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40例小儿癫癎与可疑癫癎的24h动态脑电图监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动态脑电图(AEEG)的睡眠时相与癫痢的关系及其对小儿癫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140例常规脑电图(EEG)无痫样放电患儿分别为临床诊断癫痫组和可疑癫痫组,进行24h AEEG监测,并观察觉醒期和睡眠期AEEG痫样放电的分布情况。结果:AEEG痫样放电发生率在临床诊断小儿癫痫组占55.9%,小儿可疑癫痫组占37.5%。痫样放电多见于NREMⅠ—Ⅱ期,并见有NREMⅠ—Ⅱ期明显延长,而NREMⅢ—Ⅳ期相对缩短。结论:小儿癫痫病痫样放电主要发生于NREMⅠ—Ⅱ期。AEEG可提高小儿癫痫病痫样放电的检出率,对小儿癫痫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氯喹对戊四氮慢性致痫大鼠海马α-氨基羟甲基异恶唑丙酸(amino-3-hydroxy-5-methylisox-azole-4-propionic acid,AMPA)受体(GluR2)及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表达的影响,探讨氯喹在癫痫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0只)、戊四氮致痫组(10只)、氯喹干预组(10只),观察大鼠行为表现和脑电图的改变。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GluR2含量的改变,免疫组化检测nNOS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无癫痫发作,戊四氮致痫组癫痫发作严重(III~Ⅴ级),氯喹干预组痫样发作与戊四氮致痫组相比较轻(Ⅰ~III级,P<0.05);戊四氮致痫组脑电记录呈频发高幅的痫样波,氯喹干预组痫样波幅低且缓;与对照组相比,癫痫组GluR2表达减弱(P<0.05),氯喹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nNOS在戊四氮致痫组表达强,以海马为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氯喹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喹可以通过调节GluR2的含量和抑制nNOS的表达,表明氯喹可能是预防和治疗癫痫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3.
动态脑电图对癫痫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临床诊断癫痫的53例和可疑癫痫的117例行24h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结果AEEG阳性率(32.9%)明显高于常规EEG(20%),AEEG痫样放电率在癫痫组为54.7%(29/53),可疑癫痫组为15.4%(18/117)。后者中有临床发作者63例,检出痫样放电10例,睡眠期出现痫样放电占89.4%(42/47)。本文对痫样放电出现与临床发作间的关系以及癫痫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257例癫痫与发作性疾病的24h动态脑电图监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即脑Holter)对癫痫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257例常规EEG无痼样放电患者分为临床癫痫组和可疑癫痫组进行24hAEEG监测并分析结果。结果:临床癫痫组痫样放电总发生率为59.4%,可疑癫痴组总发生率为19.9%。痴样放电最多出现于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各种发作类型痫样放电阳性率差别无显著性。结论:AEEG可提高痫样放电的检出率,对癫痫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监测(AEEG)与同步录像结合分析的临床意义。方法:1126例患者在配备有SONY-485P型可调式数字摄像镜头监测病房内进行24h便携式脑电图监测。在EEG数据回放分析时,结合同步图像分析,观察患者的临床情况及周围环境,有效地识别各种干扰伪差及其来源,观察发作时的临床表现。结果:1126例患者中EEG正常270例(23.98%),EEG异常856例,异常检出率为76.02%。其中确诊为癫痫者268例(78.13%),疑似癫痫者588例(75.09%),确诊癫痫组EEG异常率虽高于疑似癫痫组患者,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EEG有痢样放电者618例,占总异常的72.20%。确诊癫痫组有痫样放电者230例,占异常者的85.82%;疑似癫痫组有388例,占异常者的65.99%,确诊癫痫组痫样放电阳性率明显高于疑似癫痫组,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1126例在行EEG监测的同时进行同步视频连续录像,拍摄到98例患者有临床发作,其中69例发作期EEG可见痫样放电;29例癫痫患者临床发作时、发作间期均未见痫样放电。结论:AEEG结合视频录像,在尽可能不限制患者活动状态的前提下,通过视频录像记录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同步EEG对照分析,有效地提高了EEG痫样放电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抗抑郁剂在脑卒中患者中的预防性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观察预防性应用抗抑郁剂对脑卒中后抑郁(PSD)发生率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6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接受帕罗西汀与安慰剂治疗,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量表(ME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治疗结束时评定患者的PSD发生率。结果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在治疗结束时,帕罗西汀组患者的MESS、ADL得分分别为11.1±4.3,27.6±4.8,低于安慰剂组的13.6±3.2及32.8±4.1;帕罗西汀组患者的PSD发生率为10.7%,亦低于对照组的41.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预防性应用抗抑郁剂可以降低PSD发生率,并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与皮层脑电图(ECoG)在外科手术切除难治性癫痫致痫灶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难治性癫痫患的临床发作类型,术前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以及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反复多次多点进行检测的结果,并进行详细分析。结果:MRI异常8例,正常20例;所有病例在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检查中均记录到痫样放电,而且20例(71%)记录到临床发作,痫样放电部位57%位于右额,颞,中央区;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检测全部病例亦见痫样放电,46.5%集中于右颞部,32%位于右额,颞,中央区。结论:难治性癫痫患的手术治疗效果与癫痫灶的定位密切相关,MRI,VEEG,ECoG对难治性癫痫的痫灶定位有重要价值,其中皮层脑电图(ECoG)能更准确地认定痫灶范围。  相似文献   

8.
<正> 本文对34例长期应用抗痫药的癫痫患者进行免疫学测定,测定结果免疫异常率为70%左右,提示癫痫与免疫异常有一定关系。 癫痫与免疫异常,近几年来文献中已屡有报道,但结果不一。本文对34例长期应用抗痫药的癫痫患者进行免疫学测定,且对非癫痫者用抗痫治疗前后进行有关观察、比较,并结合文献作初步探讨。 一、临床情况:34例中男性22例,女性12例,均为成年。年龄18~55岁,平均29岁。应用抗痫药  相似文献   

9.
小儿癫痫的睡眠动态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睡眠期AEEG对癫痫的诊断意义、优点及诊断中的注意事项。方法:分析我们应用MB8000型AEEG仪监测到的836例癫痫患自然睡眠脑电图。结果:836例,正常106例(12.7%),非特异性异常61例(7.3%),痫样放电669例(80.0%)。结论:睡眠动态脑电图可反映睡眠结构和夜间异常放电的发作情况;同时AEEG可观察临床发作的全过程及发作时脑电图的演变过程,能更明确局限性癫痫诊断及定位,也可为全身性发作寻找致痫病灶。  相似文献   

10.
本组病人均为药物难以控制的难治性癫痫,术前脑电图(EEG)检查25例(83%)异常,其中,痫样放电20例(80%),慢波改变5例(20%),皮层电图(ECoG)30例(100%)异常,均为痫样放电。术后3个月—2年随访,临床发作完全控制有24例(80%),6例临床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复查EEG除4例(13.3%)异常,其余EEG均为正常。术前与术后EEG阳性率相差显著,因此,我们认为ECoG在癫痫灶切除中应用是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在癫痫和癔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癫痫50例,癔病30例进行EEG描记分析。结果:癔痫组异常发生率76%,癔病组异常发生率3.33%,癫痫病人EEG有明显的特异波形,可出现棘波、尖波、棘-慢波综合、尖-慢波综合。癔病组EEG无明显改变。结论:EEG对于癫痫与癔病的鉴别可提供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丙戊酸钠是治疗癫痫的有效药物,作者在1997年开始对29例严重偏头痛患者用丙戊酸钠作预防性治疗组,其中15例为日剂量组,14例为周剂量组.同时对15例口服苯噻啶作对照组,经观察比较,日剂量组的总有效率为92.8%,周剂量组的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日剂量组与对照组间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i比较抗癫痫药物或非药物治疗反射性癫痫的临床疗效和脑电图改变。方法i将27例患者分为3组:第1组为反射性癫痫伴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1~4次/24h),未用抗癫痫药者;第2组:反射性癫痫伴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1~4次/24h),使用抗癫痫药者;第3组为反射性癫痫伴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5次/24h),使用抗癫痫药者。各组均需避开诱因。根据患者既往最长癫痫发作间期的3倍时间随访其癫痫发作次数和视频脑电图表现。结果:各组无1例临床加重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63%~100%,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电图改善总有效率3个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1~4次/24h)病人用药与否脑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各组反射性癫痫预后良好,伴脑电图异常的反射性癫痫建议给予抗癫痫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Bcl-2、Caspase-3在马桑内酯所致癫痫大鼠海马Ca3区的表达变化。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癫痫组30只(又分为3h、6h、24h三个亚组)和对照组10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神经元中Bcl-2、Caspase-3的表达。结果①Bcl-2于致痫后6h表达增加,并于24h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Caspase-3于致痫后6h表达增加,并持续增加到24h,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致痫组Bcl-2与Caspase-3的表达成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在癫痫发作后神经元的损伤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参与其凋亡的发生及其它功能的调控。Bcl-2可通过抑制Caspase-3的活性而抑制神经元的损伤,但是这种抑制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癌与HCV、HBV感染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ELISA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应用PCR技术对广东地区80例PHC、40例非肝癌恶性肿瘤病人(对照组1)、80例正常人(对照组2)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发现,PHC组中,HBsAg。抗-HBe、HBeAg、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77.5%、55.0%、17.5%和40.0%,高于两对照组,抗-HCV及HCV-RNA的阳性率分别为12.5%、13.8%,与对照组1相比无显著的差别,但高于对照组2.HBV感染率(81.3%)显著高于HCV的感染(20.0%)。PHC病人中,若接HBV与HCV感染情况进行年龄分层,发现在HBV与HCV混合感染的PHC病人中,发病年龄有提早发生的倾向.表明,广东地区HCV感染在PHC发生的病因上具有一定的作用,但HBV仍是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抗精神病药物对脑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服单一抗精神病药物的1024例与未服药的213例的脑电图对照分析,发现抗精神病药物对脑电图有明显影响,主要表现为脑波频率不同程度减慢,4.0%出现痫样放电。氯氮平引起脑电图异常率和出现痫样放电率明显高于其它抗精神病药物(P<0.001),其余易引起脑电图异常的药物依次为氯丙嗪、三氟拉嗪、氟哌啶醇、奋乃静和舒必利,且对脑电图影响的程度与剂量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在氯化锂(LiCl)-重复低剂量匹罗卡品(pilocarpine,Pilo)诱导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大鼠模型中的抗氧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癫痫模型组和Res治疗组。采用重复低剂量氯化锂-联合皮罗卡品腹腔注射制备癫痫持续状态SD大鼠模型,并同时给予Res预防性治疗,对实验动物按痫性分级标准进行行为学观测,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痫性发作90min后模型动物大脑皮质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glutathion,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 reductase,GR)含量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痫性发作90 min后模型动物大脑皮质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Caspase-3和Bax的表达变化。结果:癫痫大鼠大脑皮质CAT、GR、SOD和GSH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下调,该蛋白阳性细胞数减少,而caspase-3和Bax表达显著上调(P<0.05),两种蛋白阳性细胞数增多(P<0.05);Res预防性治疗后,治疗组动物痫性发作潜伏期较模型组显著延长(P<0.05);药物治疗明显上调模型动物大脑皮质中巯醇抗氧化剂(酶)CAT、GR、SOD和GSH的含量(P<0.05),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P<0.05)和阳性细胞数(P<0.05),同时抑制促凋亡因子Caspase-3和Bax的表达(P<0.05)和减少两种蛋白阳性细胞数(P<0.05)。结论:Res能通过上调癫痫模型大鼠皮质内源性巯基抗氧化物(酶)CAT、GR、SOD和GSH的含量,调控凋亡相关蛋白Bcl-2、caspase-3和Bax的表达变化,对抗SE诱导的神经细胞氧化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头皮EEG偶极子定位在癫癎外科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头皮EEG偶极子定位方法在癫痫手术病人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准确性。方法:在80例难治性癫痫手术病人中.术前在发作间期头皮EEG上用偶极子定位方法定出致痫源放电位置.术中以皮质电图(ECoG)及脑深部电极记录确定致痫区.对比偶极子定位的准确性.按ECoG定出的位置直接对致痫区进行手术处理.术后随访手术效果。结果:在颞叶癫痫.偶极子定位与ECoG及脑深部电极定位完全一致;在额、顶、枕叶癫痫,偶极子位置误差为10~15mm。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80例中71%的病人无癫痫发作,25%的病人发作减少75%以上.手术有效率96%。结论:头皮EEG的偶极子定位方法无创、准确,相当于脑磁图,可避免创伤性检查而用于癫痫病人的术前定位。  相似文献   

19.
李正莉  朱长庚  魏瑛 《解剖学报》2001,32(3):193-196,T001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的抗痫效应和抗痫机制。方法:动物行为学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戊四氮(PTZ)可诱发癫痫大发作,如诺在注入PTZ前30min先注入地塞米松或苯妥英钠(DPH)能减轻或抑制大鼠癫痫发作症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PTZ致痫组大鼠大脑皮质、海马回、齿状有大量肥大的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GC或DPH抗痫组GFAP免疫反应明显减弱,阳性细胞数量减少,突起短而少,Fos蛋白在PTZ组大鼠致痫后1-1.5h有大量表达,而在上述两抗痫组显著少于PTZ致痫组。结论:1.通过与苯妥英钠(传统抗痫药)的抗痫效果相比较,进一步证明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痫效应。2.糖皮质激素的抗痫机制可能与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动有关。3.Fos蛋白表达的变化与癫痫活动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频域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研究颞叶癫痫发作间歇期16导脑电图(EEG)在与癫痫发作相关的δ频段的过度放电功能连接特性.方法 实验数据来自颞叶癫痫9例患者(6例左颞叶癫痫,3例右颞叶癫痫),9例正常对照受试者.记录每例颞叶癫痫受试者在发作间歇期的痫样放电、非痫样放电以及正常对照组的共3个状态的16导EEG;每个状态下各记录10个EEG数据段,每个数据段长度为20s,采样频率为200 Hz;应用带通滤波提取EEG的δ分量(1~4 Hz).应用频域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分别计算痫样放电组、非痫样放电组和正常组10次记录的16通道EEGδ频段分量之间的频域因果度量平均值Iδ;分析以上3个组颞叶区(左颞叶癫痫:T3、T5,右颞叶癫痫:T4、T6)与额区(Fp1、Fp2、F3、F4)和顶区(C3、C4)之间EEG在δ频段的功能连接模式.结果 痫样放电组:下颞叶区(左下颞叶区T5,右下颞叶区T6)与额区、顶区之间Iδ在0.1323±0.0329~0.1670±0.0289;非痫样放电组:下颞叶区与额区、顶区之间的Iδ在0.0300±0.0130~0.0420±0.0072;正常对照组:下颞叶区与额区、顶区之间的Iδ在0.0153±0.0028~0.0193±0.0057.统计结果表明:痫样放电组下颞叶区与额区、顶区之间的Iδ值与非痫样放电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痫样放电组下颞叶区与额叶、顶叶之间的Iδ值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颞叶癫痫发作间歇期在痫样放电状态下,EEGδ频段在下颞叶区与额区、顶区之间存在较强连接,过度放电从下颞叶区传递到额区和顶区.非痫样放电组和正常组的EEGδ频段,下颞叶区与额叶、顶叶之间连接弱,下颞叶区不是EEG信号传导的起始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