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庞家亮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3,(11):1643-1645+1660
目的 研究丁苯酞注射液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效果。方法 将收治的76例ACI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Barthel指数(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为5.26%(P>0.05)。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ACI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夏荣梅  卢淑霞  刘燕平 《系统医学》2023,(21):102-104+112
目的 观察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采取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2月商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摸球法分为研究组和参考组,每组40例。参考组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参考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炎性因子、临床指标。结果 研究组临床有效率为95.00%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5)。治疗后,研究组炎性因子、临床指标均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缓解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和认知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6例。2组患者经明确诊断后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以外加用疏血通注射液与丁苯酞的联合用药方案,而对照组则在基础治疗以外仅给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基本痊愈率和有效率均显著提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增高,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显著改善,疗效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脑梗死急性期应用丁苯酞软胶囊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他汀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第15天的NIHSS值、Barthel指数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观察组15d后NIHSS值、改良Barthel指数变化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是临床治疗的新药,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通天口服液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通天口服液治疗,观察组给予通天口服液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天口服液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两组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尿激酶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动脉血流速度、神经功能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后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大脑前、后动脉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促进患者侧支循环建立,改善脑血流状态,抑制神经细胞进一步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8.
将12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2组各6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甘露醇脱水、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胞磷胆碱营养神经、立普妥稳定斑块、依达拉奉清除自由基、亚低温治疗、控制血压、控制血糖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100ml、2次/d、静点。两组均以14d为1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非溶栓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20例非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神经内科制定的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案,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自由基清除剂、改善微循环药物、脑保护剂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用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00mg3,次/d,20d为1个疗程。2组在治疗开始前、治疗后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BI评分有明显改善(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疗后NIHSS评分及BI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14d后患者NIHSS及BI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且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较明显,可较快速改善神经功能,未见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是导致人类残疾的主要疾病,也是中老年患者的高发疾病,急性脑梗死有三高特点,即发病率、复发率及致残率均很高。在众多的治疗方法中,溶栓治疗得到了临床医生的首肯,作者自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对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运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临床效果较显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失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语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6例急性脑梗死失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及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丁苯酞注射液100 ml 静脉滴注, 1次/12 h,连续使用(11±3) d。治疗前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he National Institu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失语指数(AQ)评分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起病时间、伴随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NIHSS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临床有效率及AQ评分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合并失语症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其临床功能,同时能促进其语言损伤的恢复,且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蛋白激酶C(PKC)、C反应蛋白(CRP)和正五聚体蛋白3(PTX3)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将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丁苯酞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2组患者PKC、CRP、PTX3水平,欧洲卒中量表评分(E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2.00%vs.5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PKC、CRP、PTX3水平、ESS评分及Barthel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PKC、CRP、PTX3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PKC、CRP、PTX3水平降低幅度比对照组大,2组ESS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且可降低患者的PKC、CRP、PTX3水平,患者恢复好,日常生活能力提升,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及对miRNA-145、miRNA-146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iRNA-145、Bax水平降低,miRNA-146a、Bcl-2水平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理想,可降低机体miRNA-145、Bax水平,提高miRNA-146a、Bcl-2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结合影像学检查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TOAST分型之间有无相关性。方法  结合影像学表现,将736例脑梗死患者按照TOAST分型标准进行亚型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333例,小动脉闭塞型374例,心源性栓塞9例,其他病因型11例,不明原因型9例,按照性别进行分组,分别测定Hcy水平与TOAST分型亚型的相关性。结果  心源性栓塞型、其他病因型、不明原因型3个亚组样本太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大动脉粥样硬化组Hcy水平高于小动脉闭塞组(13.65±9.65 μmol/L vs 11.27±5.52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整体患者中Hcy水平与TOAST分型不具有相关性。从性别来看,男性脑梗死患者中,更高的血浆Hcy水平更可能通过促进大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起脑梗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该院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疗程14d。所有患者均给予拜阿司匹林100mg/d、阿托伐他汀钙80mg/d口服,银杏达莫20mL/d静脉点滴。治疗组再给予丁苯酞注射液50mg/d静脉点滴。对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第14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评分及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14d后采用NIHSS评分、Barthe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7.6,10.8;65.71,5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29.63%)与对照组(58.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出现1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轻度升高,随访观察1个月后恢复正常。不良反应发生率低(0.2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有较好的临床作用,尽早使用临床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脉络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方法:将98例符合急性脑梗塞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常规治疗基本相同,脑水肿者加用20%甘露醇注射液治疗。在对症治疗药物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脉络宁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7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BI、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络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显著、安全性好,价格低廉,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2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钙拮抗剂等基础治疗,并将血塞通0.25g加入0.9%氯化钠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点滴,连用14d。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于治疗第1、3、5d给予东菱迪芙10、5、5U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次滴注时间不少于1h。观察2组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浆FIB水平并测定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5.00%)明显高于对照组(47.50%)(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FIB由治疗前(3.98±0.86)g/L,降至(1.84±0.42)g/L,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东菱迪芙通过降低血浆FIB,增强纤溶活性,降低血黏度,改善脑循环等综合作用,对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CONUT评分与脑梗死预后及TOAST分型的关系。方法:对49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CONUT评分及TOAST分型,分析高CONUT评分组与低CONUT组发病三个月病残率及复发率的差异,分析TOAST分型各型CONUT评分的差异。结果:高CONUT评分组病残率和复发率比低CONUT组高,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TOAST分型,以心源性栓塞型(CE型)脑梗死患者CONUT评分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NUT评分可以作为脑梗死预后判断的指标。在脑梗死TOAST分型中,CE型脑梗死患者CONUT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各病因分型中含量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将80例ACI患者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分型,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分型ACI患者在发病第24小时、7天的血清MMP-2含量,及与之相匹配的43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MMP-2含量。从而比较MMP-2在ACI患者TOAST各病因分型中的含量动态变化。结果TOAST病因分型构成:心源性脑栓塞(CE)14例(17.50%);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29例(36.25%);小动脉卒中(腔隙性脑梗死,SAA)24例(30.00%);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SOE)6例(7.50%);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SUE)7例(8.75%)。ACI组患者发病24h、7d血清MMP-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TOAST各分型中,SOE、SUE因例数少未作分析。其它各型中,LAA、SAA、CE组血清MMP-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LAA组增高最显著(P〈0.01);且其MMP-2表达具有动态变化。结论ACI患者MMP-2水平随TOAST亚型的不同而变化,在LAA中浓度升高最显著,说明脑梗死不同亚型可能具有不同病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多模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分析急性脑梗死不同治疗方法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行多模磁共振检查,记录其影像学表现、临床资料和实验室常规检查,并根据结果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分型及急性卒中治疗Org 10172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静脉溶栓组(43例)、动脉取栓组(34例)及保守治疗组(33例),并对3组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动脉取栓组患者存在半暗带及血管高信号征的比率均高于静脉溶栓组及保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713,P=0.001;F=8.108,P=0.017)。(2)在DWI分型构成比方面,静脉溶栓组以小穿支梗死及单侧前循环梗死所占比率较大(25.58%、23.26%),动脉取栓组和保守治疗组以单侧前循环及前-后循环所占比率较大(52.94%、21.43%;30.30%、30.30%)。(3)在TOAST分型构成比方面,静脉溶栓组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所占比率最高(39.53%),动脉取栓组以不明原因型(undetermined etiology,UND)所占比率最高(73.53%),保守治疗组以小动脉闭塞型(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所占比率最高(48.48%)。(4)在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影像学表现上,静脉溶栓组及保守治疗组MRA表现正常所占比率最高(72.09%、51.52%),而动脉取栓组MRA表现为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所占比率最高(41.18%)。(5)3组间比较,动脉取栓组的出血转化率最高(2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62,P=0.040)。(6)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高血脂症在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09,P=0.003;F=6.176,P=0.046)。(7)保守治疗组发病时间(6.55±4.70)长于静脉溶栓组(2.93±1.05)及动脉取栓组(3.07±2.5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46,P=0.000)。结论了解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可帮助临床医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实现个性化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