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研究辛伐他汀对C反应蛋白和脂多糖诱导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合成白细胞介素 6的影响 ,探讨辛伐他汀的抗炎作用。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观察C反应蛋白和脂多糖刺激单核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 6的时间及剂量效应 ,其峰值与辛伐他汀抑制剂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 ,白细胞介素 6的合成随C反应蛋白和脂多糖浓度的升高而增加 ,呈剂量依赖性 ;2 0mg/LC反应蛋白和 10 μg/L脂多糖刺激白细胞介素 6合成的开始时间分别是 4h和 2h ,均呈时间依赖性 ,在 2 4h达高峰 ,其峰值分别是 90 4± 77和 16 5 4± 76 5ng/L。辛伐他汀 (10 -8mol/L~ 10 -6mol/L)呈剂量依赖性抑制 2 0mg/LC反应蛋白诱导的单核细胞白细胞介素 6合成 ,仅 10 -6mol/L的辛伐他汀能抑制 10 μg/L脂多糖诱导的单核细胞白细胞介素 6合成。结果提示 ,C反应蛋白和脂多糖能诱导人单核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 6 ;辛伐他汀抑制C反应蛋白及脂多糖诱导的单核细胞白细胞介素 6合成 ;辛伐他汀对单核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提示该药物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  相似文献   

2.
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与脂蛋白(a)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测定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炎症指标并分析其与脂蛋白 (a)的关系 ,探讨尿毒症的微炎症状态及其对脂蛋白 (a)的影响。测定 5 0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炎症指标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 6、肿瘤坏死因子α及脂蛋白 (a)水平 ,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并与 30例正常人比较。结果发现 ,尿毒症组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 6、肿瘤坏死因子α及脂蛋白 (a)水平分别为 4 .5 4± 2 .39mg L、130 .6± 10 4 .3ng L、1.6 0± 0 .6 4μg L和 5 71.5± 4 4 2 .7mg L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尿毒症患者血清脂蛋白 (a)与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 6呈明显正相关 (r值分别为 0 .6 2 7、0 .4 86和 0 .4 0 4 ,P均 <0 .0 1)。结果提示 ,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 ,炎症可能与脂蛋白 (a)代谢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发病48h以内)应用对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普伐他汀组30例,常规治疗组(未服用他汀类调脂药物)30例,疗程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及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普伐他汀组血浆C反应蛋白(32.7±10.8μg/L)及内皮素(50.3±17.2μg/L)水平明显下降、血浆一氧化氮(50.3±10.2μmol/L)水平明显上升,与常规治疗组血浆C反应蛋白(44.3±9.7μg/L)、内皮素(72.4±16.4μg/L)及血浆一氧化氮(42.8±8.7μmol/L)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普伐他汀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早期应用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解除冠状动脉痉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0、C反应蛋白及其它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促炎和抗炎平衡失调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方法 9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68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8例,另以2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96例冠心病患者和22例正常对照者血浆中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2p70及重组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变化进行检测.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0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0和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反映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内斑块的不稳定程度或破裂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体外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泌,了解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状态。方法序贯选取33例高血压病患者及12例血压正常者作对照。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的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结果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β(182±66ngL比154±63ngL)和肿瘤坏死因子α(142±74ngL比168±61ngL)的自发性分泌差异均无显著性。脂多糖刺激后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β(2179±660ngL比182±66ngL;2854±631ngL比154±63ngL,P<0.05)和肿瘤坏死因子α(442±134ngL比142±74ngL;500±176ngL比168±61ngL,P<0.05)分泌均较自发性分泌显著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病患者脂多糖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1β分泌增加(2854±631ngL比2179±660ngL,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处于一定程度的炎症激活状态,炎症反应可能与高血压病的形成和发展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Li WP  Gu FS  Jia SQ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2):1117-1121
目的 研究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用RT-PCR方法分别观察CRP和TNF-α刺激单核细胞PAPP-A mRNA表达的时间及剂量效应.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PAPP-A的mRNA表达(0.1842±0.0101)相比,CRP(20 mg/L)刺激单核细胞2 h后,PAPP-A mRNA表达开始显著增加(0.2128±0.0136),于24 h达最高值(0.6837±0.1360),呈时间依赖性.rhTNF-α(100 ng/ml)刺激后,PAPP-A mRNA表达在2 h迅速升高并达峰值(1.2546±0.0866),24 h仍高于空白对照组(0.8203±0.0413).CRP和rhTNF-α均可呈剂量依赖性诱导PAPP-A的mRNA表达,其中CRP(1、5、10和20 mg/L)刺激组PAPP-A 的mRNA表达分别为0.2544±0.0611、0.4177±0.1200、0.5828±0.0152和0.6837±0.1360,rhTNF-α(5、10、25、50和100 ng/ml)刺激组分别为0.2424±0.1378、0.3335±0.0196、0.5742±0.0131、0.6913±0.0219和0.8203±0.0413.放线菌素D(1 μg/ml)能抑制CRP和rhTNF-α对单核细胞PAPP-A mRNA表达的诱导作用.结论 促炎因子CRP和rhTNF-α可在转录水平直接调控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APP-A的基因表达,这可能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循环中PAPP-A水平升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高浓度胰岛素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贴壁法分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组)和正常人(正常组)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含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 μg/L)和白细胞介素4(100 μg/L)的RPMI 1640完全培养基中培养.5天后收集细胞,作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重新铺板后继续在胰岛素浓度分别为1、10 nmol/L和100 nmol/L的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培养48 h后,收集细胞和上清液,此时细胞作为成熟树突状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 CD40、CD80和CD83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检测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用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树突状细胞形态变化.结果 树突状细胞表型CD40、CD80和CD83随着胰岛素浓度升高而升高(P<0.05),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也随着胰岛素浓度升高而升高(P<0.05),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的浓度则随着胰岛素浓度升高而降低(P<0.05).同等胰岛素浓度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较正常组的树突状细胞表面CD40、CD80和CD83的阳性表达率升高(P<0.05),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升高(P<0.05),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的浓度则降低(P<0.05).结论 高浓度胰岛素促进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物CD40、CD80和CD83的表达;促进了树突状细胞对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泌;对白细胞介素10的分泌则起抑制作用.高浓度胰岛素通过促进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成熟,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鼠心肌梗死后血清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与心肌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冠状动脉结扎法复制小鼠心肌梗死模型,采用ELISA方法测定结扎后不同时间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浓度和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心肌梗死后1h,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0浓度分别是82.4±27.6ng/L和47.7±22.3ng/L,与假手术组水平(40.4±9.7ng/L和23.4±4.3ng/L)比较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水平在心肌梗死后1h、2h、4h、1d、2d和5d分别为202.7±89.5ng/L、578.9±198.0ng/L、696.8±104.7ng/L、325.1±131.7ng/L、218.5±16.0ng/L和195.8±93.1ng/L,与假手术组水平(54.0±3.0ng/L)比较均有显著增高(P<0.05),病理切片显示梗死心肌内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梗死后第2至4周细胞因子表达下降,梗死区炎症细胞逐渐减少,心肌纤维化。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三种细胞因子参与了心肌梗死后心肌的炎症反应,在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探讨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以及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机制。分别测定 5 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 2 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30例 )、3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 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 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 ;并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随机抽取 30例患者随机分成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 ,每组 15例 ,干预 3周 ,分析比较组间及辛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变化 ,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发现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白细胞介素 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治疗3周后 ,辛伐他汀组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明显下降 (P <0 .0 0 1) ;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组间白细胞介素 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相关分析显示 ,辛伐他汀组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下降与血脂下降无关。单因素回归分析及调整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后的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显著相关 (P <0 .0 5 )。结果提示 ,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中起了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脂联素水平与炎症因子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将102例患者分为2组,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57例(代谢综合征组);冠心病不合并代谢综合征45例(非代谢综合征组).检测血清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并以冠状动脉病变积分评价其病变程度.结果:代谢综合征组和非代谢综合征组年龄、性别、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胰岛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代谢综合征组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肿瘤坏死因子-a、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显著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0.01),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发生率和病变总积分显著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脂联素与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较为普遍,且脂联素水平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