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葡萄膜炎系眼内炎症的总称,病情反复发作,且治疗比较棘手,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目前认为葡萄膜炎的发病与葡萄膜自身抗原的自身免疫反应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学者认为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是参与葡萄膜炎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性细胞因子,阻断TNF α的生成和活性,可抑制视网膜葡萄膜炎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就目前TNF α及抗TNF α在葡萄膜炎发病及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葡萄膜炎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棘手、易反复发作的临床常见难治性致盲性眼病,目前认为与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葡萄膜炎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促炎因子作用,阿达木单抗(ADA)是针对TNF-α的全人源化重组免疫γ球蛋白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结合TNF-α并阻断其与受体(TNFR-1、TNFR-2)结合而发挥生物学效应。本文就ADA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作用机制、有效性及安全性等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葡萄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眼内炎症性疾病,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葡萄膜炎(NIU)。NIU的发病机制暂不明确,目前主要认为是由T淋巴细胞驱动的自身免疫过程,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包括IL-6、IL-12、IL-17、IL-22、IL-23等,在其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研究者们针对这些因子进行了靶向抑制药物的研发及一系列临床研究。本文对抗TNF-α制剂、IL抑制剂应用于NIU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性葡萄膜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探讨其在急性葡萄膜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连续收集各类急性葡萄膜炎患者75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其急性期和治疗后恢复期血清IFN-γ、TNF-α和IL-6水平,并与同期收集的30例健康人血清IFN-γ、TNF-α和IL-6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葡萄膜炎患者急性期血清IFN-γ、 TNF-α和IL-6水平明显高于治疗恢复期和对照者(F=65.805、50.418、155.381,P=0.000),并且与其初诊时视力呈明显负相关(r=-0.656、-0.592、-0.653,P=0.000),3种细胞因子之间呈正相关(r=0.340、0.467、0.338,P<0.05)。结论 INF-γ、TNF-α和IL-6在急性葡萄膜炎患者血清中明显升高,治疗后均下降,表明这些细胞因子参与了葡萄膜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ADA)是一种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重组 IgG1,是完全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对可溶性及膜性TNF-α有高度亲和性,并能与之特异性结合。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是指除外感染因素及伪装综合征等的一类炎症性眼病,常累及葡萄膜、视网膜、视网膜血管及玻璃体,其发病率及致盲率均较高。近年来,ADA在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治疗方面的有效性、持续性以及安全性已被初步证实。本文就ADA在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6.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non-infectious uveitis,NIU)是一组免疫介导的疾病,其病因复杂,治疗棘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是NIU中的主要促炎因子,阿达木单抗是一种完全的人源性TNF-α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与TNF-α结合阻断其诱导的下游过程。阿达木单抗治疗NIU包括Behcet病所致葡萄膜炎、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相关葡萄膜炎、儿童葡萄膜炎等,可有效减轻炎症,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降低复发率,其安全性也已得到初步证实。阿达木单抗是NIU二线治疗适合的选择,在治疗NIU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国际眼科纵览,2022,46:336-340)  相似文献   

7.
急性前葡萄膜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有学者认为细胞因子在急性前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细胞因子及其网络的特点为明确急性前葡萄膜炎发病机制、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基础.本文就目前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γ-干扰素在急性前葡萄膜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张晓斌  黄琴 《眼科研究》2012,30(6):561-562
葡萄膜炎是眼科的常见病,严重时可致盲,多发生于中青年,其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或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研究发现辅助性T淋巴细胞( helperT cell,Th)及其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2( interleukin-2,IL-2)、IL-4、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均参与其发病过程.儿童葡萄膜炎较为少见,临床类型也不同于成人,为研究儿童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炎性因子的变化,本研究测定16岁以下葡萄膜炎患儿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以探讨其在儿童葡萄膜炎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Infliximab治疗大鼠葡萄膜炎的效果.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20只.A、B两组大鼠左眼玻璃体内注射牛血清蛋白诱导建立葡萄膜炎模型,C组不造模.造模成功后A组大鼠玻璃体内注射10 g·L-1 Infliximab 0.1 mL,B、C组注射生理盐水0.1mL.于造模前及造模成功后7d、14 d、21 d行大鼠活体眼部检查,并抽取房水,ELISA法检测房水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的含量,同时摘取眼球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造模前,各组大鼠房水中TNF-α和IL-2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造模后7d,A组和B组大鼠房水中TNF-α和IL-2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均较C组高(均为P<0.05).造模后14d、21 d,A组大鼠房水中TNF-α含量为(331.49±74.40)ng·L-1、(164.59±69.49) ng·L-1,B组为(589.15±113.45) ng·L-1、(347.48±84.38)ng·L-1,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大鼠房水中IL-2含量为(35.74±14.87)ng·L-1、(31.58±16.94)ng· L-1,B组分别为(74.16±18.04)ng·L-1、(69.48±20.73)ng· L-1,两组相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造模后21 d,A组炎症反应较B组明显减轻.结论 Infliximab能显著抑制葡萄膜炎大鼠模型房水中TNF-α、IL-2的产生,减轻大鼠眼部炎症反应和病理损害,对葡萄膜炎有较明显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李燕利  杨炜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6):1147-1151
葡萄膜炎多发于青壮年,多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反复发作。研究表明,生物制剂可以干扰机体内引起炎症反应过程的具有特定分子或途径,在葡萄膜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治疗作用,以达到治疗葡萄膜炎的目的。本文意在探讨抗肿瘤坏死因子制剂、白细胞介素受体拮抗剂、干扰素、抗淋巴细胞特异性抑制剂等生物制剂在葡萄膜炎治疗过程中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tor-alpha,TNF-α)、p53在翼状胬肉的表达及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89例(102只眼)翼状胬肉组织进行bFGF、TNF-α、p53表达检测,并与32只眼正常结膜组织进行对照.结果 bFGF、TNF-α、p53在翼状胬肉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结膜(χ2=42.33,P<0.001;χ2=104.66,P<0.001;χ2=110.11,P<0.001);bFGF、TNF-α在翼状胬肉进行期组表达明显高于静止期组(χ2=18.78,P<0.001;χ2=20.09,P<0.001),p53在翼状胬肉进行期组与静止期组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χ2=.56,P=0.45).结论 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可能与bFGF、TNF-α、p53的异常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2.
张莲  毕宏生  郭俊国 《眼科新进展》2014,(12):1187-1189
目前,葡萄膜炎的治疗主要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虽然能选择性地作用于免疫细胞亚群,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长期应用毒副作用很大。近几年,随着对葡萄膜炎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抗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生物制剂等具有明确作用靶点的治疗方法得到极大的发展并应用于临床,在葡萄膜炎的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抗TNF生物制剂有望成为葡萄膜炎治疗的一线药物。本文将抗TNF生物制剂的作用机制、治疗葡萄膜炎的给药方式与剂量、疗效、不良反应及应用前景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内毒素诱导的C3H/HeN小鼠的前葡萄膜炎模型中房水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IL-6、IL-10、干扰素-y(interferon-γ,IFN-γ)的浓度,探讨急性前葡萄膜炎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取180只C3H/HeN小鼠,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150),将霍乱弧菌内毒素(18 001株,古典生物型,小川血清型)溶于无菌生理盐水中,终浓度为2×103g·L-1,实验组小鼠足底注射100μL制作内毒素诱导的前葡萄膜炎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诱导后4 h、8 h、16 h、24 h、48 h断颈处死实验组小鼠(各30只).以10只小鼠为一单样本,微量进样器抽取前房水;眼球摘除后微量进样器于眼窝处取外周血.对照组于注射生理盐水后即刻处死小鼠,样本收集方法同实验组.微球流式技术栓测小鼠房水及血清中TNF-α、IL-1、IL-6、IL-10、IFN-γ的浓度.结果 所有实验组小鼠均成功诱导出急性前葡萄膜炎.在小鼠房水中,TNF-α于4 h达峰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4 h、8 h、16 h及24 h时,在房水和血清内的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L-1、IL-6在血清中均于16 h达峰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P=0.001、0.000);且诱导后各时间点在房水内的浓度均高于血清.IL-10在房水中于24 h达峰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与相同时间点血清内的浓度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3).IFN-γ于4 h、24 h在房水和血清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0.032).各细胞因子在房水中的表达变化基本与炎症进程相符.结论 细胞因子在眼内炎症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网络调控将成为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机制复杂,现有观点认为,炎症与免疫反应贯穿DR的全过程。有人提出DR是一种炎症性疾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就是炎症反应中最具代表性的细胞因子之一。国外研究表明米诺环素(minocycline)的作用可减少炎症介质的表达及糖尿病时视网膜内细胞凋亡的发生率。我们观察了米诺环素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TNF-α表达的干预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HLA-B2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前房水中细胞因子的浓度,探讨急性前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观察型病例研究,选取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HLA-B27阳性前葡萄膜炎患者21例(21眼)为患病组,并选取同期住院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19例(19眼)为正常对照组。将所有入选病例通过酶联免疫技术测量前房水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10的浓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TNF-α在患病组患者前房水中的浓度平均为(29.1±13.9)pg.L-1,而在正常对照组患者则为(19.8±7.2)pg.L-1,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IFN-γ在患病组患者前房水中的浓度平均为(36.6±27.5)pg.L-1,而在正常对照组患者则为(14.6±12.9)pg.L-1,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白细胞介素-10在患病组患者前房水中的浓度平均为(2.4±2.7)pg.L-1,而在正常对照组患者则为(3.3±3.9)pg.L-1,2...  相似文献   

16.
唐红  徐皓  刘娟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5):814-816
目的:通过研究葡萄膜炎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的多个细胞因子水平,探讨葡萄膜炎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取30例葡萄膜炎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后短期培养,通过酶联免疫反应(ELISA)检测上清IFN-γ,TNF-α和IL-10的水平。结果: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的IFN-γ和TNF-α含量较正常对照显著增高(P<0.05),而且与葡萄膜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IL-10在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中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略高,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证实了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的IFN-γ,TNF-α水平较高,与病情相关,提示其在葡萄膜炎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暐  陈玲 《眼科研究》2014,(10):943-949
人类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是一组常见的眼部炎症性疾病,不明因素导致的自身免疫紊乱可对眼部组织产生不可逆性损害,因此长期以来,对人类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的研究从未停止。以往的研究认为,1型辅助性T细胞群(Th1)是诱发人类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关键因素,但近年来发现,Th17是诱导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病变的主要因素。由于每种Th细胞群都有其特定的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这些细胞因子通过调节Th1、Th2、Th17的表达及平衡决定着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发生和发展。研究Th1及Th17相关细胞因子在病变中的作用是探讨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就近年来Th1及Th17主要的相关细胞因子在葡萄膜炎的致病性、调节及治疗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抑制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以及抗TNF-α单克隆抗体(TNF-α mAb)对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以近交系大鼠30只制作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F344→Lou),随机等分入移植治疗组(每日结膜下注射0.5g/L抗TNF-α mAb 0.1mL)和移植模型组(结膜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技术分别检测术后3,7d及发生排斥反应时大鼠外周血清中TNF-α的水平,并观察移植角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植片存活情况。结果:角膜移植术后早期各组大鼠血清TNF-α浓度均有升高,与移植治疗组相比,移植模型组升高速度更快,水平更高(P<0.05);但当发生排斥反应时,二者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模型组大鼠植片存活时间为10.2±1.9d,而抗体治疗组平均13.8±2.2d,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TNF-α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发挥一定作用。动态检测外周血TNF-α浓度有助于预测、诊断排斥反应。应用抗TNF-αmAb治疗可部分延长植片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9.
白塞病(BD)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慢性、复发性、全身性疾病。由BD引起的葡萄膜炎是我国常见葡萄膜炎中重要的致盲类型,目前尚无根治方法。IFN-α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具有较强的免疫双向调节作用。近年来IFN-α被尝试用于治疗伴有眼部葡萄膜炎的BD患者,临床研究发现IFN-α治疗能够有效控制BD葡萄膜炎病情的发展,降低复发频率,对于反复发作、常规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BD葡萄膜炎患者,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选择;但其作用的机制、长期的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20.
王婧  卢弘 《眼科新进展》2011,31(10):987-990
急性前葡萄膜炎是最常见的葡萄膜炎,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研究认为,G阴性细菌感染启动、Toll样受体-4介导的信号转导在急性前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目前脂多糖-Toll样受体-4信号转导通路及通过对该通路干预来调控炎症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前葡萄膜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