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廖宇 《河南中医》2004,24(1):3-3
明·赵开美本《伤寒论·太阳病篇》第 1 76条“伤寒脉浮滑 ,此表有热 ,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历代医家注家对此条文争议颇多。其关键在于“里有寒”三字上。医者共知 ,白虎汤乃主阳明气分邪实表里俱热之方 ,有虎啸生风驱邪退热之妙。若病人里有寒证 ,断无单用白虎之理。如林亿等人校对该书时对此条文备有疑问 :“臣亿等谨按前篇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 :其表不解 ,不可与白虎汤。此云脉浮滑 ,表有热里有寒 ,必表里字差矣。又阳明一证云 :脉浮迟 ,表热里寒 ,四逆汤主之。此表里字差明矣。《千金翼方》云白通汤 ,非也。”南京…  相似文献   

2.
“表有热,里有寒”见《伤寒论》181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历代注家对此争论颇多,如:《医宗金鉴》曰:“王三阳云经文‘寒’字当‘邪’字解,亦热也”。清·程郊倩曰:“此处‘表里’二字错简,里有热表有寒”。明·方有执曰:“里有寒者,里字非对表而称,以热之里言,盖伤寒之热本寒因也。故谓热里有寒,指热之所以然者言也”。笔者认为,“里有寒”之“里”指阳明,“寒”指寒邪;“表有热”之表,是与“里”相对而言,指体表之肌肉,“热”指里热蒸腾于外之热。现将此不同看法,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自利【原文】伤寒自利,何以明之?自利者,有不经攻下,自然溏泄者,谓之自利也。伤寒自利多种,须知冷热虚实,消息投汤,无致失差。杂病自利,多责为寒,伤寒下利,多由协热。其与杂病有以异也。表邪传里,里虚协热则利;不应下而便攻之,内虚协热遂利,是皆协热已。又合病家,皆作自利;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黄芩汤主之;阳明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大承气汤主之。三者皆合病下利,一者发表,一者攻里,一者和解。所以不同者,盖六经以太阳阳明为表,少阳太阴为在半表半里,少阴厥阴为在里。太阳阳明合病为在表者也,虽曰下利,必发散经中邪气而后已,故与葛根汤以汗之。太阳与少阳合病,为在  相似文献   

4.
“原注”: ①太阳主一身之表,司寒水之经,凡病自外来者,皆谓伤寒,非寒热之寒也.变迁者,或三阳,或三阴、或寒化、或热化、及转属合并之异. ②太阳寒水、其经主表、编中备发汗诸法;阳明燥金、其经主里、编中备攻里诸法;少阳相火,其经居表里之界、所谓阳枢也、编中备和解诸法;太阴湿土,纯阴而主寒、编中备温补诸法;少阴君火、标本寒热不同、所谓阴枢也、编中寒热二法并立;厥阴风木,木中有火而主热,编中备清火诸法;虽太阳亦有里症,阳明亦有表症,太阴亦有热症,厥阴亦有寒  相似文献   

5.
“透热转气”治法为叶天士所创,因其在营分证治时所举,便被后人认为是营分证治则,本人对此有疑,试论如次。一、邪既人里,治非还表而出伤寒六经,三阳为表,三阴为里,治则迥别。太阳为表中之表,治以辛开腠理,温散寒邪于外。少阳为枢,邪在半表半里,治之和解其表里寒热,鼓动近里之邪外达。邪入阳明,寒邪化热,热者寒之,有经腑表里分。治经之证,寒而辛散,其邪除被寒药直折外,还可能因辛散而还少阳或再太阳以外解;腑证则治纯苦寒,从腑内下解。寒邪入里,三阴之证,皆里虚寒,治则温里补虚,使邪从内散而解,非必还表而出。温病卫气营血,卫气为表,营血为里,  相似文献   

6.
<正> 第四章八纲是伤寒和温病辨证论治的总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是外感内伤疾病尤其是伤寒和温病辨证论治的总纲.其中并以阴阳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六变.如《医学心悟》在"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中指出:"至于病之阴阳,统上六字而言,所包者广.热者为阳,实者为阳,在  相似文献   

7.
<正> 白虎汤(现今有些方书改名为石膏知母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该书第181条(据赵开美本)云:“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此条《玉函经》改白虎汤为白通汤,以迎合“里有寒”句,而不顾“脉浮滑”三字之义,这无异于削足适履。考《伤寒论》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以此证彼,白虎汤证者,必是里有热,而非里有寒也。181条的“表有热”必是表有寒,“里有寒”必是里有热的错简。因为181条之首明明冠以“伤寒”二字,表有寒者,是表有寒邪之意也,表之寒邪不解,传里化热,则  相似文献   

8.
徐兵 《光明中医》2013,28(9):1962-1963
(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所治均为阳明气分热邪充斥内外,弥漫表里为其特征。故本条之"表有热,里有寒"应理解为表里俱热。其脉象浮滑中的浮象,为热盛于外,滑为热炽于内,里热盛,鼓舞气血,故其证当见大热、汗出、口渴以及心烦等热象。白虎汤中知母寒而润,既能清热,又能滋养阴液,其清热之力大于滋阴养液。石膏甘辛大寒、善解肌、清热泻火、为清热之重剂。炙甘草、粳米为甘甜之品,既能补中气、调胃和中而滋化源,同时亦可节制石膏、知母为性过寒,以免使药苦泄沉重下达,不利清泄阳明之热。  相似文献   

9.
<正> 编辑同志: 贵刊一九八三年第五期《伤寒串讲》关于阳明经证引用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既是清热重剂,为什么“里有寒”又可使用之? 山东宁津县中医院任建林河北省石家庄市杨青一任建林、杨青一同志: 关子《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历来注释颇多。《玉函经》作“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旧云白通汤,一云内虎者恐非。”《医宗金鉴》引王三阳云“经文‘寒’字  相似文献   

10.
<正>此诸论,乃皆言寒痢之当温也。如所云手足厥逆,恶寒腹痛,脉微欲绝,下痢清谷之类,此固阴寒之甚者也。其于疑似之间,则犹有真辩:凡伤寒下痢由热邪者,必有烦躁大热,酷欲冷水等证,亦必有洪滑强盛数实等脉,如果表里俱热,方可作火证论治。若其脉虽数而无力,外虽身热而不恶热,内虽渴而不喜冷,此其内本不  相似文献   

11.
对《伤寒论》第176条原文所曰“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中的“里有寒”三字,因与脉治不符,历代注家对此争议颇多。柯韵伯所著《伤寒来苏集》将此文改为“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邪,白虎汤主之”,黄元御《伤寒悬解》将此原文改为“伤寒,脉浮滑,此里有热,表有寒也,白虎汤主之”,现行中医院校教材《伤寒论选读》则认为应系“伤寒,脉浮滑,此表里热,  相似文献   

12.
论白虎汤证不为“四大”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清以降,注伤寒白虎证者,多遵《温病条辨》而言其为“四大”症,沿袭至今,致使无法认识何者为白虎证,何者为白虎加入参汤证,遂使仲师辨证之精微处湮而不彰,使吴氏之鉴别法亦晦而不明。故提出,以就正於同道。所谓四大症,为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笔者按:更有加面大赤为五大症者)。此四大症与《伤寒论》原意不符,试看大论所载白虎证三条: 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第176条之“里有寒”显系有误,有改为里有热者,有改为里无寒者,有改为表里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第176条原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由于本条“里有寒”三字与脉治不符,历代医家争议颇多.杨韵伯《伤寒来苏集》改原文为:“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邪,白虎场主之.”黄元御《伤寒悬解》改原文为:“伤寒,脉浮滑,此里有热,表有寒也,白虎场主之.”现行中医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则认为应系:“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而肖氏[’J则撰文认为当以桂林古本《伤寒论》“伤寒,脉浮滑,此以里有热,表无寒,白虎场主之”为准.细绎以上各论,似均不能表达件太原旨.…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第181条云;“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是清解里热之剂,其证为里热证无疑,然条文却说“里有寒”。对此,后世注家众说纷纭,有谓“寒”字作“邪”字解者,有谓“表热里寒”应改为“表寒里热”者,亦有谓“白虎汤”系“白通汤”之误者。余认,为“里有寒”的寒字乃实字笔误。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5.
扁桃腺体肿大,在中医书籍中称为“乳蛾”一侧肿大称之“单乳蛾”,两侧皆肿称之“双乳蛾”。此症多见于外感时邪,里热过盛而发生的兼症。但亦可单独因肺胃热盛,上蒸于咽喉而发病,或既有肺胃二经蕴热,复感受外邪而引起乳蛾肿大,甚致溃脓。在病因方面,喉科专论中提出有因风、寒、火、湿、毒、虚的区别,或风火相搏,或寒暑相聚,其症变幻不一。治疗法则:本病既有内外二因、又有内外合邪,因此临床治疗时,首先应视表里二邪孰轻孰重。表邪重应多疏表而少清里;如里热重,则多清里而少疏表。遇到表里俱盛时,应表里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方按八纲分类法之滥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伤寒论》方的分类 ,古往今来有多种类分法 ,其中较有意义的一种 ,就是按八纲类方。按八纲类方 ,即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对《伤寒论》方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法最早滥觞于宋·许叔微《伤寒发微论》 ,按表里虚实对《伤寒论》方进行简略分类。许氏论治伤寒 ,注重对表里虚实的辨证 ,指出 :“伤寒治法 ,先要明表里虚实 ,能明此四字 ,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 ,可坐而定也。何以言之 ,有表实 ,有表虚 ,有里实 ,有里虚 ;有表里俱实 ,有表里俱虚。”其具体分类 ,则言“仲景麻黄汤类 ,为表实而设也 ;桂枝汤类 ,为表虚而设也 ;里实则承气之类 ;里虚则四逆、…  相似文献   

17.
中医疫病有其独特的传变规律,不能用伤寒、温病的传变规律涵盖。疫病的表里传变着眼于表里关系进行论述,可分为由表入里与表里分传两类。由表入里传变是自《内经》而始,人们对外感病传变的基本认识之一。在一些医家发现疫病传变与伤寒不同,而又未能提出较为详细的新的传变规律时,有时概言由表入里传变。由表入里传变中的逐日入胃传变,其病情凶险,传变迅速,病机以热为主,寒性温性之邪均可有此传变规律。  相似文献   

18.
白虎汤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创制,此方始见于<伤寒论>第一百七十六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中.此条经文讹误处经宋臣林亿等人校注"寒"应作"热","伤寒"泛指外感病.根据以脉测证法,脉浮滑,浮为热盛于外,为表有热,其证当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滑为热炽于里,里有热当有舌干燥而烦、大烦渴引饮不解.历代医家研究<伤寒论>基本方法之一是以方药测证法,白虎汤为甘寒重剂,治则以辛寒清热为主,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热,知母辛苦而润以清热,两药同用可清阳明独盛之热,炙甘草、粳米益气和中,避免寒凉药剂伤胃,故当用于胃热弥漫之证,若非邪热充斥,表里俱热证,不可妄投.又<伤寒论>是以六经辨证统领全书为主线,白虎汤其主治阳明经病证.故综以上三点用白虎汤其本义是辨阳明表里俱热证治,其主治病症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心烦、舌干、口渴、脉浮滑.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第139条“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其中“有寒分”一句,各家注说不一,大凡有三类解释: (一)作“有寒”的部分或成分解。如成无已说:“心下结满,有水分,有寒分,有气分,今脉微弱,知本有寒分。”但通观《内经》、《伤寒》其他各条,凡“寒、热”词后皆不用“分”,虽《金匮》有“水分”、“血分”、“气分”之称,这必与“寒、热”有别: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仲景《伤寒论》第176条文字的深层含义。方法:通过研读历代医家对此条文的理解,并结合气的圆运动理论,对条文内涵进行深层解读。结果:此条文中的"表有热,里有寒"并非误笔和误传。结论:《伤寒》第176条的"表有热,里有寒"为气的圆运动所致,在使用辛凉剂的过程中要注重顾护阳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