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期特有性肝病患者的预后因素,并使用统计学方法得出新的预后模型,并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新模型对妊娠期特有性肝病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以黄疸和肝功能不全入院,并诊断为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LFP)、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而入住的妊娠期患者共85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根据MELD、NEW模型对患者进行评分,评估不同模型与患者预后转归的关系,计算各模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通过ROC曲线衡量各模型对妊娠期急性肝衰竭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 85例患者中,存活组共71例,死亡组共14例,死亡率为16.5%,单因素分析显示,肝性脑病及实验室指标TBIL、DBIL、Cr、INR、ALP、TP、ALB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LD模型和含有INR及一个常数项的新模型均表达出良好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2(95%CI:0.906~0.997,P0.05)、0.982(95%CI:0.958~1.0,P0.05),敏感度分别为92.9%、100%,特异度分别为87.3%、94.4%。两种模型分值与患者病死率呈正相关,分值越高,患者病死率也越高。结论 MELD模型和新模型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妊娠期特有性肝病患者的预后,具有良好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ELD、MELD-Na评分及欧洲皇家学院医院标准(KCH标准)对妊娠期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0年1月1日-2017年6月30日以妊娠合并急性肝衰竭为首要诊断入院的妊娠期患者50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根据MELD、MELD-Na及KCH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评估不同模型与患者预后转归的关系。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h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各模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衡量3种模型对妊娠期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50例妊娠期急性肝衰竭患者中,死亡14例,生存36例,病死率为28.0%。与生存组入院时比较,死亡组MELD评分[(39.66±5.17)分vs(29.63±6.19)分]、MELD-Na评分[(43.89±9.85)分vs(31.32±7.29)分]均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5.36、4.94,P值均0.05);入院3 d后,死亡组患者MELD评分[(44.24±3.96)分vs(28.74±3.84)分]、MELD-Na评分[(46.34±5.14)分vs(32.42±4.95)分]亦显著高于生存组(t值分别为-12.68、-8.82,P值均0.05)。满足KCH标准的患者其病死率与不满足KCH标准的患者病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5 vs 6/25,χ~2=0.397,P=0.754)。ROC曲线分析显示,基线MELD、MELD-Na及KCH标准的AUC分别为0.885[95%可信区间(95%CI):0.781~0.988,P0.01]、0.873(95%CI:0.764~0.982,P0.01)、0.548(95%CI:0.392~0.670,P0.05),敏感度分别为71.4%、78.6%、57.1%,特异度分别为94.4%、88.9%、52.7%。将基线MELD和MELD-Na评分根据ROC曲线临界值进行分组,分析结果显示,随着MELD和MELD-Na分值升高,患者病死率亦增高(χ~2值分别为21.337、17.294,P值均0.001)。结论 MELD、MELD-Na评分及KCH标准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妊娠期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且MELD和MELD-Na评分具有更好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预测血浆置换(PE)治疗后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方法160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PE组与对照组,应用MELD评分系统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和治疗前后的临床生化指标,探讨与MELD评分的关系。结果MELD分值在30~39的患者PE后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MELD评分分别为(379.4±40.4)μmol/L、(2.5±0.2)和(30.8±3.8);明显低于治疗前的(509.7±64.6)μmol/L、(3.5±0.3)和(37.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组患者的病死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ELD分值≥40的患者PE后的TBIL、INR及MELD评分分别为(595.6±61.5)μmol/L、(3.8±0.4)、(39.8±3.50),明显低于治疗前的(650.4±66.3)μmol/L、(4.4±0.60)、(45.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组患者病死率为91.2%,与对照组的1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通过降低重型肝炎患者的TBIL、INR、MELD评分,改善肝脏功能。血浆置换可降低MELD分值在30~39之间的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但不能降低MELD分值≥40的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肝衰竭患者吲哚菁绿清除试验15 min滞留率(ICG R15)与其他常用肝脏储备功能指标变化,评判ICGR15对预测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对32例肝衰竭患者采用脉搏光度分析法(即PDD法),检测入院时ICG R15,同时检测常用肝功能指标,包括ALT、AST、TBil、Alb、GGT、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胆固醇(CHO)。计算MELD评分。同时选取15例慢性肝炎患者、94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检测ICG R15及同期Alb、CHE、PTA和CHO。对肝衰竭组患者进行了3个月随访,确定存活及死亡情况,并对ICG R15、MELD评分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探讨其对预后的判断意义。结果(1)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组ICG R15、Alb、PTA、CHE、CHO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CG R15,Alb,CHE,PTA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G R15、PTA、CHO在肝硬化和肝衰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个月时肝衰竭存活组与死亡组ICG R15分别为(50.05±9.04)%、(56.27±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肝衰竭组ICG R15和MELD评分进行ROC曲线分析,二者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5.9%和60.4%,ICG R15对预后的判断优于MELD评分;当ICG R15为52.5%时对预后判断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70.6%。(4)肝衰竭组入院时ICG R15≤50%10例,3个月时死亡2例,病死率20%;>50%22例,3个月时死亡14例,病死率63.6%。结论 (1)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组,随着病情加重PTA逐渐下降,ICG R15逐渐升高,两者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优于其他指标。(2)比较ICG R15和MELD评分对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判别作用,ICG R15对3个月预后的判断优于MELD评分。(3)肝衰竭患者ICG R15>50%时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终末期肝病模型对肝硬化住院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 (MELD)对肝硬化住院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1999- 0 1~ 2 0 0 3-0 1同济大学东方医院消化科分别记录 16 7例肝硬化患者入院当天的MELD评分和Child Pugh评分 ,检验两种评分系统的相关性 ,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下面积衡量各评分系统预测患者预后的能力。结果  16 7例住院患者中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 33 5 %、2 0 9%、4 8%、6 6 %。在住院期间有 33名患者死亡 ,主要死因是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自发性腹膜炎 ,分别占 39 4 %、30 3%、2 1 2 %、9 1%。生存组MELD及Child Pugh评分分别为 14 1± 5 2 6、8 74± 2 15 ,死亡组分别为 2 3 8± 10 2 ,11 0 3± 2 36 (P <0 0 1) ,MELD评分和Child Pugh评分显著相关 (r =0 71,P <0 0 1)。MELD评分与Child Pugh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 82 9、0 75 6 (P <0 0 5 )。结论 MELD是住院肝硬化患者生存预后评估的一个较好的预测指数 ,其评估效率优于Child Pugh评分 ,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郑盛  杨晋辉  唐映梅  刘海  尤丽英 《肝脏》2012,17(6):385-388
目的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MELD-Na评分系统、MESO指数评分系统以及iMELD评分系统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3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30例,分别计算每例患者入院时的MELD、MELD-Na、MESO及iMELD分值,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生存率,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四种评分系统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结果 23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访3个月内死亡68例,生存组MELD、MELD-Na、MESO及iMELD评分分别为22.34±4.36、24.26±5.45、1.62±0.23和37.59±6.97,死亡组MELD、MELD-Na、MESO及iMELD评分分别为27.76±5.28、30.11±6.19、2.05±0.1 8和46.65±7.01。死亡组与生存组的MELD、MELD)-Na、MESO及i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05,0.000,0.003)。MELD、MELDNa、MESO及iMELD评分系统在判断23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个月生存时间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2、0.856、0.857和0.847,95%可信区间分别为0.759~0.897、0.754~0.893、0.760~0.898、0.781~0.906,四种评分系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LD、MELD-Na、MESO及iMELD评分系统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四种评分系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较准确的预后判断仍需要结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CTP、MELD、iMELD、CLIF-SOFA和CLIF-C-ACLF评分评估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探讨和对比各种评分系统对预测ACLF患者28 d及90 d病死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2月西京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107例ACLF患者,收集诊断成立时第1天、第3~5天及第7~9天的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分别计算CTP、MELD、iMELD、CLIF-SOFA和CLIF-C-ACLF评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以上评分系统的诊断价值。符合正态性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Satterthwaite近似t检验,不符合正态性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Whith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在107例患者中,治疗28 d死亡44例(41. 1%),治疗90 d死亡55例(51. 4%)。诊断成立时iMELD、CLIF-SOFA和MELD评分预测28 d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 81、0. 73和0. 75,预测患者90 d病死率的AUC分别为0. 73、0. 68和0. 70。诊断成立后第3~5天及7~9天MELD和CLIF-SOFA预测28 d病死率的AUC与iMEL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Z值分别为0、0. 15、3. 08、3. 11,P值均 0. 05),三者预测能力相似;第7~9天MELD和CLIF-SOFA预测90 d病死率的AUC与iMEL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Z值分别为2. 14、1. 98,P值均 0. 05),三者预测能力相似。iMELD、CLIFSOFA和MELD评分在诊断成立时、诊断成立后第3~5天及第7~9天的AUC均高于CLIF-C-ACLF和CTP。结论 iMELD是评估ACLF患者病死率的有效预测系统,动态评估iMELD及CLIF-SOFA评分能有效预测ACLF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hild-Turcotte-Pugh评分(CTP)、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慢性肝衰竭-器官衰竭评分(CLIF-SOFA)以及亚太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工作组评分(AARC)评价终末期肝病(ESLD)合并感染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内科综合治疗病情稳定者(A组)和住院期间治疗无效死亡、自动出院放弃治疗、内科治疗无效行肝移植者(B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住院期间临床指标最差值,CTP评分、MELD评分、CLIF-SOFA评分、AARC评分、器官替代治疗(包括机械通气、人工肝支持系统、肾脏替代治疗等)。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4种评分系统预测患者预后效能。结果最终纳入522例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存活381例,死亡141例,病死率为27. 01%。单因素分析显示PLT、TBil、动脉血乳酸、国际标准化比值、CTP评分、MELD评分、CLIF-SOFA评分、AARC评分以及人工肝支持、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机械通气的患者比例在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种评分系统均有较强的预测价值,CTP评分[比值比(OR)=2. 308,95%可信区间(95%CI):0. 640~0. 796,P=0. 016]、MELD评分(OR=0. 632,95%CI:0. 638~0. 814,P=0. 007)、CLIF-SOFA评分(OR=1. 920,95%CI:0. 788~0. 908,P=0. 017)和AARC评分(OR=0. 713,95%CI:0. 751~0. 882,P=0. 005)是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4种评分均能预测ESLD合并感染患者的预后,其中CLIF-SOFA评分的预测效能最强,ROC曲线下面积为0. 848,敏感度为0. 854,特异度为0. 690。结论 CTP评分、MELD评分、CLIF-SOFA评分及AARC评分均能预测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预后,对抗感染治疗有指导作用,其中CLIF-SOFA评分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肝衰竭患者和中青年肝衰竭患者的最佳MELD(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临界值与临床意义。方法:比较44例老年肝衰竭患者和107例中青年肝衰竭患者的TBil、Alb、Na~+、Cr、PT、PTA、INR、MELD评分与最佳临界值、R0C曲线下面积(AUC)及治疗3个月后死亡率。结果:老年肝衰竭和中青年肝衰竭在TBil、PT、PTA、INR、Na+及MELD分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老年组肌酐(Cr)为(78.23±37.53)mmol/L,中青年组为(63.41±41.39)mmol/L,老年组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白蛋白(Alb)为(28.36±4.37)g/L,中青年组为(30.08±4.60)g/L,老年组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AUC为0.755,中青年组AUC为0.771,MELD对两组患者3个月后的预后预测有中等价值,老年组最佳临界值为24.5,中青年组最佳临界值为26.5,两组的准确率分别为74.0%和73.0%,Youden指数分别为0.549和0.481。结论:MELD能准确地预测老年肝衰竭患者3个月后的预后,老年肝衰竭患者的预后较中青年组要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近期变化趋势和幅度(△MELD)对我国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3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病例资料和随访结果的16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计算每例患者人院时的MELD值及Child-Pugh评分和分级,1个月后再次行MELD评分,根据2次MELD值之差计算△MELD。运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计算不同MELD、△MELD值间及不同Child-Pugh分级间患者的3个月生存率。并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比较MELD、△MELD、Child-Pugh评分和分级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个月生存率的准确性。结果MELD值各组中除〈10组与10~20组外,其他各组间3个月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ELD值各组和Child-Pugh各级间3个月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ELD、MELD、Child-Pugh分级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个月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5、0.779、0.626,任何两个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LD是一个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3个月)预后的较好指标,其准确性优于MELD和Child-Pugh评分和分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治疗后3个月时预后的回顾性分析,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及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治疗效果.方法 156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血浆置换(PE)组和非PE组,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MELD的评分变化及3个月时的病死率.结果 治疗后2周PE组胆红素、INR、肌酐、MELD分值及在20~29、30~39组MELD分值较非PE组均显著降低(P<0.01).PE组病死率及MELD分值在20~29和30~39范围的病死率明显低于非PE组,MELD评分越高,病死率越高,MELD分值≥40患者病死率,PE组和非PE组均为100%.结论 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患者短期内病死危险性随MELD分值的增加而上升,MELD评分系统能较准确预测重型肝炎患者短期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预测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方法9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应用MELD评分系统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和治疗前后的血生化指标变化。结果在MELD≤30的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肌酐(Cr)、MELD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为47.4%,低于对照组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ELD分值30~39的患者,治疗后的TBIL、INR、Cr、MELD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为72.0%,与对照组的86.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ELD分值≥40的患者,治疗后的TBIL、INR、Cr、MELD评分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病死率均为100%。结论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可降低MELD≤30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但不能降低MELD〉30患者的病死率,故治疗宜在疾病的早期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联合血清钠MELD-Na、MELDNa、MESO模型对评估我国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价值. 方法 对21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患者在3、6、12个月的预后,分别应用MELD及MELD-Na、MELDNa、MESO模型进行评分,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比较各评分系统预测患者生存不同时间的准确性.依据ROC曲线的截断值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ROC曲线下面积的比较采用正态性Z检验;Kaplan-Meier生存曲线的比较用Log rank检验.结果 212例肝硬化患者3、6、12个月内分别死亡46.56、87例.随访3、12个月中,死亡组患者的MELD、MELD-Na、MELDNa及MESO评分均高于生存组患者(P<0.01).判断患者3、6个月预后,四种模型的AUC均在0.8以上,其中MELDNa(0.846,0.869)及MESO(0.831,0.850)与MELD(0.812,0.8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判断患者12个月预后,MELD、MELD-Na、MELDNa、MESO的AUC值分别为0.774.0.775、0.786、0.777,各模型之间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显示四种评分系统均可有效预测12个月内可能生存或死亡的患者(P<0.01). 结论 MELD及其联合血清钠模型均可有效地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短期预后,MELDNa和MESO对患者短期预后评估的准确性优于MELD.  相似文献   

14.
239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短期预后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柳  范竹萍 《肝脏》2009,14(1):11-13
目的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Na、Child—Turcotte—Pugh(CTP)和包含血肌酐值的CTP(CrCTP)评分对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05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9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病例资料,分别应用CTP、CrCTP、MELD和MELD—Na模型进行评分,并了解其3个月内的病死率。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衡量各评分系统预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短期预后的能力,并运用Z检验比较各系统的预测能力。结果30例患者在3个月内死亡。死亡组患者的CTP、CrCTP、MELD和MELD—Na分值(分别为11.47±2.46、12,47±2.05、19.70±6.71、27.97±10.79)与生存组(分别为8.73±2.03、8.95±2.13、10.92±4.74、14.48±6.5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TP、CrCTP、MELD和MELD-Na评分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个月预后评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9、0.822、0.873、0.870。结论CTP、CrCTP、MELD和MELD-Na模型均可有效预测我国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短期预后;MELD评分在判断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短期预后方面优于CTP;在CTP中引入血肌酐值即CrCTP评分可以提高对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短期预后的判断准确性;MELD-Na模型未显示比MELD更佳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无创有效肝血流量(EHBF)联合MELD模型,并评估其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预后价值。方法 63例ACLF患者,确诊后24 h内采用PDD法测定EHBF、ICGR15值,同时记录24 h内各项临床实验室指标。以3个月内是否存活分死亡组(21例)和生存组(4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MELD-EHBF模型,并研判其短期预后价值。结果将MELD评分与EHBF引入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EHBF-MELD模型公式:ln(P1-P)=0.18×MELD-1.03×EHBF×102-3.29。COX回归模型比较MELD-EHBF、CTP、MELD、MELD-Na、MELD-ICG,显示MELD-EHBF模型最大似然卡方值最高和AIC值最小。MELD-EHBF ROC曲线下面积0.756(95%CI:0.632,0.856),临界值为51.77,敏感度47.6%,特异度为95.2%。以MELD-EHBF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明显优于CTP评分和KCH标准(P0.05),亦优于MELD和EHBF(P0.05)。结论 MELD-EHBF模型对ACLF患者短期预后有较好预测价值,优于单一的MELD和EHBF。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入院时合并细菌感染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72 h抗感染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运用电子数据库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267例入院时合并细菌感染的ACLF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根据72 h抗感染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n=156)和无效组(n=111)。正态分布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使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分类资料2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72 h抗感染疗效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 HBV感染(161例)、酒精性肝病(60例)是最常见病因;共发生感染性休克29例。发生312例次细菌感染,腹水(199例)、肺部(77例)是最常见感染部位。培养菌株49株,大肠埃希菌(16株)、肺炎克雷伯杆菌(13株)是最常见菌株。合并真菌感染20例。156例(58. 4%)患者抗感染治疗有效。有效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肝性脑病发生率、感染性休克发生率、肺部感染率、合并真菌感染率、WBC、中性粒细胞计数、ALT、AST、ALP、血肌酐、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分值均低于无效组(P值均0. 05),腹水感染率、凝血酶原活动度均高于无效组(P值均0. 05)。有效组30 d病死率、90 d病死率均低于无效组(15. 2%vs 77. 5%,χ2=97. 942,P 0. 001; 35. 2%vs 91. 7%,χ2=71. 977,P 0. 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显示基线INR、存在感染性休克是影响患者抗感染疗效的危险因素,新预测模型为logistic(P)=-5. 907+2. 260×感染性休克(有=1,无=0)+1. 603×INR,ROC曲线下面积为0. 746,cut-off值-2. 3,敏感度62. 2%,特异度78. 2%,新模型的诊断价值高于基线MELD分值(Delong检验,Z=2. 402,P=0. 016)。结论 INR、感染性休克是预测ACLF合并细菌感染患者72 h抗感染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验证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MELD-Na评分、APASAL评分和R评分5种风险评分系统对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再出血及死亡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因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行内镜下治疗,并为出血首次行内镜治疗且随访时间超过3年的患者。观察指标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血压、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腹部超声等影像学指标及肝性脑病、腹水、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以静脉曲张再出血为主要研究终点,以死亡为次要研究终点。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5种风险评分系统对患者再出血及死亡的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305例患者,其中53例(17. 38%)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出现了静脉曲张再出血。再出血组与无再出血组患者比较,年龄、ALT、DBil、国际化标准比值、门静脉内径、MELD评分、MELD-Na评分及R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APASAL评分与MELD评分、R评分,MELD-Na评分与R评分以外,余下评分系统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值均0. 001)。ROC曲线评估结果显示,MELD评分、MELD-Na评分和R评分对再出血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645、0. 637、0. 647,95%可信区间分别为0. 563~0. 727、0. 552~0. 723、0. 565~0. 729,P值分别为0. 001、0. 002、0. 001); Child-Pugh评分对患者死亡结局具有一定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 610,95%可信区间:0. 541~0. 680,P=0. 002)。结论 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MELD-Na评分、APASAL评分及R评分对静脉曲张再出血的预测价值均有限,仅Child-Pugh评分对患者死亡结局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一个新型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预测模型:MACLF,并评价MACLF评分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70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3个月的病情随访情况分为生存组(n=153)和死亡组(n=117),对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分别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再次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MACLF评分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促甲状腺激素(TSH)、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PLT、ALT、AST/ALT、TBil、Alb、肌酐(C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钠(Na)、AFP、血清铁蛋白(SF)、Child-Tuncotte-Pugh(CTP)评分、MELD评分及并发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在生存组与死亡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TBil(OR=1. 007,P=0. 001)、INR(OR=5. 750,P 0. 001)、FT_3(OR=0. 084,P=0. 003)、PLT(OR=0. 987,P=0. 022)、肝肾综合征(OR=7. 146,P=0. 045)及肺部感染(OR=3. 816,P=0. 023)均是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因素;由此为HBV-ACLF患者的短期预后创建新模型(MACLF):Logit(P)=0. 007×[TBil(umol/L)]+2. 181×INR-2. 762×[FT_3(pg/ml)]-0. 014×[PLT(×10~9/L)]+1. 797×[肝肾综合征(有:1;无:0)]+1. 339×[肺部感染(有:1;无:0)]-2. 29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ACLF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0. 934)、Youden指数(0. 774)均明显高于CTP、MELD、MELD-Na评分(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791、0. 884、0. 893,Youden指数分别为0. 433、0. 654、0. 715)。结论创建的MACLF新模型对HBV-ACLF患者3个月的短期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年龄、胆红素、INR、肌酸肝(age,bilirubin,INR,creatinine,ABIC),Maddrey's判别式函数(discriminant function,MDF),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慢性肝衰竭-序贯器官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CLIF-SOFA)评分,Child-Turcotte-Pugh(C T P)五种评分系统对酒精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并分析了从2005-08/2017-06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住院的肝衰竭患者462例,并根据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酒精相关的ACLF患者152例.其中入院时仅符合亚太肝脏研究学会标准而不符合欧洲肝脏研究学会-慢性肝衰竭(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Chronic Liver Failure,EASL-CLIF)标准的归为A组,符合EASL-CLIF标准的归为B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评估五种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28 d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A、B两组患者28 d死亡率分别为19%和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A组患者中,CLIFSOFA评分预测2 8 d死亡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889,随后依次为MELD(0.761)、MDF(0.738)、A B I C(0.718)和CTP(0.671),CTP与其他四种评分模型相比有统计学差异.B组患者中,CLI FSOFA评分预测28 d死亡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16,随后依次为MELD(0.804)、MDF(0.770)、ABIC(0.729)和CTP(0.647),CLIFSOFA与其他四种评分模型相比以及CTP和其他4种评分模型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五种评分系统均能预测A、B两组患者短期预后.但无论A组和B组,CLIF-SOFA评分对28 d死亡率的预测能力均优于其他评分系统.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8例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梵  陈国凤  邵清  纪冬  李永纲  韩萍  闫涛  陈菊梅 《肝脏》2007,12(6):441-444
目的比较MELD评分系统、CTP评分分级标准及并发症在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短期(6个月)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分析10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历资料,随访6个月时转归,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患者MELD分值、CTP评分分级,并运用ROC曲线评价两者预测能力。分析并发症数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08例患者随访6个月时共有22例死亡。平均MELD分值存活组为11.6±6.3,死亡组17.6±7.5(P<0.01)。存活组和死亡组MELD≤9、10~19、20~29、≥30分患者分别为34例、41例、8例、1例和4例、9例、7例、2例(P<0.01);MELD<18、≥18分组分别为68例、16例和8例、14例(P<0.01)。平均CTP分值存活组为10.9±2.3,死亡组9.1±2.2(P<0.01)。存活组和死亡组CTP分级A级、B级、C级患者分别为13例、36例、37例和0例、4例、18例(P<0.01)。存活组并发症数量为0、1、2、3的患者为20例、52例、14例、0例,死亡组为4例、9例、7例、2例(P=0.01)。MELD分值和CTP评分分级判断6个月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5和0.720,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ELD≥18分为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个月病死率的独立因素;MELD与CTP相比,二者判断预后能力无显著差异。并发症数量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