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方冬眠灵联合山莨菪碱治疗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多华 《临床医学》2012,32(2):81-82
目的探讨应用复方冬眠灵联合山莨菪碱治疗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与转归。方法将秋季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冬眠灵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在止泻时间、脱水纠正时间、退热时间、平均治愈时间及总疗程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复方冬眠灵联合山莨菪碱治疗秋季腹泻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小,费用低。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ICU 59例躁动患者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咪达唑仑后的护理。主要包括:用微量泵持续泵入咪达唑仑,动态监测给药前及停药时Richmond评分,评判镇静效果,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认为使用咪达唑仑持续镇静治疗ICU危重躁动患者并采用间断唤醒、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减少患者躁动,安全性高,预后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丙泊酚在预防颅脑损伤术后躁动患者的疗效与护理要点.方法 观察和分析6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使用丙泊酚后,其生命体征和镇静情况,并总结护理要点.结果 6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使用丙泊酚4~8h后镇静程度均处于理想状态;使用丙泊酚前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躁动患者应用丙泊酚后镇静起效快,对呼吸、循环影响小,疗效确切和安全.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镇静程度的评估和患者安全的保护对预防术后患者的躁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联合耳穴压豆对颅脑损伤躁动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颅脑损伤躁动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予音乐疗法联合耳穴压豆干预,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护理。2组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采用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SA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干预前后2组内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S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音乐疗法联合耳穴压豆对颅脑损伤躁动患者疗效明显,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使用冬眠合剂的观察、护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将67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使用止血药物的同时微泵持续注入冬眠合剂,根据镇静深度以1~5 ml/h持续微泵注入.用药时间为3~5 d,平均泵人时间为3.7d,在咯血量明显减少时停用.使用中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结果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4.85%,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4.12%.结论 在使用止血药物的同时加用冬眠合剂治疗大咯血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冬眠治疗”是催眠辅助方法,病情不能直接根治,但可以起到镇痛,镇静,及降低机体代谢及降低机体反应等作用。做好冬眠治疗及冬眠期间护理可以使胰腺癌临终患者降低疼痛及机体不适,帮助患者平静、有尊严地走到生命的终点,提高生存质量。同时也降低了患者家属心理上的痛苦。我病房对于8例胰腺癌临终患者实施冬眠治疗及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镇静-躁动评分进行镇静与护理强度管理对 ICU 机械通气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预防效果。方法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 ICU 患者97例,均选用力月西首先静脉推注诱导镇静,然后微量泵静脉泵入维持镇静,创伤及术后患者联合芬太尼镇痛,期间应用镇静-躁动评分进行镇静评估并指导护理,以评分3~4分为镇静目标。结果97例患者均达到目标镇静,除1例发生脑疝死亡外均顺利度过机械通气期,无1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结论根据镇静-躁动评分进行镇静和护理管理可有效预防 ICU 机械通气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等意外事件发生,确保患者顺利度过机械通气期。  相似文献   

8.
6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冬眠灵组、非那根组以及联合组(冬眠灵非那根联合组),检测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冬眠灵非那根联合组的E峰值、E/A比值、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和射血分数LVEF均高于冬眠灵治疗组和非那根治疗组。冬眠灵非那根联合组有助于改善心功能的恢复情况,在心功能衰竭治疗中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总结48例高血压脑出血伴躁动患者血压管理的护理。根据患者各自的特点,充分做好入院教育、心理护理;遵嘱给以药物降压治疗,做好用药前宣教,用药后密切监测药效、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的监测;同时通过保持病室环境安静、调整病室光线、整洁的床单位、适宜的病房温度、留置动脉压监测减少袖带测压等,促进患者的舒适减轻躁动;对于躁动严重的患者,遵嘱给予药物镇静,给予镇静药后,每2 h进行Ricker镇静-躁动评分(SAS)(表一)观察镇静效果,并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瞳孔等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CU患者的程序化镇痛、镇静治疗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对收治的45例ICU机械通气患者,根据患者Rikor镇静躁动评分(SAS)评估患者病情,评分2分给予镇痛、镇静治疗,并给予精心护理,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患者机械通气时间(4.0±1.3)d,治疗天数(10.0±4.5)d,死亡4例,放弃治疗3例。结论:给予ICU患者程序化镇痛、镇静治疗及精心护理,有利于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Riker镇静-躁动评分系统的护理干预在神经外科ICU躁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56例神经外科ICU躁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应用Riker镇静-躁动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并实施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早期异常病情发现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早期异常病情发现率为60.94%,对照组为26.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19%,对照组为64.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2.19%,对照组为71.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iker镇静-躁动评分系统可有效评估神经外科ICU躁动患者,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阶段约束干预在神经外科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6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将其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给予分阶段约束临床路径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约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镇静-躁动评分(SAS)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研究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分阶段约束干预的实施可有效缓解神经外科颅脑损伤躁动患者症状,镇静效果良好,通过建立标准化的约束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曹倩 《天津护理》2013,(5):468-469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患者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1].低温状态有利于保护患者脑组织,降低脑细胞耗氧量[2],提高创伤患者存活率[3].亚低温温度为32~33℃时临床并发症较少.现就颅脑外伤亚低温临床治疗的护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许多精神病人在社区有效地得到治疗与康复。但是,有一些患者因种种原因而吞服大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如冬眠灵,安定类等自杀者屡有发生。本文报告一例精神病人一次吞服超极量二种精神药物—冬眠灵和舒乐安定自杀病例的抢救治疗,提出抢救中的护理措施及要点。望同道参考。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30岁患精神分裂症14年、在社区维持治疗4年,每晚口冬眠灵250mg舒乐安定2mg。病人于1994年5月12日下午16时突然在家中吞服冬眠灵50mg×500片,舒乐安定1mg×200片自杀,被家人发现及时送到我院,患者处于浅昏迷状态,体温35.0℃、脉搏130次/分、血压10/6kPa、呼吸浅、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肌张力下降,详查病史,家属介绍吞服大量冬眠灵和  相似文献   

15.
总结分析了10例精神病患者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及对策.安全问题主要为患者因意识不清有谵妄、躁动等行为或因无自知力等不配合治疗.护理对策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加强基础护理,有效使用镇静药物及保护具等.认为及时有效的发现安全问题,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有效杜绝护理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保护性约束临床路径护理在神经外科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外科颅脑损伤躁动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观察组实施保护性约束临床路径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比观察2组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镇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13. 16%显著低于对照组47. 36%,护理满意度94. 73%则高于对照组78. 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保护性约束临床路径护理能够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躁动状态,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型颅脑损伤患者躁动的原因及护理要点。 方法 对43例中型颅脑损伤伴躁动患者给予严密观察病情、加强气道管理、镇静药物的合理使用、疼痛护理、安全管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等护理措施。 结果 本组43例患者,躁动均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误伤、坠床、拔管等意外事件。结论 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使躁动得到有效控制,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保障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8.
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ichmond Agitation and Sedation Scale,RASS)是目前国内外多项指南推荐的镇静效果评价工具,RASS在重症患者镇静效果评价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在适宜的RASS评估频次和目标值指导下,可应用于机械通气、躁动、谵妄及其他重症患者,通过实施个体化、针对性的镇静护理评估方案,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病死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该文对使用RASS进行镇静效果评价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进一步推广RASS的标准应用,促进重症患者镇静护理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全麻患者苏醒期意外拔管防范中的应用效果,为提升全麻苏醒期患者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5—11月在我院全麻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2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路径进行全麻围麻醉期护理;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全麻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28例作为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进行围麻醉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期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疼痛评分(VAS)、镇静评分(Ramsay)、躁动评分、Steward苏醒评分、BCS舒适度评分及约束带脱落率、躁动坠床率、误吸率、引流不畅率、意外拔管率。结果两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苏醒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苏醒时VAS评分、躁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舒适度评分、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约束带脱落率、躁动坠床率、误吸率、引流不畅率、意外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有效改善全麻患者苏醒期不适感受、提升患者苏醒质量,降低苏醒期意外拔管率,提高全麻患者苏醒期安全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口气管导管的固定改良对躁动患者口腔黏膜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ICU科出现躁动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需行经口气管插管,将其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气管导管固定术对导管进行固定;试验组患者采用改良气管导管固定术对经口气管导管进行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经口气管导管置管期间口腔黏膜破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导管重置率、导管咬破率及患者干预前后的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置管期间的口腔黏膜破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导管重置率及导管咬破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明显降低,但试验组患者干预后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口气管导管改良固定术可有效提高躁动患者导管的稳定性,有效保护置管患者的口腔,提高患者导管置管护理质量,利于患者疾病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