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12mo后光学治疗区偏心对视网膜离焦量的影响。

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1-03/09在我院完成验配并坚持配戴角膜塑形镜12mo的近视患者120例120眼,根据戴镜12mo后偏心量分为低度偏心组(<0.5mm,58例58眼)和中高度偏心组(≥0.5mm,62例62眼)。评估配戴角膜塑形镜12mo后光学治疗区直径(OTZD)和偏心量、眼轴长度(AL)、基线瞳孔直径(PD)及视网膜离焦量(RDV),分析视网膜离焦量与偏心量的相关性。

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12mo后,中高度偏心组AL增长量、距黄斑30°~40°和40°~53°范围RDV明显低于低度偏心组(均P<0.05)。纳入患者距黄斑40°~53°范围RDV与AL增长量、OTZD呈正相关(rs=0.544、0.333,均P<0.01),与偏心量呈负相关(rs=-0.224,P=0.014)。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周边视网膜离焦与偏心量、OTZD相关,一定范围内偏心量越大、OTZD越小可诱导更多周边视网膜近视性离焦,控制眼轴增长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配戴基弧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临床效果。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01/2021-07于我院验配角膜塑形镜的8~13岁近视患者94例94眼(单眼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者,选取该眼作为观察眼,双眼均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的患者则以右眼作为观察眼),根据患者所配戴的角膜塑形镜基弧区的设计不同分为观察组:配戴基弧非球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患者46例; 对照组:配戴基弧球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患者48例。根据两组患者戴镜前等效球镜(SE)不同进一步分为低度近视组(-3.00D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戴镜1mo后观察组裸眼视力(LogMAR)-0.12±0.08与对照组(-0.17±0.07)比较无差异(P>0.05); 两组患者戴镜后6mo,1a眼轴增长平均值均无差异(均P>0.05)。低度近视组中,观察组戴镜1a眼轴增长值为0.19±0.17mm,明显低于对照组(0.31±0.18mm)(P<0.05); 中度近视组中,观察组戴镜1a眼轴增长值为0.22±0.18mm,与对照组(0.19±0.12mm)比较无差异(P>0.05)。戴镜后6mo,1a观察组低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眼轴增长值无差异(P>0.05),而对照组低度近视与中度近视组戴镜后6mo(0.15±0.13 vs 0.05±0.12mm)、1a(0.31±0.18 vs 0.19±0.12mm)眼轴增长值均有差异(均P<0.05)。

结论:配戴基弧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可以有效提高裸眼视力,延缓眼轴增长。对于低度近视患者,基弧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延缓眼轴增长的效果优于基弧球面设计。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单眼近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4-06/2016-03于我院视光门诊单眼验配角膜塑形镜的单眼近视患者56例112眼,将配戴角膜塑形镜的眼作为试验组,未作处理的另一眼作为对照组。观察戴镜前和戴镜12mo后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变化情况。

结果:戴镜12mo后,试验组屈光度增加量(0.29±0.15D)与对照组(0.76±0.41D)差异显著(t=2.8631,P<0.001); 试验组水平角膜曲率变化量(0.27±0.11D)与对照组(0.20±0.14D)无差异(t=0.8204,P>0.05); 试验组眼轴长度增加量(0.14±0.10mm)与对照组(0.32±0.14mm)差异显著(t=2.7518,P<0.001)。

结论:角膜塑形镜可通过减缓眼轴增长来控制近视度数的增加,从而延缓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眼轴长度的变化。

方法:选取2014-07/2017-10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视光中心配戴角膜塑形镜的8~16岁青少年近视102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其戴镜后1、2、3a眼轴变化情况,对研究对象的右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青少年近视102例配戴角膜塑形镜3a后,眼轴增长0.42±0.37mm,低、中、高度近视组眼轴分别增长0.65±0.35、0.32±0.37、0.30±0.29mm,高度近视组(夜戴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全矫框架眼镜)眼轴增长最慢; 配戴时间与戴镜前屈光度、起始治疗年龄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0.001); 而配戴时间和性别之间无交互作用(F=0.292,P=0.695),男、女性戴镜后的眼轴变化速率未见差异。

结论:低、中、高度近视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轴长度均有增长,高度近视青少年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全矫框架眼镜眼轴增长速度慢于低中度近视者。  相似文献   


5.
刘莎  董竟  王彬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11):1901-1907

目的:系统评价角膜塑形镜配戴不同时长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的角膜曲率、屈光度、裸眼视力及眼轴的影响。增加青少年近视患者对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认识及对配戴时长的合理把握,为广大青少年近视患者提供相应的戴镜指导。

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CBM、WanFang Data、VIP和 CNKI等数据库,检索角膜塑形镜对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04。经过两名本课题参与的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的筛选和相关数据资料的提取及方法学质量评价之后,使用RevMan软件(Ver5.3)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后本课题共纳入了8个相关的研究,包含了1 136例患有近视的青少年。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戴镜后1wk角膜曲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1wk:MD=0.91,95%CI(-0.01~1.83),P=0.05\〗。但戴镜后1、3、6、12mo时,角膜曲率有一定程度降低\〖1mo:MD=0.82,95%CI(0.12~1.53),P=0.02; 3mo:MD=1.31,95%CI(0.63~2.00),P<0.05; 6mo:MD=1.35,95%CI(0.62~2.09),P<0.05; 12mo: MD=1.41,95%CI(0.68~2.14),P<0.05\〗。戴镜后12mo,屈光度增长得到有效控制\〖12mo:MD=2.61,95%CI(1.52~3.71),P<0.05\〗。裸眼视力也得到了提高\〖12mo:MD=-0.81,95% CI(-0.84~-0.79),P<0.05\〗。在戴镜12mo后,眼轴增长无统计学意义\〖12mo: MD=-0.06,95% CI(-0.21~0.09),P=0.44\〗。

结论:角膜塑形镜不仅能够降低角膜的曲率,还可以控制眼轴的增长,然而,这些结果都是长期才会发生。  相似文献   


6.
李鑫  马丽娜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9):1623-1625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于青少年近视患儿正相对调节力(PRA)改变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分析2016-09/2017-12间在我院视光科门诊初次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性屈光不正患儿122例244眼。其中选择角膜塑形镜矫正者63例(塑形镜组),选择框架眼镜矫正者59例(框架眼镜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6mo时双眼PRA的改变情况。

结果:治疗前塑形镜组PRA值-0.83±0.23D,框架眼镜组-0.77±0.24D(t=-1.457,P>0.05)。治疗前塑形镜组眼轴24.84±0.90mm,框架眼镜组24.78±0.86mm(t=0.550,P>0.05)。治疗6mo时塑形镜组PRA值-2.27±0.37D,与治疗前有差异(t=37.070,P<0.001)。治疗6mo时框架眼镜组PRA值-0.83±0.24D,与治疗前无差异(t=1.565,P>0.05)。治疗后塑形镜组PRA优于框架组(t=-25.271,P<0.001)。治疗6mo时塑形镜组眼轴24.86±0.91mm,与治疗前24.84±0.90mm有差异(t=-2.453,P<0.05)。治疗6mo时框架眼镜组眼轴24.97±0.86mm,与治疗前24.78±0.86mm有差异(t=39.135,P<0.001)。治疗6mo时两组眼轴无差异(t=-0.932,P>0.05)。

结论:青少年近视患儿配戴塑形镜相比配戴框架眼镜在治疗6mo时可明显提高其双眼PRA储备,但两者眼轴改变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和分析角膜塑形镜治疗后角膜形态的变化,评估角膜塑形镜治疗后光学区偏离中心对控制近视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对134例134眼近视患儿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近视,平均年龄10.66±1.79岁, 均取右眼数据进行研究。分别在戴镜前及戴镜后3、6、12、18、24mo检查视力、眼轴和角膜地形图。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戴镜后3、6、12、18、24mo的光学区偏瞳孔中心距离分别为0.84±0.45、0.77±0.40、0.79±0.41、0.78±0.41、0.79±0.4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87,P=0.319)。戴镜24mo后平均光学区偏中心距离为0.79±0.35mm,眼轴增长均值为0.32±0.30mm。戴镜24mo后平均偏中心距离轻度(<0.5mm)、中度(0.5~1.0mm)、重度(>1.0mm)的眼轴增长分别为0.45±0.34、0.32±0.28、0.23±0.2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25,P=0.024)。戴镜后的平均偏中心距离和眼轴增长经线性回归分析,其线性关系有统计学意义(F=7.246,P=0.008),线性回归方程Y=0.478-0.194X。戴镜24mo后,18眼有重影,其偏中心距离均值1.18±0.36mm; 116眼无重影,其偏中心距离均值0.73±0.31mm,偏中心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P<0.01)。

结论:光学区偏中心距离在角膜塑形镜治疗3mo后趋于稳定,且对控制近视的效果和视觉质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姜瑾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7):1349-1352

目的:对比观察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与框架眼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6-1/2016-07我科收治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20例240眼,采取自愿原则分为3组:角膜塑形镜组40例80眼、低浓度阿托品组40例80眼、框架眼镜组40例80眼。随访18mo,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屈光度及眼轴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18mo后,角膜塑形镜组、低浓度阿托品组的屈光度均低于框架眼镜组(P<0.05); 角膜塑形镜组、低浓度阿托品组治疗前后屈光度差值均低于框架眼镜组(P<0.05),但角膜塑形镜组与低浓度阿托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8mo后,角膜塑形镜组、低浓度阿托品组眼轴均低于框架眼镜组(P<0.05); 角膜塑形镜组、低浓度阿托品组治疗前后眼轴差值均低于框架眼镜组(P<0.05),但角膜塑形镜组与低浓度阿托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与低浓度阿托品均可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患者屈光度和眼轴长度进展,其疗效均优于框架眼镜,但角膜塑形镜与低浓度阿托品控制近视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离焦环距离角膜边缘不同宽度对控制和减缓近视进展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4-01/2015-12在我院视光学中心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45例85眼,依据镜片覆盖角膜白到白横径的90%~95%确定镜片总直径,角膜横径12.1~13.00mm的患者选择镜片总直径11.0~11.2mm(A组); 角膜横径11.1~12.0mm的患者选择镜片总直径10.5~10.9mm(B组); 角膜横径10.0~11.0mm的患者选择镜片总直径10.0~10.4mm(C组)。观察三组患者戴镜前和戴镜1、2a等效球镜度数和眼轴的变化情况。

结果:戴镜前,三组患者年龄、等效球镜度、眼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2a,A组和B组患者等效球镜度和眼轴较戴镜前变化较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等效球镜度和眼轴较戴镜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和B组患者等效球镜度和眼轴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离焦环距离角膜边缘的宽度不同对于控制和减缓近视的效果不尽相同,离焦环越靠近角膜边缘,近视的控制效果相对越弱。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分析配戴CRT与VST设计角膜塑形镜对低E值角膜形态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对比研究。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01/2021-12于我院视光门诊就诊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00例100眼,取右眼数据用于研究。按等效球镜分低度近视组(-1.00--3.00 D)和中度近视组(-3.25--5.00 D),各50例。组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RT组和VST组,各25例。测量各组配戴前后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AL)、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点染分级、镜片偏位情况、MRT 15°-30°处视网膜近视离焦量。随访1.5 a。

结果:低度近视中,CRT组和VST组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裸眼视力各时间点无差异,中度近视数组塑形后裸眼视力CRT组优于VST组,两组1 d,1 wk的视力有差异(t=-9.474、-12.067,均P<0.01),其他时间点两组均无差异。戴镜后6 mo,1.5 a,低度近视、中度近视中CRT组和VST组AL增加量均无差异,但CRT组比VST组增长少。两组戴镜后6 mo,1.5 a的双眼BUT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无差异。从两组的角膜损伤来看CRT组角膜损伤低于VST组,但无差异(Z=-1.803,P=0.071),CRT组镜片偏位情况优于VST组(Z=-4.629,P<0.001); MRT 15°-30°处视网膜近视离焦量,低度近视中两组无差异,中度近视中1、3、6 mo离焦量有差异(t=-3.949,P=0.008; t=-5.833,P<0.001; t=-6.231,P<0.001),CRT组能产生更多的近视性离焦量。

结论:对于对低E值角膜形态的患者,CRT采用角膜8 mm处的矢高值来验配,不局限于角膜E值,塑形更快,塑形后裸眼视力更好,特别对于中度近视能获得更好的白天视力,从控制近视来看,CRT验配中抬高反转区(RZD),产生小的中央光学区能产生更大的周边近视性离焦,但两组控制眼轴增长之间无明显差异。两组的角膜损伤少,对近视控制安全性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01/2014-12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8~17岁低中度近视的患者97例189眼,配镜后随访2a,观察患者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眼轴长度的变化,并分析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裸眼视力、角膜水平曲率及角膜垂直曲率戴镜1mo后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在戴镜2a后等效球镜变化量(-0.51±0.64D,t=10.864,P<0.001),眼轴长度增加(0.33±0.31mm,t=14.879,P<0.001),角膜散光变化量(-0.25±0.43D,t=5.37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等效球镜变化量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戴镜前球镜、戴镜前等效球镜、基础眼轴与等效球镜变化量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可有效提高患者裸眼视力.虽然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的眼轴和屈光度有小幅增加,但仍是一种有效控制近视发展的矫治方法.角膜塑形术对于年龄较大,基础眼轴长,近视度数高的患者,其近视控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青少年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及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近视患者102例204眼,平均屈光度-3.36±1.07D(等效球镜),用临床问诊、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等方式, 观察戴镜2a平均屈光度、裸眼视力、眼轴、中央角膜厚度、视觉异常(有无复视、眩光、重影)以及眼表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戴镜6mo; 1,2a与戴镜前相比,裸眼远视力、平均屈光度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所有患者配戴镜片后屈光度降低,视力改善; 眼轴、中央角膜厚度戴镜前后差异无显著变化(P>0.05),角膜健康状况良好,因戴镜所致不适症状经适当用药或镜片处理后均可消失。

结论:角膜塑形镜是一种有效地矫正视力和控制近视增长的方法。在使用合格的产品、规范的流程、合格的验配技术和严格的复查的前提保障下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近视患者配戴增加压迫系数的角膜塑形镜(ICF)和常规压迫系数的角膜塑形镜(CCF)2 a后眼轴长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性纳入2020-07/2021-07在佛山爱尔眼科医院总院验配角膜塑形镜的8-15岁近视患者141例141眼(均取右眼数据),按照压迫系数不同分为两组:配戴常规压迫系数为0.75 D的角膜塑形镜(CCF)组患者70例70眼和配戴增加压迫系数为1.25 D的角膜塑形镜(ICF)组患者71眼71眼,各组以12岁作为年龄的分界线,分为8-11岁和12-15岁患者。随访观察戴镜1 d, 1 wk, 1、6 mo, 1、2 a的裸眼视力(UCVA)、水平角膜曲率(K1)及角膜染色情况;戴镜6 mo, 1、2 a的眼轴(AL)数据。观察两组患者戴镜期间不良反应及角膜上皮点染情况。结果:ICF组患者UCVA提升快于CCF组,在戴镜1 d, 1 wk, 1 mo均有差异(均P<0.001);在戴镜6 mo, 1、2 a均无差异(均P>0.05);ICF组K1较CCF组下降更快,在戴镜1 d, 1 wk, 1 mo均有差异(均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0.005%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角膜塑形镜控制不同民族青少年低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民族差异性。方法:选取2021-01/10就诊于我院的汉族、哈尼族低度近视患者246例246眼,其中试验组患者120例120眼采用0.005%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角膜塑形镜治疗;对照组患者126例126眼采用角膜塑形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戴镜前、戴镜1 a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SE)、眼轴长度(AL)、眼压、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曲率、角膜厚度,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戴镜1 a,试验组患者AL和SE变化量(0.16±0.35 mm、-0.39±0.47 D)低于对照组(0.22±0.89 mm、-0.48±0.54 D),裸眼视力(LogMAR)优于对照组(0.11±0.25 vs 0.14±0.19)(P<0.05),BUT、前房深度、角膜曲率及角膜厚度均有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眼压无差异(P>0.05),且两组中汉族和哈尼族患者裸眼视力、AL及SE变化量比较均无差异(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中轻度近视的临床应用情况,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4-01/2015-02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2~18岁轻中度近视的患者85例165眼,按照我院角膜塑形镜验配流程规范验配,采用夜间戴镜8~10 h。配镜后随访6lo,观察患者的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比率的变化。
  结果:随访6 lo后,与戴镜前相比,患者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与配戴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度、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比率有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配戴后主观感觉基本良好,少数患者出现点状角膜上皮脱落,结膜炎等,经治疗后均可恢复,不影响继续配戴。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轻中度近视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但长期配戴须严密观察和随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屈光参差儿童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双眼调节功能的变化,探讨调节在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中的机制。

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对2016-09/2018-09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屈光参差儿童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22例44眼,将配戴角膜塑形镜的眼作为戴镜组,未作处理的另一眼作为未戴镜组。戴镜眼组22眼,等效球镜度-2.75±1.16D; 未戴镜眼组22眼,等效球镜度-0.10±0.32D。观察戴镜前和戴镜12mo后双眼屈光度差值、单眼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和调节反应的变化情况。

结果:戴镜组戴镜前的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低于未戴镜组(P<0.01),调节滞后高于未戴镜组(P<0.05)。戴镜组配戴12mo后的单眼调节幅度15.63±1.66D高于戴镜前11.25±3.15D(t=3.63,P<0.01),与未戴镜组无差异(t=0.75,P=0.46)。戴镜组配戴12mo后的单眼调节灵敏度14.63±1.58cyc/min高于戴镜前9.25±3.38cyc/min(t=2.83,P=0.01),与未戴镜组无差异(t=0.38,P=0.71)。戴镜组配戴12mo后的调节滞后0.62±0.29D较戴镜前1.35±0.26D减少(t=2.57,P=0.02),与未戴镜组无差异(t=0.61,P=0.55)。戴镜12mo后,未戴镜组的平均屈光度为-0.75±0.35D,戴镜组屈光度增长了-0.15±0.22D(t=2.90,P<0.01),未戴镜组屈光度增长了-0.65±0.39D(t=4.24,P<0.01),两组间屈光度的变化差值有差异(t=5.30,P<0.01)。未戴镜组12mo前后调节功能的变化无差异(P>0.05)。

结论:屈光参差儿童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戴镜眼的调节功能较戴镜前明显改善,且与对侧眼一致,戴镜眼的屈光状态更稳定,未戴镜眼逐渐呈现轻度近视屈光状态,但调节功能未出现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治患者停戴时长对屈光状态、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9-07/2020-07于本院配戴角膜塑形镜且近期拟停戴的青少年近视患者,根据球镜度数分为轻度组、重度组。于停戴时及停戴后1、2、3mo测定屈光状态、角膜形态、角膜内皮细胞、视觉质量等。

结果:停戴时两组角膜平K值、陡K值及平均K值低于戴镜前,停戴2mo恢复至戴镜前水平(P>0.05)。戴镜前与停戴后1、2、3mo比较两组角膜散光度数、表面规则指数、表面非对称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戴镜前相比,停戴后1、2、3mo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变化(P>0.05),两组停戴时六边形细胞比例低于戴镜前,停戴1mo恢复至戴镜前(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停戴3mo角膜形态及角膜内皮细胞可恢复至戴镜前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