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探讨氢吗啡酮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在难治性癌痛病人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行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难治性癌痛病人4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21):吗啡对照组(M组)和氢吗啡酮观察组(HM组),M组鞘内使用吗啡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PCA),HM组鞘内使用氢吗啡酮PCA。记录统计两组测试前1天、鞘内PCA后1天、出院时、术后1月、2月、3月病人的数字疼痛评分、阿片类药物日消耗量、爆发痛频次和测试前与出院时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鞘内PCA后,数字疼痛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各观察点组间和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病人鞘内阿片类药物消耗量呈逐步上升趋势,组内术后3月与出院时相比显著增加(P<0.05),组间各观察点无差异。HM组出院时较M组,恶心呕吐显著降低(P<0.05)。M组4例病人因增量吗啡疼痛控制不佳行氢吗啡酮轮换,轮换后疼痛缓解达20%~50%。结论:氢吗啡酮鞘内镇痛效力与吗啡相当,可安全有效应用于鞘内药物输注系统难治性癌痛镇痛,并可能成为吗啡耐受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良好的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2.
难治性癌痛的治疗工作艰难且重要,近年来,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推广“治痛道合-难治性癌痛规范化管理(MICP)”等一系列项目,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难治性癌痛治疗之路。为提升临床难治性癌痛规范化诊疗水平,通过多期的难治性癌痛临床案例MDT研讨和技能比拼,将评选出的对临床具有借鉴价值的典型难治性癌痛案例,邀请专家全面解析点评,刊登在《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合理用药栏目中,以期为广大临床医师提供参考。(王杰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肿瘤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3.
<正>难治性癌痛占癌痛病人的10%~20%,严重困绕临床[1]。1979年Wang等[2]首次报道了低剂量吗啡鞘内注射治疗癌痛,获得了良好镇痛效果。随后植入式吗啡输注系统治疗口服药物未能控制的难治性癌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其治疗费用较高,阻碍了其广泛应用。半植入式鞘内吗啡输注系统采用了静脉输液港外接镇痛泵替代全植入式储药池,经济成本大大下降,得到临床青睐[3,4]。  相似文献   

4.
5.
6.
7.
<正>1.一般资料病例:女性,52岁,2021-12-10行胆囊癌根治术,术后行辅助化疗+免疫治疗共3周期,此后免疫治疗维持至2023-03-16。2023-01病人开始出现下腹部胀痛,伴腰骶部及双侧臀部胀痛,以左侧为主。因疼痛进行性加重,给予吗啡缓释片镇痛,疼痛控制不佳,更换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后,疼痛控制仍不理想。  相似文献   

8.
随着肿瘤的发展及机体对阿片类药物的耐受,传统的阿片类药物全身给药不但镇痛效果差,而且不良反应明显。因此,良好的疼痛控制依然是极大多数晚期癌痛患者的主要医疗诉求。本文介绍利用电子镇痛泵经鞘内输注系统注射吗啡用于晚期癌痛患者疼痛治疗中的护理观察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治疗晚期癌痛的护理。[方法]对40例晚期癌痛病人术前做好疼痛及用药评估、心理护理、积极的病人准备;术后做好呼吸、循环系统监护、吗啡用量的调整、输注系统的护理、药物不良反应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护,出院后病人鞘内泵的自我管理教育及做好随访工作。[结果]40例病人术后疼痛控制良好,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全面的术前及术后护理是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治疗晚期癌痛达到满意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鞘内埋入式输注系统联合自控镇痛泵治疗顽固性癌痛的护理方法。方法对80例采用鞘内埋入式输注系统联合自控镇痛泵治疗顽固性癌痛的患者,做好植入前的筛选、宣教,植入后的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取得满意镇痛效果,顺利完成整个治疗过程,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细致的病情观察和系统的护理是鞘内埋入式输注系统联合自控镇痛泵治疗顽固性癌痛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正>1.一般资料病例:男性,66岁,因“间断乏力、头昏1年余,再发10余天”于2022-03-11入住我院消化血液科治疗。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头昏,伴上腹部隐痛,并有吞咽困难,于外院行胃造瘘术,给予输血、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10余天前症状再发,来院就诊。既往9年前在天津某医院诊断为“甲状腺癌”并行放化疗治疗;1年前因吞咽困难,进食受阻于汉中市某医院行胃造瘘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下输注装置鞘内吗啡输注对晚期重度癌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调取2013年10月~2016年3月采用经皮下输注装置鞘内吗啡输注治疗的30例晚期重度癌痛患者的一般信息、持续鞘内输注吗啡时间、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阿片类药物用量和术后第1、3、7、14、30天的VAS评分、非鞘内途径阿片类药物用量、鞘内吗啡用量、阿片副作用、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患者疼痛至手术的间隔时间与调控至满意剂量所需时间和术后吗啡输注剂量的关系。结果:患者术后生存期为10.8±21.6个月,随访时间5.7±8.1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9±2.8,术后第1、3、7、14、30天的VAS评分分别为5.6±2.5、4.3±2.1、3.3±2.0、3.2±2.3、3.3±2.7,明显低于术前基础值;术后非鞘内途径的阿片类药物用量显著下降,鞘内吗啡用量逐渐增加。有5例患者出现了恶心呕吐,3例患者出现了尿潴留,5例患者出现了脑脊液漏。疼痛至手术的间隔时间>1个月的患者,术后吗啡剂量调整至稳定剂量所耗费的时间为17.1±5.8天,24小时吗啡用量为4.4±2.1 mg,明显长(高)于疼痛至手术间隔时间<1个月的患者。结论:经皮下输注装置鞘内吗啡持续输注是治疗晚期重度癌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1. 一般资料 病例,男性,89 岁,因"下腹部疼痛且排尿困难1月"入院就诊.MRI示:前列腺癌,双侧股骨及骨盆信号异常.骨穿病理报告示:分化差的癌, CK(+)、K-167(15%)、Syn(+)、P504S(+).细胞学穿刺示:上皮源性肿瘤细胞.诊断为"前列腺癌".病人因体质较弱无法进行放化疗遂居家口服镇痛药对症治...  相似文献   

15.
难治性癌痛的治疗工作艰难且重要,近年来,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推广“治痛道合-难治性癌痛规范化管理(MICP)”等一系列项目,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难治性癌痛治疗之路。为提升临床难治性癌痛规范化诊疗水平,通过多期的难治性癌痛临床案例MDT研讨和技能比拼,每期将评选出的对临床具有借鉴价值的典型难治性癌痛案例,邀请专家全面解析点评,刊登在《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合理用药栏目中以期为广大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张俊荣  王艳 《天津护理》2012,20(6):410-411
临床上采用WHO三阶梯镇痛方案可使70%~90%的癌痛患者充分镇痛。但仍有一部分顽固性癌痛常规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应用植入性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进行阿片类药物的鞘内给药镇痛是三阶梯镇痛方案无效之后的一种治疗手段。不但可以获得满意镇痛效果,而且还可避免因大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植入性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mplantable drug delivery systems,IDDS)肺癌病人顽固性癌痛的循证实践。[方法]按PICO原则,针对病人情况提出临床问题,然后通过计算机检索1991年-2014年的OVIDEBM Reviews(包括ACP Journal Club和Cochrane图书馆)和Mecline(1996年-2014年)等数据库,查找关于IDDS治疗顽固性癌痛的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并对相关证据进行评价。[结果]共检索出有关IDDS治疗顽固性癌痛的系统评价1篇和随机对照试验1篇。根据检索结果,结合病人病情和意愿,为病人实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下鞘内药物泵植入术,最终缓解了病人的疼痛,且因为鞘内药物输注系统的给药剂量很小,所以也没有出现严重的药物副反应。[结论]IDDS有效地治疗了该病人的顽固性癌痛,并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治疗方式因为药物剂量过大导致的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