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7例空回肠出血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力  田伏洲等 《消化外科》2002,1(6):421-422
目的:对经手术证实的27例空回肠出血患进行分析,探讨空回肠出血的病因诊断,方法:27例空回肠出血患分别进行B超、小肠气钡造影,选择性血管造影,术中肠镜等检查,最后均以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出血原因中,肿瘤14例(51.9%),血管发育不良5例(18.5%),Meckel憩室4例(14.8%),Crohn's病3例(11.1%)空肠非特异性溃疡1例(3.7%),术中肠镜检查6例,阳性诊断率为83.3%(5/6),阳性符合率为100%,选择性动脉造影12例,阳性诊断率为66.7%(8/12),阳性符合率为87.5%;气钡双重造影17例,阳性诊断率为23.5%(4/17),阳性符合率为100%;B超检查27例,阳性率为25.9%(7/27),阳性符合率为85.7%,结论:肿瘤为空回肠出血的主要原因,除传统的诊断方法外,B超在空回肠出血的诊断中也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2002年9月至2007年3月间对155例患者所进行的159例次胶囊内镜检查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胶囊内镜在胃和小肠的平均运行时间,评价患者的耐受性、胶囊内镜完成检查情况及胶囊内镜下病变的检出情况等。结果155例患者中,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97例,腹痛42例,腹部不适6例,腹泻4例,体检6例。93.1%的患者(148/159)完成了全小肠摄影。所有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未诉特殊不适。胶囊内镜胃内平均停留时间为65.5(1~335)min,小肠平均停留时间为282.2(45~524)min。胶囊内镜病变检出率为78.6%(125/159)。胶囊内镜发现血管病变43.4%(69/159),小肠炎性病变28.3%(45/159),黏膜下结节10.1%(16/159),小肠憩室8.2%(13/159),小肠肿物5.7%(9/159)以及小肠息肉、小肠异物、小肠寄生虫等。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变检出率为89.7%(87/97),腹痛查因病变检出率为73.8%(31/42)。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性较高,患者容易接受。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尤其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与介入治疗在胃肠道动脉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78例消化道动脉性出血患者的DSA表现和动脉栓塞、药物灌注的治疗经验。结果本组患者十二指肠溃疡15例,胃溃疡5例,胃癌2例,Dieulafoy病1例,血管畸形和发育不良9例,胃肠术后吻合口出血8例,肝胆疾患术后肝动脉破裂出血10例,Crohn病5例、肠道憩室出血6例、小肠炎或溃疡6例,小肠息肉3例,小肠中度恶性间质瘤1例,小肠高分化平滑肌肉瘤2例。直结肠癌5例。74%(58/78)的患者DSA造影阳性,造影剂外溢直接征象者33%(26/78)。术后吻合口出血直接征象者83%(15/18)。介入治疗的病例中动脉药物灌注15例,技术成功率60%(9/15),临床成功率40%(6/15);栓塞36例,技术成功率86%(31/36),临床成功率72%(26/36);介入治疗后再出血率16%(8/51)。其中1例栓塞后再呕血经胃镜治疗无效死亡。DSA造影和介入治疗后手术者27例。造影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8%(21/27)。随访时间2个月至3年,未发生胃肠道缺血坏死等并发症。结论DSA对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定位、定性有着重要价值,选择性动脉栓塞及药物灌注止血安全有效,有助于择期手术和并发症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SCTA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并对比167例临床确诊ICVD患者的头颈部MSCTA及DSA表现。结果头颈部MSCTA发现123例患者动脉狭窄,15例单纯前循环动脉狭窄,41例单纯后循环动脉狭窄,67例前、后循环动脉均有狭窄,多见于椎动脉(179/413,43.34%)、颈内动脉(217/539,40.26%)和大脑中动脉(135/539,25.05%),99例共641支动脉存在硬化斑块。以DSA为金标准,MSCTA诊断头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97.54%(119/122),特异度为91.11%(41/45)。结论MSCTA可准确评价头颈部动脉狭窄,在判断ICVD病因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烟雾病诊断中的价值以及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烟雾病患者的MS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学资料。结果MSCTA可清晰显示狭窄、闭塞以及异常增多的脑血管。容积重建有利于显示病变血管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综合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和多曲面重建图像分析可清晰显示异常增多的脑血管,即烟雾状血管。MSCTA对狭窄及闭塞血管的检出率为66.2%(53/80);DSA对狭窄及闭塞血管的检出率为67.5%(54/8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对颅底异常血管网的显示及分布情况与DSA大致相似。结论MSCTA诊断烟雾病的灵敏度高,是早期诊断烟雾病的重要依据,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烟雾病患者预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脑动脉瘤:与DSA对比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容积再现脑血管成像技术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3例临床怀疑脑动脉瘤患者(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者20例)的16层螺旋CT三维血管后处理图像、DsA图像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CT后重建技术分别采用小视野容积再现技术(shutter volume rendering)、最大密度投影法(M1P)和多曲面重建(MPR),所有CT图像及DSA脑血管造影图像均由两位放射科医生和两位脑外科医生进行双盲法分析评价。结果 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共检出动脉瘤25个,其中3例为多发性,1例CT血管成像(CTA)结果为阴性,阳性率95.7%(22/23),与DSA比较符合率95.7%(22/23);16层CTA发现动脉瘤的敏感性为100%(24/24),特异性为100%(1/1),准确性为96.2%(25/26)。CTA对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关系与DSA相比更清晰、确切,并能显示病灶与颅骨结构间的关系,立体感强。结论 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相对无创是诊断脑动脉瘤的最佳影像检查方法,有望替代DSA。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serum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SVEGF—c)浓度联合MDCT扫描能否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方法ELISA方法测定80例胃癌患者及20例健康人SVEGF—C浓度,MDCT平扫及三期强化动态扫描,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有无转移。结果胃癌组SVEGF—C浓度为595.9±201.0pg/ml,对照组为360.0±97.4 pg/ml(P=0.000);伴有淋巴结转移的58例胃癌患者SVEGF—C明显升高(650.9±198.6 vs.451.0±115.5 pg/ml,P〈0.01);取临界点为542.5pg/ml时,SVEGF—C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82.8%,特异度为81.8%,准确度为82.5%,阳性预测值为92.3%,阴性预测值为64.3%。MD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51.7%,特异度为54.5%,准确度为52.5%,阳性预测值为75.0%,阴性预测值为30.0%。SVEGF—C联合MD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91.4%,特异度为86.4%,准确度90%,阳性预测值94.6%,阴性预测值79.2%。结论术前SVEGF-C浓度测定可有效地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联合MDCT扫描进一步提高准确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有阳性家族史的癫痫患者的规范化脑电图痫性放电检出率情况。方法选择有阳性家族史的癫痫患者63例,与文献报道的92例隐源性癫痫患者的脑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对比有无阳性家族史的癫痫患者的脑电图痫性放电检出率,以及有阳性家族史的癫痫患者的各级亲属级别之间的脑电图痫性放电检出率,并进行分析。结果有阳性家族史的癫痫患者脑电图痫性放电检出率(77.78%,49/63)与无阳性家族史的癫痫患者(79.35%,73/9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阳性家族史的癫痫患者的一级家族史者、二级家族史者和三级家族史者的脑电图痫性放电检出率[78.12%(25/32)、82.61%(19/23)、62.50%(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癫痫患者,有无阳性家族史对脑电图痫性放电检出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超声与血管造影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比较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差异。方法对3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及全脑DSA检查,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脑梗死患者235例;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n=54)、中年组(n=137)和老年组(n=149)。结果超声与DSA检查均发现梗死组颈动脉狭窄高于TIA组(P〈0.05);超声与DSA检查均发现老年组颈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P〈0.05),中年组高于青年组(P〈0.05);超声检查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狭窄与DSA相比,狭窄、闭塞及总体符合率分别为89.39%、80.85%、87.15%。结论颈部血管超声联合应用DS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诊断、临床治疗及术前评估与术后随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免疫组化染色法在诊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应用前景。方法:改良免疫组化染色法采用高温高压+XXIV型蛋白酶消化的抗原修复法,行一抗和二抗两步孵育法,其中二抗与酶标多聚体相连。病人肾组织标本同时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作对照。结果:(1)40例血清学HBsAg阳性患者的肾穿组织标本中,改良免疫组化染色法HBsAg阳性27例,阳性率为67.5%;HBcAg阳性7例(其中HbsAg同时阳性6例,HbsAg阴性1例),阳性率为17.5%;HbsAg、HBcAg同时阴性12例。免疫荧光染色法HBsAg阳性29例(72.5%);HBcAg阳性10例(25.0%,均同时呈HbsAg阳性);HbsAg、HBcAg同时阴性11例。(2)两种染色比较,HbsAg阳性率相近(改良组化67.5%VS荧光72.5%),其中同时阳性的有22例,同时阴性的5例,总一致率为67.5%(27/40),阳性一致率在改良免疫组化染色中为81.5%(22/27),在免疫荧光染色中为75.9%(22/29)。(3)10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患者中,改良免疫组化HbsAg染色阳性9例,免疫荧光染色阳性7例;血白蛋白〈30g/L而尿Pro定量未达到〉3.5g/24h的患者7例;6例病理呈膜性或/和膜增殖性肾炎(其中改良组化染色阳性5例,荧光染色阳性3例)。有2例行肝组织穿刺活检,病理显示肝脏病变。结论:改良免疫组化染色可提高HBV-GN的乙肝抗原检测率,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显像在下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SPECT显像资料。行异位胃黏膜显像者16例,行^99mTc-植酸钠(PHA)显像者4例,行^99mTc-红细胞(RBC)显像者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并进行病例检查。结果 异位胃黏膜显像的阳性率为100%(16/16),特异性为93.7%(15/16);^99mTc-PHA显像和^99mTc-RBC显像的阳性率分别为75.0%(3/4)和75.0%(3/4),但诊断缺乏特异性。结论 SPECT在美克尔憩室的诊断中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进行^99mTc-PHA显像或^99mTc-RBC显像可为临床提供出血灶定位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CT鉴别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术后对比剂残留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SAH患者及45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GDC栓塞术后患者的CT特征。结果55例SAH患者中,出血以鞍上池(44/55,80.00%)、外侧裂(25/55,45.45%)分布为主;45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GDC栓塞术后患者颅内高密度分布以静脉窦(39/45,86.67%)、后纵裂(20/45,44.44%)、小脑幕(18/45,40.00%)分布为主;GDC栓塞术后脑内高密度CT值升高明显,平均值大于75HU,与SAH比较边界相对清晰,对脑裂、脑池及静脉窦正常形态影响小。结论CT显示的病灶分布部位、密度、形态有助于鉴别GDC栓塞术后对比剂残留造成的颅内高密度影与动脉瘤破裂出血导致的SAH。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穿通支原体(MPe)感染与胃癌和结直肠癌组织分化及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对122例胃肠癌患者(65例胃癌,57例结直肠癌)与80名对照者分别进行MPe分离鉴定和PCR核实。MPe检出结果与组织分化和浸润转移之间关系的比较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胃癌组MPe检出率(41/65,63.1%)与胃溃疡组(1/2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2,P〈0.01);结直肠癌组MPe检出率(33/57,57.9%)与结直肠息肉组(1/2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2,P〈0.01);MPe阳性胃癌组低分化检出率以及浸润程度与MPe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33.4和25.0,P值均〈0.01);MPe阳性结直肠癌组低分化检出率以及第三站淋巴转移率与MPe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4,P〈0.01)。结论胃癌和结直肠癌的组织分化、浸润及转移与MPe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亚甲蓝是否可以增加早期(T1和T2期)结直肠癌患者手术中淋巴结的检出率以利于结直肠癌的分期,回顾性分析2011-2012年间共234例使用亚甲蓝注射的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亚甲蓝组),以此前的194例结直肠癌手术标本为对照组。对照组和亚甲蓝组获取淋巴结数目分别为(22±5)枚/例和(38±10)枚/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甲蓝组切除标本中获得阳性淋巴结的数目26.7%(62/234)明显多于对照组9.4%(18/194,P=O.04)。亚甲蓝注射容易实施并有较高的成功率86%(201/234)。结论:亚甲蓝技术可以明显提高结直肠癌手术标本中的淋巴结检出率,有助于明确肿瘤分期。  相似文献   

15.
钱惠农  曹音 《医师进修杂志》2005,28(8):20-21,26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诊断脑血管痉挛的可靠性。方法 对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同时行TCD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DSA发现大脑中动脉(MCA)26条痉挛,其中TCD检出21条,DSA未证实有痉挛的MCA中,TCD检出4条痉挛,TCD诊断MCA痉挛的敏感性为80.8%,特异性为94.6%,MCA痉挛程度越重,TCD敏感性越高。DSA发现基底动脉(BA)18条痉挛,其中经TCD检出13条,DSA未证实有痉挛的BA中,TCD检出4条痉挛,TCD诊断BA痉挛的敏感性为72.2%,特异性为87.5%。DSA发现椎动脉(VA)28条痉挛,其中经TCD检出20条,DSA未证实有痉挛的VA中,TCD检出6条痉挛,TCD诊断VA痉挛的敏感性为71.4%,特异性为91.7%。结论 TCD诊断MCA、VA、BA痉挛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发病时的蛋白尿和足突融合在IgA肾病预后判断上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发病时的蛋白尿〉1.0g/d和广泛足突融合在IgA肾病预后判断上的价值。方法:以1998年1月~2005年1月间肾活检诊断为IEA肾病-局灶硬化性肾小球肾炎(IgAN-FSGN)99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广泛足突融合和蛋白尿〉1.0g/d与肾小球硬化及小管间质病变的相关性。结果:电镜下显示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24例(24.2%),足细胞无明显改变(包括足突细胞部分融合)75例(75.8%)。广泛足突融合组的重度肾小球硬化发生率为54.2%(13/24例)明显高于足细胞无明显改变组的28.0%(21/75例);临床表现尿蛋白〉1.0g/d组44例(44.4%),尿蛋白〈0.5g/d组23例(23.2%)。尿蛋白〉1.0g/d组足突广泛融合的发生率为29.5%(13/44例)明显高于尿蛋白〈0.5g/d组的4.3%(1/23例),尿蛋白〉1.0g/d组的重度肾小球硬化发生率为40.9%(18/44例)明显高于尿蛋白〈0.5g/d组的13.0%(3/23例)。结论:广泛足突融合或蛋白尿〉1.0g/d均与IgAN-FSGN肾小球硬化的加重呈正相关,广泛足突融合可作为IgAN-FSGN病变进展的一个病理学标志,尿蛋白〉1.0g/d可作为反映IgAN—FSGN病变进展的一个临床标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78例脑动静脉畸形(AVM)并出血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探讨AVM并出血的显微手术技巧及适应证。方法 所有病例术前均接受CT检查,术后均接受CT及MRI检查,其中25例接受了DSA检查。所有病例均在全麻状态下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少部分AVM未能全切的病例,术后用γ-刀或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血肿全清除69例,大部分清除9例;AVM全切除70例,8例部分切除或未能切除,加用γ-刀或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后死亡6例(8.0%),偏瘫4例(5.1%),失语2例(2.6%),偏盲1例(1.3%),脑神经功能障碍4例(5.1%),无颅内感染。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AVM并出血安全有效,而且并发症、后遗症较少,应成为脑AVM并出血患者治疗的最佳选择,对特殊位置的AVM,不宜强行切除,手术时只作血肿清除,术后加用γ-刀或血管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术中脱落癌细胞对手术用物的污染情况。方法前瞻性入组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间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根治性手术的90例胃癌患者。术中在肿瘤标本离体时,收集5类手术用物的脱落癌细胞:A类(手术器械),B类(术者手套),C类(洗手护士擦器械及回收残线的纱条及手套),D类(术中压迫止血及清洁术野的纱条、纱垫),E类(缝合器)。对这5类手术用物分别进行细胞培养,培养出癌细胞则为阳性用物。结果31例(34.4%)患者手术用物培养出具有完整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癌细胞。其中上述5类手术用物癌细胞检出率分别为12.2%(11/90)、6.7%(6/90)、22.2%(20/90)、15.6%(14/90)和3.3%(3/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Ⅰ、Ⅱ和Ⅲ期患者癌细胞检出率分别为10.0%(1/10)、26.5%(9/34)和45.7%(2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高、中和低分化患者癌细胞检出率分别为1/8、16.7%(4/24)和44.8%(2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结论胃癌根治术中,手术用物易为脱落癌细胞所污染,且随着肿瘤进展、细胞分化程度降低以及手术用物本身使用频率增高和接触范围增加,手术用物被污染的机会越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粪便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δ(PPAR-δ)和环氧合酶2(COX-2)mRNA检测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收集51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粪便和21例健康志愿者的粪便,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粪便中PPAR-δ和COX-2mRNA水平,评估其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结果PPAR-δ和COX-2mRNA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70.6%(36/51)比33.3%(7/21),74.5%(38/51)比14.3%(3/21),均P〈0.01]。在阳性对照基因ACTBmRNA检测为阳性的47例结直肠癌患者和19例健康志愿者中,PPAR.8mRNA、COX-2mRNA、PPAR-δ与COX-2mRNA联合检测诊断结直肠癌的敏感性分别为76.6%(36/47)、80.9%(38/47)和91.5%(43/47),特异性分别为63.2%(12/19)、84.2%(16/19)和89.5%(17/19),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高于单独检测。结论粪便中PPAR-δ和COX-2mRNA检测对结直肠癌有较好的筛查价值,联合PPAR-δ与COX-2检测的筛查价值优于单个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阿哌沙班是一类强效的可逆性活化X因子直接抑制剂,经口服给药,已在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中显示出可靠作用。本小组在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患者中开展了一项剂量范围研究。方法连续招募症状性DVT患者,随机分别接受阿哌沙班5mg/次(2次/d)、10mg/次(2次/d)、20mg/次(1次/d)或先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weighthepafin,LMWH)后维生素K拈抗剂(vitamin K antagonist,VKA)联合治疗,疗程为84~91d。主要有效性终点为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复发和双侧加压超声或肺灌注扫描显示无症状性恶化的复合终点,主要安全性终点为严重出血和临床相关非严重出血的复合终点。结果520例入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岁,其中62%为男性。在所有可评估的患者中,阿哌沙班组358例中有17例[4.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2.8%-7.5%]以及LMWH/VKA组118例中有5例(4.2%,95%CI为1.4%~9.6%)发生主要终点事件。3个阿哌沙班治疗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均较低且相当,且无证据显示存在剂量-效应关系。阿哌沙班组中28例患者(28/385,7.3%)和LMWH/VKA组中10例患者(10/126,7.9%)发生主要安全性终点事件,未观察到阿哌沙班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上述观察结果为进一步开展阿哌沙班的Ⅲ期临床评估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该药出色的固定剂量用药方案将满足VTE确诊患者简化抗凝治疗方案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