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内酯对改善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重构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螺内酯组56例、对照组52例。对照组给常规治疗,螺内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螺内酯20mg,1次/d。随访半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血浆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IIINP)、脑钠肽(BNP)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螺内酯组IL-6、TNF、PIIINP、BN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改善,LVDD、LVEF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早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螺内酯是安全有效的,能进一步抑制左室扩张和纤维化,改善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螺内酯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舒缩功能及血浆PⅢNP、BNP浓度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7例急性前壁心梗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8例)和螺内酯组(39例),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NP)及BNP含量,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结构及舒缩功能参数,另设稳定性冠心病对照组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浆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NP)及BNP含量的基线值。结果两组AMI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LVEDd、LVEF及LVFS与治疗初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而螺内酯组较常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急性前壁心梗患者血浆BNP及PⅢNP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性冠心病对照组,治疗3个月时血浆BNP及PⅢNP水平均有明显下降,而螺内酯组与常规治疗组同期比较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小剂量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进一步抑制左室的扩张和纤维化,一定程度上减轻左室重构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LVRM)的影响。方法: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螺内酯组(49例)和对照组(44例),螺内酯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40mg/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分别在发病1周、3个月、6个月干预期内检测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6个月时螺内酯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分别为(51.1±4.3)mm和(54.4±4.8)mm,P〈0.05;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分别为(37.3±4.6)mm和(41.8±4.9)mm,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分别为(52.6±4.6)%和(47.2±4.9)%,P〈0.05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加用小剂量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治疗后可抑制心肌梗死患者左室的扩张和纤维化,防止发生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小剂量螺内酯干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重构(LVRM)的影响。方法80例AMI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对照组(n=38)常规治疗,螺内酯组(n=42)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40mg/d。在治疗6个月内检测2组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血清透明质酸(HA)及心脏核磁共振,以评价左室纤维化和左室功能。结果治疗6个月后,螺内酯组PⅢNP、HA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LVEF明显升高,延迟强化灶体积明显下降(P〈0.05)。结论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小剂量螺内酯,可进一步抑制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陈心涛  朱新峰  杨毅博 《中外医疗》2012,31(28):104-105
目的探讨螺内酯对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螺内酯组(n=56)、对照组(n=52)。螺内酯组给予螺内酯20mg,qd。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INF)、血浆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脑钠肽(BNP)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螺内酯组IL-6、TNF、PIIINP、BN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改善,LVDD、LVEF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早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螺内酯是安全有效的,能进一步抑制左室扩张和纤维化,改善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择期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22例为A组,择期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同期首次AMI住院患者16例常规治疗,为B组。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及介入治疗后72 h、3个月免疫荧光测定法测定脑钠肽(BNP),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治疗前后指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入院时A、B两组BNP、WMSI、LVEF、LVEDVI、LVESV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术后72 h、3个月A组BNP水平低于同期B组(P〈0.05),且较入院时降低(P〈0.05);A组超声检测指标3个月后明显改善,较同期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和BNP有助于评价AMI择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左心室重构,对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脑钠肽(BNP)水平与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选择AMI患者(60例)和对照组(22例)在入院后(24 h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BNP浓度,入院后第7~10天内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BNP水平与AMI患者心功能,心肌梗死范围及左室重构指标LVESV、LVEDV和LVEF的关系。结果:AMI患者心功能越差,心肌梗死范围越大,BNP浓度越高(P〈0.01);血清BNP水平与LVESV、LVEDV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结论:急性心梗后BNP水平升高与左室重构相关。  相似文献   

8.
杨焱 《当代医学》2010,16(6):96-9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血浆脑钠素(BNP)水平的变化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将90例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急诊PCI组(30例)、溶栓开通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测定入院即刻和发病后第7天血浆BNP浓度,并随访6个月内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入院即刻血浆BNP浓度虽较正常值升高但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病后第7天急诊PCI组和溶栓开通组血浆BN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P〈0.05),而此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6个月随访,急诊PCI组和溶栓开通组不稳定型心绞痛(P〈0.01,P〈0.05)、心力衰竭(P〈0.01,P〈0.05)和复合终点事件(P〈0.01,P〈0.01)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血浆BNP水平可评估AMI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小剂量螺内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4月‐2013年11月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抽签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内服小剂量螺内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超声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S)、左室等容松弛时间(LVRI)]、血流动力学超声指标[舒张期左室血流传播速度(VP)、左室收缩末期压力(VOP)]。结果治疗后观察组LVEF、LVDD、LVS、LVRI相较对照组显著较优(P0.05);观察组VP、VOP相较对照组显著较高(P0.05)。结论小剂量螺内酯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邓洁  廖益明 《当代医学》2010,16(30):12-13
目的研究螺内酯(安体舒通)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螺内酯组。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治疗,螺内酯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螺内酯20mg/d,于治疗后6个月检测超声学心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和Tei指数,比较两组的不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螺内酯组超声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Tei指数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螺内酯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