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广西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对疟疾传播影响及其防制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锦辉  覃业新  杜进发  林永健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0):1767-1768,1777
目的探讨水利枢纽工程施工期间对疟疾传播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控制工地疟疾暴发。方法采用寄生虫学、昆虫学和血清免疫学同步综合监测方法,对水利工程地区发热病人进行血栓,病灶点人群使用病原学和血清学双相监测。同时观察当地媒介种群密度的变化。结果当地存在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等传疟媒介,分别占捕获蚊种的28、95%和12.73%。疟疾发病率和本地居民血栓疟原虫阳性率分别从2003年1.46‰和2004年0.03%下降至2005年均为零。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栓和未发热人员血检疟原虫阳性率从2003年分别为5.50%和1.17%下降至2005年均为零。结论及时掌握疟疾疫情动态,落实监测与控制传染源措施,可防止工地疟疾暴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评价和分析万宁市原疟疾高流行地区全球基金疟疾项目的实施效果,揭示海南山区消除疟疾的过程和规律,为海南消除疟疾提供参考.方法 对该地区4个乡镇和4个国营农场近10年来疟疾发病率监测、居民疟原虫率监测、外来流动人口疟疾监测和媒介按蚊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显示10年来4个乡镇和4个农场均达到较高的发热病人年血检率(15%~25%),其疟疾发病率变化趋势相一致,疟疾发病率自2010年下降至零、居民疟原虫率和外来流动人口疟疾感染率也下降至零,当地两种主要传疟媒介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种群密度已下降至很低的水平.结论 传疟媒介密度大幅度降低,加之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人,是疟疾得以稳定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当地已步入消除疟疾阶段.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实施加速了当地消除疟疾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桂西南联防区近10年疟疾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2000-2009年桂西南联防区疟疾防治效果,为制订疟疾监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联防区各市县2000-2009年疟疾疫情、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数据,各种抗疟措施执行情况,疟疾联防区年度交叉检查和疟原虫镜检员考核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联防区20市县疟疾发病率从2000年0.13/万下降至2009年0.03/万,10年常住人口发热病人血检1808364人次,平均原虫阳性率0.001%,其中2004-2009年未查见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平均阳性率0.69%,高于常住人口发热病人血检原虫阳性率22倍。结论疟疾防治效果明显,防止输入性疟疾传播是联防区当前疟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广西疟疾监测点5年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低疟区疟疾监测方法。方法对监测点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小学生疟疾抗体纵向监测,按蚊种类、主要传播疟疾媒介种群密度和叮人率调查。结果监测点疟疾发病率和常住人口发热病人血检原虫阳性率由2005年分别从0.69/万及0.02%下降至2009年均为零。结论当地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媒介依然存在,防止输入性疟疾传播是疟疾监测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全州县疟疾监测点5年监测效果,为巩固防治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疟疾监测点2005-2009年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年来共血检本地居民发热患者3780人次,未检出疟原虫阳性者,血检流动人员发热患者955人,疟原虫阳性率为0.73%。媒介监测,共进行50次室外人工诱蚊和蚊帐内捕蚊,仅捕获中华按蚊1种5579只,平均叮人为53.52只/入夜。结论全州县疟疾监测点5年查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疟疾传播已阻断。但传疟媒介和输入性疟疾仍然存在,疟疾监测措施不能中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广西梧州市1994~2009年疟疾监测结果和流行特征,评价监测措施,为疟疾防治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4~2009年梧州市当地居民发热病人、流动人口发热病人、重点人群荧光抗体监测以及蚊媒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6年来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例26492人次,流动人口发热病例257人次,流动人口非发热病例14702人次,检出输血感染三E/疟2例,输入病例26例,三类人员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07%(2/26492)、10.117%(26/257)和0。重点人群IFA抗体阳性率为0.078%。结论梧州市基本消灭疟疾16年来仅检出输血感染三日疟病例2例,输入性病例26例,未发生输入继发疟疾病例,表明疟疾防治成果巩固,现行的疟疾监测和控制措施可行有效。应继续加强对流动人群、特别是从高疟区外来人群疟疾管理和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广西右江区全球基金疟疾监测项目实施5年的防控措施,评价监测效果。方法收集2003~2007年百色市右江区疟疾疫情报告、发热病人血检资料、IFAT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3~2007年右江区血栓当地发热病人70116人次,仅检出2例阳性病人,阳性率为0.0003%;血检流动人口13095人次,检出27例间日疟病例,阳性率为0.21%。结论右江区疟疾发病率继续控制在1/万以下,当地感染病例少,疟疾发病以输入性病例为主,现行疟疾监测与防治措施有效可行,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疟疾监测,继续巩固疟疾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邳州市灭疟后期疟疾流行特点,探讨疟疾监测对象。方法对邳州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的疟疾监测结果做发热病人血检情况,疟疾病例分类、地区分布、性别与年龄分布、发病时间分布、发病与感染来源、疫点周围人群调查等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邳州市12年累计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12.19万(168/137853o其中按诊断原因:初诊为疟疾和疑似疟疾(简称二热病人)者血检阳性率64.14%(162/251),占总阳性数96.43%(162/168);发热原因不明者血检阳性率为0.0044%(6/137602),占总阳性数3.57%(6/168)。按血检人群来源分:血检当地发热病人116396人次,病灶点居民560人次,外出回归人群16614人次,外来人群4283人次,4类人群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11%、0.36%、0.21%和0.05%;病人发病分布散在,本地感染病例占总病例的77.98%(131/168),输入性病例占22.02%(37/168)。以5—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以中华按蚊为唯一媒介;无二代病例发生。结论邳州市疟疾发病率低,疫情稳定。以本地病例为主的呈点状分布的流行特点。因此,在以中华按蚊为唯一媒介的基本消灭地区,经过一段时间巩固后,疟疾监测对象可以为二热病人和流动人口。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枝江市1979-1998年疟疾流行特征,评价其防治效果,为今后进一步巩固灭疟成果提供理论依据和改进方案,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结果:20年共观察人年数9986827,发生疟疾1225例,发病率(IR)为1.23‰人年;发病率由10‰下降到0.02‰、近3年无本地感染病例,1990年后IFAT及居民带虫率结果阴性;灭疟 后期现症病人根治率及休止期根治率为100%,结论:枝江市疟疾发病具有典型的灭疟后期的流行特征;现症病人根治,休止期根治及病家防蚊灭蚊是主要关键技术措施;流动人口增加和传染源输入是影响流行潜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广西大化县1990-2007年疟疾监测结果和流行特征,评价监测措施,为疟疾防治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0-2007年大化县当地居民发热病人、流动人口发热病人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年间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人362173人次、病灶点居民5562人次,外出回归3864人次,外来流动人群2425人次,检出当地感染疟疾病例23例,输入疟疾病例333例,当地居民发热病人,外出回归和外来人群发热病人血栓阳性率分别为0.003%,8.39%和0.37%,外出回归感染病例占91.01%(324/356),外来病例占2.53%(9/356)。结论大化县疟疾发病率连续18年控制在1/万以下,输入性疟疾病例数量多、分布面广、高度分散,疟疾监测和防治措施可行有效。应继续加强对原高疟区回归人群疟疾管理和监测,巩固疟疾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2007年疟疾疫情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江苏省2007年的疟疾流行态势,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江苏省2007年疟疾病例的发病季节、性别和职业、发热病人血检和复发情况,对重点地区进行按蚊密度调查。结果2007年江苏省报告疟疾940例,发病率为0.130/万,比2006年上升了22.56%;本地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0.08%,外地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1.18%,二者之间有极其显著差别(P〈0.01);全省复发病例占发病总数的9.36%。结论部分地区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偏低,复发病人较多,以及中华按蚊数量明显增加,是江苏省淮北地区出现疟疾疫情回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海南省2000~2008年疟疾防治、监测及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海南省近年来疟疾防治和监测效果以及疟疾疫情的变化,为今后的疟疾工作提供科学资料。方法收集各市县2000~2008年疟疾防治、监测以及疫情资料并整理分析。结果海南省2000~2008年疟疾年发病率在2.22~11.52/万,2001~2004年疟疾年发病率上升,200~2008年疟疾年发病率逐年下降;2000~2008年现症疟疾病人治疗人数为100785人次,季节性抗疟集体服药248927人次,对象服药180130人次;季节性杀虫剂浸泡蚊帐113969张;发热病人镜检疟原虫1642509人次;流动人口发热病人镜检疟原虫303371人次。结论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南省疟疾在村内感染的机会越来越少,疟疾病例多为疟区上山作业的人员和进入疟区的非疟区流动人口,对这些人群进行疟疾监测和防治已成为海南省疟疾工作的主要内容。2003年实施全球基金疟疾项目以后,疟疾年发病率在逐年下降,且已连续4年无疟疾死亡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总结经验,指导和进一步加强全省流动人1:7的疟疾管理。方法收集海南省2004-2008年各联防市县上报的疟疾管理报表及外来和本地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登记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年来全省共血检发热病人1042180例,阳性12817例,阳性率1.23%,其中非流动人口898167例,阳性9636例,阳性率1.07%,流动人口144013例,阳性3181例,阳性率2.21%;不同职业流动人群中疟疾感染率依次为:种养业55.99%、筑路业13.52%、护林业13.20%、采矿业8.24%、其他业9.05%。结论海南省流动人口的疟疾发病呈逐年下降之趋势,但其疟疾感染率高于全省非流动人口感染率(X2=1319,P〈0.005),因此,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尤其是进入高传播区市县上山开荒种养业人群的管理,是阻断疟疾传播与扩散,巩固海南几十年的抗疟成果,乃至全省消灭疟疾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灭疟后期疟疾流行现状,为制定有效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龙陵县1991~2005年疟疾监测资料。结果1991~2005年累计报告疟疾病例318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8.14/万;发热病人年平均血检率4.59%、血栓阳性率1.75%;监测流动人口疟疾病例2661例,占疟疾总数的84.50%;居民平均带虫率为0.8%。结论龙陵县仍是输入性间日疟为主的混合流行区,应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监测,建立长效机制、规范抗疟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广西西南地区20个市、县灭疟联防区基本消灭疟疾前后防治效果。方法收集灭疟联防区各市县1982~2009年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疟疾监测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82~2009年该区域发现疟疾病人共11 464例,基本消灭疟疾前当地居民疟疾血检阳性率为0.67%,期间阳性率为0.05%,前后共发现恶性疟及混合感染患者共79例,1995年后未发现恶性疟患者,2003年后未发现疟疾患者。基本消灭疟疾前流动人口疟疾血检阳性率为14.75%,期间阳性率为2.55%,之后阳性率为0.31%,前后发现恶性疟及混合感染患者共260例。结论当地居民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流动人口疟疾患者一直存在,但未发现当地继发疟疾病例,因此,加强该区域疟疾监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制作瑞丽疟痰发病分布图,分析探讨瑞丽疟痰的流行态势。方法收集2005年瑞丽疟疾发病基础资料,采用ArcView3.3,SaTScan软件分析2005年的疟疾发病状况。结果能制作获取瑞丽市2005年疟疾发病数空间分布图以及发热病人、居民疟原虫血检结果和恶性疟情况分布图。结论地理信息系统能直观、准确的分析瑞丽市2005年疟疾发病情况、抗疟措施、媒介监测的时间空间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全州县1997—2005年疟疾发病特点,为疟疾控制后期防治、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97-2005年疫情报告。疟疾病人个案调查表,发热病人血检登记,流行病学分析总结等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 9年间发现输入性疟疾病例167例,其中海南回归占51.50%(86/167),贵州回归占30.54%(51/167),广东回归占6.59%(11/167),外国回归占2.99%(5/167);在外滞留一个月以上的占94.41%(161/167);从事挖煤(矿)的占42.51%(71/167),种植的占26.95%(45/167);发病后1周内就诊的占88.62%(148/167)。结论 全州县9年闻共检出输入性疟疾病例167倒,以男性为主,大多数病人在疫区野外作业1个月以上,发病后能及时就诊和得到及时治疗,未发生输入继发病例。应继续加强对从高疲区回归人员的疟疾管理和监测,加强疟防知识宣传教育,巩固疟疾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北流市流动人口疟疾流行特征,为消除疟疾提供防控策略。方法收集北流1995~2011年流动人口疟疾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北流市1995~2011年流动人口疟原虫血检阳性率为0.08%;感染来源主要为海南、广东、云南三省,以3~9月份发病为主;病例主要为青壮年,占72%,男性远多于女性。结论开展以流动人口疟疾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疟疾病例是今后消除疟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