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健康青年男性新兵急进高原早期鼻阻力变化情况,为研究急进高原鼻腔生理及鼻腔疾病提供客观指标.方法 选择100名在成都市(463 m)集结的长期居住低海拔地区的健康青年男性新兵,按主动前鼻测压法进行鼻阻力测定.然后随同乘飞机进入拉萨市驻地(3650 m),分别在进入高原后24、48、72 h进行鼻阻力测定,并与成都市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与低海拔地区比较,研究对象急进高原后24 h鼻阻力开始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48 h降到最低,与低海拔地区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72 h开始回升,虽仍低于低海拔地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低海拔地区急进高海拔地区后早期,鼻阻力呈先下降后回升趋势,但仍低于低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探讨急进高原个体机体炎性改变及其胃肠黏膜屏障损伤的特点,作者选取平原急进海拔3 658m的男性青年20例,年龄(17~20)岁,平均18.24岁,对其由平原急进高原个体于进入高原前、进入高原第三天和第七天进行胃镜检查,并对进入高原后消化系统的症状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同步抽取血液标本,做血常规的白细胞总数(WBC)、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观察健康青年男性从平原到不同高海拔地区不同时间段的动脉血压变化,旨在探讨动脉血压变化与不同海拔发生AMS之间的关系,以评价动脉血压测量在AMS诊断中的作用。作者收集世居平原(海拔500m)、急进高原(海拔3 700m)第1、3、5、7天及进入更高海拔地区(海拔4 400m)第5天时人群的人口学资料,测量动脉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BP)等],并填写AMS流行病学观察表。另以平原健康青年男性作为对照组。以路易斯湖AMS计分系统(LLS)诊断AMS。分析上述各人群进入高原后的动脉血压变化及其与AMS的关系。结果由平原急进高原(海拔3 700m)第1天SBP、DBP、MABP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4.
高原急性缺氧对急进高原个体胃肠道的影响应引起关注。本文通过对由平原急性高原个体胃镜检查、症状调查及血浆中D-乳酸及二胺氧化酶(DAO)的含量的检测,旨在对急性缺氧个体血浆中D-乳酸及DAO的变化与胃肠道黏膜损伤情况进行了研究。作者选取原急进海拔3 658m的男性青年20例,年龄(17~20)岁,平均18.24岁,并对进入高原前1天、进入高原第3天和第7天进行胃镜检查,及进入高原后消化系统的症状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同步抽取血液标本,  相似文献   

5.
平原人急进高原最大做功能力测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报道60名健康男性青年由海拔500m乘机到达海拔3680m,休息7天后,其最大做功量、最大摄氧量(Vo_2max)和最大心率(HRmax)等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平原人急进高原后,最大做功量由平原11109.1kgf.m降低到3967.7kgf.m,降低64.28%;Vo_2max由平原的2.673L/min降低到2.056L/min,降低23.07%;与最大做功量相比,高原低氧环境对Vo_2max的影响较小,仅以Vo_2max来评价平原人高原劳动能力是不全面的。受试者进入高原后,晨脉升高,HRmax降低,50%最大负荷运动心率升高,表明机体心力储备降低,做功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平原人急进高原后立即开展工作的高原反应发生和工作完成情况,探索平原部队急进高原后执行应急任务的急性高原病(AMS)防治措施。方法:3批从平原(海拔500 m)乘飞机进入高原(海拔3 680、4 300 m)的11名研究对象,年龄28~55岁,男性8名,女性3名,除1名女性外,其余均有高原短暂生活史。在进入高原后,立即开展轻度劳动强度以下的工作。在他们进入高原后的前3 d,每晚逐日进行高原反应症状调查和评分,并观察他们的工作完成情况。结果:5人出现轻度高原反应症状,评分2~4分,未发生AMS;其余6人未出现高原反应症状。11人均圆满完成预期工作任务,未发生其他异常反应。结论:平原人急进高原后,对AMS的预防不应局限在"静态"的防治措施上,有医学保护的前提下,可以立即开展轻度劳动强度以下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对于从海拔0~500m的平原急进海拔1 000m以上的高原,尤其是到海拔3 000m以上者,如何避免因大气氧分压降低而导致的头晕、乏力等缺氧症状,一直是高原医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研制开发了"野战增压帐篷",并在高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以观察其对急进高原人员运动后动脉血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进高原对于大鼠空间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平原组(对照组)、急进海拔4000m组(4km组)、急进海拔6000m组(6km组)。根据大鼠Morris水迷宫定位导航训练在急进高原饲养之前和之后,将实验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实验使用不同的大鼠),统计分析各实验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游泳总路程、60s内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滞留时间,并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当大鼠Morris水迷宫定位导航训练在急进高原饲养之前时,急进高原饲养后,6km组大鼠较对照组60s内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P〈0.05),目标象限滞留时间显著缩短(P〈0.01)。当大鼠Morris水迷宫定位导航训练在急进高原饲养之后时,6km组大鼠较对照组第7天平均逃避潜伏期和平均游泳总路程显著缩短(P〈0.01、P〈0.05);空间探索测试中,6km组大鼠较对照组60s内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P〈0.05),目标象限滞留时间显著缩短(P〈0.01)。结论:急进海拔6000m以上将导致大鼠空间记忆能力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原缺氧条件对大鼠肠黏膜组织形态以及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均分为平原对照组及高原24h、48h、72h组,每组10只。平原对照组在常温环境下饲养1个月后处死,高原组在平原饲养1个月后于24h内急运至高原,建立高原缺氧模型,分别于到达高原后24、48、72h处死。分别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大鼠空肠上段的微观组织学变化,用图像测量软件测量绒毛高度、隐窝深度、黏膜厚度及绒毛表面积。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IF-1α及iNOS在肠黏膜中的表达。结果高原24h组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黏膜厚度及绒毛表面积分别为313.10±10.84、123.10±2.64、432.60±7.37μm和0.09±0.01mm2,与平原对照组(分别为322.00±12.68、127.70±7.24、447.50±21.93μm和0.10±0.01mm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原48h组上述指标分别为279.00±9.80、101.10±7.11、376.40±19.05μm和0.06±0.01mm2高原72h组上述指标分别为235.80±19...  相似文献   

10.
低氧是高原环境影响人体的主要因素,危及进入高原人员的健康,诱发急性高原病。心血管的功能就是运送组织需要的氧并根据组织代谢需氧量的变化做出适应性调节。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是反映心血管系统对低氧适应性调节的指标,并且容易进行实地测量。本文主要分析世居平原的健康青年男性在3600m高原习服1个月后乘汽车急进至4400m高原后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变化规律及其与急性高原病之间的关系。作者随机选择127名在3600m高原习服1个月后乘汽车急进至4400m高原的健康青年男性作为观察组,填写制式急性高原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移居高原早期血液中性粒细胞的线粒体形态学变化。方法分别在海拔1400 m某地选取3名拟乘汽车进入海拔4200 m高原的健康男性青年,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0 d),分离白细胞,戊二醛固定,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其中性粒细胞中的线粒体形态学变化。跟踪该3人到达4200 m高原,分别在到达高原后7、30 d时再观察上述指标。同时选取职业、年龄相匹配的3名从平原移居4200 m高原1年的健康男性,测定其上述指标。结果移居高原7 d时,线粒体核周间隙增宽,不均匀,线粒体数量较多,较多线粒体出现固缩、水肿等;移居高原30 d时,大量线粒体固缩,核周间隙扩张;移居高原1年时,线粒体数目较多,形态逐渐恢复正常,仅个别线粒体出现水肿。结论移居高原早期线粒体的形态发生改变,但随着时间推移,线粒体的形态逐渐正常。  相似文献   

12.
急进高原对新兵脑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急进高原对新兵脑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平原(海拔500 m)和高原(海拔3685 m)对30名空运入藏新兵进行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测试;观察新兵入藏前后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的测试分值和基础生理指标的变化,并对急性高原反应症状进行分析.结果 进入高原后的测试值与平原时比较,数字跨度、目标追踪分值明显下降(P<0.05);简单反应时略有增加(P>0.05),视觉保留和译码测试分值略有下降(P>0.05);提转捷度测试习惯手和非习惯手的分值明显增加(P<0.05).新兵进藏后,晨脉显著增快,血氧饱和度显著降低,血压无明显变化.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为13.3%.结论 急进3685 m高原后新兵的及时听觉记忆能力、手部运动的速度及准确性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185名从平原急进高原地区人员高原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海拔约4600 m地区试验性紧急献血人员健康状况,为高原高海拔地区紧急采血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照GJB1098-19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测定不同海拔高度高原反应变化,填写调查表,分析海拔约3600 m和4600 m环境下高原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海拔4600 m地区献血者紧急献血前后身体健康状况。结果不同海拔高度高原反应发生率变化不明显,但高海拔地区中重度高原反应发生率明显增加;航空机动模式(2~5 h)和铁路机动模式(6~9 d)入藏人员高原反应发生率基本一致,分别为70.00%和74.40%;健康者紧急献血后未发生献血反应和高原反应。结论高原海拔4600 m地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开展紧急献血,但仍需加大样本量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高原医学杂志》2009,(1):55-55
平原人进入高原后低氧环境对生理机能的影响已有较多研究和报道,但长期在高原工作和生活的平原人精液质量的变化及其返回平原后的恢复情况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移居高海拔地区男性青年精液质量的变化及返回平原后的恢复情况,以及复方党参胶囊的干预效果。作者选取驻防海拔5200m某边防哨卡一年的男性未婚青年37人,年龄(19.7±1.23)岁为高原组。  相似文献   

15.
高原地区不同居留时间健康男性青年尿中微量蛋白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测定低氧环境下不同居留时间健康男性青年尿中微量蛋白含量.方法 采取由平原地区入伍到高原地区4个月(A组)、24个月(B组)及高原本地出生(C组)健康男性青年正常尿液标本共50份,以放射免疫法测定THB(Tamm-Horsfall蛋白)、β<,2>-MG(β<,2>-微球蛋白)和α<,1>-MG(α<,1>-微球蛋白).结果 居留高原不同时间健康男性青年THB均小于平原地区参考值(P<0.01),居留1 a以上及高原本地青年THB明显低于急进高原者.本地青年组β<,2>-MG与参考值对比无差异(P>0.05),而A、B两组β<,2>-MG均高于平原参考值和C组(P<0.01).各组α<,1>-MG均低于参考值(P<0.01),其中B组高于A、C两组(P<0.01).结论 在高原同一海拔地区居住不同时间的健康男性青年尿中主要微量蛋白含量不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482人由平原(海拔1400m)进驻海拔3700m,在该处适应性训练40d,然后快速(4h)进驻海拔5270m,随访7d,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率最高为32.3%.另一支部队134人在同一季节,同一路线,由平原途经5d到达海拔5010、5200和5380m,随访10d,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率最高为85.7%,有2人发生高原脑水肿合并高原肺水肿.作者认为,部队进入海拔5000m以上地区前应在海拔3700m左右进行1个月的阶梯适应性训练  相似文献   

17.
急进高原新兵淋巴细胞HSP70的表达与血清CRP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进高原时外周血淋巴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和血清C-反应蛋白(CHP)、心肌酶谱的变化规律与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火箭电泳法检测22例新兵急进高原(海拔3658m)1d、3d时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0的表达强度和血清CRP水平,以及心肌酶活性水平,并与在平原时比较。结果:淋巴细胞HSP70和血清CRP、LD、HBD在急进高原1d与3d时显著高于平原时水平,P<0.01;3d时HSP70、LD、HBD、AST比1d时显著降低,P<0.01;CRP降低不明确,但仍明显高于平原水平,P<0.05。结论:急进高原时低氧、低压等因素使心肌细胞膜通透性升高,刺激淋巴细胞HSP70的表达和CRP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急进海拔5200m高原15名健康成人血乳酸浓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进海拔5200m低氧环境下人体血乳酸的变化情况,国内尚少报道.作者于1991年6月至9月对15名健康战士由海拔1400m急进海拔5200m处进行血乳酸自身对比调查,结果如下.对象和方法1.本文调查对象年龄18~22岁,其中首次进入高原10人,再次进入高原、但在平原生活一年以上者5人.经体格检查,符合上高原条件.2.对上述战士由海拔1400m乘车经海拔3900m~3800m~5000m高度连续4天进驻海拔5200m守防点,在海拔5200m处停留第7天、15天、60天分别做血乳酸检测.3.所有受试者在试验期间,体力活动较少,在试验采血前坐位休息15分钟,采耳垂血按杨天乐的方法测定血乳酸浓度.结果海拔5200m不同停留时间的15名健康人血乳酸浓度的分析结果如附表.  相似文献   

19.
急性高原病( AMS)是急性暴露于高原(海拔>2500 m)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时,因高原低氧而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的临床症候群。我国有着西藏、青海等大面积高海拔地区,随着高原旅游及务工人员的剧增, AMS严重威胁急进高原人群的健康、降低劳动能力。目前已知AMS发生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青壮年高于老年和儿童,考虑AMS发生可能受体内性激素水平差异的影响。因此研究性激素与AMS的相关性对阐明AMS病理生理机制、预防和治疗AMS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下,急进高原人群不同时相凝血及纤溶系统变化的基本规律.方法对从平原地区急进3 650 m高原前、急进高原后第3 d、第7 d第15 d及第30 d的30名健康青年血浆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纤溶酶原(PLG)、D-二聚体含量(DD)进行检测,并与30名世居者作对照.结果健康青年急进高原3 d后其PT、APTT出现延长,t-PA活性增高,而PAI、Fg含量降低,与平原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急进高原后7~30 d,其PT、APTT随移居时间延长而逐渐缩短,t-PA活性则逐渐降低,PAI、Fg逐渐增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急进高原30 d后,与平原人及世居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高原环境下,急进高原青年凝血系统出现紊乱,表现为早期凝血与纤溶被激活,而后出现继发性纤溶受抑,凝血及纤溶的平衡被破坏,而使血液呈现高凝和继发纤溶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