1级设为对照组,2~3级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ODI指数、VAS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多裂肌萎缩值、脂肪浸润分级与ODI指数、VA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多裂肌萎缩值、脂肪浸润分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裂肌萎缩值与VAS评分、ODI指数均呈负相关(P0.05),多裂肌脂肪浸润分级与VAS评分、ODI指数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多裂肌退变严重程度与腰椎滑脱患者腰背痛疼痛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多裂肌退变越严重,腰背疼痛以及腰椎功能障碍越重。  相似文献   

6.
正腰椎周围的主要肌肉分为前后两群,前群主要包括腰大肌、腰小肌和腰方肌,后群主要为多裂肌、竖脊肌、半棘肌、回旋肌和横突间肌,竖脊肌又称为骶脊肌,包括髂肋肌、最长肌、棘肌,而目前针对腰部椎旁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腰大肌、多裂肌和竖脊肌。椎旁肌对维持脊柱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椎旁肌退变与多种腰椎疾病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1])。影像学检测椎旁肌退变主要有三个征象:肌肉量(size)下降、放射图像密度下降及脂肪堆积增加~([2])。利用B超、CT和MRI等影像学技术研究椎旁肌  相似文献   

7.
青年女性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椎旁肌变化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CT测量观察青年女性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腰椎旁肌肉的形态学改变。方法分别测量第4腰椎下缘平面双侧竖脊肌、多裂肌、最长肌、腰方肌、腰大肌的横截面面积(cm2)与平均密度CT值(HU)。结果(1)慢性腰背痛患者组,左右竖脊肌、左右多裂肌和右侧腰大肌的横截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慢性腰背痛患者组,左右多裂肌和右侧腰大肌的横截面平均CT值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女性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多伴有椎旁肌肉的萎缩,CT测量可较好的反映出这些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L3椎旁肌群指数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的相关性以及如何将该指标运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2年11月在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进行腰椎椎体CT平扫+重建及骨密度测定的符合入组标准的173名患者,采集患者L3椎体层面椎旁后肌群(多裂肌和竖脊肌)及腰大肌(椎旁前肌群)面积,计算出L3水平的椎旁肌群指数、腰大肌指数(psoas muscle index, PMI),并根据双能DXA骨密度仪测出的T值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症组和非骨质疏松症组。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椎旁肌群指数、PMI与BMD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椎旁肌群指数和PMI预测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结果 在BMD中,椎旁肌群指数与腰大肌指数均与其呈显著相关(椎旁肌群指数:L1 r=0.595,L2 r=0.549,L3 r=0.653,L4 r=0.661,L1~4r=0.692,股骨颈r=0.575;腰大肌指数:L1 r=0.551,L2 r=0.508,L3 r=0.576,L4 r=0.569,L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指标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12诊治的6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通过腰椎矢状位MRI进行椎间盘退行性改变Pfirrmann分级,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曲线指数、腰椎Cobb角、骶骨倾斜角、椎体后缘切线角及椎间隙高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firrmann分级与X线片测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Pfirrmann分级增加,患者腰椎曲线指数、腰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Pfirrmann分级患者的骶骨倾斜角、椎体后缘切线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曲线指数、腰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与Pfirrmann分级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腰椎曲线指数(P=0.002)、腰椎Cobb角(P=0.001)、椎间隙高度(P=0.001)是椎间盘退行性改变Pfirrmann分级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临床上测量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侧位X线片上腰椎曲线指数、腰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患者椎旁肌形态与临床症状和功能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DL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RI 32位Osirix多平面重建后,应用Image J软件从轴向T2加权图像中对多裂肌、直立肌和腰肌的定量测量,观察不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与患者椎旁肌定量测量的关系。结果以ODI≤24分和ODI24分将患者分为轻中度功能丧失组46例和重度功能丧失组41例。轻中度功能丧失组L_5椎板上端和下端多裂肌功能横截面积/总横截面积、L_5椎板下端直立肌总横截面积对称性和腰肌相对截面积水平均高于重度功能丧失组(P0.05); L_5上端和下端多裂肌功能横截面积/总横截面积、L_5下端腰肌相对截面积均与腰椎ODI指数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多裂肌脂肪浸润和腰肌相对截面积与DLSS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碍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椎旁肌是维持脊柱稳定和运动功能的重要结构之一,包括前群(腰大肌、腰小肌和腰方肌)和后群(多裂肌、竖脊肌、半棘肌、回旋肌和横突间肌)。椎旁肌退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退变,其与多种腰椎疾病及手术预后密切相关。椎旁肌退变包括肌肉数量(quantity)和肌肉质量(quality)两方面改变,主要以肌肉萎缩(肌纤维变细及减少,肌肉质量变小)和脂肪浸润(肌肉成分改变)的形式表现。随着影像技术不断发展,研究者可利用超声、CT和MRI等手段从不同角度描述椎旁肌退变,探究其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已有大量研究报道了椎旁肌退变的影像学评估及其与腰椎疾病的关系,但是由于采用影像学参数不同、评价体系不统一,且受个体因素差异大,使得不同研究的结果难以比较[1~3]。目前该研究领域中最常用的影像学参数为椎旁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肌肉密度(muscle density)及脂肪浸润(fat infiltration),笔者将从这三方面以及新型影像学指标在评估腰部椎旁肌退变中的应用进行文献综述,比较各个影像学参数在相关研究中的适用范围、优势及不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退行性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腰椎椎旁肌特点及其与脊柱矢状面失平衡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退行性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71例,平均年龄70.5±9.2岁。采用站立位全脊柱X线侧位片评估患者矢状面的脊柱骨盆参数,包括C7矢状垂直轴(C7-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及骶骨倾斜角(SS)。在轴向T2加权MRI上定量测量每例患者在各个腰椎节段对应的椎旁肌总面积(TCSA)及其相对横截面积(RtCSA),功能性横截面积(FCSA)及其相对横截面积(RCSA),各节段肌肉的脂肪浸润程度(FI%),椎旁肌的退变通过RCSA及FI%的数值来反映。分别根据年龄(中年组65岁,老年组65~75岁,高龄组75岁)及性别分组,比较各组之间的椎旁肌退变差异。另外,根据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严重程度,将120例患者分为两组:轻度失衡组患者89例(MI组,SVA 5~10cm)和重度失衡组31例(SI组,SVA10cm)分析椎旁肌退变特点。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腰椎椎旁肌退变与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失平衡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女性患者椎旁肌的平均FI%显著高于男性患者,但男性的平均TCSA显著高于女性,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不同年龄段的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中,三组患者从L1/2至L5/S1节段上椎旁肌退变参数FI%及RCSA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高龄组患者退变程度最为明显,而对于参数RtCSA只在L1/2到L3/4节段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在不同严重程度的失衡患者中,重度失衡组在脊柱骨盆参数上拥有更小的PI、LL及TK值,而拥有更大的PI-LL,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在椎旁肌肉参数上,从L2/3到L5/S1节段上两组的RCSA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两组参数TCSA之间只在L4/5和L5/S1节段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椎旁肌的脂肪浸润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椎旁肌肉退变参数(TCSA、FI%、RCSA)与年龄、性别、BMI及失衡严重程度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TCSA、FI%、RCSA与年龄、性别、BMI有关,而与矢状面失平衡严重程度(SVA)之间无线性相关。结论:在脊柱退变性矢状面失衡住院患者中,年龄、性别及BMI都与腰椎椎旁肌肉的退变有着一定的联系;尽管脊柱矢状面的失平衡程度(SVA)与椎旁肌退变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但是重度的脊柱矢状面失衡提示更加显著的椎旁肌退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不稳术后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的情况。方法将115例L4~5椎间盘突出伴不稳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组(开放组,53例)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组(微创组,62例)。手术前后评测邻近椎间盘Pfirrmann评分及椎间隙高度变化,术后通过Seo评分系统评估椎间小关节受损情况,应用疼痛VAS评分及ODI评分评估临床疗效,评估术后邻近椎间盘的退变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48个月。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后3 d微创组明显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多裂肌横截面积减少的程度及多裂肌脂肪化程度微创组明显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对腰椎椎间关节的损伤开放组明显高于微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与多裂肌功能减退及小关节突退变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 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不稳较开放TLIF可以更好地保护椎旁肌及小关节突的完整性,且术后近期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原因[1],下腰痛是以腰骶、臀部伴/不伴下肢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2]。有研究[3-4]发现,下腰痛的发生、发展与脊柱稳定性的失衡密切相关。椎旁肌是脊柱邻近肌群的总称,分为前群(髂腰肌、腰方肌、腰大肌)和后群(多裂肌、竖脊肌等)。椎旁肌良好的功能状态对脊柱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多裂肌作为腰椎稳定性的重要来源,其萎缩与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关系密切[5-6]。本文通过查阅多裂肌萎缩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相关文献,对多裂肌萎缩的影像学变化、多裂肌萎缩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关系及多裂肌的保护与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梳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双侧和单侧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患者不同节段腰椎椎旁肌脂肪浸润比和腰椎-骨盆参数,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8例双侧CNLBP患者(A组)、20例单侧CNBLP患者(B组)和20例非腰痛志愿者(C组)。在腰椎MRI上获取L3/4、L4/5、L5/S1三个节段椎旁肌的脂肪浸润比(FIR)和脂肪浸润比的不对称性(FIRasy),在站立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骨盆参数:冠状面骨盆倾斜角(pelvic obliquity,PO)、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tl,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观察三组腰椎椎旁肌FIR表现,比较CNLBP患者与对照组椎旁肌FIR的差异和单、双侧CNLBP患者腰椎-骨盆参数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CNLBP患者椎旁肌FIR与腰椎-骨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三组年龄、性别比和体重指数(BMI)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A组L4/5、L5/S1左右两侧腰大肌FIR、L4/5左右两侧竖脊肌FIR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痛侧与非痛侧FI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较于C组,A、B组多裂肌FIR更高(P0.05)。A组与B组的PO、LL、PI、PT、SS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LL与L3/4左侧腰大肌的FIR、L5/S1腰大肌的FIRasy存在负相关(r=-0.460、-0.425,P0.05),与L3/4多裂肌的FIRasy存在正相关(r=0.459,P0.05);SS与L3/4左侧腰大肌的FIR存在负相关(r=-0.496,P0.05)。B组PI、PT与L5/S1腰大肌的FIRasy均呈正相关(r=0.490、0.516,P0.05);LL、SS与L4/5竖脊肌的FIRasy均呈正相关(r=0.503、0.523,P0.05)。结论:CNLBP患者的多裂肌表现出更高的脂肪浸润,单侧和双侧CNLBP患者腰椎旁肌FIR的对称性表现差异和不对称的脂肪化(左右两侧腰椎旁肌FIR的差值)与腰椎-骨盆矢状面参数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青年女性颈椎椎旁肌群体质成分与骨密度的相关关系。方法招募218名21~59岁的成年女性进行颈部定量CT(QCT)检查,测量C6椎体骨密度(BMD)及C6椎体中心层面椎旁肌群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和平均CT值。检验样本正态性,使用方差分析比较各样本均数。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价测量重复性。使用偏相关分析研究颈椎椎旁肌群与骨密度的相关关系。结果C6水平椎旁肌群CSA与年龄(r=0.142,P<0.05)、体质指数(BMI)(r=0.575,P<0.01)呈正相关关系,椎旁肌群密度与年龄、BMI无显著相关性。BMD与年龄呈负相关(r=-0.179,P<0.01),与BMI无显著相关性。控制年龄、BMI因素,C6水平椎旁肌群CSA与BMD无显著相关性,平均CT值与BMD呈正相关(P<0.01)。结论中青年女性颈椎椎旁肌群脂肪浸润程度与BMD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分析腰痛患者腰椎3.0T 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e,DWI)椎间盘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与椎间盘退变形态学分级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6月~2012年11月对60例腰痛患者行腰椎3.0T MR T2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e, T2WI)和DWI扫描。男30例,女30例,年龄19~66岁,平均42.5±11.9岁。在MR常规T2WI序列上对腰椎间盘按Pfirrmann标准进行形态学分级,在矢状面ADC图上对正中层面椎间盘进行ADC值测量。对腰椎间盘ADC值与Pfirrmann分级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并对椎间盘不同Pfirrmann分级的ADC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如有差异进一步进行LDS法两两检验。结果: 腰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为Ⅰ级45个(15%),Ⅱ级61个(20.3%),Ⅲ级74个(24.7%),Ⅳ级113个(37.7%),Ⅴ级7个(2.3%)。Ⅰ、Ⅱ、Ⅲ、Ⅳ、Ⅴ级椎间盘的ADC值分别为1.73±0.21、1.74±0.15、1.62±0.24、1.23±0.37、0.81±0.32(10-3mm2/s)。腰椎间盘不同Pfirrmann分级的ADC值有显著性差异(F=56.9,P=0.000),不同分级间差异进一步行LDS法两两检验,Ⅰ级的ADC值与Ⅱ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Ⅲ级、Ⅳ级、Ⅴ级分别与Ⅰ级、Ⅱ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Ⅲ级、Ⅳ级、Ⅴ级之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腰椎间盘ADC值与其Pfirrmann分级呈明显负相关(r=-0.624,P=0.000)。结论: 腰痛患者腰椎3.0T MR DWI腰椎间盘的ADC值与椎间盘退变分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张军 《颈腰痛杂志》2021,42(1):103-106
目的 分析腰椎多裂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数据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本院2018年9月-2020年8月收治的96例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MR检查,分析患者的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分级、腰椎多裂肌MR数据[左右侧多裂肌横截面积(cross sectional a...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椎间盘及相邻椎间盘的术前MRI表现,评估其退变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脊柱骨科已行手术治疗的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23~79岁(51.68±5.60岁),将所有患者以10年为一年龄段进行分组。突出椎间盘发生在L4/5节段50个,其相邻椎间盘100个;L5/S1节段50个,其相邻椎间盘50个。观察术前腰椎MRI,椎间盘采用Pfirrmann分级标准进行评估;软骨终板形态以Pappou分级标准进行评估。年龄段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邻椎间盘与退变椎间盘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相邻椎间盘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各年龄段L4/5、L5/S1突出椎间盘的Pfirrmann分级均在Ⅲ级以上、Pappou分级均在Ⅱ级以上,各年龄段间椎间盘退变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各年龄段间软骨终板退变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年龄段间突出椎间盘发生在L4/5、L5/S1的上位相邻椎间盘Pfirrmann分级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位相邻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各年龄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邻椎间盘软骨终板退变结果各年龄段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邻的L3/4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与突出的L4/5椎间盘Pfirrmann分级有相关性(r=0.696,P=0.000),相邻L5/S1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与突出L4/5椎间盘Pfirrmann分级间无相关性(r=0.214,P=0.136);相邻的L3/4、L5/S1椎间盘软骨终板形态Pappou分级与突出的L4/5椎间盘软骨终板形态Pappou分级均有相关性(r=0.467,P=0.001;r=0.380,P=0.007)。相邻L4/5椎间盘的Pfirrmann分级与突出L5/S1椎间盘的Pfirrmann分级有相关性(r=0.549,P=0.000);相邻L4/5椎间盘软骨终板形态Pappou分级与突出L5/S1椎间盘的软骨终板形态Pappou分级有相关性(r=0.684,P=0.001)。L4/5椎间盘突出的相邻L3/4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和软骨终板形态Pappou分级评分分别为3.26±0.87分、1.54±0.50分,均高于相邻L5/S1椎间盘的2.96±0.59分、1.23±0.49分(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节段的相邻椎间盘及软骨终板的退变与年龄及突出椎间盘退变程度关系密切,且相邻上位椎间盘较下位椎间盘退变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Wiltse入路(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体重指数(BMI)超标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自2011-02-2014-08采用Wiltse入路(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BMI超标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83例,其中腰3-4椎间盘突出6例,腰4-5椎间盘突出40例;腰5骶1椎间盘突出37例。结果按Mac Nab评定标准:优76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8.8%。按Suk标准判断:已融合70例,可能融合6例,7例患者未复查。未发现一例未融合,无椎弓根钉及Cage松动、断裂及移位。结论 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技术,手术方法简便,疗效确切,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费用节省,易于推广,是治疗BMI超标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