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晓兴 《贵州医药》2011,35(12):1123-1124
剖宫产儿综合征(BCSS)是指经剖宫产新生儿,由潴留在肺泡内过多的液体经吸收蒸发,在肺泡表面形成透明膜,而不是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所致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广义的BCSS包含湿肺、窒息、羊水吸入、肺不张和肺透明膜病等,狭义的BCCS仅指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温颖  张凤仙  朱宏斌 《首都医药》2006,13(18):42-42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对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防治作用。了解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26例呼吸窘迫的早产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并对其临床特点、疗效等进行分析。结果26例中24例治愈出院,1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有效防治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且合理掌握用药指征和时机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疗效和并发症的防治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2008年2月至201 1年1月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救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126例临床治疗进行总结.结果 126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经应用机械通气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等救治,痊愈115例,痊愈率91.26%;应用前与应用后各时问段血气指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 综合征是急危症,及早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顺应性,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氨溴索及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120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组)60例和观察组(氨溴索治疗组)60例。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疗效良好,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
毕朝燕  张娴  周霞  郭杰丽 《贵州医药》2012,36(3):263-264
新生儿湿肺(wet lung disease of neonata NWLD)又称Ⅱ型呼吸窘迫综合征、暂时性呼吸困难、良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因肺内淋巴管排除肺液延迟使之积累引起的自限性呼吸系统疾病[1].新生儿湿肺影像表现演变过程与病理过程相符合,其X线征象与临床表现呈正相关.早期摄片,短期复查对本病诊断极有价值.我们复习文献,回顾性分析了我院38例新生儿湿肺的X线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所致,临床上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为主要表现,常并发呼吸衰竭,病理上以肺不张和肺透明膜形成为特征。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科自开展使用肺表面活性剂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以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剂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某院进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研究组应用肺表面活性剂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结果: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1h、12h及24h后的PaO_2、血PH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_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剂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理想,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动脉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气胸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玲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7):2404-2405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胸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新生儿气胸患儿1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结果胎粪吸入综合征7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8例,吸入性肺炎1例,感染性肺炎1例,产时窒息予复苏6例,机械通气中发生5例。结论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产时窒息复苏及机械通气是新生儿气胸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许红 《安徽医药》2013,34(7):943-945
目的分析足月及近足月新生儿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4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根据胎龄,将≥34周的18例新生儿作为(近)足月组,<34周的22例新生儿作为早产组,比较两组患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的原因、高危因素、分娩方式、合并症、机械通气时间、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情况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不足。(近)足月组剖宫产率、持续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及呼吸机使用率明显高于早产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近)足月组低于早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足月组治愈率低于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近足月及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不尽相同,早产儿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近)足月新生儿以对症治疗与呼吸支持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肺表面活性物质分别联合BiPAP、CPAP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BP组、CP组,各40例.其中BP组予以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BiPAP,CP组予以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CPAP,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相似文献   

11.
异名 Exosurf Neonatal~(TM) 化学名二棕榈酸磷脂胆碱药效分类肺表面活性剂开发单位 (英)Wellcome 上市厂商 (英)Wellcome 1990年8月首先在美国上市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综合征)约有10%妊娠不到37周出生的新生儿由于肺发育不全可引起NRD综合征,其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月~2011年6月我科新生儿病房入院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36例,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CPAP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儿临床症状及血气分析、呼吸机参数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用药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PO2 、PCO2 、pH、FiO2、PEEP均较用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便于开展.  相似文献   

13.
赵云秋 《云南医药》2012,(6):567-569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也称为肺透明膜病或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指新生儿出生后6h内,因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而导致进行性肺不张,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征和呼吸衰竭[1],其病理特征为肺泡壁至终末细支气管壁上附有嗜伊红透明膜。多见于早产  相似文献   

14.
剖宫产儿综合征(baby by caesarean sectio syndrome BCSS)是指剖宫产的新生儿由于潴留在肺泡内的过多液体吸收蒸发后在肺泡表面形成透明膜,而不是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所致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表现为出生后短时期内出现发绀、呼吸困难、肺透明膜病等严重缺氧综合征[1].对于剖宫产儿综合征这一名词尚有争议,但从剖宫产儿与正常儿分娩生理上的差异,提示本综合征确实存在,实际上BCSS是一种特殊原因(剖宫产)引起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广义的BCSS还包括所有仅出现于剖宫产儿而不会出现于经产道分娩儿的特有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与配方奶喂养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160例,将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试验组给予母乳喂养,奶量达到100 mL/(kg·d)时,加用母乳强化剂。对照组给予早产儿配方奶喂养。治疗后比较两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建立全肠道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减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建立全肠道喂养时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母乳喂养可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缩短建立全肠道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商丘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4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与研究组23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运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评价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以及临床疗效与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症状及肺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临床疗效、患儿呼吸窘迫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组也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安全且疗效显著,对提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肺功能及生命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新中  陈行敏 《中国药业》2001,10(11):72-73
人体内含有内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它具有维持呼吸系统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如果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肺部疾病,就会引起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需要补充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现已开发成为一种药物。本叙述其分类与品种、 作用与用途、用法与用量、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以及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肺透明膜病、体外循环后肺损伤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的认识。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2013年8月31日在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经胸片、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3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导致足月儿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主要高危因素是窒息,其次主要原因是剖宫产和吸入。32例患者均采用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32例患者中28例治愈,1例好转,3例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窒息、剖宫产及吸入等为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高危因素。本病早期采用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李志芳 《河北医药》2011,33(13):2009-201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是指生后不久即出现的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与呼吸衰竭,病因主要是由肺发育不完善、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引起。主要发生于早产儿,临床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典型X线表现为主要特点[1]。因多发生于早产儿,故对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报道很少。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黄立欢 《北方药学》2013,(7):154-155
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并发症,采用肺保护性策略的具体疗法。方法:回顾分析40例患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肺保护性机械通气,对照组采用传统机械通气。结果:在急性肺损伤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A、IVH发生率、病死率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肺保护性策略进行机械通气,能有效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及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并降低有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