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应用带血供的髂骨瓣植骨代替传统游离植骨治疗腰椎滑脱,以提高融合率,缩短治疗周期。方法 采用经后路切口解除神经根及硬膜压迫,切取腰髂肋肌和第3腰动脉背外侧支复合髂骨瓣,修剪成“H”形,在脊柱屈曲牵拉位时转位嵌入植骨融合。结论 该术式比传统游离植骨疗效好,愈合快。  相似文献   

2.
第三、第四腰动脉髂骨分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第三、第四腰动脉背外侧支的详细观测,为临床合理使用髂骨瓣旋转移植治疗腰椎间融合术等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15具(30侧)成人尸体的第三、第四腰动脉背外侧支的髂骨分支、走行、蒂长、外径及与髂骨的关系等进行了观察、测量。结果:第三、第四腰动脉都能制成带蒂的髂骨瓣,第三腰动脉背外侧分支有少数标本缺如,而第四腰动脉的出现率很高。结论:临床上可以对第三腰动脉背外侧支髂骨分支缺如的病例行髂骨瓣旋转移植时取第四腰动脉分支的皮瓣进行补偿,将会降低手术的不愈合率。  相似文献   

3.
带髂腰动脉蒂髂骨瓣椎间植骨二例吕慧利矫晓坤我院于1995年10月~12月采用带髂腰动脉蒂的髂骨瓣转位行椎间植骨2例,效果较好,报道如下。例1男,39岁。因腰部疼痛50天入院。MRI与ECT诊断为腰4、5椎间隙感染。于1995年10月23日行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4.
带血管蒂肋骨瓣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化脓性椎间隙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带血管蒂肋骨瓣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化脓性椎间隙感染的结果。方法 1993年11月以来,对7例胸腰椎化脓性椎间隙感染经骶棘肌、腰方肌间隙行彻底病灶清除,同一切口内切取带血管蒂肋骨瓣椎体间植骨融合。结果 术后7例获10个月-5年随访,平均随访2年4个月,椎体间骨愈合时间3个月5例,4个月2例,无一例病灶复发及脊柱后凸畸形。结论 经骶棘肌腰方肌间隙病灶清除彻底,采用带血管蒂肋骨瓣椎体间植骨手术操作简便,缩短骨愈合时间,重建了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游离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治疗股骨干骨折骨不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用游离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治疗股骨干骨折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应用吻合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植骨加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骨不连。结果:12例髂骨瓣成活,骨折愈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供血充分,在植骨的同时增加了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带锁髓内钉是理想的固定物。  相似文献   

6.
腰椎峡部裂以及腰椎退行性变所致的腰椎滑脱症常需手术治疗 [1]。 1993年 2月~ 2 0 0 0年 5月 ,我们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 [2 ] ,采用第 4腰动脉背侧支血管蒂髂骨瓣移位植骨 ,行下腰椎融合治疗下腰椎不稳 13例 ,术后获得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13例 ,男 11例 ,女 2例。年龄 2 2~ 5 0岁。病程 1~ 8年 5个月。术前 :下腰部疼痛 8例 ;双侧腰腿痛1例 ;有明显间歇性跛行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4例。全部患者均行 X线片及 CT检查示 ,病变节段合并有椎间盘脱出 6例。滑脱平面 :L4~ 54例 ,L5~ S19例 ;其中峡部崩裂…  相似文献   

7.
骶外侧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治疗椎峡部不连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峡部不连是引起下腰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病变多发生在第四、五腰椎。1960年,胥少汀等[1]报道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992年,王天法等[2]采用第3、4腰动脉肌蒂髂骨瓣转位治疗的方法。本文对骶外侧血管上支进行解剖学观测,设计以该血管为蒂的髂骨(膜)瓣转位治疗腰椎峡部不连或骨缺损,临床应用18例获得成功,现将该术式有关的应用解剖学报道如下,以期为临床术式的开展提供形态学基础。材料和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主要解剖观测骶外侧血管上支的起始、走行和在髂后上棘的分支、分布及与第  作者单位: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前路减压带血管蒂肋骨瓣植骨对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完全性截瘫的作用。方法 :对 16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经骶棘肌腰方肌间隙行胸腰椎侧前方减压 ,同一切口内带血管蒂肋骨瓣椎体间植骨 ,重建前、中柱。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 2年 11月 ;术前后凸成角 2 8.5°术后基本矫正 ;骨愈合时间 3月 9例 ,4月 7例 ,无一例不愈合 ;16例有Frankel分级一级以上的改善。结论 :经骶棘肌腰方肌间隙行侧前方减压彻底 ,采用带血管蒂肋骨瓣植骨手术操作简便 ,缩短了骨愈合时间 ,重建了脊柱的稳定性 ,获得了脊髓神经功能最大改善。手术时机以伤后 1~ 2周为宜  相似文献   

9.
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术治疗成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转移加游离植骨术治疗成人中晚期股骨头无菌坏死的疗效。方法采用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转移加游离植骨术治疗中、晚期股骨头无菌坏死32例38髋。术中在膝关节镜下彻底清除坏死骨.切取带血管蒂骨瓣及用游离植骨将坏死腔填满充实。结果32例38髋随访24~72个月。按成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疗效百分评价法,优良率达94.7%(36/38)。结论应用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转移加游离植骨术治疗成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具有以下优点:①青壮年患者避免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下沉、关节附近骨破坏等并发症;②彻底清除坏死骨及减压;③重建股骨头血运,形成自体骨的股骨头有利于股骨头的修复与重建。该术式适用于50岁以下股骨头坏死FicatⅡ、Ⅲ期患者,Ⅱ期病例远期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带血管蒂的骰骨瓣移植治疗跟骨囊肿、低毒性感染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3例14处病变(其中1例双足跟骨低毒性感染)采用带跗外侧动脉骰骨骨瓣、髂骨取骨、植骨术治疗跟骨骨囊肿8例,低毒性感染5例.结果术后随访1~5年,13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骨囊肿、感染无复发,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带血管蒂的骰骨骨瓣移植是治疗跟骨病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方忠  李锋  熊伟  陈安民 《中国骨伤》2005,18(1):37-38
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Automated 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APLD)自从Hijikata首次报道成功以来,以其创伤小、出血少、不造成神经根粘连、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病人易接受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有关A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管狭窄的报道较少,且多数人把此类腰椎间盘症作为APLD的禁忌证.我们通过收治的45例此类腰椎间盘突出症行APLD治疗后,近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间不稳的临床应用价值,报告其初步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01-2013-10,使用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间伴不稳36例,采用JOA评分,分析术前与术后评分及融合情况。结果术后JOA平均改善率为(85.1±8.2)%,应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该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间不稳,具有创伤小、融合率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适合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比较单侧和双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51例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患者,其中行单侧PLIF治疗26例(单侧组),行双侧PLIF治疗25例(双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结果手术时间:双侧组(168±20)min,单侧组(94±18)min;术中出血量:双侧组(750±41)ml,单侧组(450±40)ml;术后输血:双侧组7例,单侧组均未输血;以上各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硬膜囊撕裂:双侧组1例,单侧组无。术后神经根痛加剧:双侧组2例,单侧组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30个月。临床疗效优良率:双侧组为84.0%(21/25),单侧组为92.3%(2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率:双侧组为92.0%,单侧组为9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率优于双侧PLIF。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腰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腰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25例退变性腰椎侧凸伴腰椎管狭窄的患者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和后外侧植骨融合的方法治疗.观察手术疗效,同时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伴退变性狭窄的病因.对减压和固定融合范围,融合方式等进行了探索.结果 术后随访12~30个月(平均16个月),植骨融合率100%,临床疗效采用Otani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2%.无神经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 采用腰椎管彻底减压,相应节段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伴侧凸的手术治疗(附18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侧凸患者经推弓根螺钉系统及脊柱后外侧融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脊柱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 术后随访1年-4年6个月(平均2年7个月),骨性融合率1年94.4%,2年2个月100%,临床症状消失满意率100%。结论 以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加脊柱后外侧融合,可使脊柱侧凸部分或全部复位,保证脊柱骨性融合,达到脊柱稳定、解除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 4 3例适应证患者进行椎板切除减压、CD器械矫正和后外侧融合术 ,术后观察疼痛改善率和测量畸形矫正率。结果 术后1年腰腿疼痛较术前平均改善 76 2 %± 8 3% ,腰椎冠状面矫正率为 4 7 2 %± 6 3% ,矢状面矫正率为 36 4 %± 5 7%。术后 3年腰腿疼痛较术前平均改善 74 8%± 6 9% ,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矫形丢失不明显。结论 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时 ,应重视矫正腰椎侧凸和后凸畸形、改善腰椎力学平衡 ,以提高术后中远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手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比较不同种类的椎间融合技术。方法:本组采用3种PLIF手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患者72例,共82个节段。其中椎体滑脱28例,间盘突出合并节段性不稳定19例,不稳定型椎管狭窄25例。3种椎间融合技术包括:单纯植骨、双侧椎问支撑器、单侧斜行椎间支撑器,术中均采用椎弓根固定系统辅助,后2种方法中在安放内置物的同时,均辅以椎间自体骨屑植骨。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5年8个月,平均3年6个月。4~6个月后均达骨性愈合,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现象。患者的腰痛、下肢疼痛症状均有明显缓解,绝大多数病人恢复原正常的工作和生活。VAS疼痛分值术前平均为7.4分,术后下降至3.1分。功能评定结果:优41例,良24例,可7例,差0例,优良率为90.28%。结论:PLIF手术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一种可靠手段,只要把握手术适应证,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腰痛是困扰人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经统计分析,在西方国家约有50%~80%的成人患有腰痛,其中1/4需要就诊。腰椎管狭窄和腰椎不稳症是脊柱外科引起腰痛的常见原因,随着对腰痛的研究,腰椎不稳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功能重建和维持腰椎的稳定性越来越受到重视。选择2000年2月至2006年10月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手术治疗患者15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术)式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方法 采用TLIF后路减压、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11例,按Lenke标准评价脊柱融合情况,按Henderson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较大程度的复位,术后随访1~2年,根据Lenke标准评价脊柱植骨融合:A级10例,B级1例;根据Henderson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9例,良1例,可1例。结论〓TLIF术式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症,其脊柱融合满意,疗效显著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