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减重步行训练(STAT)配合常规康复治疗与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63例随机分为STAT组(31例)及对照组(32例),STAT组除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外,另给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如下评定:①功能性步行量表(FAC);②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量表,FMA),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后FAC、FMA及MB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训练配合常规康复治疗比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有更好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活血通腑方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恢复作用。方法10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活血通腑方和常规西药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及康复训练;于治疗后4周按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和反映ADL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及疗效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活血通腑方合常规西药治疗及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对颅脑损伤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进行临床研究,两组均给予神经外科常规治疗,早期康复组给予早期头针及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等待患者清醒后给予康复训练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thel指数(MBI)为指标,观察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和ADL改善情况.结果:早期康复组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头针及康复训练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颅脑损伤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的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康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程序治疗;综合康复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加用针灸、推拿、理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综合疗法治疗。治疗前后对2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采用Fugl—Meyer(FMA)评定法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结果:综合康复组、Fugl—Meyer积分和MBI积分的增加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康复治疗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后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中风患者通过电刺激健患侧肢体感觉刺激的对比,和强制性训练对患侧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存在偏身感觉障碍患者40例,排除意识丧失和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者,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康复组给予强制性训练和电刺激;对照组给予一般康复训练,采用Fugl—Meyer四肢感觉评定进行比较。结果:康复组在21天治疗后,感觉功能评分、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频电刺激健患侧肢体争强制性训练能有效改善中风患者的偏身感觉障碍,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银杏达莫注射液与早期康复治疗脑梗死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与早期康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并在镐小时后开始康复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30天后进行疗效评分,运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偏瘫侧的肢体运动功能;运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l)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组FMA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银杏达莫与早期康复能够有效地促进脑梗死患者恢复健康,对其提高生活质量有着肯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期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种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和对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中,上肢功能FMA积分、下肢功能FMA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常规护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显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头针疗法留针时间长短对脑卒中偏瘫疗效的影响,为临床头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提供依据。方法将8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短时留针组(30例)、长时留针组(30例)。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为主的常规康复训练,短时留针组和长时留针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留针时间分别为0.5h和24h的常规头针治疗。三组均分别在康复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以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MS)、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表(FMA—B)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结果长时留针组治疗后在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等方面的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和短时留针组(P〈0.05),而短时留针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留针时间长短对头针治疗腑卒中偏瘫有明显影响,应采用长时间留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站立斜板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梗死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给予相同的脑梗死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则外加站立斜板训练。2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及Barthel指数(BI)评价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以上两个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站立斜板训练有助于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灸疗法结合运动再学习康复技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将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被动运动、助力活动、主动运动和骨盆控制训练等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针灸结合运动再学习康复技术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NIHSS和CSS评分均降低,BI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躯干FAC评分和平衡能力Berg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结合运动再学习康复技术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躯干FAC评分和平衡能力Berg评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栓通配合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的疗效。方法将8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0例)和对照组(50例)。康复组采用血栓通注射液配合传统的Bobath疗法、运动再学习等系统康复治疗技术,对照组采用单纯血栓通注射液加常规康复护理。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3、6个月时进行Fugl2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Barthel指数进行评分。结果康复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时肢体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3、6个月时肢体功能恢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栓通配合康复治疗较单纯使用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康复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超早期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康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入院即进行超早期康复护理.治疗一周及1个月后采用Fegl-Mevyer积分评定法和Barthel指数评估患肢的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分级和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防止关节挛缩、肢体水肿,有效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对肢体功能的恢复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社区家庭康复护理指导对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出院后并在我院社区门诊建档的38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生活护理如一般的随访和肢体按摩,康复组给予家庭康复护理指导如持续的规范康复训练、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等.结果:对照组与康复组指导前后ADL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持续的规范康复训练、个体化的心理护理能使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从而提高总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中物理因子的应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时照组各20例。分别进行应用物理因子的康复训练和传统的康复训练。在训练前后对患者偏瘫侧上、下肢运动功能水平,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进行评估,及进行Brunnstrom分级。运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目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并对应用不同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分别在1个月后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后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提高,实验组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Brunnstrom达VI级以上(包括VI级)的样本率分别进行统计处理,实验组上肢功能康复训练前IV级以上5例,康复训练后23例进步45%;下肢功能康复训练前IV级以上7例,康复训练后28例进步52.5%,差异有显著性(P〈0.05)。Barthel指数评定康复训练前后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应用物理因子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可起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江中群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3):172-173
目的:探讨了脑卒中患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的护理。方法:将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康复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早期肢体功能康复锻炼,评价两组的FM、AS和BI。结果:康复组治疗前后比较FM、AS和BI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康复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能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从而减轻家庭与社会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结合阶梯式康复训练计划护理运用于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开封155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11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阶梯式康复训练计划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缺损程度、肢体功能、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脑卒中影响量表(SIS)评分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结合阶梯式康复训练计划护理运用于老年脑梗死患者中,有助于促进部分脑细胞功能恢复,改善其肢体功能与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治疗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于2016年4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30例,将其随机分成康复组与常规组,常规组接受常规的护理方法,康复组则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上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康复组患者的肌力评分、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利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进行治疗的效果明显,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较为理想,且生活质量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深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患者在发病一周后给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训练,对照组未给予康复治疗,自行随意活动。结果:康复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ADL)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25例),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后的早期康复治疗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帮助患者的中枢神经机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治疗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脑梗死患者,按会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7例,采用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37例单纯采用电针治疗。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后休息2天,治疗30次后,以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改良的Banhel指数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疗效较单纯电针疗法疗效好。  相似文献   

20.
全经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经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取全经针刺法;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刺法,观察3个疗程。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上肢功能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经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良好,提示其可能是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