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文友同志所写《肾主生殖汇论》一文(见《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从《内经》、《难经》、张景岳《命门余义》、及陈无择《石室秘录》中引证并阐述,肾主生殖包括藏精、主命门之火、主水、开窍于耳及二阴等内容,并指出“肾主生殖,是《内经》对男性生理特点的总体认识”。如果作者立足于男性论肾主生殖,尚可理解;但作为“汇  相似文献   

2.
针刺补泻手法存在与否历来是针灸界争论的焦点。近来拜读张桐卿同志三作:“针刺补泻有否”①;“浅论针刺补泻”②;“微针旨在调气”之后③,受益非浅。但对张氏仅强调“气至有效”的重要性,却否认针刺补泻手法存在的观点不敢苟同。为此提出几点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3.
也谈科技期刊一稿多投问题:和昌兰等同志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一稿多投进行了界定,凡造成1篇论文在2种以上公开发行报纸、期刊用的,均 视为一稿多投。造高多投的主要原因除了作者外,编辑、审稿、投递人员甚至菱权法的有关规定都可能造成事实上的一稿多投、多用。避免一稿多投应采取综合性措施,有关单位和人员都应增强职业道德,要有换位意识,同时还应完善法规制度改进编审工作  相似文献   

4.
近阅《医学教育》1989年第6期上“浅谈‘高分低能’”一文,很受启发。然难以苟同于“高分低能”的定义域,对“高分低能”产生之主要原因分析与预防之主要措施的提出亦觉乏欠全面深刻。为此一陈己见,以求争鸣。  相似文献   

5.
拜读贵刊1982年第1期所载“‘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辨析”一文,颇受启发。我们同王锡安同志一样,对历代医家注释都感觉不甚满意。我们认为,正确理解这段经文的关键,是首先弄清“阳病”、“阴病”的概念。“辨析”一文虽然从多方面对经文作了探讨,但对“阳病”,“阴病”的概念仍含糊不清,如文中说;“阳盛固属阳病,阳虚也应是阳病……阳病既可以治阴也可以治阳”等等,给人的印象是模棱两可。为此,我们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以为商榷。  相似文献   

6.
狐惑病     
狐即下疳,指会阴部等处发生的大小不一的溃疡;惑即牙疳,指咽喉部、口腔粘膜等部位的浅表溃疡。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又名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赵博同志《(黄帝内经)的整体观模式及其评价》一文,发表于贵刊1990年第四期。(以下简称《赵文》)。《赵文》认为《内经的整体观模式表现为“共宗主性结构”、“同基源性结构”和“阴阳五行结构”三种整体模式”。拜读之后,不敢苟同,现略陈管见,以与赵博同志商榷。 (一) 《赵文》在“共宗主性结构”一节中说: “这种模式的整体观,……系指宇宙万物依据某种原则,或在宇宙本体的统摄和某种力量的支配下而存在变化,从而表征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系统。……最通常的观念是把“宗主”视为道或天道。”并列举了《老子》、《周易》  相似文献   

8.
读了《医学教育》1990年第①期上刊载的“刍议县卫校的改革”一文很受启发。然而对文中的某些观点难以苟同,现将本人的浅见谈一谈,以供参考。一、“院校合并”不能完成县卫校的使命文章指出,县卫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较理想办法是县卫校与县医院合并成立医教中心”。这的确比县卫校单独办有很多优点,但本人认为还是欠妥。现仅就师资一事分析如下:目前,县卫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广大农村培养初中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以满足广大农村医疗保健的需要。这不仅要求有医疗  相似文献   

9.
通过考证和对文献的深入分析,否定了徐之才创“十剂”的观点。为论据虽不充分,但结论尚属正确的“十剂”之说出典于陈藏器《本草拾遗》的观点,提供了新论据。又通过分析,认为陈修源同志为“十剂”出典于徐之才之说所提供的论据,不足为凭,并对陈氏的论点和论据提出了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0.
益母草治疗狐惑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吾师章真如先生系武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笔者有幸随诊 ,目睹先生每遇狐惑病 ,于辨证遣方中入益母草 10~15g ,疗效甚佳。如治李某 ,女 ,31岁。自述近年来两目常赤痛 ,并经常咽痛音嘶 ,口苦 ,口糜 ,全身痛胀 ,四肢可以摸到大小结节 ,面色及皮肤黝黑。自述月经行时 ,量少有瘀紫块 ,少腹痛 ,白带多 ,常发痔疮 ,诸症时愈时发 ,此起彼伏 ,虽有医院怀疑为“白塞氏病” ,但服西药无效 ,要求中医治疗。诊察 :脉弦细而涩 ,舌暗赤 ,苔薄黄 ,征象符合“狐惑病”。辨证 :血虚狭瘀 ,热毒内发。治法 :清热解毒 ,养血化瘀。处方 :益母草、生地、丹参各 1…  相似文献   

11.
针对肖相如关于现行的中医科研“阻碍了中医学术的发展”,故“搞的越多,中医就灭亡的越快”以及西医方法不“适应”中医科研等论点提出商榷。认为任何科研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而不是为了使某种现成理论学说能“继续沿着既定的轨道”,“以保持自身体系的连续性、完整性”。科研的方法是“自然界和人的规律性的表现”,而不是为了“适应”某些既定的学术体系所选择的“用具”。中医研究完全可以采用多学科、多层次的方法,其中现代医学方法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是使中医不灭亡而且发展的积极因素,还是中医走向现代化的必要桥梁。  相似文献   

12.
吾师任继学教授,最善于治疗疑难杂证,笔者侍诊于旁受益非浅,现举验案一则,介绍如下: 张某,男,44岁。1993年3月20日初诊,该患于3年前开始,经常口舌生疮、糜烂,两目红赤,肛门部经常溃疡、疼痛,苦不堪言,舌质深红,苔黄腻,脉弦细。曾多次治疗,历更数医,仍经久不愈故来我院请任老诊治,任老诊毕曰:此为小肠有热,为热邪上犯下注之狐惑病,治宜泻心通腑、引热下行为大法,方用导赤散加服泻心汤。药用:木通  相似文献   

13.
狐惑病之名出自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本病多发于中青年人,其病程长达数年、数十年不等,各部位病变同时或交替出现,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据狐惑病所具有的眼、咽喉、外阴溃烂、精神不安、神志恍惚等证候表现,一般都认为与1937年土耳其医生提出至今仍原因不明的白塞氏病极为相似.亦有人提出其发病与结核、梅毒、隐性感染、维生素缺乏、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但一直无特效疗法.我们认为中医与西医是理论体系不同的两种学科,对疾病的认识角度不同,通过两者取长补短,有利于揭示本病的实质.根据国内外报导和我们对33例病人的比较观察,认为白塞氏病与狐惑病最能吻合.  相似文献   

14.
浅谈中气概念——兼与刘家义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一、病例介绍患者,女,16岁,未婚,无性生活史。病史采集:口腔溃疡反复发作5年,伴外阴溃疡3年,虽多次就诊中、西医治疗,时有转复,均未根治。无糖尿病等家族遗传病史,无结核等传染病史。外阴部如大阴唇、肛周、会阴体部溃疡反复发作3次,有陈旧性疤痕,入院时症见会阴体部溃疡,自诉初起圆形溃疡面(如黄豆大小)未予治疗,后溃疡面逐渐变大,于阴道下方至肛周有一7 cm×5 cm×3 cm空洞溃疡,  相似文献   

16.
读了《从全国统一高考中选拔医学生的有效性分析》(载《医学教育》86年第9期)之后,我们有点感想,现就“医学院校应招收文科成绩好,还是理科成绩好的学生”这一问题,与张允庆等同志商讨。为了研究如何培养合格人材,造就一代新人,你们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提出要从一开始就严格控制新生质量,准确地选拔德、才兼备的考生进入最能发展其特长的专业中学习的意见,这是很好的。今后对大学生的培养是很需要从一入学就注意进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工作,为“四化”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但对文中提到的“根据我们的分析结  相似文献   

17.
狐惑一病,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症治第三”,论病症三条,即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原文谓:“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是说狐惑病的症状类似伤寒,想睡眠但又不能闭目入寐,不论是躺下或起床,都表现精神不安。狐与惑的区别是:咽喉部蚀烂的为惑,前后阴蚀烂的为狐。病人不想进食而且怕闻到饮食的气味,面目一阵红、一  相似文献   

18.
就刘时党对中医阴阳质能说的否定意见提出商榷。认为中医学里的“机体物质”是指人体形质结构,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具有不同内涵,不可互换。无论是人体“形质结构”(质),还是“功能属性”(能)都是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都属于哲学上的“物质”范畴。能与质的关系可以归结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医阴阳学说不只是一种分类方法,更重要的还是我国古代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因此可用以表述人体形质结构与功能属性之间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中药为主治疗狐惑病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狐惑病(白塞氏综合症),早在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中就有论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蚀于上部则声喝”。此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以巩膜睫状体炎,滤泡性口腔炎,急性女阴溃疡为主要特征。故又名限、口、生殖器综合症,多发于女青年。我们自1981年至1987年先后收治5例狐惑病人,以中医治疗为主,分别采用内服,外治的方法(有1例严  相似文献   

20.
贵刊1983年第4期登载的李良松《吴鞠通辛开苦降法在内科临床上的应用》一文,论述详明,层次井然,阅后受益非浅。但李氏将《温病条辨》所有的由苦辛味药构成的方剂都统以辛开苦降法,笔者认为是属概念错误,及时地纠正这一错误,对完善辛开苦降法理论和指导临证,是颇有裨益的。本文仅就这一问题提出点个人看法,舛讹之处,敬请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