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时间的规律,并给于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02例病人516次上消化道出血的时间。结果1天24小时中,500~600为出血的第1高峰期,1600~1700时为第2高峰期,2300为第3高峰期。夜间出血212例,发生率为7016%,白天出血90例,发生率为2984%,出血发生的时间昼夜差异显著(P<001)。夜间死亡43例,死亡率为1436%,白天死亡19例,死亡率为649%,昼夜死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及死亡的时间是有规律性的,根据其规律性采取相应治疗护理程序,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探讨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机制及病理生理意义,采用ELISA方法分别定量测定40例肝硬化患者与10例对照组患者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酮-PGF1α)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水平。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无上消化道出血组血浆TXB2水平、TXB2/6酮-PGF1α比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较出血组显著增高(P<0.05或0.01);而血浆6-酮-PGF1α与vW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或0.01),较出血组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与血浆TXB2下降、6-酮-PGF1α升高及其比例衡有密切关系,vWF水平升高能反映肝硬化血管内皮损伤及上消化道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3.
何善寿  钟挺  熊上中 《广西医学》2001,23(6):1384-1395
目的:探讨具有高危感染因素的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后感染患者的预防性抗生素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6例患者分组观察,观察组在止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头孢氨噻肟钠2.0Did 7d预防性治疗;对照组不用抗生素。结果:观察组46例继发感染12例(26.08%),而对照组40例继发感染21例(52.5%)(P<0.005);死亡率观察组死亡8例(17.40%),对照组死亡14例(35%)(P<0.05)。结论:早期,规则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具有高危感染因素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能降低其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西咪替丁在预防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5年5月~2007年6月在我院收住治疗的60例危重新生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西咪替丁,比较两组上?肖化道出血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出血后患儿死亡率。结果两组患儿共发生上消化道出血18例,其中治疗组5例,对照组13例,发生率分别为16.7%和43.3%,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全部患儿死亡9例,有上i肖化道出血者死亡6例,死亡率为33.3%,未出血者死亡3例,死亡率为7.1%,出血者死亡率明显高于没有出血者(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西咪替丁预防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全身慢性疾病对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全身慢性疾病对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68例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非老年患者287例比较。结果: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中消化性溃疡105例,占62.50%,是其出血的主要因素。老年组合并全身慢性疾病134例,占79.76%,非老年组44例,占15.33%,P<0.01。老年组死亡33例,死亡率为19.64%,其中25例因全身慢性疾病恶化和并发症死亡;非老年组死亡25例,死亡率为6.62%,P<0.05。结论:全并全身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较非老年人更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全身慢性疾病的恶化和出血后并发症是影响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强化护理干预对预防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12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强化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2种护理方式的预后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观察组出血控制57例,占95.00%.死亡3例,死亡率5.00%.对照组出血控制49例,占81.67%;死亡11例,死亡率18.33%;两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强化护理干预可降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施他宁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52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病人随机分成2组,施他宁组36例,垂体后叶素16例。结果:施他宁组有效止血率为83.33%,72h内止血率为70%。而垂体后叶素组有效止血率为56.2%,72h内止血率为33.33%。两组间有显性统计差异(P<0.05)。结论:施他宁是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安全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1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奥曲肽治疗,对照组给予垂体后叶素和硝酸甘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58.1%(P〈0.01);观察组患者止血时间为(16.7±8.1)h,对照组为(24.4±9.6)h,观察组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48h再出血率为10.O%,对照组为45.2%,观察组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提高对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特点的认识。方法:本回顾性分析了上消化道出血患≥60岁100例,<60岁10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组吸烟,应用NSAIDs类药物较多(P<0.01),而青中年组饮酒较多(P<0.01),老年组消化不良症状和腹部触痛较少(P<0.01、P<0.05)。老年组消化道出血的首位原因是溃疡病(占64%),但胃癌的发生率较高,青中年组静脉曲张出血较多。占10%(P<0.05),老年人常有伴发病,占31%(P<0.01)。输血量,转手术、住院日及死亡率两组无显差异,结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与青中年人有差别,服用NSAIDs类药物为最常见诱因;胃癌发病率较高;伴发病多。认识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特点,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出血后血清IL-6及IL-8的变化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肝硬化患出血时及出血后血脂IL-6及IL-8的水平及对ALT和SB(血清总胆红素)的影响。结果: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时及出血后血清IL-6及IL-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后患血清IL-6及IL-8水平高于出血时患(P<0.05),且与肝功能损害呈正相关。结论:肝硬化时IL-6及IL-8水平均升高,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后患血清IL-6及IL-8水平升高与ALT和SB呈正相关,提示IL-6及IL-8在肝内炎症炎症反应及肝细胞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