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伤寒,脉微而厥,……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厥阴肝经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木能疏土,参与消化,病入厥阴则木火上炎,疏泄失常,因而发生上热下寒的胃肠证候,厥阴经脉挟胃贯膈,肝经气火循经上扰,所以心中疼热,嘈杂似饥.在临床上凡遇到肝木横逆,犯胃乘脾所致寒热错杂之证均可用乌梅丸治疗.笔者用本方治疗胃痛、便秘、泄泻、腹痛均获良效,现将治验举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所谓厥阴,系经脉名称之一,它同太阴、少阴共同组成三阴经。“厥”有极尽之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何也?歧伯曰:两阴交尽也。”可见,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则阳生,特别是厥阴与少阳相表里,禀风木而寄相火,下连寒水,为乙癸  相似文献   

3.
略谈"治肝当先实脾"与肝病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肝脏的病理 所谓"肝为五脏之贼",盖谓肝之病理变化特点.夫肝为刚脏,寄有相火,体阴用阳,体柔用刚,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气应春生,性如风木,喜条达,恶抑郁,为罢极之本,亦开阖之枢.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少阳为阳枢,厥阴为阴枢.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从肝胆论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肝郁气滞 ,胆火上逆 ,肝胆功能失调使人体代谢紊乱而导致高血糖的发病特点 ,在临床上可称之为“糖胆综合征”。认为消渴之发常以厥阴浮动为先导 ,肝与胆合 ,肝失疏泄 ,少阳相火妄动失藏 ,导致木郁土壅 ,湿热相火蕴结中焦、化燥伤阴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病因病机。构建了疏肝利胆、益气养阴并重 ,从肝胆辨治糖尿病的主要治则治法特点  相似文献   

5.
《医理真传》是清代名医郑寿全所著,其中卷四《杂问》篇详细阐述了三消症的病位病性、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认为消渴病“生于厥阴”,包括足厥阴肝和手厥阴心包,从“风火相煽”“先天真火浮游”两方面,分上、中、下“三消”及“阳虚阴盛”论其病因病机。治疗上重视“风”“火”共生共亡的特性,通过泻火护阴、缓下存阴、利水育阴之法,重在养肝体之阴以达风火同治;强调“辨阳虚”扶阳抑阴以“导龙归海”。  相似文献   

6.
厥阴指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及其所属的脏腑.肝主藏血,内寄相火,性喜条达,功擅疏泄,并与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同时,厥阴为三阴之尽,又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生理特性。故厥阴为病,病在肝与心包,但以肝为主,容易发生阴阳各趋其极的变化,常表现为上热下寒的寒热错杂证,其中尤以犯胃乘脾的胃热脾寒为多见。所以将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表现的上热下寒证作为厥阴病提纲。  相似文献   

7.
丑寅卯时位于阴尽阳初之时,常因厥阴肝气虚衰将尽,少阳之气应至未至,厥阴、少阳枢机不利,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成阳气内弱,相火、君火内郁,少火初生不发的寒热错杂之象。乌梅丸通过收敛肝胆虚浮之气,清解郁结之火,能够和阴阳、调枢机,从而治疗丑寅卯时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8.
正赵凤林是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将其治疗眩晕的经验总结如下。1从厥阴夹痰论治厥阴肝与少阳胆互为表里关系,胆为痰浊烦扰,胆少阳相火之性,易从火化而传肝木,木受火而燃,肝阳化风上逆夹痰,故而头晕目眩,甚则跌仆,恶心欲呕,面赤,  相似文献   

9.
章浩军教授擅长运用“六经辨治”治疗内伤诸病。其认为厥阴肝木疏泄失常,郁而不畅,可致阳明太阴气机升降失司为“痞”;厥阴肝木郁而化火,火性炎上,可致阳明太阴气机不利,不通则“痛”;厥阴肝血不足而肝火亢盛,肝木乘土,土虚阳无以生,不得运化水谷,可致太阴虚寒为“利”。章浩军教授总结脾胃病厥阴证的病因病机为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中焦脾胃升降失常,在临证中谨守病机,常采用乌梅丸治疗脾胃病厥阴证诸病,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0.
乌梅丸临床新用三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梅丸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中的一则方剂,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川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该方配伍具有"重用酸以柔肝"、"寒热刚柔同用"之特点.笔者在临床过程中,抓住肝为风木之脏,主藏血而内寄相火,为病则阴阳两伤致厥阴风动,以及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主一身阴阳之交接,为病则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厥的生理病理特点,通过调整乌梅丸药量大小,药物刚柔比例,达到切合病机,而在应用中每获良效.兹举数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从历代主流意识形态出发,探讨主流意识形态对各时代阴阳五行学说与肝脏象理论的影响以及理论所产生的具体变化。汉唐时期,受经学“天人宇宙论”的影响,阴阳、五行指的是气,来源于天,阴阳五行学说属于气的运行模式;肝藏为少阳、木气化生,储藏少阳、木气,化生精气构成相同爪、目等结构与物质。宋明时期,在理学新宇宙图式影响下,阴阳指气,五行指质,生于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属于宇宙发生模式;肝为厥阴风木之气,内寄相火,相火疏泄男子精液出现。清末以后,受西学唯物辩证法与生物学等影响,阴阳、五行为事物与现象的属性,仅仅作为一种分析工具而非具体物质存在,此时,肝为功能系统,由木的特性推导肝主疏泄为核心功能,即肝气疏泄全身气机、防止郁滞的功能;由阴阳互根及物质与功能关系推导肝藏血为肝主疏泄的物质基础,并以肝体阴用阳概括。  相似文献   

12.
阴火的概念首见于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详实于《脾胃论》,但其中并没有对阴火的本质做出详细解释,因此后世医家对其有很多不同见解。主要包括:气虚发热、阴虚发热、相火离位、阴火非火四种观点,但是以上观点仍不能较全面解释阴火。现通过复习李东垣对于阴火的论述,并结合个人对气机循环的理解,同时应用以方测证的方法,得出阴火的本质是脾胃之气在受劳倦,饥饱失宜或七情内伤的情况下,脾胃的运化和受纳腐熟的功能受损,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补中益气汤治疗阴火的原理为健运中焦,恢复脾胃运化谷食的正常功能,使阴火所生乏源,再以风药泻之,则元气复,阴火散。  相似文献   

13.
从“风”认知喉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静  李蕾 《世界中医药》2013,8(4):386-387
喉痹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其病机多与实火、虚火、阴虚等有关。笔者认为风邪留恋,阻滞咽喉气机是喉痹的重要病机,同时挟有阴虚、痰凝等病机,因此提出了散风为先的治疗原则,风邪散尽后则以辨证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4.
李小燕 《光明中医》2016,(15):2261-2262
血管神经性头痛属中医内伤头痛范畴,系因脏腑阴阳的虚损,精神情志的侵扰,精气营血的亏耗,饮食起居的失常,逐渐形成脏虚痰盛,阴虚火旺,阳虚寒凝,气虚血瘀及阳亢风动等病理现象。随着病理的不断发展,风火痰瘀相互交织,最终导致本虚标实之症。临床诊治本病,多从风火痰瘀入手,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肝脏象理论演变的历史过程以及关键影响因素。方法:从理论的构建方法分析概念的含义与理论的结构。即通过历代阴阳五行学说分析脏象的含义,通过脏象含义分析肝脏象理论的内容与结构。结果:1)汉唐时期,阴阳五行学说为精气学说,脏为库藏、象为气象,肝储藏少阳、木气,与春通应而化生爪、筋、目等,舍魂,在腑合胆,外有足厥阴肝经。2)宋明及清代中早期,《太极图说》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为宇宙发生论,脏为本体、象为“用象”,肝为厥阴风木、内寄相火,相火疏泄从肾精不断扩展到二便、水液、情志、脾胃等。3)清代末期至今,当代中国哲学将阴阳五行学说定义为事物与现象的属性与关系,脏为本质、象为现象,肝属木,藏血而主疏泄、体阴用阳成为肝脏象理论核心性内容。结论:肝脏象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与阴阳五行学说发展同步,理论内容由不同历史时期脏象的含义决定。意义:探索二者关系,无论对于肝脏象理论的学术发展史,还是脏象及中医理论研究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任继学教授认为中风病机为虚风上冲,挟营阴上扰于脑.中焦虚满态及下焦失藏态为中风病风险人群的中医状态,痰火内郁态及肝阳上亢态为中风高危人群的中医状态.按此理论体系.中风高危人群治疗原则为行气解郁、清泻痰火,平肝潜阳、降气泻火.在调护时须注重脾胃的调养和生活方式的调控.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杂志》2017,(6):446-448
钱乙五脏辨证对儿童抽动障碍的辨治具有重要的价值。抽动障碍非一脏之病,而是"五脏同病",肝风为病机之核心,或兼肺虚受邪、外风引动内风,或兼脾虚土衰、木乘脾土,或兼心热火旺、风火相搏,或兼肾阴亏虚、水不涵木。治疗尊五脏补泻的原则,以调肝熄风为本,针对不同的病机,或清宣肺气,或扶土抑木,或清心泻火,或养阴补肾。  相似文献   

18.
范宏涛  陈彩云 《新中医》2003,35(8):14-15
喉痹按病情缓急和病因不同,有急喉痹、慢喉痹之分及风热喉痹、风寒喉痹、虚火喉痹等不同证型。急喉痹当从火热论治,其病位在咽,与肺胃关系密切,病因以火热为主,故以寒凉药直折其火,临证分为风热犯肺与肺胃热盛二型辨治:慢喉痹多从虚火论治,其病机关键为肺阴不足,虚火上炎,同时或伴有气虚、血瘀征象,治以养阴清热为主。临证用药应针对主要病因,选用不同作用的药物,并注意局部的治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六经辨证是中医最常用的辨证方式之一,主要应用于外感疾病,也可用于眼病的整体辨治。中医学认为,津液代谢障碍能够导致干眼,其病机有津液缺乏、津液停滞两种,可发生于六经传变的各个阶段。本文即运用六经辨证,从津液角度将干眼分为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6大类。太阳证中,正气充盛,若未传变,则尚未耗及津液;太阳蓄水可引起膀胱气化津液不利,太阳、少阴两感则直接影响肾水。阳明证中,阳明之热可以灼耗津液;少阳证中,气机郁结可导致津液通道受阻;太阴证中,脾肺湿热与脾肺寒湿都可导致全身水液代谢失常;少阴病中,肾阴虚,则津液供给不足;肾阳虚,则阳气推动津液无力;厥阴证中,寒热错杂,肝木不得肾水所养。则津液代谢障碍,发为干眼。六经辨证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对干眼的认知,有利于发挥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则有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杜洋 《山西中医》2009,25(7):1-4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创立脾胃学说,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脾胃不足则内生火热之邪,即阴火,是由饮食不节,形体劳役,七情内伤所致,这种阴火内盛的病证称为“热中”。后世医家对于热中证及阴火的实质有诸多争议,影响对脾胃学说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根据李杲医著及其他医家论述分析,热中证的实质是由于脾胃内伤,化生风、湿、热、燥邪气,致使经络营卫运行不利而产生;阴火的治疗侧重于培补中气,除热祛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