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稳定性心绞痛(SAP)冠状动脉有重度狭窄或完全闭塞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与侧支循环的关系。 方法: 将2006年3月至2007年8月期间入院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脉有重度狭窄或完全闭塞的,将其侧支循环根据Rentrop分级分为0、1、2、3级,Rentrop分级≥2级者归为侧支循环良好组(Coll+组,n=15),≤1级者归为侧支循环不良组(Coll-组,n =15),共2组。经造影导管抽取血样标本,分离培养单个核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和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1(FITC-UEA-1)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并计数。采用改良的Boyden小室和MTT法分别测定其迁移能力及增殖能力。 结果: Coll+组内皮祖细胞数量(60.9±9.6)EPCs/视野(×400)显著高于Coll-组(31.0±4.1)EPCs/视野,P﹤0.01,其迁移能力和增殖能力也明显强于Coll-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EPCs的数量、迁移能力和增殖能力与侧支循环程度呈正相关。 结论: 本研究显示了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侧支循环的形成之间存在着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眼动脉(OA)侧支循环对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的脑血流代偿作用。方法选择在开滦总医院经MRI血管成像和颈部血管彩色双重功能超声检查均证实的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完全闭塞患者96例,其中男性81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1.64岁。均为右利手,其中左侧颈内动脉闭塞46例,右侧颈内动脉闭塞50例。应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OA和Willis环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观察颅脑MRI中脑梗死和临床眼部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颈内动脉颅外段完全闭塞96例患者中OA侧支循环开放60例(62.50%),OA侧支循环未开放36例(37.5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1.406,P=0.001)。OA侧支循环开放组有Willis环侧支循环开放者52例(86.67%),OA侧支循环未开放组有Willis环侧支循环开放者36例(10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1.847,P=0.001)。MCA血流动力学指标Vs、Vd、Vm、PI,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CA供血区有脑梗死灶者,OA侧支循环开放组34例(56.67%),OA侧支循环未开放组24例(6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2,P=0.145)。眼部缺血体征,OA侧支循环开放组11例(18.33%),OA侧支循环未开放组9例(2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2,P=0.228)。结论慢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可通过启动OA侧支循环,弥补Willis环侧支循环代偿作用衰减引起的部分血流灌注不足,但OA和Willis环侧支循环代偿能力依然有限,仍然具有较高的MCA供血区脑梗死发病率和一定程度的眼部缺血病变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在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160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的SAP患者,以Gensini评分为标准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分级,其中评分≥50分为重症组(n=72),〈50分为轻症组(n=88);其中至少一支主要冠状动脉狭窄≥90%患者62例,按照Rentrop法对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评分,将0级、1级设为侧支循环不良组(n=27),2级、3级设为侧支循环良好组(n=35)。在冠状动脉造影前取血,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ASA)测定上述病人MPO水平。结果:Gensini评分重症组血浆MPO水平[(7.76±1.08)ng/mL]显著高于评分轻症组[(4.39±0.99)ng/mL](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MPO水平与冠心病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2=0.582,P〈0.01)。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MPO浓度[(6.19±O.92)ng/mL]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4.32±0.80)ng/mL](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浆MPO水平与冠脉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呈负相关(R2=0.427,P〈0.01)。结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MPO水平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与Rentrop分级呈负相关,其水平升高反映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研究经颅多普勒(TCD)对皮质和皮质下(内交界区)分水岭脑梗死狭窄或闭塞血管和侧枝循环的检出率,推测不同亚型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以指导临床采用相应的治疗策略。方法 对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1月~2018年10月住院的经MRI确诊的45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行TCD检查,分析TCD对皮质分水岭(CBZ)脑梗死和皮质下分水岭(IBZ)脑梗死的血管狭窄检出率和侧枝代偿情况。结果 CBZ脑梗死24例,共211条血管纳入分析;IBZ脑梗死21例,共193条血管纳入分析。IBZ脑梗死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检出率及侧支循环代偿检出率高于CBZ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BZ脑梗死患者与血管狭窄和侧枝循环代偿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脑容积灌注3D动脉自旋标记(3DASL)成像在单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连续36例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验证)行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头部MR3DASL检查。检验颈部MRA与DSA在狭窄程度上诊断的一致性。以DSA诊断的狭窄程度为标准,将36例患者分成轻、中、重3组,对3DASL所测得的患侧,健侧脑血流量(CBF)比率进行方差分析。以临床症状为标准,将重度狭窄的患者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分析2组患侧,踺侧CBF比率的统计学意义。结果颈部MRA与DSA在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上的诊断,经Kappa行一致性检验,有很强的一致性(Kappa〉0.75,P〈0.05)。轻、中度狭窄组间患侧楗侧CBF比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O.05);重度狭窄组与轻、中度狭窄组患侧健侧CBF比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狭窄患者的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患侧,睦侧CBF比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3DASL技术作为一种安全、无创和可重复的检查方式,配合颈部MRA,对评价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状况在临床诊治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在神经科中的一些发作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英国牛津OXFORD16导联动态脑电图仪连续记录24小时的脑电波活动。结果:480例发作性疾病患者中,REEG描记结果:正常脑电图309例(占64.4%);轻度异常脑电图171例(占35.6%);无1例出现痫样放电。AEEG描记结果:正常脑电图136例(占28.3%);轻度异常脑电图217例(占45.2%);中度及重度异常脑电图387例(占80.6%),均可以见到痫样放电。其中在睡眠检测中见到痫样放电的占231例(占59.7%)。结论:AEEG在监测发作性疾病的脑电异常活动方面明显优于REEG,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我们应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变化并推测其发生机制。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80例PD患者作为PD组,50例健康对照者作为对照组。应用神经电生理检查仪分别对PD患者和健康者进行VEP、BAEP和SEP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PD组VEP的P100潜伏期(115.1±10.6)ms较健康对照组(103.2±9.0)ms明显延长(P〈0.01),P100波幅(6.25±3.02)弘V较健康对照组(7.70±2.62)pV增高(P〈0.05);PD组BAEP的I、Ⅱ、Ⅲ波的潜伏期和Ⅲ-V及I—V峰间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SEP各波潜伏期及波幅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PD患者的VEP和BAEP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提示PD患者可能伴有脑干听觉传导通路与视觉俜导诵略的桶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基础上单侧颈内动脉(ICA)闭塞后侧支循环开放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将54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的单侧ICA闭塞患者分为脑梗死组(A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B组)和无症状组(C组)共3组,并对3组侧枝循环开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54例中,44例形成侧支循环,其中前交通动脉(ACOA)开放占38.9%,后交通动脉(PCOA)开放占33.3%,眼动脉(OA)开放占31.5%;ACOA、PCOA、OA的开放例数,A组和B组明显少于C组(P<0.05),而A组又明显少于B组(P<0.05);C组侧支循环开放例数明显多于A组和B组(P<0.05).结论:单侧ICA闭塞后,侧支循环开放与否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ACOA开放对改善临床症状较PCOA和OA开放者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相对波段功率(RBP)在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38例,其中局灶性脑梗死组20例,大面积脑梗死组18例,其他疾病对照组30例进行床旁EEG监测。观察梗死部位脑区与对侧脑区、梗死侧枕部与健侧枕部的RBP变化,比较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局灶性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各组与对照组的RBP差异。结果:梗死部位脑区与对侧脑区比较:梗死组RBP在双侧脑区呈现不对称性,病灶部位脑区8波RBP较对侧显著增大,a、B波的RBP显著减低;局灶组病灶部分脑区0波RBP较对侧显著增大,大面积梗死组0波RBP双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其他疾病组比较:梗死组梗死脑区均表现为6、0波RBP增大,a、G波RBP减低。扰部RBP变化:两组不同面积脑梗者,梗死侧枕部较健侧枕部8、0波RBP增大,a、B波RBP降低;健侧枕部RBP与其他疾病,大面积组表现为6、0波RBP增大,n、口波RBP降低,局灶组中.除0波RBP轻微增高外,6、a、口波R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电图RBP对于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具有早期定侧价值,结合枕部RBP变化,可早期鉴别大面积脑梗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D)与老年抑郁症的假性痴呆二者脑电图(EEG)表现。方法:50例轻度AD患者(男20例,女30例,平均年龄67.3岁,病程1~5年)和50例老年抑郁症的假性痴呆患者(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65.2岁,病程15年)接受EEG检查。分析两者EEG的异常率。结果:50例轻度AD患者EEG异常者39例(异常率78%):广泛轻度异常者23例(46%),中度异常13例(26%),重度异常3例(6%);50例抑郁症假性痴呆患者EEG仅有8例(16%)异常,其中轻度异常6例(12%),中度异常2例(4%),其余均为正常或正常范围EEG。统计学处理表明二者的异常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EEG可作鉴别AD与假性痴呆的一项有用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飞行员心脑功能鉴定提供实验方法和依据。方法:测试45名飞行员[年龄25~31岁,平均(27.5±2.6)岁]在完成5h“连续操作”任务诱发脑应激疲劳(CFS)期间的同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脑血流平均速度(Vm),并分析其与心脑功能指标间的变化关系。结果:在持续认知操作活动后期(〉4h),大脑后动脉Vm先于中动脉下降,出现晕厥前症状(PSS)时,心率变异(HRV)、脑电8z功率指数(PIβ2)、连续操作能力指数(NAI)与Vm均同步降低,表明心脑出现了严重抑制。结论:HRV、PIβ2、NAI与Vm都是反映PSS或立位耐力(OT)降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清醒状态下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2月到2008年1月,在局麻下应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2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狭窄7例,椎-基底动脉系狭窄5例.结果:本组12例均成功接受了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中患者清醒,配合良好,无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复查DSA提示,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由原来的67.5%±9.5%下降至9.5%±2.8%(P<0.01).随访12~23个月,12例患者症状均改善,无卒中发生.结论:局麻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可将重要并发症的危险性降到最低;颅内动脉痛觉神经并不敏感,完全可以承受介入支架置入操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小波转换方法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脑电信号进行处理分析。方法:对人选142例鼾症患者分为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利用Morlet小波函数对脑电信号进行变换处理得到平均能量尺度图,通过对单位时间能量的计算得到脑电能量变异的两个指标divl和div2,并分别提取两个特征参数P1、P50和P10(Pdiv2≥1.0)、P20(Pdiv2≥1.0)。检验各个指标的正态分布性和各指标在各样本组间的差异性,以及各指标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变异指标的四个参数各组之间的检验结果均表现出相似的规律:重度组与对照、轻、中度组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其它各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意义,但有显著性趋势(0.05〈P〈0.1);各参数与多项睡眠图(PSG)检测指标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参数P1、P50、P10(Pdivz≥1.0)、P20(Pdiv2≥1.0)相关性最强的一个指标分别为呼吸暂停总时间/睡眠总时间(TAT/TST)、呼吸暂停指数、指端血氧饱和度(SpO2)%90%时间/TST、呼吸暂停指数(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369、-0.720、0.317、-0.602,P均〈0.05)。结论:脑电能量变异性的定量指标div1和div2的四个参数P1、P50和P10(Pdiv2≥1.0)、P20(Pdiv2≥1.0)表现出随病情加重而变化的趋势,并且对重度OSAHS有一定的区分意义;呼吸暂停是影响脑电能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定量脑电图(QEEG)对颅内大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rt—PA)静脉溶栓后脑功能的评估作用。方法:给予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rt—PA静脉溶栓治疗,分颅内大动脉狭窄组(30例)及无狭窄组(40例),在治疗前、治疗后2h、24h、7d、14d、90d等6个时间点进行QEEG检查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计算EEG大脑对称指数(BSI)及δ+θ波与α+β波的比率(DTABR),最后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与30例狭窄组比较,4例无狭窄组的BSI从治疗后2h、DTABR从治疗后24h及NIHSS评分从治疗后7d起各时间点均明显减低(改善)(P〈0.01);而狭窄组各项指标则相应分别从治疗后24h、2d、7d起减低(均P〈0.05)。无狭窄组各时间点BSI、DTABR及7~90d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QEEG能及时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功能的改善,而且这种改善明显要早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其中以BSI的敏感性更高。颅内大动脉无狭窄者溶栓治疗后QEEG提示脑功能好转改变早于狭窄者,但两者NIHSS评分的改善时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所致婴儿痉挛症患者发作期脑电活动局灶改变及其分布优势侧的特征现象,以及与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了31例TS术前脑电图定位在发作期呈现的局灶、一侧多灶,或双侧均有病灶而以一侧占优势的脑电图现象,并结合术后随访结果对比分析其差异。结果:局灶性放电(单灶)6例,一侧多灶14例,双侧改变以一侧占优势的11例。经统计学处理,局灶与一侧多灶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两侧均有以一侧占优势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TS所致婴儿痉挛症患者间歇期表现为多灶性弥散放电甚至高度失律,但发作期起源灶相对明确,呈现局灶、一侧多灶或者两侧均有以一侧占优势,给外科干预提供有力的依据,并获得良好疗效,尤其对于发作期局灶改变者效果尤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神经生物反馈(又称脑电图生物反馈,EEG biofeedback,EBF)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试验组进行EBF训练来强化Ca导联12~15Hz的感觉运动节律(SMR)而同时抑制θ节律,共30次为一疗程。对照组患者进行空白对照。对试验前后的临床发作情况和脑电图进行观察。结果:共56例完成了30次的EBF训练,其中36例为试验组患者,20例为对照组。经EBF治疗后,试验组癫痫发作明显减少,总有效率为69%,对照组中总有效率为25%。试验组重度异常脑电图所占的比例由47%降至28%,总好转率为56%(20/36)。结论: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EBF训练,在强化C4导联SMR节律的同时抑制θ节律,可以减少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17.
运动诱发试验在低钾型周期性麻痹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诱发试验(exercisetest,ET)在低钾型周期性麻痹中的诊断价值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门诊确诊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的30例患者,在发作期检查肌力、血清钾(K^+)、肌酸激酶(CK)、甲状腺功能,发作间期复查肌力、K^+、CK值,并进行ET测定。同时选择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发作期K^+值的高低与肌力改变呈正相关,与CK值的高低呈负相关。发作间期行ET,30例患者波幅逐渐下降(45.56%±19.91%),其波幅减低百分比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ET波幅变化百分比与肌力、K^+、CK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ET可作为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发作间期的重要辅诊方法。ET阳性与发病机制有关,与起病形式、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睡眠脑波调制重复经颅磁刺激与常规重复经颅磁刺激在治疗原发性失眠症中的脑电图(EEG)动态特征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按完全随机的方法,将126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分为睡眠脑波调制重复经颅磁刺激组(睡磁组)44例、常规重复经颅磁刺激组(常磁组)42例和假磁刺激治疗组(假磁组)40例。每次持续刺激30min,每日1次,疗程10d。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10d时和治疗结束后30d时的Krakow睡眠积分(KSS)、EEG及平均α波绝对功率谱的变化。结果:两磁疗组治疗10d时的KSS显著降低(均P〈0.05),平均α波绝对功率谱显著升高(均P〈0.05),尤以睡磁组突出,且持续至治疗结束后30d。治疗10d时磁疗患者平均α波绝对功率谱与其KSS呈显著负相关(n=86,r=0.2136,P〈0.05)。结论:睡眠脑波调制重复经颅磁刺激和常规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原发性失眠症的异常EEG均有显著的良性调节作用,其疗效与提高平均α波功率谱相关,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与对照者的脑电近似熵的差异,并探讨其对PD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估作用。方法:对31例PD患者和31例对照组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测试、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测试、事件相关电位(ERP)检测P300波潜伏期(P3PL),采集安静闭眼、闭眼心算、安静睁眼三种状态下的脑电信号,利用非线性参数近似熵对脑电数据进行分析。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PD组MMSE评分和MoCA评分均降低,P3PL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与对照组相比,在安静闭眼、闭眼心算、安静睁眼三种状态下,PD组的近似熵在大部分脑区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些脑区在安静闭眼状态时是Fp1、Fp2、F4、O2、F8、T3、T4、T5、T6,在闭眼心算状态时是Fp1、F3、F4、C3、P3、O1、T3、T5、T6,在安静睁眼状态时除C4外的15个脑区;③与对照组相比,PD患者近似熵变化值于F3、C3、P3、O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所有受试者安静闭眼、闭眼心算、安静睁眼三种状态下大部分脑区近似熵值与MMSE评分、MoCA评分呈正相关,与P3PL呈负相关。结论:脑电近似熵可以作为一项客观评定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电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