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的部位是决定心肌梗死预后的重要因素,为此作者研究了179例急性前壁和下壁心梗(包括非Q波性心梗)梗死部位与危险因素的差别及对住院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影响。本文结果提示前壁心梗患者中,不吸烟者较下壁心梗患者中多,且前壁心梗患者中有高血压和高血脂者多,机械并发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下壁心梗,非Q波心梗并发症少于有Q波心梗患者。  相似文献   

2.
提高对无Q波心肌梗死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提高对无Q波心肌梗死的认识钱贻简在讨论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时,有必要再谈谈无Q波心肌梗死(无Q心梗),因其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治疗处理均与Q波心肌梗死(Q波心梗)有所不同。特别是其预后,在急性期较Q波心梗好,而在远期则较差。表现在病死率及梗死...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塞)的部位(前壁对下壁)和类型(Q波型对非 Q 波型)的相对预后意义迄今仍无定论。本研究以 MILIS 中471例首次心梗患者为对象,平均随访30.8(0~48)个月。依心梗部位划分:前壁心梗253例,下壁心梗218例。依心梗类型划分:Q波型心梗323例,非 Q 波型心梗148例。依心梗部位和类型划分:前壁 Q 波型心梗190例,前壁非 Q 波型心梗63例,下壁 Q 波型心梗133例,下壁非 Q 波型心梗85例。前壁心梗组的住院期和随访期的临床病程均较下壁心梗组为差:梗塞范围较大(21.2对14.9gEg/m~2[MB CK],p<0.001),入院时左室喷血分数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梗)不伴或伴右室心梗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既往6年住我院的103例急性下壁心梗患者,比较下壁心梗不伴右室心梗(65例)和伴右室心梗(38例)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院内死亡率。结果发生低血压、心源性休克、快速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缓慢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在下壁伴右室心梗组高于下壁心梗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院内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流动力学障碍和心律失常是右室心梗住院并发症高的主要因素,右室心梗是独立于左室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早期介入治疗能改善住院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常见到一些不是心肌梗死的病例,却有着酷似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往往给初诊带来困难,因此,进行心电图的鉴别就显得十分重要。非Q波心梗(既往称不透壁或心内膜下心梗)本身的心电图诊断特异性差,必须结合临床、心肌酶等才能作出诊断。ST段下移与异常T波常见于各种非心肌梗死的心脏病与非心脏病,病因诊断困难。T波高耸作为急性心梗超急性期的表现不具特异性,亦见于低体温状态、高钾血症、左室肥厚、左束支阻滞及心脏电复律后;T波深倒也并非Q波心梗所独有,可见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脏复苏后与急性颅内疾患等。因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51例AMI患者近期(1个月)病死率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就诊时间、梗死部位、治疗方法、危险因子等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病死率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就诊时间、梗死部位、治疗方法、吸烟、高脂血症等密切相关,女性、高龄、前壁心肌梗死、就诊时间大于6 h患者近期病死率更高,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AMI患者病死率较溶栓治疗组低,吸烟、高脂血症可能是影响AM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受多因素影响,可通过选择有效治疗方法、控制危险因素来改善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成功一例梁岩章友华黄红袁贤奇朱俊宋有城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7岁,因急性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左心功能不全于1997年5月1日急诊入院。既往有陈旧性下后壁心肌梗死、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入院后仍反复发作心绞痛。于入...  相似文献   

8.
253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梗死部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总结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梗死的常见部位及其与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病历,将符合诊断标准的住院病人按照不同发病部位分组,了解不同发病部位的构成比以及发病部位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符合条件病例共253例,前壁急性心肌梗死(前壁、前间壁及广泛前壁)占总发病的58.6%,其次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占29.3%,急性前壁合并下壁组心肌梗死病例病死率与其他部位梗死病死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以前壁或下壁为主,急性前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显著高于急性心肌梗死平均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电图R波递增不良(pRwP)在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MI)中的发生率及与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前壁心肌放射性缺损节段数和分布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北京医院核医学科连续进行三磷酸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诊断前壁心肌梗死病例的心电图,应用常规心电图R波递增不良的诊断标准对药物负荷检查前卧位标准12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诊断,将陈旧性前壁心梗不同心电图表现同药物负荷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前壁心肌放射性缺损节段数和分布进行比较。结果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出前壁心梗106例,90例符合入选标准,前壁Q波心肌梗死26例,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64例,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R波递增不良发生率为20.3%~42.2%,前壁Q波心肌梗死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前壁心肌放射性缺损节段数显著多于非Q波心肌梗死,R波递增不良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放射性缺损节段数多于R波递增不良阴性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核素放射性缺损节段分布:R波递增不良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中部前壁、前间壁显著多于R波递增不良阴性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而R波递增不良阴性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基底部前侧壁显著多于R波递增不良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Zema标准)。结论陈旧性前壁心梗R波递增不良非常常见,不同心电图表现同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前壁心肌放射性缺损节段数和分布相关。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心肌梗死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2例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患者心肌梗死均发生于脑血管意外后6小时~8天。其中下壁7例,前壁5例,前壁+下壁4例,前间壁3例,下壁+侧壁2例,无Q波型1例。入院前,15例患者有各种基础疾病。住院期间16例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死亡9例(40.9%)。结论此类患者心肌梗死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且治疗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梗死延展和早期再梗死的临床特点,并发症和预后。方法: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中发生梗死延展和早期再梗死的病人11例为1组,未发生为2组,就两组梗死发生部位,心功能分级,并发症,住院期间病死率等进行对比。结果:发生梗死延展和早期再梗死病人的心功能,并发症发生率(100%),病死率(55.6%),均显大于未发生梗死延展和早期再梗死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发生梗死延展和早期再梗死梗死部位多发生于前壁,广泛前壁(72.7%),严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需严密监测,积极治疗以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非Q波与Q波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急性心肌梗死1121例中,非Q波心肌梗死392例(35%),Q波心肌梗死729例(65%)。既往有心绞痛及心肌梗死者,在非Q波心肌梗死组分别有76.8%及38.8%,显著地多于Q波心肌梗死组的61.2%及30.6%。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及吸烟者,两组间比较无差别。并发泵衰竭、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及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在非Q波心肌梗死组分别有10.2%、10%及1.5%,显著地少于Q波心肌梗死组的19.3%、20.6%及13.6%。梗死后心绞痛者,在非Q波心肌梗死组有45.2%,显著地多于Q波心肌梗死组的28.9%。4周病死率,在非Q波心肌梗死组为2.8%,显著地低于Q波心肌梗死组的8.2%。非Q波与Q波心肌梗死比较,患者在急性期并发症较少,病死率较低;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较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形态的改变。方法分析89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梗前、后以及1年后的心电图和10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无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分析aVR导联QRS波群形态的变化。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前和无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q(Q)r型(89.2%),少数呈QS型(10.8%);下壁心肌梗死后及1年后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rs(S)型(86.21%),少数呈QS型(12.77%),极少数呈Qr型(1.02%)。结论下壁心肌梗死后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r(sS)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有脑梗死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特征和临床特点。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9例,按是否有脑梗死病史分为两组,其中脑梗死组13例、非脑梗死组86例。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有脑梗死病史患者心肌梗死部位及梗死相关动脉的特点,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曲线下面积、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 本组病例中急性心肌梗死有脑梗死病史的占13.1%。脑梗死组中前壁心肌梗死7例,罪犯血管均为左前降支;右室、下壁心肌梗死6例,罪犯血管均为右冠状动脉。脑梗塞组患者的冠脉病变血管无明显特异性,但罪犯血管部位多在近段,提示病情相对较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脑梗死组为23.08%,非脑梗死组为8.14%;住院期间病死率脑梗死组为23.08%,非脑梗死组为6.98%。脑梗死组CK-MB曲线下面积、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院内病死率均高于非脑梗死组。结论 有脑梗死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多位于近段,梗死面积相对较大,病情重,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类与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一直沿用WHO的标准,即典型的胸痛症状、心肌酶学升高和心电图特征性的动态演变,这3个条件中满足2个即可诊断。尽管心电图在心梗极早期诊断、多支血管病变的冠状动脉定位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由于其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无创、便捷、可多次重复等优点,在心梗的分类和诊断中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1.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类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类历经透壁性心梗和非透壁性心梗(20世纪80年代前)、Q波心梗和非Q波心梗(80年代),到近年随着再灌注治疗的临床应用已演变为ST段抬高型心梗和非ST段抬高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并发心脏破裂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7年2月间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确诊为急性STEMI并发心脏破裂的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部位分为前壁梗死组、下壁梗死组、右心室梗死组及多室壁梗死组4组,对存活患者进行30 d随访,对4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患者中前壁梗死组52例、下壁梗死组14例、右心室梗死组10例、多室壁梗死组7例。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血红蛋白及破裂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β受体阻断药的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的住院不良事件及病死率均很高,院内总体病死率60.24%(50/83),各组心肌梗死至心脏破裂时间0~3 d;存活患者出院随访30 d,总体生存率57.58%(19/33)。结论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脏破裂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患者院内病死率高,预后极差。应针对患者特点,采取适当的临床措施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7.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心梗)常并发梗死后心包炎,在心电图上可出现PQ段压低,但在急性下壁心梗中心电图上如出现PQ段压低往往有其特殊的临床意义,本文对急性下壁有Q波心梗中PQ段压低的临床意义作一探讨。1资料与方法从近3年本院CCU病房住院病人中选出急性下壁Q波心梗病人14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梗(AMl)105例住院期间死亡19例,死亡病程5小时至42天。纠正后病死率为15.7%,死于心脏原因者占死亡率81%,非心脏原因者占死亡率19%。经统计学处理分析示性别、心梗部位、NQ、QRS积分、ST段、Q-Tc、心源性休克是预后因素。但下、后壁心梗时合并低血压及房室传导阻滞比前壁心梗时预后相对较好。Q-Tc延长时,发生猝死机会增多。溶栓治疗可降低病死率。硝酸甘油、肝素及镁盐静滴可降低首周病死率而不降低住院期间总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以往关于前壁无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NQMI) 预后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可能是由于患者例数较少或是样本中包括许多再梗死患者之故。为了消除上述因素的影响,作者选择首次NQMI患者575例为研究对象,以评估梗死部位对短期、长期预后的影响。研究对象为以色列13所心脏监护病房的住院患者。诊断标准为:①持续~30min的缺血性胸痛;②肌酸激酶、谷草转氨酶或乳酸脱氢酶比正常值上限高≥1.5倍;③心电图仅显示sT段和/或T波改变而无Q波或QS波。采用明尼苏达标准解释心电图结果和判定梗死部位。存活者出院后随访5年,1年内发生致命性或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者判为发生心脏意外。按梗死部位分为前壁心肌梗死者(前壁组)和下侧壁心肌梗死者(下侧壁组)。前壁组248例、平均年龄65±10.2岁,下侧壁组327  相似文献   

20.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瑞 《心电学杂志》2000,19(3):189-190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 ,系指左心室的后基底部 ,即位于左心室侧壁与下壁之间的左心房室沟下部的心肌梗死 ,由右冠状动脉的后侧支、后降支和/或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闭塞引起。左心室后壁是心室除极的最后部分。左心室后壁心肌梗死 ,仅使QRS除极的前壁初始向前向量相对增大 ,在常规导联上不会出现异常Q波。如仅注意寻找梗死型Q波 ,而忽视梗死性R波变化 ,又未及时加作背部导联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就有可能被漏诊或误诊 ,从而延误治疗。临床上单纯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较少见 ,常与下壁、右心室、侧壁心肌梗死伴随存在[1~4]。多部位心肌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