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氯化锂能抑制各种原因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其确切的脑保护作用较复杂.目的:观察氯化锂预处理后,短暂前脑缺血沙土鼠脑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及促凋亡基因P53、核转录因子κB蛋白表达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南京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10/2004-03在南京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实验室完成.选择清洁级雄性健康沙土鼠54只,体质量55~70 g.方法:54只沙土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氯化锂组,每组18只.各组又分别依假手术后或脑缺血再灌注后处死动物时间的不同分为1,3,7 d组,每组6只.氯化锂组腹腔注射氯化锂3 mEq/kg,1次/d,连续7 d.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以生理盐水代替氯化锂.于第8天晨开始制作前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沙土鼠经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应用微动脉夹同时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夹闭5 min,松开动脉夹恢复脑血流即为再灌注.假手术组仅游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夹闭.各组沙土鼠于脑缺血再灌注后各规定时间点处死,于视交叉后1.7~4.0 mm行冠状切块,切片,片厚4μm.测定凋亡细胞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染色法,测定P53、核转录因子κB阳性细胞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计数单位面积(1 mm2)内凋亡细胞数及P53、核转录因子κB阳性细胞数.主要观察指标: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及P53、核转录因子κB蛋白的表达.结果:54只沙土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海马CA1区凋亡细胞表达情况:缺血再灌注3 d组显著高于氯化锂3 d组[(552.0±145.5,142.4±103.5)个/mm2,(t=5.623,P<0.01)].脑缺血再灌注7 d组凋亡细胞有所减少,但仍显著高于氯化锂7 d组[(408.0±119.8,156.0±1082)个/mm2,(t=8.242,P<0.01)].②脑海马CA1区P53阳性细胞表达情况:缺血再灌注1,3,7 d组表达显著高于相应的假手术组和氯化锂组(F=37.668~89.545,P<0.01).③脑海马CA1区核转录因子κB阳性细胞表达情况:缺血再灌注1 d,3 d组表达均增高(78.5±25.2),(176.5±35.5)个/mm2,再灌注7 d组表达消失.氯化锂3 d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3 d组[(64.5±30.8)个/mm2,(t=5.824,P<0.01)].结论:氯化锂预处理能显著减轻沙土鼠短暂前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下调促凋亡基因P53蛋白及核转录因子κB蛋白的表达可能是氯化锂产生脑保护作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背景:氯化锂能抑制各种原因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其确切的脑保护作用较复杂。目的:观察氯化锂预处理后,短暂前脑缺血沙土鼠脑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及促凋亡基因P53、核转录因子κB蛋白表达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南京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10/2004-03在南京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实验室完成。选择清洁级雄性健康沙土鼠54只,体质量55~70g。方法:54只沙土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氯化锂组,每组18只。各组又分别依假手术后或脑缺血再灌注后处死动物时间的不同分为1,3,7d组,每组6只。氯化锂组腹腔注射氯化锂3mEq/kg,1次/d,连续7d。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以生理盐水代替氯化锂。于第8天晨开始制作前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沙土鼠经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应用微动脉夹同时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夹闭5min,松开动脉夹恢复脑血流即为再灌注。假手术组仅游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夹闭。各组沙土鼠于脑缺血再灌注后各规定时间点处死,于视交叉后1.7~4.0mm行冠状切块,切片,片厚4μm。测定凋亡细胞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染色法,测定P53、核转录因子κB阳性细胞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计数单位面积(1mm2)内凋亡细胞数及P53、核转录因子κB阳性细胞数。主要观察指标: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及P53、核转录因子κB蛋白的表达。结果:54只沙土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海马CA1区凋亡细胞表达情况:缺血再灌注3d组显著高于氯化锂3d组犤(552.0±145.5,142.4±103.5)个/mm2,(t=5.623,P<0.01)犦。脑缺血再灌注7d组凋亡细胞有所减少,但仍显著高于氯化锂7d组犤(408.0±119.8,156.0±108.2)个/mm2,(t=8.242,P<0.01)犦。②脑海马CA1区P53阳性细胞表达情况:缺血再灌注1,3,7d组表达显著高于相应的假手术组和氯化锂组(F=37.668~89.545,P<0.01)。③脑海马CA1区核转录因子κB阳性细胞表达情况:缺血再灌注1d,3d组表达均增高(78.5±25.2),(176.5±35.5)个/mm2,再灌注7d组表达消失。氯化锂3d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3d组犤(64.5±30.8)个/mm2,(t=5.824,P<0.01)犦。结论:氯化锂预处理能显著减轻沙土鼠短暂前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下调促凋亡基因P53蛋白及核转录因子κB蛋白的表达可能是氯化锂产生脑保护作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鼠脑缺血再灌注时葛根素对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近年研究证明,炎症反应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核因子κB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在脑缺血再灌注炎症反应中起着调控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关键作用。先期实验表明,葛根素具有抗氧自由基和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如果还具有抗炎作用,则可进一步阐述葛根素的脑保护作用机制。目的:探讨葛根素在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核因子κB的影响。设计:随机平行对照设计。单位:卫生部北京医院急诊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病理学教研室、实验动物中心和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4/12在同济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进行。将健康清洁级的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和葛根素组3组各25只,每组按再灌注的时间又分为2,6,12,24和48h共5个观察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大鼠。方法:①假手术组:不电凝双侧椎动脉,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夹闭,不给药。②脑缺血再灌注组:电凝双侧椎动脉后用无创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0min后松开,行再灌注,在再灌注开始时腹腔注射1mL的生理盐水,以后每隔6h注射1次。③葛根素组:处理程序同脑缺血再灌注组,只是将生理盐水改为葛根素100mg/kg。主要观察指标:在大鼠全脑缺血10min后再灌注2,6,12,24和48h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CA1区核因子κB和抑制蛋白κB的活性;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存活神经元数目。结果:经补充后7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核因子κB的活性: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h即明显升高,6h达到高峰,48h仍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葛根素组在各个时间点均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1)。②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h即明显升高,12h达到高峰,48h仍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葛根素组在再灌注6~48h均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1)。③抑制蛋白κB的活性: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h有明显下降,6h降至最低点,以后逐渐升至2h水平,葛根素组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1或0.05)。④存活神经元数目:脑缺血再灌注组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P均〈0.01)。在各对应时间点,葛根素组均多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5或0.01)。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时,葛根素可通过抑制抑制蛋白κB的降解及核因子κB的活性,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年研究证明,炎症反应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核因子κB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在脑缺血再灌注炎症反应中起着调控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关键作用.先期实验表明,葛根素具有抗氧自由基和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如果还具有抗炎作用,则可进一步阐述葛根素的脑保护作用机制.目的:探讨葛根素在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核因子κB的影响.设计:随机平行对照设计.单位:卫生部北京医院急诊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病理学教研室、实验动物中心和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4/12在同济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进行.将健康清洁级的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和葛根素组3组各25只,每组按再灌注的时间又分为2,6,12,24和48 h共5个观察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大鼠.方法:[1]假手术组:不电凝双侧椎动脉,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夹闭,不给药.[2]脑缺血再灌注组:电凝双侧椎动脉后用无创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0 min后松开,行再灌注,在再灌注开始时腹腔注射1 mL的生理盐水,以后每隔6 h注射1次.[3]葛根素组:处理程序同脑缺血再灌注组,只是将生理盐水改为葛根素100 mg/kg.主要观察指标:在大鼠全脑缺血10 min后再灌注2,6,12,24和48 h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CA1区核因子κB和抑制蛋白κB的活性;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存活神经元数目.结果:经补充后7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1]核因子κB的活性: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 h即明显升高,6 h达到高峰,48 h仍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葛根素组在各个时间点均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1).[2]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 h即明显升高,12 h达到高峰,48 h仍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葛根素组在再灌注6~48 h均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1).[3]抑制蛋白κB的活性: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 h有明显下降,6 h降至最低点,以后逐渐升至2 h水平,葛根素组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1或0.05).[4]存活神经元数目:脑缺血再灌注组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P均<0.01).在各对应时间点,葛根素组均多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5或0.01).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时,葛根素可通过抑制抑制蛋白κB的降解及核因子κB的活性,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新生大鼠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的神经毒性以及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NF-κB的信号通路在LPS损伤神经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新生SD大鼠皮层神经元,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N-甲苯磺基-L-苯乙胺酰氯甲基酮(TPCK)预处理后再加入LPS组,后两组均用LPS处理48h。检测各组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的含量及观察各组神经元的存活率,使用RT-PCR法观察NF-κB的表达。结果:LPS作用后神经元存活率减少,LDH释放量及NF-κB的表达增加。经TPCK预处理的神经元LDH释放量及NF-κB的表达明显低于LPS组,而神经元存活率显著高于LPS组。结论:LPS能引起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的损伤,而TPCK可明显减弱LPS对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的损伤作用,提示NF-κB参与了LPS对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核转录基因-κB(NF-κB)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148例原发乳腺癌组织中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NF-κB阳性表达率是73.0%(108/148),NF-κB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临床分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NF-κB在腋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81.7%(85/104)高于腋淋巴结无转移组52.2%(23/44)(P<0.01).ER、PR阳性者NF-κB阳性表达率低于阴性者(P<0.01).结论:NF-κB在乳腺癌组织中异常表达,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FLIP、NF-κB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并观察其与细胞增殖、凋亡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检测FLIP、NF-κB与PCNA在45例胃癌与60例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并应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胃癌组织FLIP、NF-κB表达率分别为82.2%(37/45)、62.2%(28/45)明显高于肠化30.0%(9/30)、23.7%(7/30)与非典型增生40.0%(12/30)、33.3%(10/30)(P〈0.05).FLIP表达与胃癌分期(早期与进展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与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NF-κB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胃癌阶段,FLIP表达与细胞凋亡指数(AI)成负相关(r=-0.865,P〈0.01);而NF-κB在整个胃癌形成过程中均与AI指数成负相关(r=-0.57,P〈0.05); FLIP、NF-κB表达与PI呈正相关(r=0.86,P〈0.05);NF-κB与FLIP呈正相关(r=0.52,P〈0.05).[结论]FLIP与NF-κB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其主要作用是抗细胞凋亡与促进细胞增生;NF-κB与FLIP在胃癌形成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纪芳  陶疆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2):201-204
[目的]观察HEK293细胞系中颗粒蛋白前体(PGRN)对核因子-κB(NF-κB)的活性影响.[方法]在HEK293细胞中采用瞬时过表达PGRN、瞬时的通过RNA干扰来下调PGRN、采用报告基因系统共同来研究PGRN在影响NF-κB活性过程中所行使的具体功能.[结果]HEK293细胞中本底状态能检测到PGRN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实验性胰腺炎时核因子-κB与p53、bcl-2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实验性胰腺炎时核因子-κB与p53、bcl-2之间的关系.方法 35只SD大鼠被随意分成对照组(7只),急性水肿型胰腺炎(AEP)模型组(14只),急性坏死型胰腺炎(ANP)模型组(14只).制成ANP模型及AEP模型,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计算胰腺组织中p53、bcl-2表达的阳性率.结果 AEP组p53表达阳性率强于ANP组表达阳性率(P<0.05),AEP组bcl-2表达阳性率则弱于ANP组表达阳性率(P<0.05).结论 NF-κB、p53、bcl-2均参与了实验性胰腺炎时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对凋亡的发生机制的探讨及阻止凋亡发展因素的研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的热点。文章就近年来与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有关的发生基因、钙超载、自由基和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线粒体损伤及一些参与和诱导凋亡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背景:大量研究显示高热可诱导机体细胞发生广泛凋亡,但对于高热如何介导神经元细胞凋亡并没有深入研究报道。目的:检测热打击细胞模型中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对活性氧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使用细胞培养箱建立细胞热打击模型,热打击组分别将细胞置于39,41,43℃培养箱中进行热打击2 h,对照组(37℃组)将细胞置于标准37℃、体积分数5%CO 2细胞培养箱。使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方法检测不同温度热打击下神经元细胞凋亡率,Westen blot 检测caspase-3及抗-核因子КB65蛋白表达,DCFH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含量,同时检测活性氧抑制剂MnTMPyP及核因子κB抑制剂PDTC对热打击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结论:39℃热打击对细胞凋亡无影响,41℃热打击诱导细胞少量凋亡(10.19%),43℃热打击诱导诱导细胞大量凋亡(43.02%)。caspase-3和抗-核因子κB65蛋白的表达于热打击温度依赖的方式增加。MnTMPyP及PDTC均可有效阻断热打击引起的caspase-3、抗-核因子κB65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凋亡。结果证实热打击后细胞内活性氧增加诱导神经元细胞凋亡,提示核因子κB可能作为中间信号通路参与了热打击引起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背景:核因子κB可能与葡萄膜巩膜房水流出通道的多种细胞信号调控有关。目的:观察前列腺素类曲伏前列腺素药物作用下,体外培养的人睫状肌细胞核因子KB及其抑制因子(inhibitor,IκB)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5-03,2006-11在中山眼科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供体取自中山眼科医院,摘自死亡1h内无眼疾青年尸体眼球。患者家属对实验知情同意,并自愿捐献。方法:在人睫状肌细胞培养基中加1umol/L曲伏前列腺素,根据孵育时间的不同分为4组,即0h对照组和6,12,24h组。主要观察指标:采用real-time RT-PCR、免疫荧光半定量分析和ELISA法分别检测上述时间组核因子κBp65、IκBa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6,12,24h组核因子κBp65 mRNA表达均下降(F=17.068,P=0.001):IκBαmRNA6h组、12h组较对照组改变不明显(P〉0.05),24h组较对照组表达增加(F=32.742,P=0.000)。②免疫荧光半定量分析表明:核因子KBp65荧光强度6,12,24h组均较对照组减少(F=17.216,P=0.000);IκBQ6h组较对照组没有明显改变(P=0.134)、12h组较对照组轻微下降(P=0.032),24h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F=17.346,P=0.001)。③ELISA法检测磷酸化核因子κBp65随药物作用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F=15.4,P=0.001)。结论:曲伏前列腺素作用于人睫状肌细胞后,核因子κBp65的基因表达下调,核易位抑制,IκBα的基因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HD02在大鼠慢性前脑缺血过程中对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16~18个月SD大鼠64只,雄性,体质量300~350g。利用末端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测定HD02干预前后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并检测Caspase-3免疫阳性细胞、Calcineurin和钙激活中性蛋白酶(Calpain)活性。结果:HD02有减少阳性凋亡细胞出现率犤(5.40±1.38)%与模型对照组(12.72±3.45)%比较,t=4.84,P<0.01犦及减少Caspase-3免疫阳性细胞表达(HD02组比模型对照组:缺血15d:7.10±1.90比12.55±3.30,t=3.86,P<0.01;缺血30d:4.60±1.15比9.50±4.20,t=4.67,P<0.01),降低CalcineurinD02组比模型对照组:大脑皮质每克蛋白中含犤(38.24±5.58)比(48.98±5.04)nmol/s,t=3.64,P<0.01犦;海马每克蛋白中含犤(37.87±3.38)比(52.58±4.92)nmol/s,t=3.75,P<0.01犦和Calpain活性犤大脑皮质每毫克蛋白中含(2.96±0.77)比(4.56±0.85)A/h,t=3.84,P<0.05犦;海马每毫克蛋白中含犤(2.90±0.28)比(4.91±0.94)A/h,t=3.97,P<0.01犦的作用。结论:HD02有一定的抗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健心方对核因子-kB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航  蔡克银  黄浩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09-112,F0003
目的;观察脂多糖对CHO-K1细胞核因子-kB活性的影响及健心方含药血清对脂多糖刺激的调节作用。 方法:①实验于2005-03/05在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实验中心和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肿瘤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清洁级SD大鼠12只。随机将鼠分为2组:动物治疗组和动物对照组,每组6只。②动物治疗组给予3.2kg/L健心方口服液(水煎醇提法制备,主要成分:黄芪、太子参、川芎、当归、葶苈子、云苓、桂枝、香附等),动物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以获得空白对照血清。灌胃体积均为10mL/kg。1d剂量分2次服。连续给药3d,第4天1次服用全天剂量后采血制备含药血清和空白对照血清。③体外培养CHO-K1细胞,分为6组:对照组:转染质粒(pNF-kB-TA-Lue和pCMV-β-半乳糖苷酶共0.5μg)后加用脂多糖刺激;感染1组:转染质粒并加含Toll样受体4全长的重组腺病毒感染;刺激1组:转染质粒并加含Toll样受体4全长的重组腺病毒感染后用脂多糖刺激;治疗组:转染质粒、加含Toll样受体4全长的重组腺病毒感染并用脂多糖刺激后加用古药血清干预;感染2组:转染质粒并加含Toll样受体4细胞外段的重组腺病毒感染;刺激2组:转染质粒并加含Toll样受体4细胞外段的重组腺病毒感染后用脂多糖刺激。(4)检测各组细胞核因子-kB相对活性,即相对发光值(荧光索酶强度值/β-半乳糖苷酶值)。⑤数据作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用LSD检验和Dunnett(双侧)检验。 结果:大鼠1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表明,相对发光值:对照组细胞明显高于感染1组(3560&;#177;57,1634&;#177;38,P〈0.05);刺激1组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1组(8767&;#177;82,P〈0.05,0.01);感染2组、刺激2组细胞明显低予对照组(530&;#177;74,536&;#177;71,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刺激1组(1820&;#177;24,P〈0.05),但明显高于刺激2组(P〈0.05),略低于转染后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健心方古药血清可部分拮抗脂多糖导致的核因子-kB激活作用;Toll样受体4是脂多糖激活细胞的关键受体,健心方含药血清的拮抗作用可能是通过阻断了Toll样受体4对脂多糖的识别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研究短暂前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蒙古沙土鼠,前脑缺血5分钟,在再灌注的1小时、1天、3天、5天取海马,分别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生物素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光镜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均出现了TUNEL阳性细胞,以再灌注3天组最为显著,再灌注3天组电镜下可见凋亡小体,再灌注1小时、1天、3天、5天与对照组的凋亡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920%、2588%、4318%、2673%和1814%。再灌注3天组凋亡细胞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其余各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沙土鼠短暂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区神经元发生了迟发性死亡,主要表现为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脑组织核转录因子κB、热休克蛋白和一氧化氮合酶(eNOS、iN-OS、nNOS)表达变化揭示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01/2004-09在河南中医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完成.SD雄性青年(五六月龄)、老龄(21月龄)大鼠各44只,采用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法复制动物模型,排除手术过程中死亡和造模不成功者,设青年假手术组(n=6)、青年模型组(n=30)、老龄假手术组(n=6)、老龄模型组(n=30).各模型组又分为缺血3 h和再灌注1,3,6,12 d 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观察缺血3 h和再灌注1,3,6,12 d神经症状积分、脑组织含水量、病理变化、核转录因子κB、热休克蛋白、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变化.结果:实验大鼠青年组36只、老龄假组3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青年模型组和老龄模型组脑组织含水量(各时间点)、神经症状积分(再灌注1,3,6 d)、核转录因子κB(再灌注1,3,6,12 d)、热休克蛋白(缺血3 h,再灌注1,3,6 d)、eNOS(再灌注1,3,6 d)、nNOS(各时间点)和iNOS(再灌注1,3,6 d)的表达分别高于同时段青年、老龄假手术组.②老龄模型组神经症状积分(缺血3 h,再灌注6 d)、核转录因子κB(再灌注1,3 d)、nNOS(缺血3 h,再灌注1 d)和iNOS(再灌注1,3 d)表达高于青年模型组,而eNOS(再灌注3,6 d)和热休克蛋白(缺血3 h,再灌注1 d)表达低于同时段青年模型组.③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观察,假手术大鼠大脑皮质各层神经元结构完整,无炎性浸润、出血灶等.青年模型组大鼠神经元、胶质细胞肿胀,血管扩张充血、管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积聚.老龄模型组大鼠神经元、胶质细胞肿胀,排列紊乱,血管扩张充血、管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套),血管外细胞外间隙水肿.④脑组织神经细胞、微血管基底膜电镜观察,假手术组神经元细胞器形态结构正常.青年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胶质细胞造模3 h胞质、线粒体开始水肿,线粒体嵴和膜开始消失,内质网脱颗粒;微血管周围轻度水肿,部分基底膜断、水肿;1~3 d逐步加重,12 d损伤减轻.老龄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胶质细胞造模3 h后胞质、线粒体高度水肿,线粒体嵴和膜消失,微血管周围水肿,基底膜缺损;3 d超微结构破坏达到最严重,微血管基底膜大部分溶解、破坏,甚至消失,内皮细胞胞膜缺损,绒毛缺失.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核转录因子κB、iNOS、nNOS表达增强有关,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可能为随着增龄核转录因子κB、iNOS、nNOS表达增强和热休克蛋白、eNOS表达降低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脑组织核转录因子κB、热休克蛋白和一氧化氮合酶(eNOS、iN-OS、nNOS)表达变化揭示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01/2004-09在河南中医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完成.SD雄性青年(五六月龄)、老龄(21月龄)大鼠各44只,采用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法复制动物模型,排除手术过程中死亡和造模不成功者,设青年假手术组(n=6)、青年模型组(n=30)、老龄假手术组(n=6)、老龄模型组(n=30).各模型组又分为缺血3 h和再灌注1,3,6,12 d 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观察缺血3 h和再灌注1,3,6,12 d神经症状积分、脑组织含水量、病理变化、核转录因子κB、热休克蛋白、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变化.结果实验大鼠青年组36只、老龄假组3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青年模型组和老龄模型组脑组织含水量(各时间点)、神经症状积分(再灌注1,3,6 d)、核转录因子κB(再灌注1,3,6,12 d)、热休克蛋白(缺血3 h,再灌注1,3,6 d)、eNOS(再灌注1,3,6 d)、nNOS(各时间点)和iNOS(再灌注1,3,6 d)的表达分别高于同时段青年、老龄假手术组.②老龄模型组神经症状积分(缺血3 h,再灌注6 d)、核转录因子κB(再灌注1,3 d)、nNOS(缺血3 h,再灌注1 d)和iNOS(再灌注1,3 d)表达高于青年模型组,而eNOS(再灌注3,6 d)和热休克蛋白(缺血3 h,再灌注1 d)表达低于同时段青年模型组.③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观察,假手术大鼠大脑皮质各层神经元结构完整,无炎性浸润、出血灶等.青年模型组大鼠神经元、胶质细胞肿胀,血管扩张充血、管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积聚.老龄模型组大鼠神经元、胶质细胞肿胀,排列紊乱,血管扩张充血、管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套),血管外细胞外间隙水肿.④脑组织神经细胞、微血管基底膜电镜观察,假手术组神经元细胞器形态结构正常.青年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胶质细胞造模3 h胞质、线粒体开始水肿,线粒体嵴和膜开始消失,内质网脱颗粒;微血管周围轻度水肿,部分基底膜断、水肿;1~3 d逐步加重,12 d损伤减轻.老龄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胶质细胞造模3 h后胞质、线粒体高度水肿,线粒体嵴和膜消失,微血管周围水肿,基底膜缺损;3 d超微结构破坏达到最严重,微血管基底膜大部分溶解、破坏,甚至消失,内皮细胞胞膜缺损,绒毛缺失.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核转录因子κB、iNOS、nNOS表达增强有关,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可能为随着增龄核转录因子κB、iNOS、nNOS表达增强和热休克蛋白、eNOS表达降低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